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卞之琳代表诗作看创作特点

合集下载

卞之琳《鱼化石》的思想内涵

卞之琳《鱼化石》的思想内涵

卞之琳《鱼化石》的思想内涵吕如梦摘要:《鱼化石》是京派作家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该诗虽篇幅短小,但却巧妙精致,意蕴深远。

这首诗表面上这首诗看起来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最终却上升到人生的得失、变化与永恒的层面上的思考,值得反复品味。

本文就将通过对这首诗的细读,来一探其思想内涵。

关键词:鱼化石爱情人生得失变化永恒卞之琳是京派作家中较有影响的一位,其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就是由“主情”向“主智”转变,他的诗歌中较多地表现出了他思考的哲思,往往有着深远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鱼化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篇幅短小,却巧妙精致,淋漓尽致地地反映了他的创作风格,不失为卞诗中的佳作。

原诗如下:鱼化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你真象镜子一样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本文接下来就将对此诗进行分析,来探究其思想内涵。

在括号内的部分中诗人给了一个界定,说这首诗的内容是一条鱼或是一个女子所说的,而诗的主体部分也确实是一种独白式的喃喃自语。

这种界定,看似给出了明确的叙述者,实际上却是增加了朦胧性。

首先,一条鱼是不会说话的,用“说”显然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这就会引起读者对于叙述者身份的再次猜测。

其次,女子所说的话也一定是委婉曲折的,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联想的空间。

其实这样的界定同时也是诗人对叙述者身份的质疑,有一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其中。

诗的简短精炼也增加了这种朦胧感,其主体部分用短短的四句就描述了一次爱情的完整过程,从爱情的发生,到爱情的发展过程,直至爱情的最终结果。

一、爱情的发生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爱情的发生。

“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法国保尔·艾吕亚有两行诗:“她有我的手掌的形状,她有我的眸子的颜色。

”卞之琳改变了叙述者的角度,让恋爱中的女子自己说出来,更体现她对爱情的主动追求。

鱼和水的传统意象的运用也使得卞之琳的诗句更具中国传统的古典美,也增添了诗句的灵动性。

这两句写出了鱼和水之间那种没有间隔的亲密感情。

生命本质的形象测试——卞之琳《寂寞》赏析

生命本质的形象测试——卞之琳《寂寞》赏析
所 以即便有寂 寞也是无 知的寂寞 、快 乐 的寂 寞 。 “ 头边养一 只蝈 蝈 ”, 枕 就 能给他带 来无穷 的乐趣 。由于那时
种对宇宙 、人生 、命运 等问题 的知性 看法。创作于 1 3 年的名篇 《 95 寂寞 》
就是卞之琳诗歌风格 的缩影 。
的寂寞 多源 于对新鲜 世界的好奇 与渴
草 是 “ 蝈 ” 自 由嬉 戏 的 天 蝈
I I ¨
《 寂寞 》之所 以具有高度哲学思辨的蕴藉 ,
与诗 人在诗 中呈示 的 “ 相对”意识是分不开的。
地 ,是令人羡慕的乐园 。诗的最后两句 “ 如今他
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 止” ,可谓惊人之 笔 ,当生命走到尽头 ,忙 碌的生活连 同麻木 的寂 寞都不复存在 , “ 夜明表”和 它所 象征 的时间却 没有随生命的终止而停歇 ,永恒 的寂寞成了 “ 乡
的寂寞 、更 痛苦 的寂 寞。诗 的 第二节 写道 “ 小时候 他常常 羡
秋 》”一 样 ,人生 若无寂 寞 造访 ,就 不会有 精
辟 、独 到的思想 ,卞之琳若 无思考 的寂寞 ,也写 不出充满人生 睿智的隽美诗章 。在这一点上 ,卞
之琳 的 《 寂寞 》与戴望舒 的 《 寂寞 》异曲 同工 ,
寂寞,前者采用移情的方式化万物于寂寞 ,营造了
浓郁 的情绪氛围 ,相对易于体悟 ,而后者对人类寂
听过 的遥远传说 。这里用 “ 羡
艳” 来描绘 孩子 的童趣 ,煞 是 幽默 ,意喻他 感受不到坟墓 中
寞命题的探寻则比较内敛隐蔽 ,其谜底需有一定的 生命与审美体验积累才能体会到。
死者 的寂寞 ,只知道繁茂 的墓
岸 、他 的放浪形骸 、他 的落拓不羁的 自豪 ,使他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刘丽丽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11期内容摘要:卞之琳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诗歌史上较为独特的诗人。

