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内涵及其文化渊源

合集下载

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交流方式,它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信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

本文将从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信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信的传统内涵信作为一种传统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内涵:1. 诚信:信是基于诚信的交流方式,它要求信件的发送者真实、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做虚假、夸大或隐瞒。

信的诚信内涵体现了人们对道德伦理的尊重和追求。

2. 传承:信作为一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思想、文化和情感。

通过信件的传递,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祖辈的智慧和经验,使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3. 深度:信是一种相对私密的交流方式,它可以在文字中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

相比其他形式的交流,信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问题,更准确地传递信息,从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信的现代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现代意义:1. 交流工具:尽管现代社会中有许多新兴的交流方式,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但是信作为传统的交流方式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段进行交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交流方式。

2. 文化传播:信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以传播和弘扬各种文化价值观念。

通过信件的传递,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观点,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共存。

3. 情感表达:信作为一种私密的交流方式,可以更好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中,信件可以承载更多真挚的情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

4. 记录历史:信件作为一种传统的记录方式,可以记录下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经历,成为历史的见证。

通过信件的保存和传承,后人可以了解前人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状况,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信作为一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什么是诚实守信

什么是诚实守信

什么是诚实守信1、诚信一词的由来诚信一词最早是分开使用的,“诚”和“信”都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

最早将“诚”与“信”连用的是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管仲。

他明确提出:“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

认为诚信是凝聚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基础。

2、何为“诚”、何为“信”?诚信的含义是什么?(1)《汉语大词典》如是说:诚实、真诚、忠诚谓之“诚”;诚实无欺、实践诺言谓之“信”。

连起来即为“诚信”,人之品性之谓也。

(2)“诚”、“信”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诚”和“信”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常常用来互相训释。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从人言。

”。

古代张载说:“诚善于心谓之信。

”但细释古书可以知道,“诚”“信”二字,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诚是真实不欺的品格。

古代思想家先后对诚做过很多解释,如“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实也”;“诚者,不欺者也”;等等。

这些解释其义大体相同。

概括地说,诚即是有真心、真言、真行,不存伪诈。

诚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自欺、不欺人。

信的本义是“从人”、“从言”,“人言为信”,其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说出的话、许下的诺,就一定要做到、要践行。

信与诚一样,其基本要求也是真实不欺,但它更侧重于对人讲话的真实不欺,要遵守自己对他人的承诺。

“就言上说,是发言之实”;“就事上说,是做事之实”。

也有人说“诚”的本义是真实、真切,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时则有诚实、真挚等含义。

“信”的本义是求真、守诚,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时则有追求真理、信守承诺等含义。

(3)“诚”与“信”的区别“诚”与“信”之间侧重点不同。

“诚”是为自己的,“信”是为他人的。

“信”字有“诚”字所没有的含义,就是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只有在两个主体之间才能展开。

要么是自己信任别人,要么是自己得到别人的信任。

使别人信任自己,就会逐步形成与诚信的道德,你的一言一行可以为别人所相信,你就有了信誉,也就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信任你。

传统文化对诚信的解释

传统文化对诚信的解释

传统文化对诚信的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关于诚信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解释:1.诚:“诚”是指真实、诚实、真诚的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只有真诚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诚”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通过真诚的态度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和品德。

2.信:“信”是指信用、信任、信誉等。

在传统文化中,信用是被高度赞扬的品质,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守信用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3.诚信:“诚信”是指真实、诚实、守信用的行为和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个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4.诚信为本:“诚信为本”是指把诚信作为处世立身的原则和根本。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诚信是每个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5.诚信立身:“诚信立身”是指通过诚实守信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在社会上立足并获得成功。

因此,一个人应该始终坚持诚信原则,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地位。

6.诚信做事:“诚信做事”是指在做事情时应该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把事情做好,获得成功。

因此,一个人在做事情时应该始终遵守诚信原则,以获得更好的成果。

7.诚信待人:“诚信待人”是指对待他人应该真诚、诚实、守信用。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只有真诚、诚实、守信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应该始终遵循诚信原则,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诚信兴业:“诚信兴业”是指只有坚持诚信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成果。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摘要】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德目之一。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历代先贤对它的阐述和强调也不绝于世,他们主张,“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左传·禧公二十五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贞观政要·诚信》),“君子不保,惟在于诚信”(《旧唐书·魏征传》)。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诚信”逐渐侵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先秦开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信念为诸子百家所认同。

