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诚信文化的内涵及要义

合集下载

诚信企业文化 精选1篇

诚信企业文化 精选1篇

诚信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在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必须具备良好的信誉和诚信的企业文化。

诚信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管理模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诚信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构建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诚信企业文化的内涵诚信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持续创新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企业精神风貌。

诚信企业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诚实守信:企业要对客户、员工、合作伙伴和社会公众诚实守信,做到言行一致,承诺必兑现,以实际行动赢得信任和尊重。

2. 公平竞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坚持公平竞争原则,拒绝不正当竞争行为,为行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 以人为本:企业要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4. 持续创新: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诚信企业文化的作用1. 提升企业形象:诚信企业文化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2. 增强企业凝聚力:诚信企业文化能够凝聚员工的力量,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3. 促进企业发展:诚信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吸引优秀的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维护社会稳定:诚信企业文化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三、诚信企业文化的构建方法1. 强化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要明确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使之成为员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2.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要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

诚信文化知识宣传内容

诚信文化知识宣传内容

诚信文化知识宣传内容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应遵循的准则。

诚信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们在交往中应该保持真实、守信、守法、守诺、守信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从诚信文化的概念、意义、特点、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诚信文化的重视和关注。

一、诚信文化的概念诚信文化,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应该保持真实、守信、守法、守诺、守信用的一种文化。

它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社会准则,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文化是社会道德、法律、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体,它强调个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诚信文化的意义1、维护社会稳定诚信文化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诚信文化的支持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互信互敬,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矛盾,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促进经济发展诚信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诚信文化的影响下,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信任,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度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诚信文化的推广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在诚信文化的引领下,人们更加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更加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提高了社会的道德水平。

三、诚信文化的特点1、真实诚信文化强调人们在交往中应该保持真实,不虚假不欺骗,真诚待人,不伪装不造假。

只有真实才能树立起自己的信誉,赢得他人的信任。

2、守信诚信文化强调人们应该守信用,不轻易承诺不履行,守信用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只有保持诺言,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3、守法诚信文化强调人们应该守法,不违反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

只有守法,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的稳定。

4、守诺诚信文化强调人们应该守诺,不食言不失信,诺言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只有守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5、守信用诚信文化强调人们应该守信用,不欺诈不背信,信用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诚信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诚信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诚信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嘿,咱今天就来唠唠诚信这玩意儿。

诚信是啥呢?其实啊,诚信就是说话算话,做事靠谱。

就好比你跟人约好了啥时候见面,那就得准时到,不能让人在那儿干等着。

要是你答应了帮别人个忙,那就得尽心尽力地去做,不能半途而废。

我给你讲个我自己经历的事儿吧。

有一回啊,我跟我一好哥们约好了周末去打球。

周五的时候我们说得好好的,周六上午十点,球场见。

我这周五晚上还特意把我的篮球装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周六去大显身手呢。

周六早上,我早早地就起来了,吃了个早饭,就准备出门。

结果呢,我这刚要出门,我妈就叫住我了,说让我帮她去买点东西。

我这心里就有点纠结了,一边是跟哥们的约定,一边是我妈的吩咐。

我想了想,还是觉得得先去赴约,打球回来再帮我妈买东西也不迟。

我骑着我的小自行车,风驰电掣地就往球场赶。

到了球场一看,嘿,我那哥们还没到呢。

我就在那儿等啊等,等了快半个小时,他还没来。

我这心里就有点犯嘀咕了,这家伙不会是忘了吧?还是有啥事儿给耽搁了?我正想着呢,就看见我那哥们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了。

他一过来就跟我道歉,说他早上睡过头了,起来又有点事儿给耽误了。

我虽然有点生气,但是也能理解,毕竟谁还没个意外情况呢。

我们就开始打球了,这一打就是一上午,可过瘾了。

打完球,我就跟我哥们说,以后咱可得守点信用,不能再这样了。

他也点头答应了,说以后一定注意。

你看啊,这诚信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要是我们都能做到说话算话,那这世界得多美好啊。

大家都不用担心被人放鸽子,也不用担心别人答应的事儿做不到。

诚信就是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可靠,更加稳定。

所以说啊,咱都得把诚信这玩意儿当回事儿,别不当回事儿。

要不然,等你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人家可不一定愿意帮你了。

咱都得做个守信用的人,这样才能在这社会上立足,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诚信,那可真是太重要了!。

