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见词语

初中文言文常见词语
初中文言文常见词语

初中文言文常见词语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 用作

(一)结构,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结构,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

(三)结构助词。当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

(二)其

1. 第三,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

4. ,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例:,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每自比于、。(《》)

4. 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者。(的人)(《》)/ 可爱者甚蕃。(的花)(《》)

(2)在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

2.助词

用在或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 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的主语后,表停顿。)(《》)

(八)也

1.句末,表判断,可不译。例: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

(九)焉

1. ,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

公移山》)

(十)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因使唐雎使于秦。(《》)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 而因以及乎其迹。(《》)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陈涉世家》)3.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十四)乎

1.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曰:“然,胡不已乎?”(《》)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所以。(“所以”:用这些来)(《》)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十七)夫

1. ,译为“那”。例:予观夫胜状。(《岳阳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3. 丈夫。例:夫齁声起。(《》)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二十)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二十一)故

1. 旧的,原来的。例:(《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二十二)苟

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

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

2. 副词,可译为“苟且”。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苟无。(《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适逢,恰巧。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出猎》)

2. 动词

(1)回合,聚会。例:,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 无指,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三峡》)

(2)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 兼词,“之于”的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众。例:其西南诸峰。(《》)

3. 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1、安: ①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②衣食所安【养生】 ③安能辨我是雄雌▲君谓计将安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⑤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2、比: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挨着、靠近】 ②比至陈【等到】 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相比】 3、鄙: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见识短浅、目光短浅】 4、兵: ①可汗大点兵▲上使外将兵▲葛婴将兵徇蕲以东▲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士兵】 ②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革非不坚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5、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并且】 ②而两狼并驱如故▲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一起、一齐】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④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和以及】 6、策: ①束手无策【方法】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通“册”,记载、记录】 ③执策而临之【鞭子】 ④策之不以其道【用鞭打】

7、诚: ①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宜开张圣听▲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③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8、乘: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骑】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车辆】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9、从: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便舍船,从口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自、由】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 ③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一狼仍从▲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跟从、跟随】 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顺着、随着】 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⑥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在】 ⑦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悠闲自如】 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听从、顺从】 ⑨赠从弟【堂房亲属】 10、殆: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大概】 11、道: ①任重而道远▲道渴而死▲会天大雨,道不通▲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道路】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含义及用法总结 1.安 ①表疑问或者反问,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②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其一)》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③安身。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④安稳,稳固。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安逸,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比 ①靠近。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②排列。鳞次栉比 3.鄙 ①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粗鄙,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4.兵 ①士卒,军队。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兵器,武器。 兵甲已足。(《出师表》) 5.并

①一齐,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②都。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6.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用马鞭驱赶。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7.诚 ①的确,实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诚心。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8.乘 坐;驾;骑。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虽乘奔御风。(《三峡》) 9.从 ①跟随(动词)。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一狼仍从。(《狼》)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醉翁亭记》) ②顺从,听从(动词)。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2018)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安: ①风雨不动安如山②衣食所安 ③安能辨我是雄雌▲君谓计将安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多歧路,今安在 比: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比至陈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③ 备:前人之述备矣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犹得备晨炊 本:本在冀州之南此之谓失其本心 奔:屠乃奔倚其下猛浪若奔 毕:吾与汝毕力平险群响毕绝录毕,走送之 薄: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厚积薄发 鄙: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 兵:①可汗大点兵▲上使外将兵▲葛婴将兵徇蕲以东▲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②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革非不坚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②而两狼并驱如故▲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似曾相识燕归来 称:不能称前时之闻不以千里称也先帝称之曰能袒右,称大楚 出:奋袖出臂不复出焉皆出酒食不敢出一言以复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君谓计将安出 辞:辞去未尝稍降辞色蒙辞以军中多务 次: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策:①束手无策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③执策而临之 ④策之不以其道 诚:①帝感其诚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宜开张圣听▲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乘: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从: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便舍船,从口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一狼仍从▲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⑥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⑦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⑨赠从弟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大全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大全 1.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2.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3,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4.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5.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6.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 7.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8.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9.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0.表主管的:知、典、主、司 11.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2.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稔:庄稼成熟。刈:割;

