阳明心学感悟
关于阳明心学的感悟

关于阳明心学的感悟1. 哎呀,说起阳明心学,那可真是一个让人脑袋瓜子嗡嗡的话题啊!咱们老祖宗王阳明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那套心学理论可是让无数人拍案叫绝,也让不少人挠头苦恼。
2. 王阳明说"心即理",这话乍一听,我还以为他在说绕口令呢!后来我琢磨了半天,才恍然大悟。
原来啊,他是说咱们的心里头就有道理,不用到处去找。
这不就跟我妈说的"靠自己"有异曲同工之妙吗?3. 再说"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可是让我摸不着头脑。
我还想着,知道和做到不是两回事吗?结果王阳明老先生给我上了一课。
他说啊,知道和做到是一回事,你要是真知道了,就一定会去做。
这不就跟我爸说的"光说不练假把式"一个意思吗?4. 王阳明还说"致良知",这话听着怪吓人的。
我还以为是要去哪里请个"良知"回来呢!后来才明白,他是说咱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小天使,就是良知。
咱们得好好听这个小天使的话,做个好人。
这不就跟我奶奶说的"做人要有良心"一个道理吗?5. 阳明心学里还有个"四句教",听着跟说绕口令似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一开始听得云里雾里,后来才明白,这不就是说咱们的心本来是纯洁的,但会有好坏的想法,要分辨好坏,然后做好事不做坏事吗?这不就跟我们老师说的"存好心,做好事"一个意思吗?6. 王阳明还说"万物一体",我听了直想笑。
我还以为他是想把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捏成一个大面团呢!后来才明白,他是说咱们人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连的,要学会关心他人,爱护自然。
这不就跟现在说的"地球村"概念差不多吗?7. 阳明心学里还有个"事上磨练"的说法,听着像是要去工地搬砖似的。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以下是一些关于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1.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和判断力。
通过致良知,我们可以发掘和培养自己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3.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定力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内心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4.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王阳明认为私欲是人们心灵的尘埃,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越来越多,影响我们的心灵健康。
5. “格物致知”: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实践和观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入观察,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感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通过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念,他鼓励人们培养善良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时刻反省自己,克制私欲,保持内心的平静。
总的来说,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提供了一种内心修养和自我提升的方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在仕途阳明心学读后感

人在仕途阳明心学读后感咱就说,读了阳明心学之后,真感觉像是在仕途这个大迷宫里找到了一盏特亮堂的灯。
阳明先生那“致良知”的说法,对咱在仕途打拼的人来说,就像是有个心灵的GPS。
以前在工作里,经常会碰到那种纠结的时候,比如面对一些上级给的任务,可能和自己内心觉得对的方向有点偏差。
这时候良知就像个小闹钟在心里滴答滴答响,提醒着自己得按照正确的路走。
就好比,有次单位有个项目,为了能快速出成绩,领导暗示可以在数据上稍微做点手脚。
我当时那叫一个纠结啊,要是按领导说的做,可能短期能得点好处,可我心里就过不去那道坎儿。
后来想想阳明先生的话,良知告诉我这事儿不对,坚决不能干,哪怕可能会得罪领导。
后来事实证明,坚持良知才是最稳当的路,因为假的东西终究长不了。
还有“知行合一”,这在仕途里可太重要了。
以前老是觉得知道了很多道理,什么官场的规则啦,为人处世的方法啦,但真到事儿上,就全乱套了。
读了阳明心学才明白,知道和做到那必须得是同步的。
就像我们在官场里经常说要廉洁奉公,可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得真的在每一个小细节里都做到。
比如面对一些小恩小惠,哪怕是一瓶酒一条烟,也得坚决拒绝。
不能说心里明白廉洁的道理,手却不自觉地接过来了。
在仕途里,人际关系也是个大难题。
阳明心学让我懂得从内心去理解他人。
以前看到那些跟自己不对付的同事,心里就各种埋怨。
现在呢,就会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也许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这心一变,和同事之间的矛盾都少了很多,工作氛围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总之呢,阳明心学就像一位官场里的智者在耳边轻声细语地给你指点迷津。
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具体该怎么做的说明书,而是像内功心法一样,让咱在仕途这个江湖里能稳住心态,做正确的事儿,成为一个有原则又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的人。
阳明心学讲座心得

阳明心学讲座心得最近参加了一场关于阳明心学的讲座,让我深受启发,仿佛在心灵的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
阳明心学,这一源自明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讲座中,讲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让我这个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有所领悟。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是被尘世的纷扰所遮蔽,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自省和修行,去发现和恢复这份良知。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和想法,是不是有时被私欲所左右,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那份善良和正直。