告诉学生诚信的内涵和外延教案

告诉学生诚信的内涵和外延教案

引言:在当今社会,诚信在学生中间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学校和社会都期望学生在各个领域遵守诚信,做到诚信思想、诚信学习、诚信为人,以此打造出更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活动。

因此,本文将以“告诉学生诚信的内涵和外延”为主题,探讨诚信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如何教育学生诚信的内涵和外延。

一、诚信的内涵“诚信”两个字,是“诚实守信”的简称,“诚实”就是坦诚说真话,“守信”就是信守承诺。

因此,“诚信”本质上是一个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诚信的内涵,其中主要可分五个方面:1.坦诚正直坦诚正直是诚信最基本的内涵,意味着不隐瞒、不欺诈、不虚伪,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持有真诚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

2.尊重他人诚信也包括尊重他人,尤其是在交往和合作中,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思想、感受、权利和利益。

3.务实创新诚信还必须体现在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尊重实践、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这样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的品质。

4.责任担当诚信必须体现在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中,永远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5.公正公平诚信是公正公平的体现,必须时刻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而不是因为人情世故被金钱、地位、权力等等昏拜了头。

二、诚信的外延诚信的外延,是指诚信的广泛应用范围,可以涉及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己的学术成就负责任在学习方面,诚信不仅限于遵守纪律,在学术方面也体现出来。

如,论文抄袭、作弊等问题,都属于违反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的现象,必须严厉打击。

2.团队合作中的诚信合作是团队协作的重要一环。

在团队合作中,诚信就更显得重要了。

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要保证自己的诚信,才能够有效地完成团队任务。

3.对家人、友人的承诺诚信言行不一致是很多人所不喜欢的事情。

即使是在家庭、交友社交场合中,我们也要将我们的承诺诚实地兑现出来,这样才经得起别人的信赖和尊重。

4.公民的诚信作为公民,我们也有诚信的义务。

诚实守信知识点总结

诚实守信知识点总结

诚实守信知识点总结一、诚实的内涵与意义1. 诚实的基本内涵诚实是指言行符合事实,不虚假不欺骗。

诚实是一种言行一致,真实无假的品质,它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诚实主要体现在言行之中,不仅要言行合一,还要言行相符。

2. 诚实的重要性诚实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诚实能够增进互信,增加信任感,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诚实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更多的成功和成就。

另外,诚实也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家庭中获得和谐和幸福。

3. 诚实的范畴诚实不仅在个人行为中体现,还涉及到社会关系的多个方面。

在人际交往中,诚实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在社会生活中,诚实也涉及到商业交易、政治宣传、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

二、守信的内涵与意义1. 守信的基本内涵守信是指信守承诺,言行一致。

它是一种信用承诺的表现,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守信体现了一个人的信用品质和责任意识,能够在社会交往中树立良好的信誉。

2. 守信的重要性守信是维护社会交往秩序和信用体系的基础,它能够增进互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商业交易中,守信能够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在政治生活中,守信能够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在科学研究中,守信能够确保科学成果的真实可信。

3. 守信的范畴守信不仅在商业交易中体现,还涉及到政治生活、科学研究、家庭生活等多个领域。

在商业交易中,守信能够维护商业信誉,增加商业合作的机会;在政治生活中,守信能够增强政治形象,促进政治事业的顺利进行;在科学研究中,守信能够确保科学成果的真实可信;在家庭生活中,守信能够增进亲情,维护家庭幸福。

三、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诚实守信是一种正直诚信的品格,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它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受到社会公认和尊重的道德行为。

2. 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诚实守信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它能够促进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诚信-整理

诚信-整理

诚信 - 基本内涵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

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1. 诚信是立人之本2.诚信是齐家之道3.诚信是交友之基4.诚信是为政之法5.诚信是经商之魂6.诚信是心灵良药诚信 - 本质特点首先,诚信是一种人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必须而且应当具有的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信守承诺的行为品质,其基本要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诚信之诚是诚心诚意,忠诚不二;诚信之信是说话算数和信守然诺,它们都是现代人必须而且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只有树立起真诚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诚信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