在他们看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信,国之大纲。

”因此,中国古代的贤能圣哲都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否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后世漫长的文明历程中,诚信成为所有正直诚实、进取勇敢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支撑点,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而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国的根本。

【关键字】诚信;传统;现代;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自思、孟为代表的第二代儒家学派从本体的角度对诚信做了阐述之后,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道德要求,而且被看作是立物、立事、立人、立身之本,是一种道德精神,也是人的道德品格。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思维路径。

真实无妄之谓诚,言而有实之谓信,诚为信之本,信为诚之用。

信不仅是一种言语或者承诺的真实,更是本心之真,本性之真。

它不是求信于人,不是求人所信,而是尽己、即尽言、尽心和尽性。

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鞭策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文明人。

那么,“诚信”体系也被一代代的文人学士所阐述、发展。

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先哲共同信守的道德原则,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

春秋末期,鉴于奴隶制礼坏乐崩,诸侯蜂起,巧诈风行,所谓“春秋无义战”的局面,道家老子率先倡言“信德”。

诚信(互动百科)

诚信(互动百科)

诚信(互动百科)诚信开放分类:多义词编辑词条分享商人的诚信不是狡诈,是一种态度和理念,对于商人而言,仅仅是自己做,而别人去评价的才是诚信。

任何用金钱购买的,媒体广告起哄的,自吹自擂的诚信不叫诚信乃是欺诈。

编辑摘要目录1 基本内涵2 思想渊源3 本质特点4 类型与表现5 功能和作用诚信- 基本内涵诚信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

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诚信- 思想渊源诚信:从传统走向现代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

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

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

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

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

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

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诚信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提出了对今天社会诚信发展的若干启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常州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顾问、教授徐永林一.诚信观念的萌芽及确立1.诚信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的诚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这里的"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

在同一本《尚书》中,也有关于"信"的记载,如《书·康王》云:"信用昭明于天下",《周书》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等。

春秋以前,"信"和"诚"一样,多用于对鬼神的虔信。

后经儒家提倡,"诚"与"信"才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单独使用较多、较早,连起来使用则较少、较晚。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创始人管仲曾将"诚"与"信"连用,他明确讲:"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枢言》)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

战国末期,荀子也曾将"诚"与"信"连用,"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荀子·不苟》)意思是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夸妄诞则会产生社会惑乱。

在《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

《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

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诚实守信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论是个人生活、商业交易还是国家政治。

诚实是指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骗,守信则是指信守承诺、言行一致。

诚实守信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分析守信的意义,并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对诚实守信的影响,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和传承。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要探讨的主题——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探讨了诚实的重要性、守信的意义以及传统文化对诚实守信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这三个方面,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诚实守信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展望了未来关于诚实守信的发展方向,并以精炼而深刻的结语结束整篇文章,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诚实守信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对人们品德修养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阐述,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并传承传统文化中培养诚信品质的重要性,促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重拾传统美德。

以此提升社会和谐稳定,为未来建设美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正文2.1 诚实的重要性诚实是人们价值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

诚实意味着诚实地对待他人和自己,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不欺诈。

诚实的人具有真诚、坦率、正直的品质,他们在言行举止中展现出了诚实和诚信,被人们所尊重和信赖。

在个人生活中,诚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诚实坦率地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和亲情关系。

诚实的人通常情商高,能够与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此外,在工作和学习中,诚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只有诚实地对待工作和学习,才能取得真实的成绩和进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先秦儒家“诚”的内涵、思想渊源及其文化意义——以《中庸》为中心

