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诗歌
《记录》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记录》卞之琳原文及赏析在现代诗歌的璀璨星空中,卞之琳的《记录》犹如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的原文,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并进行一番细致的赏析。
《记录》现在又到了灯亮的时候,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倒像清醒了,伸一个懒腰,挣脱了多么沉重的白日梦。
从远处送来了一声“晚报!”我吃了一惊,移乱了脚步,仿佛一个霹雳从云中落到我耳旁,我走人一家杂货铺。
去年的日历,还有墨汁的芳香,精美的书夹,也还含着些微光;这都使我觉着还在去年徜徉,虽然,不知已经过了多少时光。
店主是个瘦子,满脸胡须,来一斤黄酒,我靠在柜台上,他说,“唔,——这可不大好,黄酒价又涨,——这怎么办?”“真的么?”我有点不信,“这有什么,我们也涨薪水!”我看着他的脸,希望从那儿找到一个消息,一个微笑,但没有,他把酒递给我,脸上毫无欢容,“拿去吧,这是——你的黄酒。
”我走出店铺,夜已经深了,天上的星,一个两个,好像是在对我霎眼,但我没有心情去看它们。
这首诗以其朴素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平凡生活中的瞬间。
诗的开头,“现在又到了灯亮的时候”,简单的一句,瞬间将读者带入了特定的时间和氛围中。
“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这种独特的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夜晚那种朦胧、迷离氛围的独特感受,仿佛夜晚的气息可以被品尝。
“倒像清醒了,伸一个懒腰,挣脱了多么沉重的白日梦。
”这里表现出一种从白日的疲惫和虚幻中解脱出来的轻松感。
白日梦的沉重与此刻的轻松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在一天结束时的那种复杂心情。
“从远处送来了一声‘晚报!’/我吃了一惊,移乱了脚步”,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打破了宁静,诗人的反应生动地展现出他内心的敏感和易惊。
“仿佛一个霹雳从云中落到我耳旁,我走人一家杂货铺。
”将这声音比作霹雳,强化了其冲击力。
杂货铺里的种种细节,如“去年的日历,还有墨汁的芳香,精美的书夹,也还含着些微光”,这些物品带着过去的痕迹,引发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留恋。
《古镇的梦》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古镇的梦》卞之琳原文及赏析卞之琳的《古镇的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古朴韵味与神秘色彩的古镇画卷,同时也透露出深深的思索与感慨。
原文如下:古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说得是,这古镇上什么都已经固定;谁来推算,谁来了解?谁来替这古镇上的人们打破这一成不变的命运?”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描绘了古镇的宁静与寂寥,以及其中人们生活的单调和无奈。
诗中的白天与黑夜,分别由算命锣和梆子的声音所主宰,这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暗示着古镇生活的单调和乏味。
算命锣的声音在白天响起,瞎子在街头摸索前行,他似乎知晓很多事情,却无法改变什么。
更夫的梆子声在夜晚回荡,他熟悉古镇的每一块石头和每一家门户,然而这熟悉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重复。
诗人通过对瞎子和更夫的描写,展现了古镇人们生活的一种惯性和麻木。
他们日复一日地走着相同的路,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生活仿佛陷入了一种无法挣脱的循环。
这种循环不仅是外在行为的重复,更是内心梦想的缺失和精神的空虚。
古镇的人们似乎都在做着梦,然而这些梦却又如此脆弱,轻易就被瞎子的算命锣和更夫的梆子敲破或敲沉。
这“梦”或许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但在这封闭、固定的古镇环境中,这些梦想难以实现,只能在现实的重压下破碎或消逝。
诗中的对话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古镇的困境。
人们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只能寄希望于算命这种虚幻的方式,却没有人真正去思考如何改变现状。
这种无奈和迷茫,反映了古镇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顺从。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卞之琳的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节奏舒缓,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压抑的氛围。
《半岛》卞之琳 全文及解析