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入手,经过其智慧的渲染,是诗歌充满了哲理。

他在诗歌中隐匿自我的感情,以客观冷隽的态度入诗。

他的诗歌跳跃性大,联想丰富,尤其突出戏剧化,理智化。

关键词:智慧非个人化抒情化古化欧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个诗歌流派叫做现代派。

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

而诗人卞之琳就是现代派的代表人物。

卞之琳的诗玲珑精巧,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强,诗意晦涩深奥,耐人寻味。

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有着他们自己的诗歌理论追求。

首先是在诗歌对象的审美选择上,追求新颖性是其诗歌审美的核心;在诗歌传达的审美尺度上,他们隐藏自我的情感;在审美趋向上,现代派诗人表现了理智,智慧化的态度。

现代派诗人的这些创作主张使我国诗歌充满了活力。

卞之琳就是以自己短小精悍的诗篇丰富着我国现代诗歌的宝库。

卞之琳作为一个现代派诗人,同许多现代派诗人一样,无疑会面对一个问题:把东西方诗学艺术高度融合,也即寻找中外诗歌艺术的融合点的重要问题。

这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走向国际化,民族化的重要一步。

初期象征派诗人由于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只是简单的模仿,没有掌握西方诗歌的精髓,再加上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疏离陌生,因此没能完成这个任务。

而到了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的三十年代现代派手中,这个任务才得以完成。

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的功底,新诗的发展使得诗歌本身摆脱旧的镣铐转而对古典诗歌的回归,加上三十年代时期西方诗学理念的渗入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诗歌在艺术审美上产生了更新的倾向。

此时,支配诗人们情绪的已经不仅仅限于以拜伦,雪莱,莎士比亚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甚至那些象征派初期的大诗人们也无法吸引青年诗人更大的兴趣,他们的目光转向了那些代表着“新时代的二十世纪人”。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奉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奉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卞之琳讲解精编版

《断章》卞之琳讲解精编版
“(《断章》)说是情诗也可以,但 决不是对什么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 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 境。”
——卞之琳 (《雕虫纪历》)
“(《断章》)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 上。”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 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卞之琳 (《关于<鱼目>》)
《断章》中心意蕴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 想那光洁的诗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 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 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 扬而和谐。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 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 背后是一双眼睛。“你”一下就成了 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 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 世间的美中找点慰籍。明月当空,皎 洁的月光石也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 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对《断章》的众说纷纭
一说着重“装饰”的意思,表现了一种人生的 悲哀。
一说是写人和风景、自己和别人的对象化。 一说是写事物的主位和客位、主体和客体、主
动和被动的矛盾统一性。 一说是写人们对事物系统结构的一种把握方式。 一说此诗只是一幅恬静的图画,是诗人的瞬间
感受。
作者对《断章》的说法
从主客关系看——
人的主体角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 对的,可以因情形的不同而成为客体 角色,因而主客是可以互换的。
从交流关系看——
人际之间有一定的阻隔与障碍, 因而各自是一种孤独、零碎的存在, 是令人伤感的;但同时他们又不是 真正对立而是相互成全,相互融合, 因而又是令人欣慰的。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3、卞之琳诗歌的历史地位
卞之琳诗呈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从早期象 征主义向后期象征主义转变的轨迹。他调 整了新诗的观念,淘汰了伤感和放纵,讲 求艺术自觉和自律,实现了从软抒情向硬 抒情,从单声部向多声部的转换,突出了 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诗的综合特征,以 一套新的诗语系统建构了新的美学原则, 并创作了虽为数不多但质地坚硬、品质优 良的诗作,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史的重要 事件。(张同道《探险的风旗——论20世 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