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13.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4.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5.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6.表俸禄的:俸、禄、秩、饷(秩:官吏的俸禄。) 17.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18.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40字)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比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鄙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兵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出师表》)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诚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乘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从①跟随从.先人还家。(《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赠从弟》) 旦①日出的时候;早晨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②第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殆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堵墙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 而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 凡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②总共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方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③指面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奉①通“俸”,侍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负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更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②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孤①幼而无父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②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不度德量力。(《愚公移山》)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140字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40字) 安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3、哪里 比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兵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 (《出师表》)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诚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乘 ①[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 (《赠从弟》) 旦 ①日出的时候;早晨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第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殆 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道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 (《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堵土墙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 而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 (《〈论语〉 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 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马说》) 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 阳马生序》) 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 凡 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 ②总共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 方 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 (《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 输》) 指面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③正方欲行 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奉 ①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负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更 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 ②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孤 ①幼而无父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 ②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不度德量力。 (《愚 公移山》) 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狼》) 两股.战战。(《口 1

(完整)初中部编版必背文言文和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和古寺词 《世说新语》两则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140字)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40字)制作者:巨化中学915班周政阳 安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比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兵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出师表》)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乘 ①[sh e 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伤仲永》)隶而从者。(《小石潭记》)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赠从弟》) 旦 ①日出的时候;早晨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第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殆 〈论语〉十则》) 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 (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道 ①道路会大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堵墙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 而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 凡 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 ②总共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方 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③指面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奉 ①通俸”侍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初中文言文词语大全分解

第一册 一、一词多义现象: 1、之 (1)代词(人、物、事情) a、公与之乘(他) b、悉以咨之(他们) c、而忘操之(尺码) d、嘱予作文以记之(修岳阳楼这件事) e、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f、谨食之(蛇) (2)不译 ①主谓之间:是吾剑之所从坠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③其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语气助词公将鼓之 (3)“的”:故时有物外之趣方为秋田之害 (4)“到、往”:辍耕之垄上 2、足 (1)脚:自度其足(2)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3)值得:不足为外人道者(4)充足:近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自 (1)自己:自度其足(2)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如果:自非亭午夜分(4)在:自三峡七百里中 4、度 (1)测量:非相度不得其情(2)量好的尺寸:宁信度 (3)度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估计、推测:度已失期(5)量长短:先自度其足 5、以 (1)用:何不试之以足徐喷以烟(2)把:以丛草为林 (3)如、及: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因为:岁以大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可以为师矣 (6)以致: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 (7)来、用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8)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9)拿:悉以咨之(10)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11)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6、其 (1)他、他的:置之其坐(2)它、它的:使其冲烟飞鸣 (3)自己的:常蹲其身(4)这:其间千二百里 (5)其中:不能名其一处也(6)难道:其真无马耶 (7)恐怕:其真不知马也(8)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 7、或 (1)有:或王命急宣(2)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3)有时:而或长烟一空(4)有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5)或者: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8、绝 (1)断:沿溯阻绝(2)极:绝巘多生怪柏佛印绝类弥勒(3)消失:哀转久绝群响毕绝 (4)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极点:以为妙绝(6)停:猿则百叫无绝 9、为 (1)因为:项为之强(2)替、给:为天下唱 (3)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同“谓”:孰谓汝多知乎(5)成为:方为秋田之害悉为两段 (6)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予群众所得 (7)做:唐人尚未盛为之(8)刻:每字为一印不以木为之者(9)算是:未为简易(10)发明:又为活板 (11)作为:满铁范为一板(12)强调:则极为神速 (13)行为:行弗乱其所为(1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15)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6)相当于“于”:为其来也 10、岁 (1)年成:岁以大穰(2)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3)每年: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11、方 (1)正:方出神(2)方圆:方七百里(3)将要:今方(4)方向:而尝极东方(5)才:方两三级 12、如 (1)像:果如鹤戾云端如有所语

(完整word版)最全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最全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初中1-6册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 (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停留、过了.今:居住、住所. (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更、更加.今: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问”的意思.今:邀、聘、求之意. (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跑”的意思.今:行走. (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副词,特意.今:事故、所以. (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热水.今: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反而,难道.今: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专指第二次.今: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

2020-2021中考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140字)

