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

合集下载

卞之琳先生

卞之琳先生

卞(bian)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数行集》(收入《汉园集》1936)、《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 1930-1958》(1979)等。

人物简介卞之琳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新诗创作。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曾经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他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他同时醉心于法国象征派,这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年-1949年)。

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翻译家:卞之琳人物简介

翻译家:卞之琳人物简介
• 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卞之琳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 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03
卞之琳的翻译成就
卞之琳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卞之琳的翻译风格独特
卞之琳的翻译技巧高超
• 注重保持原作的精神和风格
• 能够准确把握原作的意境和内涵
卞之琳在文学界的声誉与评价
卞之琳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卞之琳的评价客观公正
• 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他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他的精神追求和品质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方法严谨
• 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
• 善于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
• 强调作品的个性和创新
• 能够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卞之琳的文学研究成果与影响
卞之琳的文学研究涉及多个领域
卞之琳的文学研究成果丰富
• 包括现代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等
• 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
•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卞之琳在翻译领域的地位与贡献
卞之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卞之琳的翻译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巨匠”
• 成为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
• 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04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与研究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观点与方法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观点独特

卞之琳的诗句

卞之琳的诗句

卞之琳的诗句
嘿,你知道卞之琳吗?那他的诗句可真是太绝啦!就像夜空中闪烁
的星星,独特又耀眼。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哇塞,这句诗简直绝了呀!这不就像是我们生活
中的那些奇妙瞬间吗?比如说,你在公园里开心地赏花,却不知道自
己也成了别人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这多有意思啊!
卞之琳的诗句总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传递出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就好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扇门。

“我要
有你才成”,这短短几个字,却饱含着多么浓烈的情感呀!这就好像是
你特别渴望得到一样东西,那种急切的心情,是不是一下子就被勾起
来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郊外散步。

那时候,阳光正好洒在
大地上,一切都那么美好。

突然,我就想起了卞之琳的诗,那种感觉,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就跟朋友说:“哎呀,这场景不就跟卞之琳
的诗里写的一样嘛!”朋友听了,也深有感触地点点头。

还有一次,我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读到了卞之琳的一句诗:“在这
个世界上我留着”。

哇,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好像有一
股力量在支撑着我。

这难道不神奇吗?
卞之琳的诗句,真的是太有魅力了!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在我们的心中跳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感动和思考。

我觉得,他的诗就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不管什么时候去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

这就是卞之琳诗句的魔力啊!所以啊,大家一定要去好好欣赏卞之琳的诗句,相信你一定会被深深吸引的!。

卞之琳作品

卞之琳作品

卞(biàn)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数行集》(收入《汉园集》1936)、《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

短诗:《断章》、《雨同我》、《入梦》、《灯虫》、《鱼化石》、《墙头草》、《古镇的梦》、《妆台》(古意新拟)、《尺八》等。

卞之琳简介 卞之琳主要著译书目

卞之琳简介 卞之琳主要著译书目

[键入文字]卞之琳简介卞之琳主要著译书目卞之琳,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教授。

1910 年12 月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曾用笔名季陵、林子、老卞等。

卞之琳在家乡读小学,小学毕业后,在私塾学习古文一年,再读初中,1922 年夏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并越级插上高一第二学期,开始接触西方文学和进步思想。

1929 年夏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开始写诗,早期诗作受中国古典诗词,现代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新格律诗以及西方瓦雷里、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等人的诗作影响。

1933 年大学毕业后,于保定济南等地教书,并与他人合编文艺刊物《冰星》,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三秋草》,此后陆续出版了《鱼目集》、《汉园集》(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十年诗草》等诗集。

这些诗作代表了卞之琳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评家认为是化古化欧,出“新月”而入“现代”,独成一家、自创高格,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先行者之一,其影响流布当时,下及40 年代的“九叶”诗派,远至海外,甚至对新时期以来的诗歌的探索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更是脍炙人口,为海内外诗界广为传诵。

关于卞之琳的诗作,海内外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如沈从文、朱自清、李广田、徐迟、屠岸、余光中、张曼仪、三木直大(日本)等等都曾作过专门的论述,给予很高的评价。

抗日战争初期,卞之琳曾任四川大学讲师。

1938 年至1939 年曾往延安和太行山一带访问,1940 年任教昆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1947 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前往牛津作客,实地考察了西方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1949 年以后转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50 年代曾到波兰、东德访问,80 年代初访问美国。

除了诗歌以外,卞之琳也写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文章。

短篇有《石门阵》、《红裤1。

卞之琳.doc

卞之琳.doc

卞之琳研究文献综述字号: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09-7-06 14:34 来源: 本站原创查看: 99次肖佳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首先是以诗人的身份亮相文坛的,其代表作《断章》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佳作。

