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溶栓术后护理措施

一、概述静脉溶栓术是治疗急性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静脉注入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以挽救患者生命。
然而,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术后护理至关重要,以下是对静脉溶栓术后护理措施的具体介绍。
二、术后护理措施1. 严密观察病情(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如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语言、肢体活动等神经系统功能,如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尿便等出血情况,如有出血,立即通知医生。
2. 伤口护理(1)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防止感染。
(2)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如有异常,及时给予压迫止血。
(3)拔针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用胶布固定。
3. 凝血功能监测(1)定时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
(2)根据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防止出血。
4. 药物护理(1)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立即通知医生。
(2)指导患者正确服用抗凝药物,确保药物疗效。
5. 饮食护理(1)给予患者低盐、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
(3)禁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6. 心理护理(1)关心患者情绪,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情绪。
(2)告知患者溶栓治疗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7. 功能锻炼(1)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8.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预防出血:严密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如出现出血,立即通知医生。
(2)预防感染: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预防感染。
(3)预防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4)预防肺栓塞: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肺栓塞。
三、总结静脉溶栓术后护理是治疗急性血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通过严密观察病情、伤口护理、凝血功能监测、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和并发症预防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如何管理

.
10
二、病情的观察、评估及用药注意事项
(一)对病情的监测与评估
1、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血常规、血糖、心电图、凝血功能(PT、APTT、INR、FIB)
2、建立监护系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和出血现象:
①测血压:q15min×2h,其后q30min×6h,其后
60min×16h
静脉溶栓后维持血压低于185/110mmHg;动脉溶栓后维持
.
28
(二)脑保护治疗
(1)清除自由基:自由基清除剂能防止脂质过氧 化,减轻再灌注损伤,如依达拉奉。 (2)抗炎治疗:具体机理尚无定论,但有相当多 的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可对症给予抗炎治疗。 (3)亚低温:亚低温 (32℃-35 ℃) 对再灌注 损伤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29
(二)脑保护治疗
亚低温的脑保护
再灌注损伤。
.
26
(一)溶栓后的并发症及预防和处理措施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再灌注损伤是由于恢复灌注后的半暗带脑组织并不 能完全利用氧,过氧化脂质含量高, 致使氧自由基积聚 及代谢异常,使细胞损害加重,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 外Ca2+快速内流造成细胞钙超载,线粒体受到破坏,离 子泵衰竭,神经损害加重。
酸中毒、能量代谢障碍、钙超载、自由基和兴奋性氨 基酸的释放、炎症反应等机制。
.
27
(一)溶栓后的并发症及预防和处理措施
3、再灌注损伤的处理原则(脑保护治疗)
➢不论是否溶栓(包括动脉静脉),都应针对再灌注损伤 机制,进行脑保护,如改善能量代谢,防治酸中毒的发生 和加重。溶栓治疗更强调同时进行脑保护治疗防治再灌注 损伤 ➢神经保护剂已数以百计,但是几乎所有的保护剂在动物 模型中显示出惊人的减轻脑损伤的作用,但是临床试验中 却难以证明并确认其保护神经的疗效。 ➢目前尚无一个独立的神经保护剂表明影响卒中的预后。 ➢使用方法:最好联合用药
l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并发精神异常的护理

l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并发精神异常的护理王晓琦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1.10.087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1]。
静脉溶栓能够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给缺血脑组织及时供血,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
但溶栓治疗后可能带来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等并发症。
我院于临床工作中成功救治1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并发精神异常患者,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40岁,高血压病1年余,无正规服药,因“左侧肢体麻木、乏力3.5 h”于2021年7月2日13∶25收入院。
患者左侧肢体麻木、乏力,站立、行走不稳,伴有言语含糊,症状持续性,无其他伴随症状,遂来我院就诊。
急诊头颅CT: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MRI:右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
查体:血压169/112 mmHg,体温36.7 ℃,呼吸20次/min,脉搏62次/ min,神志清醒,口齿含糊,对答切题,两瞳孔等大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灵敏,左侧鼻唇沟浅,口角略右歪,伸舌左偏,心肺(-),左上肢肢体肌力2级,左下肢肢体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左侧浅感觉减退,左巴氏征弱阳性,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右巴氏征阴性。
患者凝血功能、血常规、心梗指标、急诊生化等未见明显异常,NIHSS 评分10分,符合溶栓标准。
于入院当日14∶25(发病后第4 h)行阿替普酶56 mg静脉溶栓治疗,15∶25溶栓结束,溶栓过程中患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腹痛和皮下及黏膜出血,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以下,溶栓结束NIHSS评分8分,患者15∶55出现躁动不安,坐卧不适,乱语。
报告医师,考虑为溶栓后所引起的精神异常症状。