先秦儒家“诚”的内涵、思想渊源及其文化意义——以《中庸》为中心
理解 , 还有 分歧 。归纳 起来 , 以下几 种 : 有
第一 ,诚” 信” “ 与“ 联用 , 诚信” 第二 , 为“ ; 认为“ 相当道家 的“ , 诚” 道” 乃至和西方上帝差不多, 具有
创生 性质 ; 三 , 第 朱子 一 面认 为 “ ” “ 诚 乃 真实 无妄 ”2, 又将 “ ” 为 “ ” “ ” , 但 J 诚 解 忠 、 信 ]这样 , 真实 无 “ 妄 ” 本上仍 属 于道 德规 范 , 这 个 角 度 , 乎 “ ” “ ” 不 多 ; 四 , 夫 之 将 “ ” 为客 观 存 在 基 从 似 诚 与 仁 差 第 王 诚 视
的作 为天地 万物 根据 的 “ 有 ”4 ; 五 , 为 “ ” 主观 态度 或精 神 , 诚实 、 诚 等 。 实 _ 第 认 诚 乃 如 真
其实 ,诚 ” “ ” “ 、信 有别 。朱 子 已 明“ 内信 外 ” “ ” 心 , 信 ” 事 , 他 专 注 于 “ ” “ ” 联 诚 :诚 指 “ 指 但 诚 、信 的
首先 , 诚 ” “ 显现 为“ ” 但 “ ” 信 , 信 不一 定 “ ” 诚 ” 内心 , 信 ” 外 面 的事 。“ ” 人 际问可 验 诚 。“ 指 “ 指 信 在
证 。“ ” 诚 与否 , 自证 而不 能人证 。《 论语 ・阳货 》 :好 信 不 好 学 , 蔽 也 贼 。 一 个 人 讲 信用 , 未 必 云 “ 其 ” 但 出于 内心之 “ ” 可 能 出于功利 。 主体看 ,诚 ” 自我 的状态 而非 人 际关 系 。“ ” 诚 , 从 “ 是 诚 与否 自知 , 人 不 别 能知 。反 之 , 仅求 信 于人 , 近 乎 “ 若 似 乡愿 ” 。孔 子说 : 言 必 信 , 必 果 , { 小 人 哉 ! ( 论语 ・子 “ 行 径 径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信的内涵及其文化渊源摘要:诚信是道德规范与法律原则的统一,在学术和民间领域都具有共同的价值内核。

诚信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其发生发展的渊源广博而又相对集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

诚信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核。

关键词:诚信内涵文化渊源传统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我们在着力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谐的社会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

公民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

我们党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建设市场经济的今天,都十分强调人的思想素质的塑造和提高。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出了公民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其中就强调了“明礼诚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这一系列的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对诚信建设的重视。

深刻认识诚信的内涵和其深远的文化渊源,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诚信的内涵加强诚信建设,提高诚信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对诚信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这是我们宣传、教育和实践的基础。

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和比较,来探究其概念的内涵和实质。

一、文字内涵从文字的角度来解释诚信的意义,是从其它角度作进一步认识的基础。

诚信是一个合成词,是诚实信用的缩略称谓。

诚,《说文解字》解释为:言部诚 cheng2 信也。

从言成声。

《礼记?中庸》:诚者自成也。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诚”字由“言”和“成”的组成确有深刻的意味。

《新华字典词典》的解释是:诚 < 形> 形声。

从言,成声。

本义:诚实,真诚[sincere;hone st] 诚chéng ①真实的(心意):~心~意。

②实在;的确;~然。

《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

”朱熹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可见,诚就是实际有、实际存在、真实无妄的意思。

信,《说文解字》解释为:言部信 xin4 诚也。

从人从言。

会意。

息晋切,说话关系到做人,“人无信不立”,不讲真心话,何以成人?诚即信,信即诚,两者的意思是相通的,拥有共同的本质:从言,强调语言表达在个人品质中的表现。

“言为心声”,说出的话与内心意思、心理动机相一致,才能称为诚信。

《新华字典词典》的解释是:信 < 形> 会意。

从人,从言。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

本义:真心诚意[honest sincere] ⒈诚实,不欺骗:~守。

诚~。

讲~用。

言而有~。

⒉确实,可靠,不怀疑:~赖。

可~。

相~。

~而有征。

~誉第一。

⒊敬慕,崇奉:~仰。

~奉。

~徒。

……⒌凭据:~物。

印~。

《墨子经》中说:“信,言合于意也。

”《白虎通?情性》中说:信者,诚也。

专一不移也。

《国语?晋语》中说: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贾子道术》中说:期果言当谓之信。

《诗?卫风?氓》中有言:信誓旦旦。

可见,信就是讲真话,专一不移,说话算数的意思。

综上所述,诚和信的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诚”与“信”都具有诚实守信的意思,但在表达的侧重点上是有区别的。

“诚”的反义词语是虚伪,“诚”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的是表里如一,所以,“诚”常和“心”、“意”等结合使用,如“心诚则灵”、“诚心诚意”等。

信更强调“内诚”外化,体现为个体除了在内心对社会道德的认同外,同时也身体力行地遵守社会道德。

“信”更多地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双向或多向要求。

“信”侧重的是言语真实,强调的是言行如一;“诚”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的是表里如一。