比如,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是否能坚守道德底线;在与人发生冲突时,是否能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
“知行合一”则指出认识和行动应该是一体的。
知道了就应该去行动,不能只是空谈理论而不付诸实践。
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
我们常常有很多美好的想法和计划,却总是因为各种借口而拖延或者放弃。
比如想要学习一门新的技能,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但是却不能坚持每天去练习。
王阳明告诉我们,真正的知是能够转化为行的,只有将知识和行动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在讲座中,讲师还通过许多生动的案例来解释阳明心学的应用。
其中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位企业家,在面临企业经营困境时,运用了阳明心学的理念。
他首先反思自己在经营过程中的得失,发现自己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
于是,他决定回归初心,以良知为指引,重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同时,他积极行动,带领团队不断努力,最终使企业走出了困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这个案例让我明白,阳明心学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一种能够指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智慧。
通过这次讲座,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将阳明心学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工作方面,我要时刻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不敷衍了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良知为准则,为公司和客户创造价值。
在人际关系方面,要真诚待人,善于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不自私自利。
阳明心学学以为己心得感悟

阳明心学学以为己心得感悟一、阳明心学的初印象1、阳明心学啊,那可是很有魅力的学说呢。
它强调学以为己,这可不是自私的为自己哦。
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盖一座坚固的房子,这个房子里住着最真实的自己。
阳明先生说的“致良知”,良知是什么呢?良知就像是咱们内心深处的小指南针,它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比如说,看到老人过马路,内心的良知就会驱使咱们去扶一把,这就是良知在起作用呢。
2、这心学呀,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它就像咱们生活中的好朋友,时刻提醒咱们要做个好人。
阳明先生一生也是充满传奇色彩,他在龙场悟道,那可是经历了很多磨难的。
就像一颗种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反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结出了心学这颗智慧的果实。
3、咱们来聊聊“学以为己”这个点。
这就好比咱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知道多少知识,而是真正地充实自己的内心。
就像给自己的脑子充电,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有智慧。
不是为了考个好分数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明事理,懂是非。
二、心学在生活中的体现1、在生活中,心学的影子无处不在。
比如说,和朋友闹矛盾了,这时候如果用阳明心学的思维,就不会只想着责怪对方,而是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可能自己说话太冲了,或者没有考虑到朋友的感受。
这就是在内心寻找那个“良知”,然后根据良知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2、工作中也一样啊。
如果遇到了困难的任务,不要马上就抱怨或者放弃。
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自己的良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
也许良知会告诉咱们,坚持下去,多找方法,总会解决的。
就像阳明先生在面对各种困境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把心学传播开来。
3、再看看家庭关系。
对待家人,更要用学以为己的心去相处。
不是为了从家人那里得到什么,而是真心地付出。
就像照顾年迈的父母,不是为了别人的夸赞,而是内心的良知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这是一种爱的表达。
三、对阳明心学的深入感悟1、深入学习阳明心学,就会发现它像一面镜子。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1一、良知的力量-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
任何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盗贼、匪寇,内心也有“良知”。
人生在世,应该不断地发现良知,实践良知。
世界纷繁芜杂,诱惑众多,在生命过程中,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见识了太多人性中赤裸裸的“恶”,如果没有一颗良知之心,是极容易堕落的。
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我也曾动摇过、纠结过。
通过学习阳明心学,使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然后自己所期望的那些美好都会向自己飞奔而来。
二、专注的力量-如何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阳明心学,顾名思义,一门修炼自己强大内心的学问。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在困难面前游刃有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他在面对各种难题时,首先做到“心静”。
心静了,做事情时全神贯注,内心的潜力便会被激发出来,外界的环境便无法影响他,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我在年轻时,经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情时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