从卞之琳诗歌看现代抒情诗的发展

从卞之琳诗歌看现代抒情诗的发展

从卞之琳诗歌看现代抒情诗的发展摘要:卞之琳的诗歌受到中外文化的影响,其创作直接继承新月派,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考察其诗歌结构,可以看出卞之琳努力推进新诗格律化,在结构上运用相对主义手法,并且存在戏剧化倾向,大大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这一系列特点也反映了中国现代抒情诗结构的特点及发展演变。

关键词:卞之琳;新诗结构;格律化;相对主义;戏剧化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81-03一、当前卞之琳作品研究现状卞之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也是散文作家,其作品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不小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卞之琳作品的研究经历了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期,最终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蓬勃发展起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界对卞之琳的研究从宏观探讨转向微观分析,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

而研究方向则主要集中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诗歌翻译和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其中诗歌创作的研究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成果最辉煌的。

通过对卞之琳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新诗结构的特点以及发展历程。

当代对卞之琳诗歌创作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张曼仪女士,其历时八年,与1989年出版的《卞之琳著译研究》可以算作是第一本对卞之琳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该书主要是评价卞之琳的创作和翻译,除了评论之外,还引用了丰富的史料,让后人看到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除了评述之外,张曼仪针对国内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在流派归属上,张认为卞之琳是出于“新月”而入于现代,这种观点已经被诸多后世学者所接受。

更可贵的是,对卞之琳的作品,张曼仪并不是一味赞美,而是有所赞赏,有所批评,对其局限性也有深刻的分析。

因为采用了史论结合、比较研究的方式,这本著作的结论相当有说服力。

其后出版的影响较大的卞之琳研究的专著有三本:陈丙莹:《卞之琳评传》(1998年,重庆出版社)、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2000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刘祥安:《卞之琳:在混乱中寻求秩序》(2006年,文津出版社)。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卞之琳,是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她以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展现了自由、独立、坚韧的精神面貌。

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细腻的情感描写卞之琳的诗歌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特别在情感描写方面表现突出。

她善于把平凡的生活描绘得丰富多彩,细腻入微。

例如《向往的生活》,诗人通过对风物、人物描写的细节展示,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乡村风光图,同时表达了人们向往简单幸福的真挚情感。

她的这种情感描写风格,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生动的意象烘托卞之琳的诗歌还善于通过瑰丽的意象来展示优美的诗意,烘托出蕴藏在诗歌背后的情感——悲欢离合、人生百态。

例如《芳华再见》,诗人通过对花开、蝶舞的生动描绘,意象瑰丽,烘托出儿女们的芳华年华,同时渲染出耄耋之年的离愁别绪,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深处。

这种生动的意象烘托,为诗歌增添了美感,也为诗歌本身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极好的载体。

三、独特的写作思路卞之琳的诗歌在创作上有着独特的思路,追求创新与自由。

她善于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入手,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而看到了非同一般的世界。

例如她的《离家出走的儿子》一诗,通过描写一个逆反的儿子的人生经历,传递出人性的互动和生命的价值,充分体现她丰富的思想性和对于生活的认识。

这种独特的写作思路,使她的诗歌在创作上更加具有个性化和与众不同。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卞之琳的诗歌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自觉性。

她在创作中常会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例如她的《道情丝路行》一诗,以秦汉、唐代丝绸之路为蓝本,抒发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追求,在诗歌中传递出了对于中华文化的崇高感和文化自豪感。

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她的诗歌内涵,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回归内心的审美取向卞之琳的诗歌正是寻找一种回归内心的审美取向。

卞之琳无题五的解析

卞之琳无题五的解析

卞之琳无题五的解析
卞之琳是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诗作以清新、细腻、感性而闻名。