遵医嘱予氟哌啶醇5 mg肌内注射,16∶25用药后症状略有好转,未入睡,22∶00症状缓解。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予以回顾性分析,展开调查,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总结相关经验,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护理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14例(14%)患者出现出血性并发症;2例(2%)患者出现脑水肿,为轻微症状,在经治疗后症状性消失;2例(2%)患者在溶栓治疗6h后发生继发性脑梗塞,在经抢救后无生命危险;无患者死亡。
结论:对脑急性脑梗塞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价值突出。
关键词:脑梗塞;静脉溶栓;并发症;护理相关临床医学专家指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的并发症护理和预防对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与生活质量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
为了进一步验证对急性脑梗塞进行早期并发症的分析和预防、护理措施在临床运用上具有的积极意义,本次研究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予以回顾性分析,展开调查,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现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予以回顾性分析,展开调查,患者在经临床检查后均符合ACI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符合接受静脉溶栓的条件,无其他禁忌症。
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段为40—77岁,均龄(56.2±2.4)岁,病程1h—8h,平均病程(3.5±1.0)h,其中右脑梗塞45例,左脑梗塞44例,脑基地梗塞11例。
对1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核对、调查,P>0.05,可比。
1.2方法1.2.1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在就诊后,急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血糖进行测定,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单腔套管针;急诊护士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凝血、INR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的抽血检验,神经内科住院医生对患者急性脑梗塞进行快速确认;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急诊CT检查,完成CT检查后,患者入住NICU,由病房医生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与患者家属进行溶栓治疗知情同意的谈话,签署同意书;准备好相应药物,获得患者的体重数据;医院内部网络对检查报告和CT检查结果进行回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二次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并记录,静脉推注10%的rt-PA,剩余剂量在1h内通过静脉滴注完成;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出血、过敏反应、血压升高、神经功能恶化的情况应立刻停止溶栓,在24h后对患者的头颅进行CT复查,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治疗。
溶栓后并发症诊断与处理要点(全文)

溶栓后并发症诊断与处理要点(全文)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急性期治疗取得很大进展,尤其2015年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被美国和中国指南所推荐,静脉溶栓模式发生根本转变。
但静脉溶栓带来的并发症却不容忽视,包括出血转化、系统性出血、血管再闭塞、血管源性水肿及过敏等。
本文对出血转化、血管再闭塞、溶栓后脑水肿等的诊断与处理策略进行了简要总结。
出血转化1. 概述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关于出血转化的定义及分类分型的推荐意见:➤出血转化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MRI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根据出血前是否采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血管内治疗、抗栓等),分为自发性或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可采用NIHSS评分增加≥4分或表1中其他标准来定义临床症状加重(症状性出血转化),更加客观和实用的症状性出血转化定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影像学分型可采用ECASS分型或Heidelberg分型方法。
关于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推荐意见:出血转化机制主要与梗死后缺血损伤、再灌注损伤、凝血功能紊乱和血脑屏障破坏等相关,但其明确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深入研究。
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溶栓、取栓、抗凝、卒中严重程度以及大面积梗死。
2. 诊断及检测诊断标准为脑梗塞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多数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在发病7~14 d内,准确时间有待研究;溶栓后出血转化一般发生在溶栓后36 h内,可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可行性等因素个体化选择影像检查时间。
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的患者,有条件时可考虑将每30分钟1次的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监测延长至溶栓后12 h。
3. 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的处理但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中指出多数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在发病7~14 d内,准确时间有待研究;溶栓后出血转化一般发生在溶栓后36 h内,可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可行性等因素个体化选择影像检查时间。
急性脑梗塞超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脑血管病的分类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
(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 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 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 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 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 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 血液病等。
脑梗塞
概述 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中断而 发生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在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占60~90%。 临床最常见的类型:
诊断? 护理问题? 护理措施?
