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

心得体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
心得体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

黄骅镇中学语文教研组于燕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

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具体过程见“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

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xx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

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

答:长夜沾湿何由彻?)设计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设计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三)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夜雨湿屋

群童抱茅秋风破屋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

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附学生习作两篇:

(之一)

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

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

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之二)

镜头一: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

镜头二: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本来

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得地方了。

他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不受风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冻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篇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欣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欣赏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注音三重(chóng)茅挂罥(juàn)塘坳(ào)大庇(bì)天下寒士突兀(wù)

2、解释诗中加点词:挂罥:挂,缠绕忍能:忍心如此俄顷:一会儿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向:渐近,将近何由彻:通(彻夜、通宵)安得:哪里能得到庇:遮蔽,保护.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出现

3、难句翻译

1长夜沾湿何由彻!翻译: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翻译: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

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3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翻译: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4、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①秋风破屋图(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②群童抱茅图(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③屋漏无干图(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④遥想广厦图

5、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

6、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诗人这样描绘的作用是:写出了秋风肆虐,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7、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8、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铁”用的好,为什么?这里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既准确写出了被子又硬又凉,又表现出多年没有拆洗的被子的颜色,就象生了锈的铁一样。

9、请对这段文字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划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10、“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长夜”有什么双重含义?既指大自然的黑夜,又指动荡不安的社会。

11、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答: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1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不仅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13、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八月,事件是暴风雨袭击茅屋,从诗中的一个词语“丧乱”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14、诗人由己及人的感情推去,靠哪句完成?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5、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6、写出诗歌的主旨句,并作简单赏析。

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夏”,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

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17、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

18、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坦露了诗人忘我为人的阔大胸襟和恤民情怀。20、此诗选自《杜诗详注》,题目中的“歌”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具体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状,既显示风力之大,又描绘出茅飞之状,更见诗人的焦急和痛苦之情。结尾诗人由自己的困苦推及“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使天下人得到安乐,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填原诗句)的呐喊,流露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1、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叙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篇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背景材料

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整体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之中。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第一节五句,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组形象的画面,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三重”可见受灾之重。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茅草被“卷”走,已无法收回。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忍能对面为盗贼”并非实骂,乃愤激之辞,也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实。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其沉痛。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倍感凄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的结尾。“长夜”一句有双关意,漫漫长夜何时到天明,战乱何时才结束!(可以想象诗人此时焦虑痛苦的已不仅是自己,而是天下黎民苍生)

最未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气魄宏大,胸怀宽广。“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明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而这理想并非是为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寒士。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不同呢!)【篇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

析xx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曲鉴赏二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

二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贵州近6年未考】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炼字: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使下一句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内容理解: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

懑心情,也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实。后两句写出诗人面对群童抱草而气喘吁吁、悲叹不已的情形以及屋破难修的无奈心情。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表现手法:屋破又遭连夜雨。“俄顷”二句不仅渲染出阴沉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修辞:“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内容理解:“自经”二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延伸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结尾。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表现手法:前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人们振臂高呼的宽广胸怀。情感:后两句是本诗主旨,表明了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把诗人舍己为人、【主旨】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其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篇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阅读欣赏+训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田K)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这些诗歌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主题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

全诗分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走,有的“挂罥长林梢”,有的“飘转沉塘坳”,

已无法收回。而能够1【篇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包括作者原文字词翻译背景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

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

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鉴赏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