他的诗集包括有:《三秋草》(上海新月书店代售,1933年5月)、《鱼目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12月)、《汉园集—数行集》(与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合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慰劳信集》(昆明:明日社,1940年)、《十年诗草:1930-1939》(桂林:明日社,1942年5月)、《翻一个浪头》(上海平明出版社,1951年2月)、《雕虫纪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初版,1984年6月增订版)。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为新诗发展作出重要建树的诗人,他的诗歌“化古化欧”,多层面地融合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

袁可嘉对卞之琳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作了一个公认的经典性总结:“卞之琳的诗歌有着融古化欧,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在新诗内部,上呈…新月‟,中处…现代‟,下启…九叶‟……从新诗流派的发展来看,这就形成新诗优秀传统中与现实主义诗派平行发展的另一条线。

”[1]同时卞之琳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莎士比亚研究者,其文学创作还涉足于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外国文学和诗歌散论等多方领域。

他的翻译严谨、理论系统,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的精神、形式与内涵,给后人翻译树立了典范和宝贵经验;他的诗歌理论具有启发性和独创性,在今天依然对诗歌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他的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具有“不可模仿”性。

从三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由于时代、政治等外部原因和卞之琳创作文本自身的内部原因,卞之琳的诗作在读者接受和学术研究上,相对一直处于一种不冷不热的“温吞”状态。

对其研究的深入程度和讨论的热烈情况远远比不上徐志摩、冯至、艾青、穆旦等处于诗坛“主流”的诗人。

卞之琳生平简介和作品

卞之琳生平简介和作品

卞之琳生平简介和作品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新诗创作。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曾经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年-1949年。

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卞之琳苦恋的对象是张充和。

1933年,卞之琳虚岁23,夏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

因为张充和,卞之琳诗创作也发生了很有意味的变化。

当初闻一多先生曾经当面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

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

”——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

卞之琳诗歌语言艺术课件

卞之琳诗歌语言艺术课件

人生意义
在卞之琳的诗歌中,人生被赋予了 各种不同的意义。他通过描绘人生 的不同阶段和经历,表达出对人生 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人生价值
在卞之琳的诗歌中,人生价值被赋 予了各种不同的含义。他通过描绘 人生的各种境遇和经历,表达出对 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对爱情的描绘
爱情的痛苦
在卞之琳的诗歌中,爱情常常被 描绘为痛苦的经历。他通过描绘 爱情的痛苦和悲伤,表达出对爱
拟人的运用
在卞之琳的诗歌中,拟人的运用非常独特,如“那朵微笑的花儿”,通过将“花儿”赋予“微笑”这 一人性化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赞美。
05
卞之琳诗歌的主题 思想
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短暂
卞之琳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人生 短暂的感慨,他通过描绘自然景 物和人生经历,表达出对生命意
义的思考和追求。
艺术性高
他的诗歌结构严谨,形式多样,艺术性高,这种高艺术性 的特点对现代诗歌产生了影响,启示着现代诗人应该更加 注重诗歌的艺术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卞之琳善于运用语言的旋律,通过语言的 流动和转承,创造出一种优美的旋律,使 诗歌更易于传颂和记忆。
语言的视觉美
总结词 卞之琳的诗歌语言具有强烈的视 觉效果,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 的描绘,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视觉 体验。
视觉冲击力 他的诗歌语言常常能够给读者带 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视觉享受 。
结构严谨
他的诗歌结构严谨,层次 分明,形式多样,这种严 谨的结构使得他的诗歌更 加富有艺术性。
对现代诗歌的影响和启示
语言简练
卞之琳的诗歌语言简练,这种语言风格对现代诗歌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启示着现代诗人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简练和 精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为新诗发展做出重要建树的诗人。

他的诗“化古化欧”,多层面地融合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隐含着现代人尖锐的眼”在“平淡无奇”而“极小的角落里”发现的“精微道理”。

他的诗“常常在平淡中出奇,像一盘沙子看不见底下包容的水量”;他的诗善于运用平常的文字,写出平常的人情,展示自己卓越的诗美智慧。

名著导读:编辑寄语:生活本来应该充满诗意,生活当中的人们也本应该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之中。

美妙的诗意,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没有年龄和生活地域的界限,没有民族和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的区别。

因为人的内心都充满着对美的追求,对真的向往。

闲暇之余,读一首小诗,让心灵在不尽的时空中骀荡,也许你还会收获回味不尽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智慧。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为新诗发展做出重要建树的诗人。

