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合集下载

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ppt课件

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ppt课件

第三 政治伦理化。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时,保留 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 政治修养以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 贤才标准中道德占据首要位置, 君王 统治天下的合法性也来源于君王个人道德修养状况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 古代政治思想的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特征。 第四 朴素的辩证思维。中国古代从殷末周初的枟周易枠开始, 到春秋 末年的孔子、老子,已经开始有了朴素的辩证思维。
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变革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相 呼应。在这一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思想由于不 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而丧失了指导地位,逐渐成为反思批判的对象。 而一度被中国人艳羡并全力追求的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也 因为无法挽救中国的危亡而逐步由“新” 变“旧”,并最终在 五四时期被马克思主义取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了 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 中国政治思想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三 中国政治思想本质上是历史上一定社会阶级、阶 层、集团政治利益和政治要求的表现。
综上所述,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和处理政治关系 等的理论和主张,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 背景、理论基础、内在联系和历史地位与影响 等。
代表的道家,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 以及墨家、阴阳家、名家
等学说“ 百家争鸣”的局面。 贯穿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思想的基本范畴和命题相继提出, 思想
体系和思维方式渐次形成, 对后世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 的影响。
2.秦汉隋唐是中国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时期
随着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为维护和巩 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经过不断的斗争融合, 符合国家大一统需要的政治思想逐步形成。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2)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思想涉及军事、政治、逻辑、伦理等方面,注重实用而欠缺理论性与系统性。

墨子的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6、兼相爱,交相利(1)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政治思想(2)墨子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因此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3)“兼相爱交相利” 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7、尚同(1)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2)天下大乱在于异义,而国家的起源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因此墨子主张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即所谓的“尚同”。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是中国传统所独有,但由于儒家正统地位,
因此伦理政治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
应予重视。
4. 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
前者包括政治决策以及把政策付诸实践,比
如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
监督等。
后者包括君臣关系中的利害冲突、尔虞我
诈,就是权术。如在专制下臣子如何进言,
荀子的《非相》,韩非子的《说难》。
在学科划分上,伦理道德是一个独立领域。
但在中国政治思想上,法家把政治与道德
分为两种不同的事情,但儒家把伦理道德
政治化。比如“孝”,早在周初周公把它
作为一种政治规定,《康诰》“元恶大墩,
靷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儒家继
承这一传统,把孝视为直接的政治。儒家
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为一,也就是
把道德政治合为一。把道德政治化虽然不
5.探寻理想的社会模式
• 孔子对“有道”之世的追求;老子关于
“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
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
“王道”世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
家“自食其力、人人劳动、不分君臣”的
美景;杨朱的“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
等等。
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就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而言,不同学者所采取
或为父系。应该说,原始人群维系的主要
纽带是血缘,不是权力或地缘。
• 由顺应自然而论,人群也是自然现象的一
种。为克制自然,人群以群体感应自然、
天体或始祖。由此造就了原始人群的崇拜
现象。
二、原始人的观念
•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即因其有能思之心。
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一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从政治学角度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这主要涉及国家与法的学说,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特点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阐发其政治思想。

思想家们往往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自然,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最后归结为治国平天下。

因此,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是一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

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又说:“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述观点抓住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本质,但内容过于狭窄。

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它的研究范围。

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

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

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看,至少如下一些问题,都可以算为政治哲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几千年来,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在探讨政治制度和国家统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至近现代历史的角度,简要地探讨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古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推崇“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而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法律权威,规定权威,规定权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中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主要受到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影响。

孟子主张性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至上;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主张利己主义;韩非子则提出刑罚严厉以维护法纪;墨子倡导兼爱,反对战争和贵族统治。

近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思潮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振兴国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民主、民生、民权,开创了中国的民主主义运动。

而鲁迅、梁启超等思想家则致力于探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当代今天的中国政治思想正经历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推动国家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

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悠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也为当代政治制度和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1、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当时杨朱主张“为我”,墨家主张“兼爱”,孟子对这两种思想持反驳态度,其认为杨氏是无视君主,墨翟是无视长幼之序,认为无视等级制度的是禽兽不如的,儒家主张人伦道德、贵贱、尊卑、长幼有序。