《半岛》卞之琳全文及解析《<半岛>卞之琳全文及解析》《半岛》半岛是大陆的纤手,遥指海上的三神山。
小楼已有了三面水可看而不可饮的。
一脉泉乃涌到庭心,可听而不可见的。
山多好,树多好,想透了,才说山也不好,树也不好。
你在岛的那边,我在岛的这边,不知要几重驿马的程途才可以互见?凭阑的,未必知愁;望海的,未必无忧。
只要有衣袖相招,风自会来。
只要有船,自会有港。
只要有心,自会有梦。
只要有桥,自会有路。
只要有土,自会有禾黍。
只要有你,自会有我。
只要有我,自会有你。
这首诗以“半岛”为意象,展现了一种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分离的状态,蕴含着对人生、情感和存在的思考。
诗的开篇,“半岛是大陆的纤手,遥指海上的三神山”,将半岛比作大陆的纤手,形象而富有想象力,暗示着半岛与大陆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又有着独特的指向。
“小楼已有了三面水,可看而不可饮的。
一脉泉乃涌到庭心,可听而不可见的”,描绘了小楼周边的水和庭心的泉,水可看却不可饮,泉可听却不可见,这种视觉与实际感受之间的差异,营造出一种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氛围。
“山多好,树多好,想透了,才说山也不好,树也不好”,这里体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复杂认知。
起初觉得山好树好,可深入思考后,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这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往往会经历从表面的喜爱到深入思考后的重新审视。
“你在岛的那边,我在岛的这边,不知要几重驿马的程途才可以互见?”这几句直接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相见的困难,引发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沟通和相聚的渴望。
“凭阑的,未必知愁;望海的,未必无忧”,告诉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外在的姿态或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忧愁和无忧并非表面所见。
接下来的“只要有衣袖相招,风自会来。
只要有船,自会有港。
只要有心,自会有梦。
只要有桥,自会有路。
只要有土,自会有禾黍。
只要有你,自会有我。
只要有我,自会有你”,一系列的“只要……自会……”的表述,传递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
卞之琳的诗精选5篇

卞之琳的诗精选5篇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卞之琳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卞之琳的诗1距离的组织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
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
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
)灰色的天。
灰色的海。
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
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卞之琳的诗2古镇的梦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卞之琳的诗3半岛半岛是大陆的纤手,遥指海上的三神山。
小楼已有了三面水可看而不可饮的。
一脉泉乃涌到庭心,人迹仍描到门前。
昨夜里一点宝石你望见的就是这里。
用窗帘藏却大海吧怕来客又遥望出帆。
卞之琳的诗4白螺壳空灵的白螺壳孔眼里不留纤尘,漏到了我的手里却有一千种感情:掌心里波涛汹涌,我感叹你的神工,你的慧心啊,大海,你细到可以穿珠!可是我也禁不住:你这个洁癖啊,唉! 请看这一湖烟雨水一样把我浸透,象浸透一片鸟羽。
我仿佛一所小楼风穿过,柳絮穿过,燕子穿过象穿梭,楼中也许有珍本,书页给银鱼穿织,从爱字到哀字——出脱空华不就成!玲珑吗,白螺壳,我? 大海送我到海滩,万一落到人掌握,愿得原始人喜欢,换一只山羊还差三十分之二十八,倒是值一只盘桃。
《断章》的修辞手法

《断章》的修辞手法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
其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并置:通过并置不同的意象和场景,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丰富的视觉效果。
如诗中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将两个相互独立的场景并置在一起,表达了人生无处不在的观望与被观望的关系。
2.回环往复:诗中运用了回环往复的结构,如"你装饰了别人的窗子,别人装饰了你的梦",通过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3.意象叠加:通过意象的叠加,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
如诗中的"月光洒在树上,你仿佛看见了树叶的缝隙",将月光和树叶的缝隙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4.比喻: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将人生比喻成一幅风景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生的观望与被观望的关系。
5.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景物,抒发诗人的情感。
如诗中的"月光洒在树上,你仿佛看见了树叶的缝隙",借月光与树叶的缝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6.留白:诗中留下了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品味。
如诗中的"你装饰了别人的窗子,别人装饰了你的梦",通过对梦境的留
白,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综上所述,《断章》的修辞手法包括并置、回环往复、意象叠加、比喻、借景抒情和留白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卞之琳诗歌三首:《一个闲人》、《一个和尚》和《影子》