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指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商业诚信,而且也包括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社会公共诚信,如制度诚信、国家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组织诚信等。

这就是说,任何政府和制度都要按照诚信的原则来组织和建构,亦需按照诚信的原则行使其职权。

一旦背离了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制度就会成为不合理的包袱。

再次,诚信是个人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辩证统一。

诚信本质上是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或者说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合一,是道义论与功利论、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合一。

如果说“诚”强调的是个人内心信念的真诚,是一种品行和美德,那么“信”则是诚这种内在品德的外在化显现,是一种责任和规范。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诚于中而信于外”的说法。

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目的,是人们应当具有的一种信念,而且也是一种道德手段,是人们应当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谋取利益实现利益的方式。

诚信,既可以是价值论和功利论的,又可以是道义论和义务论的。

诚信的内涵及社会价值

诚信的内涵及社会价值

诚信(de)内涵及其社会价值诚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社会和谐(de)基本道德准则之一,也是世界上一切民族、一切国家(de)人民都推崇和必须遵守(de)道德规范.在古代社会是这样,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时代尤为重要.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了诚信都是不行(de),如果没有诚信社会就必然会陷入混乱而无序,所以树立公民(de)诚信意识,遵守诚信(de)道德标准,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以诚信行事办事是十分必要(de).一、“诚信”基本含义“诚”,诚实也.说文·言部说:“诚,信也.”唐代孔颖达在解释周易“修辞立其诚”时说:“诚,谓诚实也”.增韵·清韵说:“诚,无伪也.真也,实也”.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集注·中庸)可见,诚就是诚信、真实、无伪(de)意思.“信”(de)含义是:第一,说文·言部说:“信,诚也”.字汇·人部说:“信,慤(悫、悫:音què,忠厚,诚实)实也”.孔颖达在解释礼记·礼运中“讲信修睦”时说:“信,不欺也”.即信是诚实(de)意思.第二,信,确实,(de)确.第三,信,相信.信从字(de)结构上看,从人从言,人所说出来(de)话要真实不欺,要兑现,就是常言说(de)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能反悔,一定要言而有信.“诚”与“忠”不能分离(de).说文:“忠,敬也.尽心曰忠”.广韵:“忠,无私也”.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杨倞荀子·礼论注:“忠,诚也”.中心为忠,“中”是中正不偏邪.“忠”含义是尽心竭力、无私、诚实(de)意思.可见,“诚”、“信”和“忠”可以互训(de).它们共同(de)意思是诚信、诚实、无私.所以,诚信、忠诚、忠信连用.二,“信”在儒家伦理学说中(de)地位.诚信是中华文化(de)基本特征之一.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都讲信,只是各家(de)出发点、目标和追求不同罢了.儒家把“信”作为五德之一,即仁、义、礼、智、信.孔子学说(de)核心概念是:仁、礼、中、和,这四个可以概括孔子学说(de)全部内容.它包含仁、义、礼、智、恭、宽、信、敏、惠、勇、毅、廉、耻等等.孟子把孔子提出来(de)若干德行归纳为“仁、义、礼、智”四德,并且第一次把“仁义”连用.董仲舒把“信”加到孟子(de)四德中,就成了仁、义、礼、智、信五德,就是历史上(de)“五常”.孔子创立“仁学”,第一次把“仁”这个一般(de)道德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使“仁”为诸德之首位,统帅一切德行,“信”包含在“仁”中.孟子把各种德行概括为“四德”,“仁”是领头(de).“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没有专门讲“信”,“信”仍然包括在“仁”中.从汉代开始,“五常”流传了几千年,产生了深远(de)历史影响.说文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de)范畴,即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亲(de).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他(de)“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怜悯心和怜爱之心,也就是不忍人之心.儒家(de)“仁”是界定人性(de)一个概念.