中考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140字) 安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比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兵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 (《出师表》)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诚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乘 ①[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 (《赠从弟》) 旦 ①日出的时候;早晨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第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殆 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道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 (《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堵墙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 而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 凡 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 ②总共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 方 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 (《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③指面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奉 ①通“俸”,侍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负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更 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 ②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孤 ①幼而无父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 ②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不度德量力。 (《愚公移山》) 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狼》) 两股.战战。(《口技》) 故 ①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②所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固 ①顽固、固执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于 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词语用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于 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①可译为“在”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童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狼》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第一个“于”)——《大道之行也》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观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于是冰皮始解。——《满井游记》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试用于昔日。/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往身于外者。——《出师表》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于是鸱得腐鼠。——《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可译为“到”。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夸父逐日》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仓鹰击于殿上。/ 何至于此!——《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语文中考常见文言文词语的用法:然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词语用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然 1.(代词)这样,那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复习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复习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岳阳楼记》谪守()越明年( ) 百废具兴( ) 属予作文( ) 胜状( )衔远山( ) 横无际涯( ) 朝晖夕阴( ) 大观也()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浊浪排空( ) 日星隐曜( ) 山岳潜形( ) 薄暮冥冥(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把酒临风( ) 古仁人之心( ) 不以物喜( ) 是进亦忧()微斯人( ) ( ) 吾谁与归( ) 《醉翁亭记》 名之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临溪而渔()非丝非竹()( ) 树林阴翳()林壑尤美() .蔚然而深秀()佳木秀而繁阴()饮少辄醉()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岩穴暝()伛偻提携() 泉香而酒冽()宴酣之乐()弈者胜() 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者()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陈涉世家》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 怅恨久之()苟富贵()安知()適戍渔阳() 屯大泽乡()皆次当行()会天大雨()度已失期() 今亡亦死()等死()以数谏故()楚人怜之() 为天下唱()卜者知其指意()然足下卜之鬼乎() 念鬼()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固以怪之矣()()间令()往往语() 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忿恚尉() 尉果笞广()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藉第()宁有种乎()徇蕲以东() 比至陈()被坚执锐()刑其长吏()《出师表》 中道崩殂()益州疲弊()盖追先帝之殊遇()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以昭陛下()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亲贤臣,远小人()() 计日而待()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深入不毛()叹息痛恨()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斟酌损益() 以彰其咎()()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临表涕零()()往来二十有一年矣() 《曹刿论战》 齐师伐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何以战()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既克() 一鼓作气()再而衰()难测也() 望其旗靡()故逐之()() 《唐雎不辱使命》 易安陵()大王加惠()其许寡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岂直五百里哉()怫然怒()以头抢地()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初中文言文字词解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38字新颖更新

标准文档 138字)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1、安) (《马说》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曹刿论战》②养衣食所安。.③安逸:而死于安乐也 2、比) (《陈涉世家》①等到比至陈。.) (《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②类比.)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③靠近. 3、鄙)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①鄙陋、目光短浅.)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②见识短浅.、兵4) 《陈涉世家》行收兵。(①兵士.) 《出师表》兵甲已足。 (②兵器,武器.、并5) 《狼》驱如故。 ( ①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②都:并怡然自乐③一齐:并杀两尉、策6) 《马说》而临之。(①马鞭执策.) 《马说》之不以其道。 (②鞭打、驱使策.) (《木兰诗》策③记录勋十二转. 7、诚) (《隆中对》①果真诚如是。.)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的确,实在.) (《愚公移山》帝感其诚。③诚心.、乘8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③驾(坐):乘坐御风 9、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 () 《曹刿论战》...) (《小石潭记》从②由,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曹刿论战》小惠未徧,民弗从③顺从,听从也。.) 弟。赠从 (《赠从弟》④堂房亲属. 10、殆) 〈论语〉十则》。①有害死而不学则殆 (《.) 《隆中对》 (天之所以资将军。②大概此殆. 11、道实用大全. 标准文档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 (《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12、堵 墙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 .13、而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14、凡 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②总共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 .15、方 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 (《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③正:方出神 16、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香:芳草鲜美.17、奉侍奉妻妾之奉 吃的穿的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接受奉命于危难之间 18、负①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负者歌于途.②凭借:负势竞上 19、更 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 .②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③还:湖中焉得更此人 ④再,又:更上一层楼 20、孤 ①幼而无父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 .②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不度德量力。 (《愚公移山》) .21、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狼》) 两股战战。(《口技》) ..22、故

中考文言文常用词语汇总

2016中考文言文常用词语汇总 1、义:①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多行不义必自毙) ②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③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2、焉:①哪里(且焉置土石) ②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3、夷:①平(船背稍夷) ②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③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4、兵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出师表》) 5、并 ①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②都并怡然自乐 ③一齐并杀两尉 6、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7、诚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8、乘 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③驾(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9、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 (《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 (《赠从弟》) 10、殆 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11、道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 (《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12、艳:①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②欣羡(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13、比 ①等到比至陈 (《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14、、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15、方 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 (《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公输》) ③正方出神 16、芳 ①香花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 ②香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17、奉 ①侍奉妻妾之奉 ②吃的穿的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接受奉命于危难之间 18、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