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心不静,心境自然不会摆脱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做事情不专注,自然导致效率低下。
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及时提醒自己静下心来。
当心灵清澈、明净,不受任何现象拖滞时,反而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各种看似棘手的'问题。
三、信念的力量-如何克服畏难情绪。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情,务必要有一个必定成功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纷至沓来,成为横亘在我与目标之间的拦路虎。
阳明心学讲座观后感

阳明心学讲座观后感《阳明心学讲座观后感》一嘿,朋友们!我刚听完一场阳明心学的讲座,感觉心里头像是被点亮了一盏明灯!一开始听的时候,我还有点迷糊,心想着这能讲出啥新鲜玩意儿来。
可听着听着,我就被深深吸引住啦!王阳明先生说的“致良知”,真的让我好好琢磨了一番。
这不就是让咱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人嘛!想想平时,我们常常因为各种诱惑迷失了自己,做了些违背本心的事儿。
听完讲座我就想,以后可不能这样啦,得时刻问问自己的良知。
还有那个“知行合一”,也太有道理啦!知道了不去做,那等于不知道。
就像我一直说要减肥,可光嘴巴上说,不行动,那能瘦下来才怪呢!这让我明白了,有想法就得赶紧付诸行动,别光在脑子里打转。
讲座里提到的好多例子,都特别贴近生活。
感觉阳明心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大道理,而是能实实在在指导我们过日子的智慧。
我觉得啊,这阳明心学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心里那些纠结和困惑的锁。
以后我可得多学学,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明白、更有劲儿!《阳明心学讲座观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听完阳明心学讲座的感受哈!哇塞,这场讲座简直太棒啦!刚开始,我也就是抱着听听看的心态,没想到越听越入迷。
王阳明的心学,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总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听完讲座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没真正去挖掘内心的力量。
“人人皆可为圣贤”这句话,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我就在想,原来我也有变得超级厉害的潜力呀!还有哦,关于“心即理”的说法,也让我恍然大悟。
我们总在外面找道理、找方法,却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才是根源。
就好像迷路的时候,一直在别人那里问路,却忘了自己心里其实有张地图。
讲座中讲的那些故事和案例,特别生动有趣。
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深奥的道理。
比如说,要在实践中去体会和验证所学的知识,不能光纸上谈兵。
这就像是学骑自行车,光看说明书可不行,得上车去骑,摔几次才能真正学会。
听完这场讲座,我感觉自己像是充满了电,准备好好运用阳明心学的智慧,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阳明心学心得分享

阳明心学心得分享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起源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强调人的良知和内心的正直。
阳明心学强调立德立言,注重修身养性,求真理实践,是一种融合哲学、伦理和实践的综合性思想体系。
在当今社会,阳明心学的价值和意义依然深远,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阳明心学强调人的内心世界是决定一个人行为和命运的基石。
在阳明心学看来,人的内心存在着永恒不变的良知,可以指引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种良知是人性的天赋品质,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通过发掘和培养良知,人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出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建立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为应当统一起来,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在传统教育中,强调“知”,注重传授知识和理论,但往往忽略了实际操作和体验。
而阳明心学则主张“行”,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之中。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使道德准则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阳明心学的理念中,修身养性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
修身养性不仅是指外在的仪表和礼仪,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炼和修养。
阳明心学认为,要想实现内外统一,首先要有清净的内心和正直的品性。
只有建立起纯洁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言行一致,做到道德与行为的统一。
阳明心学主张要从内心开始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修养水平,才能对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使每个人都具有良知,应当通过努力实践来使之发挥作用。
致良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引导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才能使良知得以充分发挥,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原则。
阳明心学认为,要做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就要不断地勤奋修身,坚持不懈地追求道德的境界和人格的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明心学感悟(一)
世人说王阳明的心学,皆冠之以“主观唯心主义”之头衔,而其理由就是一句“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其实王阳明要说的无非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和态度,他所说的这些话也无非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和概括力的语言,实在没有必要冠以什么“主观”“唯心”“主义”之头衔。