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 眩晕、呕吐、 共济失调 交叉性瘫痪等。
脑梗塞的溶栓治疗
什么是溶栓疗法 使用药物,使血栓溶解,达到血管再 通的目的,从而使受阻的血管灌流区 域的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氧供应。
溶栓适应证
(2005年国内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① 年龄18~75岁 ② 发病在6h以内 ③ 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常与动脉硬化并存 颈动脉脉粥样硬化的斑块 脱落引起的栓塞称血栓-栓 塞
其次为各种病因所致的脑 动脉炎、红细胞增多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 等
发病机制
血栓形成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炎
管腔狭窄、闭塞 血流缓慢、停止
血管内皮损伤
血小板黏附
TXA2、5-HT、 PAF
19
溶栓治疗建议
(2005年国内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的脑梗死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首选rtPA 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
发病3~6h可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应更严格。 对发病6h以内的脑梗死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第一篇: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冉桂玲,王守法摘要:急性脑梗塞(ACI)亦称脑血栓形成[1],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闭塞而造成急性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2]。
目前,在临床上用静脉溶栓的办法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会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
本文主要针对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对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由于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在特定年龄阶段最容易出现的疾病(比如中老年人为脑梗塞的多发人群),自然就成为医学界同仁关注的焦点,而急性脑梗塞(ACI)更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并且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性疾病。
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而且治愈率比较低,恢复也比较慢,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4]。
目前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静脉溶栓的办法,而且这种治疗的办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这种治疗的方法很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现在临床上主要用到的尿激酶(UK),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就会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产生影响,比如栓子溶解后血液渗出,继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功能障碍等等[3],从而引发主要诸如出血等可能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保证静脉溶栓的最大功效,防止因溶栓而导致的意外并发症,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及护理,本文特针对在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尤其是在使用静脉溶栓后的24个小时以内),对可能引发的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一文总结5种溶栓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一文总结5种溶栓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办法,但静脉溶栓带来的并发症不容忽视,其中脑出血转化、血管再闭塞、溶栓后脑水肿等是静脉溶栓后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对这些并发症进行预警和处理,为临床提供参考。
脑出血转化根据《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1],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根据NINDS研究结果提示,96%的出血转化发生于静脉溶栓后36h内,结合ECASS-II研究则建议时限修改为36h-7d,在静脉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7d内出现病情加重,且头颅 CT/MRI 检查发现颅内出血。
脑出血转化的发生跨度较大,通常与溶栓药物的剂量、溶栓时间窗、卒中的严重程度等有是直接关系。
通常,ASPECTS评分<7分的患者通常更容易发生出血转化。
其中,临床可采用 NIHSS 评分增加≥ 4 分或表1中其他标准来定义临床症状加重(症状性出血转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症状性出血转化,而影像学分型可采用ECASS或Heidelberg 法。
出血转化的一般处理原则与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类似,包括必要时行循环和呼吸支持、血压管理、监测神经功能恶化情况、预防血肿扩大、治疗颅内高压以及处理出血引起的其他并发症包括癫痫发作等对症处理。
同时应注意寻找导致出血的可调节原因并进行处理,例如血压的控制、凝血功能检测及合并用药情况等。
同时,症状性出血转化应停用抗栓和rt-PA等致出血药物: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必要时可考虑辅助使用逆转凝血功能紊乱的药物,包括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凝血酸或氨基己酸)。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数据显示,静脉溶栓后约11.8%的患者可能出现临床恶化(NIHSS评分≥4分),其中82%的患者发生持续闭塞或再闭塞。
早期再闭塞,预示长期预后不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冉桂玲,王守法
摘要:急性脑梗塞(ACI)亦称脑血栓形成[]1,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闭塞而造成急性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2。
目前,在临床上用静脉溶栓的办法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会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
本文主要针对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对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由于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在特定年龄阶段最容易出现的疾病(比如中老年人为脑梗塞的多发人群),自然就成为医学界同仁关注的焦点,而急性脑梗塞(ACI)更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并且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性疾病。
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而且治愈率比较低,恢复也比较慢,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4。