中庸说:“仁者,人也”,即是说人(de)本质就是“仁爱”,所以它统帅一切善和美(de)德行.对“义”有许多(de)定义.“义”(de)繁体字是“义”.说文说:“义,从我从羊”.“我”者,说明“义”(de)行为主体是“我”.“义”(de)内涵是“善”和“美”,“义”是指人性之善和品德之美.常说(de)“义者,宜也”;孟子说“羞恶之心”为“义”.墨子:“义者,正也”;又“义,利也”.今人杜任之先生说义为“不自私自利”.义是人类社会(de)根本道德规范,是一切道德观念和行为(de)总概括.“义”(de)含义是什么传统(de)解释为“义者,宜也”.“宜”,适宜.什么叫适宜适宜(de)标准是什么“羞恶之心义也”,“羞恶”又是什么“羞”,辱也;“恶”,耻也.孟子把“义”定义为耻辱之心.有耻辱感(de)人是一种道德自觉.孟子还说:“耻之于人大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范跑跑”可以无德,但是不可以无耻.墨子从“兼相爱”(de)立场出发把“义”定义为正;从“交相利”(de)角度出发又把“义”定义为“利”.杜任之(de)不自私自利,是不是太狭窄.从历史上看,义是基本(de)道德规范,可以举出许多(de)例子来说明.“礼”,是人(de)行为规范,是道德意识(de)外在表现.不同(de)时代有不同(de)规范,中国礼制(de)内容十分丰富,但作为道德规范(de)礼,其核心是“敬”.通过“礼”所规范(de)行为来进行人与人(de)交往,表达人与人(de)关系.敬人者人恒敬之.没有礼貌(de)人是不文明(de)人,不自尊也不尊敬别人.“智”,本为是非之心.是用区别是与非,善与恶(de)思想、观念,然后使知道可以作什么不可以作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作为道德意识(de)“智”(de)本义就是这样.“信”就是“诚实”、真诚、无欺,是个人立身之本,是人际交往(de)基本道德准则.从一定(de)意义上说,诚信是人(de)道德行为(de)集中表现,是属于道德实践(de)范畴.道德是实践理性,它只有变为实际(de)行动,产生了社会效应才是有意义(de).由此可见,“信”在儒家伦理道德中居于十分重要(de)地位,是五常中不可缺少(de).从认识、实践、运用(de)逻辑顺序看,应该是仁、义、智、礼、信.三、诚信与欺骗(de)矛盾及其实现(de)可能性.现在有人认为,诚信是小农经济时代(de)道德,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讲诚信是不可能(de),还说儒家宣扬(de)诚信是虚伪(de).这样(de)认识和观念是错误(de).第一,不论在现实或理论上,诚信与欺骗是一对矛盾,矛盾是相互相存(de),是以互为存在为前提(de).因止,有诚信就一定有欺骗,有欺骗就一定有诚信.诚信与欺骗和义与利这对矛盾是有关联(de).事实上,不同学派讲(de)诚信都有自己(de)哲学前提.儒家看问题从来是讲两点论(de).左传记载:史墨“物生有两,有陪贰”;孔子“叩其两端”,“执其两端,用其於民”;周易把任何事物都一分为二,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对待,是宇宙(de)普遍规律.道家(de)信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基础之上(de),合乎道(de)就是“信”,它(de)哲学基础是“万物负阴而抱阳”,也是从两个方面看问题(de),“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等.世间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也就没有世界.因此,不能用有欺骗(de)存在来否定诚信(de)价值和意义.第二,在儒家看来,诚信是天道自然(de)反映,是宇宙(de)普遍法则.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道自然规律;人遵循天道规律而实践、实行“诚”这个规律,就是人伦之道,即“五常”中(de)“信”.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天道如果不诚信,就不能化生万物.吕氏春秋·贵信篇也说:“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闷.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天道、地道是讲信用,日月(de)东升西落,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四时(de)变化是有规律(de);地随四时(de)变化生养万物,发育万物,生生不息.总之,诚信是自然(de)、宇宙(de)法则.既然是这样,任何个人及其社会能逃离这个法则吗第三,诚信是人性之所致.儒家认为人(de)本性是善(de),所以诚信不但是可能,而且一定能够实现(de).孔子只说“性相近,习相远”没有明确说明人性是什么但是孔子认为人(de)本质是“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助、互利,人际之间必须要有诚信,这就是“性相近”;但也有“习相远”(de)可能性,远离仁爱.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明确人(de)道德之善是先天就具有(de),包括“诚信”在内.荀子认为人性恶,但是可通过“礼义”学习变为善(de),故荀子也认为诚信是可以实现(de).法家也认为人性是恶(de),人与人之间是利害关系,但是为了利也可有信用(de).儒家认为,欺骗(de)产生不是人性善(de)结果,是人性改变(de)结果,用今天(de)话来说是人性异化(de)结果.四、诚信(de)社会功能第一,诚信是任何一个人(de)立身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如果没有信用是不能立身处世(de).人身在世上,[1]言而有信,说话要真实,要有诚信;不要说假话,说大话,不要吹大牛,吹破了牛皮.