其中《无题五》是她的一首重要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解析。

《无题五》通过婉约的风格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诗中以简约的文字呈现了一个安静、宁静的画面,使读者能够体验到一种抽象、静谧的美感。

诗的开篇即可见“一片落阳残霞,映红满地尘沙”。

这一景象犹如一幅移步异景的画卷,给人一种丰富的视觉感受。

诗人以独特的形象描绘了夕阳的余晖,通过“尘沙”一词,也表达了她对世俗之外的追求和思考。

之后,“看不见翅膀的飞蛾,化作无数痕迹。

”这句诗营造了一种虚幻感,将读者带入一种超脱尘俗的境界。

飞蛾象征着世俗的束缚与追求,而“无数痕迹”则暗示了生活的残酷与无常。

接着,“星月交辉渺无期,水依山势朝寒暑。

”这两句诗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幻和永恒。

星月的交辉以及水随山势的变化是自然界中绝美而辽阔的综合体现,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大自然蕴含的永恒和无限可能性的独特理解。

最后,“蓬莱昔日离人宛,依旧花开有清香。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同时带有温暖和希望的情感。

蓬莱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仙界,诗人以蓬莱来象征过去的岁月中的美好,而“依旧花开有清香”则传递了生活依然美好的信息,展示出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通过对《无题五》的分析,我们能够感受到卞之琳细腻的诗意描绘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

这首诗以简练、清新的词句刻画自然景致,并通过抽象的形象和深沉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悲喜与思索。

卞之琳通过这首诗作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令人对她的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 (Ⅲ)
引言 (4)
一、卞之琳诗歌概述 (5)
二、《断章》看智性之诗 (5)
三、《罗马衰亡史》的寂寞之感 (6)
四、《雨同我》看语言表达 (6)
参考文献 (7)
卞之琳是戴望舒时代后期的代表诗人,他的诗作往往是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深度的高度统一。

纵观卞之琳30年代的诗歌创作,是他对人生的体验和沉思的结晶。

他的诗歌《断章》;《罗马衰亡史》;《雨同我》,往往是认识卞之琳,研究卞之琳的第一步,是他诗歌风格,特征的集中体现。

本论文将从该三首诗歌的赏析中看卞之琳的创作。

关键字:卞之琳;《断章》;《罗马衰亡史》;《雨同我》
从卞之琳代表诗作看创作特点
·引言: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一、卞之琳诗歌概述
卞之琳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

卞之琳以“我”为主,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的“戏剧性处境”融汇在一起,并将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重暗示性”和“亲切感”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风格。

他的诗显示出一种着意克制感情的自我表现,追求思辨美的“非个性”倾向的特色。

在语言上,他则追求在口语基础上实现欧化词汇、句法与中国文言词汇、句法的杂糅。

另外,他的诗由于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因而诗意大多晦涩。

当初闻一多先生曾经当面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

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1]
卞诗语言的最突出风格, 就是平淡。

诗人说, 他作诗“喜爱淘洗, 喜爱提炼, 期待结晶, 期待升华。

”或许本意针对感情, 却同样适用于他的语言。

感情上, 卞诗追求“以冷淡盖深沉” , 这“冷淡”的感觉即来自言语的平淡, 平淡如水、平淡如话。

然而, 正如艾青所言:“深厚博大的思想, 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 才是最理想的诗”。

卞之琳言语操作的最重要的技巧, 正在于熟练而不露声色地在言语中制造意念的断裂, 并在此基础上制造强烈的交错感: 时空的交错、虚实的交错、生死的交错、物我的交错、主客体的交错等等, 如: 充分调动文言词汇的文化积淀, 使语词获得双重影像性; 巧妙变通主语, 使
主语具备极强的诗化功能; 通过对句子间逻辑关系的解构与破格, 制造“言语道断”等等。

二、《断章》看智性之诗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 卞之琳既是最早“为中国新诗开启了智慧之门”的诗人, 也是最注重形式探索与创新的诗人, 卞诗的独特形式如其知性内容一样持久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我们最早接触的卞之琳的诗歌,也是卞之琳最广为流传的一首。