他说这些无非是强调指出人心的重要性,也不是强调人的重要性,他当然知道世间有客观之理,但是如果这些理你没有心思去了解,这些理就和你没有关系,对你没有任何意义。
就算你有心去了解,如果你没有心去实践,说一套做一套,或知而不能行,这些理对你也同样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如果心中无理,心中无物,则客观之理、客观之物皆可视同虚无。
因为它们和你没有关系,这就是王阳明要说的,要强调人自身的作用,要关注人性本身。
就象你门前的桂花和无远处的高山,如果你关心着桂花的香气,自然会忽略远处的高山。
如果你关心着高山的朦胧悠远,就会忽略近处的桂花。
当你关心国家大事一处时,另一处并不是没有存在,只是在你的视野里消失,在你的心境里消失而已。
“心即理”不是目的,“心即理”是为了引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也不是目的,“知行合一”是为了引出“致良知”。
而“致良知”的结果又印证了“心即理”,让你的“心”去认识更多的“理”,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渐进、分阶段的、循环的过程。
“知----心----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这个系统的中枢就是“心”,“心”是“知”和“行”中间的联
系。
没有“心”,“知”和“行”就会割裂开来,“知行合一”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而没有“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空谈“心”,就会变成“唯心主义”,被讥为“王学末流”。
阳明心学感悟(二)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心学中的“铁三角”。
这“三角”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心学的严密体系。
只要真正明的这“三角”的含义和相互关系,你的思想就不会再迷茫,你的心情就不会再浮躁,你将生活得踏实而真实。
“心即理”就是对自己,一是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观能动性),二是不要欺骗自己,虚伪的活着。
“致良知”是对待别人,对待别人不能失去良心,要将心比心(以前我提倡“仁义”,看到“致良知”后,便觉得“仁义”太高远,不够现实,不如“良知”来得切实可行,来得合理),“知行合一”是对待事务,包括学习、工作、生活和一切事务(立品、为学、行事),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言行一致,不说一套做一套,知行一致,不只知不行,要勇于实践,要有执行力,能够克服万难,学以致用。
人的一生无非是待人、待己、待事三件事,只要待人、待己、待事无惑,则人生无惑也。
心学只所以有切实的作用,有利于人心、社会,就因为它解决了待人、待己、待事这人生三大问题。
王阳明还有一句名言,叫“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只要心灵光明纯净,便可成佛成圣,王阳明在临终前也说过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让我们来看一下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的(也许是从人类初生婴儿时期的状态得来),而无善无恶便正是我所说的“光明纯净”的状态,也就是佛圣之境。
哪怕后来因欲念的萌发而导致有善有恶,人的本性中也有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一面(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也是为了要达到无善无恶的心体。
无恶便是至善。
因此有的版本说“四句教”首句应是“至善无恶”,其实“至善无恶”与“无善无恶”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无恶,只是“无善无恶”更精纯,更纯净,更一尘不染,有空和静的意思,更符合人之心体本性,即人初生婴儿状态的心体)。
因此,王阳明才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我个人认为人的初心是有善有恶的,无善无恶是一种顿悟的状态,为善去恶是一种格物的状态,至善无恶是圣佛的境界,这就是我个人的理论“三界两径”说。
三界为:有善有恶界、无善无恶界、至善无恶界。
从有善有恶界到至善无恶界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顿悟,二是通过格物。
)
阳明心学感悟(三):
“心即理”的几层意思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中最难把握、最容易使人误解的范畴,如果对“心即理”理解不透、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入歧途,沦为“主观唯心主义”和“王学末流”。
我认为,“心即理”有下面几层意思:
1、一切事情(事务)只有通过这颗心才能知到、做到,心是人与
外界联系、沟通的桥梁、通道和枢纽。
(“心即理”是针对于人,针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的,不针对于自然界其它事物,因为它们是没有思想、没有主观能动性的)
2、要发挥这颗心的积极性、主动性,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主、
学习和工作,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增强自己的能力和学识。
不断的去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3、要保持这颗心的真实,不要欺骗自己的心,真实的面对自己,
审视自己,真实的生活,不追求虚荣,不妄自尊大,不好高骛远,要关注本质而非表象,关注内容而非形式,关注精神而非文辞,不能为了博取美好的名声而违背是非曲直的原则。
4、要优化心理素质,克服性格中的弱点,使心灵和意志变得强大。
5、要了解和掌握他人的心理。
古人说:“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知“心即理”的意义。
阳明心学感悟(四)
1、阳明心学是简易、诚实、力行、向善之学,不耽搁于文辞,不
虚伪,不作悬空之想,追求我心光明。
简易者,思于顿悟,直指精神。
诚实者,不欺己心,不务虚名。
力行者,事上磨炼,知行合一。
向善者,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完善自我,此心光明。
2、良知者,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行合一者,一切有益之事都要讲求知行合一,包括立品德、做学问、做事业,一切想了解和已了解的有益之事,都要追求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还有个“意行合一”的意思,只要是善意的、有益的,意之所向,便须行之。
3、阳明心学学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待己、待人、待事的态度,因此具有普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