他的诗“化古化欧”,多层面地融合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隐含着现代人尖锐的眼”在“平淡无奇”而“极小的角落里”发现的“精微道理”。

他的诗“常常在平淡中出奇,像一盘沙子看不见底下包容的水量”;他的诗善于运用平常的文字,写出平常的人情,展示自己卓越的诗美智慧。

本期为大家选取的是当代学者杨华的文章《融古化欧自成一家》,希望能为大家理解卞诗的魅力提供一点帮助。

融古化欧自成一家——卞之琳诗艺赏析杨华一、前言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卞之琳在现代文学史上,特别是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袁可嘉先生曾指出:“从新诗流派的发展来看,说卞之琳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大致是不错的。

这就形成了新诗优秀传统中与现实主义诗派平行发展的另一条线,卞之琳在其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他和其他诗人一起推动新诗从早期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到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

”! 在我们看来,卞之琳诗艺的最大特色就是融古化欧,自成一家。

卞之琳吸收了从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到英美现代诗派的营养,又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诗歌艺术创造性地融会贯通、中西合璧、独出机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原则,创作了一系列的诗歌精品。

因而,有评论者指出,卞之琳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打破了固有的模式,给中国现代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播下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种子,取得了丰硕、独特的艺术成就二、西方象征主义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期间,卞之琳就开始接触、学习和翻译现代派文学。

大一他学的二外是法语,这给他了解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提供了条件。

从1930年起,卞之琳便开始零星地译介现代派文学。

毕业之后,他就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翻译家”,走上了大规模译介的道路。

他曾发表了大量严谨、流畅、生动而富于意味的译作,被王佐良先生称作“倾听来自西欧的几乎全部有新意的芦笛声”。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许多作家都曾受过外国的影响,卞之琳也毫不例外。

他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与他的诗名并行不悖。

在译诗的背后,卞之琳较全面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象征主义的诗学原则,在个人创作中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深受影响,写下了不少的现代主义诗作。

卞之琳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特征的关注和借鉴,却又不是偶然。

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注意意象,讲究含蓄的特征和形式的观念,这与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暗合之处。

而卞之琳从小就是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长大的。

因而,“最初读到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还好像一见如故,有所写作不无共鸣。

”#其次,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纯诗化倾向为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失范状态、亟待寻求发展的中国新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且与中国现代诗人注重内心表现的诗美原则相契合。

那么,象征主义诗学原则对卞之琳有何影响呢?卞之琳又是怎么接受的呢?西方象征主义诗人十分注重对音乐美的追求,他们强调诗歌与音乐的平等性。

如波德莱尔的诗歌名篇《黄昏的和谐》中用一系列象征意象,构造了一个音乐与清香汇合的黄昏奏鸣曲。

该诗在形式组合上采用了一种“连环诗体”,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都在下一节的第一行和第三行重现,全诗交叉押韵,造成一种反复咏唱、回环复沓的旋律美。

卞之琳早期仿效魏尔仑式的密集的音韵,并注重音节的韵律特征。

虽然他后来转向玛拉美式的刻意追求理趣的诗路,但在诗歌形式上对诗歌音乐节奏的尝试与探索并没有改变。

他的名作《白螺壳》是仿效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的诗歌《《palme》的韵式而作的交错押韵诗。

欣赏如下,韵脚用字母“a”等标示。

“空灵的白螺壳,你’a\ 孔眼里不留纤尘,b\漏到了我的手里。

a\却有一千种感情;b\掌心里波涛汹涌,c\ 我感叹你的神工,c\你的慧心啊,大海,d\你细到可以穿珠!e\ 我也不禁要惊呼:e\‘你这个洁癖啊,哎!’d”整首诗就是以这种交错押韵的形式出现,给人一种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是音乐美的典范。

象征主义诗人信奉“非个人化”的理论,反对自我表现,主张现代诗对个性作最少要求,对艺术作最大要求。

卞之琳在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中,自觉地追求“非个人化”的戏剧抒情效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来着重分析一下卞之琳的《一个闲人》:太阳偏在西南的时候,\ 一个手叉在背后的闲人\ 在街路旁边,深一脚,浅一脚\ 一步步踩着柔软的沙尘。

\ 沙滩上脚印不算太少\ 长的、短的、杂的都有\ 一个人赶了过去又一个\他不管,尽是低着头,低着头\ 啊哈,你看他的手里\这两颗小核桃,多么滑亮\轧轧的轧轧的磨着……\ 哎!磨掉了多少时光。

我们认为,卞之琳首先设置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情景和场面,即“太阳偏西\ 一个闲人\街路边,沙滩上的脚印\ 磨得滑亮的核桃”。