孟子认为人伦中以“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这体现了孟子亲亲君君,孝的思想。

2、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体现了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这段话表达了两种意义的道,一种是一般的常道,一种是特殊的道。

常道是不可用语言表达,所以常道无名,是万物的本原。

而非常道是常道派生出来的具体的道,所以有名,且万物都有其道。

3、唐太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自照,必藉忠臣。

”这句话是唐太宗在总结隋唐历史时,针对帝王杜绝言路所得出的结论。

唐太宗认为人要看清自己必须照镜子,君主想看清自己就必须依靠忠臣,这句话是鼓励臣下踊跃向君主建言献策,以此说明君主不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能像隋文帝杜绝言路,因此要求谏纳谏,广开言路。

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认为做为君王,必须重视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像割自己的肉来喂肚子,肚子虽然饱,而身体却死亡了。

由此看出唐太宗关注君和民、民和国的关系,其清醒地认识政权能否稳固乃系于人心的向背,为君者,定以民为国之根本。

体现出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将儒家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5、葛洪:“儒者,易中之难也;道者,难中之易也。

”葛洪通过这句话解释了儒道的难易问题,他认为道儒是本末关系,道为源、儒为流,两者并不矛盾。

儒家主张出世,看起来容易但很难做好。

道家主张无为,消极避世,看起来很难其实做起来容易。

6、董仲舒:“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认为天的运动变化规律在于阴阳。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前言一、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意义及目的1、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2、展示人类思维方法、训练我们学会理解、欣赏和评价各种思维取径;3、为我们保留了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前人依据这些方法看待各种政治事实,从而开阔了我们的历史视野和社会政治视野;4、与过去时代思潮代表人物对话,有助于培养多元开放胸襟,发展理性的怀疑精神,戒除一己之偏见。

二、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史(提问)三、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1、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2、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3、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辩证分析。

4、多角度、多方面研究①按思想家或代表作进行列传式研究。

②按思想流派进行研究。

③按社会思潮和一个时代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既可对一个时代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出总的估计,又可看到每一个人的认识与时代的普遍意识间的关系及共同的意识对实际政治曾产生的巨大影响。

④按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与范畴进行研究;例如对礼、德、法、刑、仁、义、爱、赏、罚、势、术等的研究。

⑤对重要政治命题进行研究。

政治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每个理论命题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构件。

如“民为国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对其的关注一直都未曾停止过。

⑥对各种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不同思想家比较、不同思想流派比较、流派内不同代表团人物比较、不同时代比较、中西比较,通过比较以求更深刻地认识个性,揭示共性,权衡利弊,评价得失。

⑦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间关系进行研究。

⑧价值性认识与是非判断性认识。

研究政治思想史不能只限于描述,还需考察其价值(即政治思想与政治理性、社会公正、历史进步的关系密切),明确其价值标准。

四、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1、治国方略与政策是政治思想史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政治思想这一复杂的研究领域中,不同的方面及不同的层次与政治实践有远近之分,有关治国方略与具体政策方面的主张与实际政治最为接近。

而政治家常从这些主张中选择行动方案,因此,关注治国方略与政策,是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一、导言部分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功能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既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又包括中国历史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思想主张;同时,中国政治思想史又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它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特点第一,学科内容具有交叉性,决定在研究中既要具备政治学的理论水平,又要有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基本修养。

第二,中国封建制的典型性,决定在研究中要辩证分析。

第三,思想学派之间的联系性,决定在研究中要注意整体研究。

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价值主要是文化价值和现代价值。

文化价值即中国政治思想史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底蕴;现代价值是指优秀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选择价值,即如何使传统为现代社会服务。

5、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1)弘扬超越与借鉴融合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3)立足本学科与扩大学术视野相结合。

(4)做学问与做人相结合。

二、先秦部分6、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1)封闭的地理环境;(2)家长制的家庭关系;(3)早期部落间的征服(4)原始部落联盟;(5)土地公有制度;(6)君主专制制度7、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1)宗法制度;(2)分封制度;(3)井田制度8、东周时期两个阶段和具体年代、各自的时代政治经济特征东周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453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渐解体。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53至公元前221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兼并战争、政治经济上的变法和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