目前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静脉溶栓的办法,而且这种治疗的办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这种治疗的方法很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现在临床上主要用到的尿激酶(UK),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就会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产生影响,比如栓子溶解后血液渗出 ,继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功能障碍等等[]3,从而引发主要诸如出血等可能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保证静脉溶栓的最大功效,防止因溶栓而导致的意外并发症,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及护理,本文特针对在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尤其是在使用静脉溶栓后的24个小时以内),对可能引发的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一、使用静脉溶栓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分析
尽管尿激酶被广泛用于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而且其效果可以说目前是最好的,但是,在静脉溶栓后,很有可能会出现出血、血管再闭塞、再梗塞及再灌注性脑损伤等并发症征象。
第一、静脉溶栓后,出血是溶栓治疗后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所以医护人员一定要严密的观察病人出血的征象,比如:颅内、皮肤、粘膜、泌尿道、消化道、生殖道等有无出血现象。
特别是要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和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一般每过十五到三十分钟就要观察一次。
如果病人发生如下症状:1、颅内压增高,这时会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的“三主征”;2、“两慢一高”,即: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慢且深,血压升高;3、言语和肢体再次出现活动性障碍等,就必须要警惕了,因为有脑出血的可能。
这时应该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尽快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第二、静脉溶栓后,有的患者还有可能会出现如头痛、呕吐以及肢体乏力再度加重的临床症状,复查头颅CT时发现颅内有出血。
第三、静脉溶栓后,再发性梗塞征象:意识、言语和肌力等神经系统体征发生变化。
如果出现恶化情况,除了要警惕颅内出血外,也要考虑是再发梗塞,这用CT即可资别鉴别。
总之,采用静脉溶栓的办法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但是静脉溶栓后也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因为溶栓药物应用后,残存血栓的促凝作用会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近期内很容易发生再闭塞,闭塞率为10%一20%[]2,为了预防血管再闭塞,必须要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心肌酶等实验室指标;所以在采用静脉溶栓后,为了严格掌握病人的治疗进展及情况,避免突发并发症,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和血管再闭塞的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以警惕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在使用静脉溶栓后应该采取哪些防护和护理措施呢?
二、使用静脉溶栓后的护理对策
总的来说,采用静脉溶栓后,需要采取综合护理,观察出血及再梗塞等并发症的征象、心理辅导和康复指导。
在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中,各环节护理技术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
疗效及生命体征观察。
1、观察病人意识、言语、肌力等情况。
如果发现患者有肌力下降、意识障碍,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2、静脉溶栓后,记录血压的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进行相关监测。
3、心理疏导。
由于脑梗塞起病急,病人突然面临偏瘫、失语等残疾的体验,情绪大都焦虑、急躁,而且要求快速康复的欲望极为强烈。
如果后期疗效与预期有差距,患者则感到悲观失望,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个病人不同的心理护理。
一般而言,发病早期多安慰,多疏导患者,平复病人焦虑情绪。
后期则应多给予鼓励、支持,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急性脑梗塞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30%的患者还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2。
因此,康复治疗对脑梗塞
患者很重要。
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帮助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
留有后遗残疾的患者,教会其自我护理,提高残疾后适应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同时要向家属讲解照顾技巧,进行脑血管病的健康指导教育。
三、再灌注性脑损伤的预防和早期护理措施
闭塞的血管经溶栓治疗再通后,会引起再灌注损伤,发生脑水肿[]5。
再灌注后脑水肿也是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中应注意:1、脑梗死发病12 小时内,缺血脑组织再灌注损伤及脑水肿较轻,但12小时以后则有明显的损伤和水肿。
故在溶栓后24小时内应密切留意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和瘫痪肢体功能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原来的病情有无好转,及时了解有无脑水肿的症状;2、摄人量过大可加重脑水肿,故要注意保持24小时出入量平衡。
在最初几天,最好能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使水出量略多于水入量。
一般情况下水入量可按前一天的尿量加500ml来计算;3、当出现脑水肿的征象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有效地使用自由基消除剂、脱水药、激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预防和早期护理措施包括:1、溶栓后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语言、运动、感觉功能等的变化情况。
如果在24小时内出现头痛、呕吐、失语或进行性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者消失、原来的症状加重或有新的肢体瘫痪,则提示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致继发脑梗死的可能,要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展开救治;2、严格遵医嘱使用肝索、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综上所述,尿激酶静脉溶栓虽然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治疗脑梗塞的手段,但使用溶栓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静脉溶栓后,做好必要的护理配合,进行严密观察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护士还必须积极配合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急救心理指导及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总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实施早期护理干预,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认为,药物的准确应用,结合病情观察和健康指导则是顺利完成治疗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凤春等.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10
[2] 黄允香.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杂志,2009-5
[3] 张锦丽等.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第16卷
[4] 李雯等.UK、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比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1-6
[5] 汤伟军.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血管内溶栓治疗[J].上海医学,199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