[2]与朋友相交要开心见诚,要忠实,守信用;[3]要敬事而信,要据德敬业,不但“言忠信”,[4]还要“行笃敬”,做事办事都要信守诚信,就是要“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信”呢1、诚信是人本质(de)内在要求,是人(de)良心之所在.2、言而有信,就能事业有成,因为有诚信就会有朋友(de)支持和帮助,人无信不立;3、“信则人任焉”,就能得别人(de)信任,就能被任用,就能有施展才华(de)机会.所以说,没有诚信是不能立身处世(de),不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如此.在古代人际交往(de)范围、交往(de)频率、交往(de)深度都有局限性.今天人际交往频繁,交往(de)范围、交往(de)层次、交往(de)手段和交往(de)目(de)都大大(de)不同了.因此诚信比古代更为重要.第二,诚信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获得成功(de)基本保证.不论是企业、公司、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级学校都要讲信用.首先组织内部要讲诚信,特别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社会必须要讲诚信.社会各组织之间(de)诚信一般说来,是要信守合同.合同有口头(de)和书面(de)两种.在古代(de)诚信机制也有口头和书面(de)两种,书面(de)有“契”、“判书”、“质剂”、“卷”等等.在现代,组织之间(de)诚信靠(de)合同.合同是也就是协议,是作为平等主体(de)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de)约定、合意.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协商一致(de)产物,是两个以上(de)意思表示相一致(de)协议.只有当事人所作出(de)意思表示合法,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法成立(de)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不论是口头(de)还是书面(de)协议、合同.一旦协商一致或正式签署,就应该遵守不能反悔或不履行.不执行合同就是不守诚信,是不对(de).不但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现在不履行合同(de)组织或个人比比皆是,导致了诚信危机,这与文明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不相适应(de).第三,诚信是治理好国家(de)重要法宝.政府取信于民,人民才能拥护政府,人民拥护政府各种政策、措施才能顺利施行.历史学家司马迁特别强调“诚信”在治理国家中(de)重要作用,他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保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美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至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亡,岂不哀哉”“诚信”是治理好国家(de)“大宝”.在古代是这样,在今天更应该是这样.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e)政府就是应该是诚信(de)政府,一个诚信(de)政府应该有善良、公平和正义等品质,能承担起对社会和公众(de)义务和责任.诚信(de)重要性不亚于宪法(de)政治道德,政府与公众之间(de)关系除了由宪法予以规定外,还须由政治道德来维系.现在有许多所谓“群体事件”就是因为当地政府不守信用而造成(de).“周老虎”事件为可引起全国人民(de)关注,就存在着一个社会“公信力”(de)问题.第四,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de)重要条件之一.只有每一个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组织与社会之间以及政府都讲诚信,社会才能和谐.如果人与人之间,法人之间,法人与自然人之间,法人与社会之间,不讲诚信,假、冒、伪、劣;蒙、坑、骗充斥社会,社会能和谐吗只有公民、各社会组织以及政府都讲诚信,社会才能和谐.五、应该建立有效(de)社会诚信体系为了克服“诚信危机”,除了加强“诚信”道德(de)教育外,还应该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制,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诚信体系.诚信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它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法律乃至社会文明(de)重大问题.诚信是社会主体存在和发展方式在本质上一致性和相容性(de)根本基础.选择了诚信,就是选择了能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de)文明生活方式.如何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呢诚信要通过自律和他律、内在和外在两种力量来构建.自律来源于公民(de)道德自觉,道德自觉就是加强对公民(de)道德教育,提高公民(de)全面道德水平;他律即外在强制力量,它包括:第一,政府诚信(de)示范效应,第二,完善(de)市场机制对个体诚信与否(de)自发奖惩作用,第三,法律力量(de)强制性约束及引导.。