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2]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卞之琳给我们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

从此我们再读李白的“相
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风景中”的联想,因为“相看两不厌”的诗人与敬亭山,都成了我们的审美对象。

三、《罗马衰亡史》的寂寞之感
卞之琳的诗歌是寂寞的,而真正给予卞之琳生命也是这点寂寞的感觉。

他的诗是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寂寞心境中浸润出来的,《断章》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内在情感上的联系,每个事物都只是其它事物的观赏对象,它们在观赏中获得的只是刹那的、表层的愉悦感,而在被观赏的感觉里却是孤独的、寂寞的。

他的《距离的组织》语言本身传达的是同样一种落寞的、空洞的感觉。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

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

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

)灰色的天。

灰色的海。

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

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独上高楼”是一个孤独落寞诗人的孤独落寞的行为,他读的是《罗马衰亡史》,随及想到报纸上的“罗马衰亡星”,它们同时加强着对现实世界的衰亡感觉,同时也是诗人荒凉心情的表现形式。

展开了空间的高远与时间的悠久,给人无限的联想,颇有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古典情调。

接下来就属于意识的流动,友人寄来的画片上的画也是“暮色苍茫”,“醒来天欲暮”,“无聊”,“灰色的天”,“灰色的地”,“灰色的路”,所有这一切,都强化着读者的同一种心灵感受。

其实褪色的不仅仅是风景,这些颜色、声音和相关的意象或者是诗人情绪的表现,或者影响着诗人的情绪,同时它们也创造着读者的情绪感受,这就成了连接诗人和读者情绪的桥梁。

与戴望舒寂寞中带有一种温润的情意相比,卞之琳的寂寞中却更有一种枯槁的感觉。

卞之琳在注中说:“这里涉及存在与觉识的关系。

但整诗并非讲哲理,也并不是表达什么玄秘的思想,而是沿袭我国诗词的传统,表现一种心情或意境,采取近似我国一折旧戏的结构方式。

”[3]
四、《雨同我》看语言表达
卞之琳的诗歌在文字上脱离纯美追求,以日常生活于洋为基础着力“雕虫”。

他长于娴熟自然地运用直白口语表达复杂心绪,从而形成自己亲切天然的语言风格。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始终是以口语为主,适当吸收了欧化句法和文言遣词(这是为了字少意多,为了求精髓)”。

这种语言风格与他的诗多取材于市井平民生活。

似散文语言,似不加雕琢的日常语言均入其诗。

不过,这种“俗”却是表层的,因为卞之琳选用日常口语是为了使诗更好地接近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而并非表现“俗”风“俗”情。

恰恰相反,多思、多识、多智的卞之琳以他特有的超凡脱俗的奇思妙语,雕琢直白口语,使之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而成为诗歌语言,营造出一片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4]《雨同我》这首诗便是成功范例。

诗人从身边平平常常的生活细节写起,大白话入诗,并不平板索然而极富暗示性。

朋友略带调侃的来信,使诗人颇感意外。

这“友人雨”诗人自然“乐意负责”。

由此“雨”同诗人联系在一起了,它既是对当时春雨绵绵景象的写实,又是诗人心绪的“客观对应物”。

“雨”是古典诗词常见意象,象征着愁绪。

那么诗人正为什么而苦恼?两处朋友的牵挂,眼前飘飘洒洒的春雨怎不令人更加惦念那渺无音讯的“第三处”。

多情的诗人于是竟然天真地想“寄一把伞去”。

这里没有浪漫情怀的渲染,一句大白话却将一片痴情表达得明明白白。

由此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

[5]
参考文献
[1] 袁可嘉. 略论卞之琳对新诗艺术的贡献[A ]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2] 张曼仪. 卞之琳著译研究[ M ] . 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1989,
[3] 陈圣生. 卞之琳诗艺初探[ J ] . 当代文艺探索,1985,(6).
[4] 卞之琳. 人与诗:忆旧说新[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5] 袁可嘉,等编. 云卞之琳与诗艺术[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