故此,“信”常和“言”结合使用,如《老子》中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记载。

二者相互依存,“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是“诚”的外在体现。

“诚”与“信”由内到外涵盖了一个人的做人准则;诚为信之本,不诚则不信。

不欺已曰诚,不欺人曰信。

诚表现在人的品行、品德之中,信则表现为个人对责任、义务、契约、承诺兑现的可靠程度。

诚信是“诚”与“信”的统一。

诚和信的合用,体现了二者本质上的一致和社会对诚信精神的更高意义的推崇。

其含义至少有四个方面:(1)诚实无欺。

指主体对自己内心所持信仰的遵循,是主体的自我指向。

(2)相互信任。

它可以指主体的自我信任,更多的时候是指信任他人或被人信任;是主体基于对客体的诚心、诚言、诚行的主观判断基础上,进一步对客体的真实性、可靠性认可的肯定性心理趋向。

(3)信守承诺。

可以是一种自我承诺,但它常指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外在行为表现;能够履行对他人的承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4)遵守规则。

诚信是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都必须具有的能促使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道德和必须遵守的规则;其特征是市场主体在实现个体利益时,不以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代价。

二、伦理内涵即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含义。

伦理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定型的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评价体系。

道德是人们评价自身和他人的行为和精神的一种规范。

在伦理和道德的评价体系中,诚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诚”是指道德主体内在的一种品质、信念,即所谓“内诚于心”。

“诚”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等。

“信”则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指向,即所谓“外信于人”。

“信”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然诺,言行一致。

“诚”、“信”合起来使用,则有诚实守信、表里如一、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相统一的丰富内涵。

诚信作为一个伦理范畴,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诚实为本,言行一致。

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

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

诚信作为一项伦理道德的评价标准,是指一个个体或群体真诚地对待另一个个体或者群体,在彼此之间不做虚伪的意思表示,一方的所作所为为另一方所信赖,并以此作为决定自身意思的一个权衡的标准或尺度、基础。

正因为一方的言行值得信赖,才得到另一方的肯定,从而在舆论的层面得到正面的评价和支持。

舆论的广泛而强大的力量使人们把诚信作为做人的指南。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坦荡荡真君子,反反复复小人心”,真诚的做人让人得到心灵的安宁,虚伪的做人让人遭受心灵的痛苦的折磨。

这就是道德的力量促使人们讲究诚信。

三、法学内涵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法律规范。

在法律体系中引入诚信的概念,是由法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法律具有规范性、抽象性、事后性和适用的广泛性,它只规范人的行为,不规范人的思想,在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时,它有天生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包容一切具体的行为,因而法律的制定者在制定法律时规定了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

法律原则具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是对某一类行为、某一法律部门甚或全部法律体系均通用的价值准则,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信用经济,一切市场行为只有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市场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下去,但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具体的法律规则不能穷尽一切市场行为,所以作为道德规范的诚实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目前市场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

所谓信用,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

因此诚实信用作为法律原则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

作为法律原则,它主要体现在民事法律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章“基本原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章“一般规定”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在民事法律中,诚实信用(Good Faith)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应讲诚实、守信用,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具体内容表现为:1.任何当事人要对合同相对人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

2.当事人应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加害于他人。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协调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弘扬道德观念,保障市场有秩序、有规则进行的重要法律原则。

诚信原则在处理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方面,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因此,诚信也是一种重要的具有法学含义的法律准则。

四.世俗内涵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

普通人民群众对诚信的认识具有感性和形象的特点,虽不成理论体系,但却是社会舆论的主流。

其强大的舆论力量促进了文明的进程,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

“老实人”,是对一贯讲究诚实信用的人们一种通俗的称呼。

在评价一个人的个人品德时,我们常说:“这人很忠诚老实,很可靠,你尽管放心”。

这是很高的评价,说明了诚信是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

“说话要算数”,“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说的是人们对语言和实际行动的诚信要求。

“绣花枕头”,“臭皮柑”,是对外表与内在品质不一致的一种鄙夷,形象而深刻。

“实打实”,“板上钉钉”,是诚信给人心灵的踏实感和安全感并由此带来人们行为的可预知性并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人们在把诚信作为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的同时更加重视自身的一言一行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可以说,民间对诚信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和景仰,是做人的至高无上的准则之一。

“骗你是小狗”,“如有食言,天打雷劈”,“背义忘恩,天人共戳”,老百姓喜欢发毒誓,最毒的誓言是为了保证最真的承诺,没有诚信,连禽兽都不如,连活着的权利都没有,这就是诚信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至高而神圣的含义。

诚信的文化渊源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