人民版政治第六课第一框诚信是做人之本

人民版政治第六课第一框诚信是做人之本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诚信的内涵与重要性
阐述了诚信作为个人品德的核心,对于人际交往、社会秩 序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诚信缺失的危害
分析了个人、企业和社会层面诚信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信任危机、道德沦丧、经济损失等。
树立诚信意识的途径
提出了加强诚信教育、完善诚信制度、营造诚信文化等方 面的措施,以引导人们树立诚信意识,践行诚信行为。
破坏人际关系
诚信缺失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疏远 甚至破裂,给个人的生活和事业带来 极大的不便和损失。
培养良好诚信品质方法
01
02
03
04
树立诚信意识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的 重要性,时刻牢记诚信是做人
之本。
践行诚信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要言行一致、信 守承诺,做到诚实守信、不欺
骗他人。
学习诚信榜样
要向身边的诚信榜样学习,汲 取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诚信要求
诚信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欺骗他人、不泄露他 人隐私等。同时,在商业、政治、学术等领域也需要遵守相应的诚信规范和要 求。
诚信缺失危害
社会信任危机
个人信誉受损
诚信缺失会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破坏人与 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加社会交易成本。
个人诚信缺失会导致个人信誉受损,影响 个人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发展。
进步。
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诚信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诚信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信用记录制度
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记录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记录和惩戒。
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失信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诚信文化的涵及要义【本章要点] 本章的主史容是介绍诚信文化的滋及要义。

诚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容,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在要求。

第一节诚信的定义关于诚信,人们一般给出的界定是;诚信是诚实和守信的两方面的统一,是指人的言必信、行必果、不欺不妄的品质。

这种理解未尝不可,但又不无缺憾。

因为它的着眼点只在诚信的现象或外延,而非诚信的本质或涵。

那么,诚信的本质是什么?对任何事物本质的探讨,几乎都可以从它的起源中得到答案,社会历史现象尤其如此。

诚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对其本质的探讨亦需要从它的起源中开始。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切社会关系都首先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的,因此利益关系是道德的直接基础。

也就是说,在利益存在的地方,人们为了实现对利益的追求,人类道德才会产生。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为了维护和调节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人类才产生了对诚信的需要。

因此,诚信起源于人类在物质生产的相互关系中对利益的追求。

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迫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存在。

人类基于自身的利益必须选择合作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前提。

从原始社会人的群体协作到现代社会的一体化协作都是如此。

博弈论关于“闪徒困境”的经典案例说明,当两个人缺乏沟通和信任的时候,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他们可能选择的方式不是合作而是背叛,并因此造成双方最大的利益损失。

从这里可以看出,合作需要信任,离开了信任,合作就无法进行。

相互信任的双方同样需要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作为道德主体的双方是诚信的。

因此,一个人的诚信道德是构成被他者信任的基础,诚信是构成信任的基础和实质性容。

诚信的起源是揭示诚信本质的前提。

所谓本质,是指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种根本属性,是由事物的在结构所决定。

诚信作为一个社会道德畴,也具有自己的在结构,诚信的道德本质存在于它的在结构中。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知”与“行”的统一构成了诚信道德的基本结构。

从诚信的起源中可以看出,诚信是基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中产生的,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坚持诚信道德,人们才能够彼此信任,相互之间的合作才能够长期进行下去,这就形成了人类关于诚信的意识。

这种意识要求人们在合作中真诚相待,不向对方传递虚假信息或掩盖事实真相,尊重对方的权益,彼此间信守承诺或约定、尽忠职守,等等,从而形成了比诚信意识更为具体和系统的诚信规。

诚信的意识和规构成了诚信道德的“知”,在这个层面上,诚信成为协调人们之间相互利益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然而,道德不能只停留在原则的层面上,还必须在道德实践中实现。

这就要求人们在相互间的合作中体现出诚信的意识和规,否则,就不可能真正达到调整人们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目的。

这样,在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和规又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形成了诚信道德的“行”,并因此而实现了诚信的基本结构的统一。

诚信的本质,就是由它的这一基本结构所决定并且在这一基本结构中体现出来,它是一种从道德上整合人们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现实机制。

诚信的这一本质包含了丰富的容。

作为一种道德,诚信明显地表现出了它的主体性特征,即它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所做出的一种自觉和有目的的选择。