戏剧讲究的是动作。

只有在这样特定的情景和场面中,诗的戏剧化动作才得以实现。

那么,如何在诗歌中追求戏剧性的效果呢?关键在于对叙述时态的处理。

确切地说,就是如何在诗歌中描写“现在时”动作。

利昂·塞尔利安曾说:“戏剧现在时是从时间和地点上让事件更接近读者,使事件犹如在戏剧中更具直接性。

”$在这首诗中,现在时的即刻性动作如“手叉在背后\深一脚,浅一脚\ 一步步踩着\ 低着头”等,充分体现了戏剧化,即从主观的态度到客观的态度,从作者个人情感的介入到超然的写作态度,从作者作为叙述者到作品中人物变成叙述者。

卞之琳还将西方现代小说叙述视点灵活多变的技巧引进诗歌创作,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多种叙事口吻和叙事眼光,因而形成一种结构上角度变换、层次交错的新颖表达方式。

他曾进一步探索自述与客观叙述,独白、旁白和对话,自我与角色,情与景,人与事与物等错综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人称视点与情思层次不断转换的多维结构体式,如《西长安街》、《春城》、《尺八》等,这些诗篇的叙事视点和主体不是固定的,其中角色纷呈、声部交错、复调抒唱,显示了一种宏大的艺术气魄,展现了特殊的戏剧效果。

三、中国古典诗学有论者已经指出,卞之琳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诗歌(20年代末到1935 年前后),卞之琳诗歌中的现代主义因素很浓,这是因为他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

但此后,他的诗风开始向古典和传统回归。

在向古典复归的同时,卞之琳诗中的现代主义依然存在,而且与传统结合得更加紧密。

其实无论前期后期,中国古典诗词、古典主义对卞之琳的诗歌创作都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卞之琳在“化古”的方面有两个突出表现,第一,就是意境的融化,即善于将古典诗词的意境现代化。

这种例子在他的创作中比比皆是。

例如《无题》:“我们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房间\ 以感谢你必用渗黑纸轻轻的掩下\叫字泪不玷污你写给我的信面。

”在这一首诗里,卞之琳融入了李商隐“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摧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第十首)的意境,把爱情的微妙和含蓄写得十分逼真和动情。

卞之琳“化古”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传统诗歌艺术要素的汲取。

他曾把传统诗词的特质概括为:诗的评议必须极其精练,少用连接词,意象丰满而紧密,色泽层迭而浓淡入微,重暗示忘说明,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些要素几乎都渗透到卞诗的艺术风格中去了。

他甚至以“古典派”自居,其实就是指这种明净、严谨、完美、凝重的艺术作风,他的大部分诗作都带着或多或少的传统因素。

无论是意境上,还是语词上、技巧上,他的诗歌讲究工整对偶,如《断章》一首,被誉为现代“绝句”。

总之,卞之琳的诗歌创作虽然以新诗的面目出现,但他的大多数新诗都已在古典诗词的艺术中淘洗过、浸润过,因而可以处处感受到古典诗的风味,而且又了无痕迹,这正是卞之琳“化古”的高明之处。

四、冲突与融合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典诗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是在完全不同的哲学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它们毕竟是不同的诗学,其内涵是有差别的。

卞之琳从他自己的诗美学的追求出发,企图融合中西诗学,其矛盾与冲突也是可想而知、显而易见的。

从卞之琳诗歌的艺术形式来看,可以看到中西两大诗学原则的冲突与消解。

上文提到,卞之琳的诗歌中特别注重汲取“戏剧化”手法,但他又总是把戏剧化手法和中国自身的传统诗学相比附、相发明。

他说:“我写抒情诗,像我国多数旧诗一样的传统式认识,更贴近中国式的‘意境’。

”他试图把戏剧化手法与中国的“意境”说打通。

如《长途》,旷野、蝉声、西去的太阳、低垂的杨柳、白热的长途,组成了挑夫的世界。

他的诗意看似繁复,但又不是恣意纵横,它们都由某种淡淡的情绪统一着,具有共同的指向。

而且又在戏剧化的场景中注重内部的响应、连贯、融合,完全不像后期象征主义诗歌那样破碎、零散。

可以说,卞之琳的思维是中国式的。

在我们看来,卞之琳身兼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和西方象征主义之两学,两学的某些矛盾和冲突固然客观存在,但在卞之琳的诗学世界里体现更多的是融合。

也许正因为有了差异和冲突,才具备更广阔的消解、融合和创造的空间,卞之琳正是走上了这样一条融古化欧的创新之路,成长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杰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