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

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

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

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4.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乃以人文化成天下。

文化整合的过程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南昌大学

第一章测试1.中国政治思想是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化的特色之所在。

()A:错B:对答案:B2.能对思想进化演变一目了然,且可以将各个时代的背景详细说明的研究方法是问题的研究法。

()A:对B:错答案:B3.将各种思想提炼出特色,以类排序的研究方法是()。

A:历史的研究法B:时代的研究法C:宗派的研究法D:问题的研究法答案:C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A:政治实施理论与政治权术理论B:政治哲学C:治国的方略和政策D:伦理道德问题E:国家和法的理论F: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的理论答案:ABCDEF5.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资料来源有()。

A:法典及其他制度B:政治家活动的遗迹C:学者的著述与言论D:可以证察时代背景及时代意识的历史及其他著述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特色是重罚。

()A:错B:对答案:A2.“以德施刑”意思是罚为根本,德是补充。

()A:对B:错答案:B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

A:仁政B:自然权利C:绝对专制D:主权在民答案:C4.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

A:神权崇拜B:祖先崇拜C: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D:上帝崇拜答案:C5.周公的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

A:怜小民重刑罚B:敬祖尊王命C:敬天尊天命D:保民慎刑罚答案:D第三章测试1.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称为人类文明的()。

A:轴心时代B:史前时代C:古代高度文明时代D:科技时代答案:A2.诸子百家中()的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

A:阴阳、纵横B:玄、名、理、心C:兵、农、杂、佛D:儒、道、墨、法答案:D3.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天理人欲,不容并立”答案:A4.“以德报怨”、“以柔克刚”、“大智若愚”、“深藏若虚”这些成语最可能源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商鞅: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2.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

措施主要是:折叠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折叠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4.天谴说:董仲舒的“天谴论”是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

《春秋繁露》中提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天谴论”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天灾就是自然灾害,是宇宙自然运行中自身规律所为,人类是无法抗拒的。

当时提出这个“天谴论”也只是为了限制帝皇甚至是平民的思想活动,从限制帝皇这角度来说,“天谴论”也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思想,起码让帝皇们有所顾忌,从而不做出严重损害人们利益的事情;但从限制平民这一角度来说,则具有十分明显的封建色彩,限制平民百姓需要听从统治阶级的发号施令,使这些平民的奴性更加严重,更加服从封建统治。

5.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其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

玄学重视万物根源存有等相关论题,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而有深入发展。

6.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
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其基本观点包括: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7.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对于宪法的创见,是孙中山的重要思想,曾列入中国国民党党纲。

孙中山在十九世纪就有这种酝酿,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见于文字。

五权宪法的最核心的思想是政权,治权分立,政权归属国民大会,而治权乃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合作。

五权制学说基础是孙中山的“权能区分”学说,即是“人民有权,政府有能”,该学说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根除西方“议会独裁,政府无能”的流弊。

政权归于人民,但中国国情不便全面行使直接民权,由国民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政权。

国民大会可以选举并罢免总统,对监察与考试两院院长行使同意权,另有修宪权。

政府只能行使“治权”,设置总统,作为元首,由国民大会选出。

8.嵇康:嵇康,字叔夜。

汉族。

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嵇康身后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不仅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其次,及其人格魅力令他在当时亦属名士,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在他身上集合了政治人物、文化人物、宗教人物等多重属性,后世学者对他的解读也趋于多元化。

嵇康信奉道教,注重养生。

曾著《养生论》
9.墨家:墨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家主要成员来自于社会下层人员,具有
严格的内部组织纪律。

而墨家并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都因事而发,突出在于注重实用方面。

其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在经济政策上提出了节用节葬等主张。

10.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养人,人护天。

道法自然,一切都可以看作自然,人也不例外。

所以,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是附和天道运行的规律的,是充盈且生生不息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11.十家牌法:十家牌法,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阳明创造。

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轮流巡查。

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

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

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2.荀子的化性起伪: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政治思想。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由人的感官欲望和权力欲望引起的。

人的自私自利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

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

性是先天的恶性,伪是后天的习得,人为地对人性进行矫正的结果。

社会上的礼让现象都是伪的结果,伪使“人人皆可为尧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