卞之琳诗歌三⾸:《⼀个闲⼈》、《⼀个和尚》和《影⼦》卞之琳诗歌三⾸:《⼀个闲⼈》、《⼀个和尚》和《影⼦》⼀、⼀个闲⼈ 太阳偏在西南天的时候, ⼀个⼿叉在背后的闲⼈ 在街路边,深⼀脚,浅⼀脚, ⼀步步踩着柔软的沙尘。
沙尘上脚印也不算少, 长的短的⽅的尖的都有。
⼀个⼈赶过去了⼜⼀个, 他不管,尽是低着头,低着头。
啊哈,你看他的⼿⾥ 这两颗⼩核桃,多么滑亮, 轧轧的轧轧的磨着,磨着 唉!不知磨过了多少时光? ⼀九三○年 (选⾃《汉园集》,1936年3⽉,商务印书馆)⼆、⼀个和尚 ⼀天的钟⼉撞过了⼜⼀天, ⼀个和尚做着苍⽩的深梦: 过去多少年留下来的影踪 在记忆⾥看来就只是⼀⽚ 在破殿⾥到处迷漫的⾹烟, 悲哀的残骸依旧在⾹炉中 伴着⼀些善男信⼥的苦衷, 厌倦也永远在佛经中蜿蜒。
昏沉沉的,梦话沸涌出了嘴, 他的头⼉⼜和⽊鱼⼉应对, 头⼉⽊鱼⼉⼀样空,⼀样重; ⼀声⼀声的,催眠了⼭和⽔, ⼭⽔在暮霭⾥懒洋洋的睡, 他⼜算撞过了⽩天的丧钟。
⼀九三○年 (选⾃《汉园集》,1936年3⽉,商务印书馆)三、影⼦ ⼀秋天,唉,我常觉得 ⾝边仿佛丢了件什么东西, 使我更加寂寞了:是个影⼦, 是的,丢在那江南的⽥野中, 虽是瘦长点,你知道,那就是 ⽼跟着你在斜阳下徘徊的。
现在寒夜了,你看炉边的墙上 有个影⼦陪着我发呆: 也沉默也低头,到底是知⼰呵! 虽是神情恍惚了些,我以为, 这是你暗⾥打发来的,远迢迢, 远迢迢的到这古城⾥来的。
我也想送个影⼦给你呢, 奈早已不清楚了:你在哪⼉。
⼀九三○年 (选⾃《汉园集》,1936年3⽉,商务印书馆)。
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

断章作者: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品鉴赏《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卞之琳《断章》“相对性”之深度解读

卞之琳《断章》“相对性”之深度解读《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据诗人自云,诗歌中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此四行令其满意,故将其抽出独立成章,也因此命其名为《断章》。
其中,“桥、人、楼、明月、窗、梦”构成了全诗的意象群与意境,同时传递出深刻的有关“相对性”的人生哲理。
而谓之其“深刻”,其哲理内涵绝非浮于浅表、限于众所周知之范畴,逐层深入之而自成完整浑然之体系。
一、诗歌人物之间的“相对性”:对于“确定性”的一次消解1.卞之琳自白之“相对”《断章》全篇四行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对所创作之缘起、所传递之意蕴,作者卞之琳曾自云:“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世间人物、事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此种“相对性”的含义也是对”确定性”的第一次消解。
该诗第一节首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个主语和谓语皆完整的陈述句,意义指向具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其中,主语“你”作为主体存在;同理,第二节首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亦是如此。
但第一节末句“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一出,却将该节第一句的确定性意义瞬间瓦解,即原本看风景的人变为客体,反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楼上人”所看;同理,第二节末句亦以相同的方式将第一句的确定性瞬时消解。
2.李健吾评论之“装饰”现代文艺评论家李健吾曾说,这首诗寓于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不同于诗歌作者卞之琳所持的“相对”观点。
对此,李健吾先生说道,两种观点与其看作是冲突,不如说是有相成之美。
因为都可归结为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李健吾先生言:“我们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在装饰。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叶橹也曾说,“装饰”二字写尽了人生的悲哀,是一种很深层次的对“互为装饰”这种现象的“虚伪性”入木三分的揭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幸福的花枝
在命运的神手里
寻觅着要付与完全的人。
3、掌上的心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象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象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4、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5、七里香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後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6、信仰
我相信爱的本质一如
生命的单纯与温柔
我相信所有的
光与影的反射和相投
我相信满树的花朵
只源於冰雪中的一粒种子
我相信三百篇诗
反复述说著的也就只是
年少时没能说出的
那一个字
我相信上苍一切的安排
我也相信如果你愿与我
一起去追溯
在那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
我们终於会互相明白
7、为什麽
我可以锁住笔为什麽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麽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8、盼望(席慕容)
其实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麽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9、禅意(-)(席慕容)
当你沉默地离去
说过的或没有说过的话都已忘记
我将我的哭泣也夹在书页里
好像我们年少时的那几朵茉莉
也许会在多年後的一个黄昏里从偶而翻开的扉页中落下
没有芳香再无声息
窗外那时也许正落著细细的
细细的雨
10、可是究竟在哪里有了差错为什么在千世的轮回里
我总是与盼望的时刻擦肩而过
风沙来前我为你
曾经那样深深埋下的线索
风沙过后为什么
总会有些重要得细节被你遗漏
归路难求且在月明的夜里
含泪为你斟上一杯葡萄美酒
然后再急拔琵琶催你上马
那时候曾经水草丰美的世界
早已进入神话只剩下
枯萎的红柳和白杨万里黄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