在主体性意义上,一方面,诚信成为人的一种自律和责任,并且在反复的实践中,人们进一步提高了对诚信的认识,又使其逐步化为人的在品格。

另一方面,诚信的道德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又成为道德客体。

作为诚信的道德主体的个人,具有道德义务,同时,作为诚信的道德客体的个人又必然获得道德权利。

这样,诚信就成为一种社会全体成员应该共同具有的道德品质。

对于诚信本质的获得,我们还必须从诚信的社会规定性上来看。

任何诚信都含有特定的社会规定性,即它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或受社会力量的约束才能形成。

诚信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主要包括人们对长远利益的追求动机、道德行为主体的非诚信行为受到有效监督、对道德主体失信行为的惩罚。

强调社会条件或社会力量对诚信原则实现的意义,对于完整认识诚信的本质是不可或缺的。

由诚信的主体性和社会规定性的统一中,我们可以对诚信的本质作出更为深入的规定。

诚信作为一种整合人们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现实机制,首先是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道德意识,逐渐成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道德品质;其次,作为一种道德规,诚信成为人人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最后,诚信作为一种社会认可的行为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道德评价标准,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出激励和制约作用。

这样,诚信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着在机理的社会诚信体系。

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诚信作为一个道德畴,对于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护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诚信的本质体现出它的社会作用。

作为一种调节和整合人们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现实机制,诚信在人类道德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不仅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形式之中,而且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类在不同文化形式和不同社会形态中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

诚信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要求,是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改善社会风尚、保障经济秩序良性运行的支撑。

诚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诚信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征,它的作用的发挥对于道德主体的不同层次有所偏重。

当前,我们谈到诚信,都会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讨论。

对一个人来说,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宝。

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但是,要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

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

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守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诚信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立业之本。

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

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能有长期立足之地。

在当今时代,每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

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

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昵?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

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诚信是国格的体现,对国,它是人民拥护政府、支持政府、赞成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对国际,它是显示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的标志。

从经济生活来看,诚信是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一种无形的资产;从政治道德来看,诚信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性,是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从政者必须具有的道德品性和政治素质;从人际关系来看,诚实守信是人和人在社会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规,也是一个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质,人们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处的基础,其关键就在于诚信。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建设和道德风尚等各个方面,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寄希望于政治上的诚信: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迫切要求诚信;人民群众的相互交往,热切地呼唤诚信;社会的道德失,急需诚信来予以匡正。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又是一种契约经济。

因此,如何保证契约双方履行自己的义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

一方面,我们强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市场的秩序;同时,我们还必须用道德的力量,以诚信的道德觉悟,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不仅靠对者的惩处,更重要的,要使大多数参与竞争的人,能够成为竞争中的守法者,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如果没有道德教育,没有荣辱观念,没有羞耻之心,都信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价值观念,人们就会想方设法以各种手段获取利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无法进行。

社会失去了诚信的道德基石,失去了诚实守信为荣、背信弃义为耻的舆论氛围,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是根本无法建立起来的。

第二节诚信的涵时下,诚信一词,几乎成为大众传媒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诚信问题,也成为人们议论最多的社会问题之一。

对于诚信的含义,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从经济生活秩序的角度对它进行解读。

其实,诚信具有丰富的涵,诚信的完整含义有以下三个方面:诚信作为一种道德畴,首先是指人的一种观念、意志和品质,但这种观念、意志和品质,只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借助这种关系体现出来·诚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品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准则。

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人有极为精彩的论述。

《春秋彀梁传》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

言而无信,何以为言?”孔子提出“民无信不立”。

荀子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

甚至在人们认为充满诡道的《子兵法》中,子也将“信”与“智、仁、勇、严”一起,作为将帅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

诚信作为一种人品。

其核心是引导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

法国学者蒙田指出:“真诚是美德的首要和基本的部分。

它制约着其他一切美梦。

没有真诚这种美德,任何美德都将不是其实的。

或者都不是真正道德的。

”因此。

诚信必须从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的角度来把握,而不能将演诚信作为一种交换手段。

更不应该把诚信作为谋取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

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所清“以诚信赢得利润”、“用诚信换取效益”等。

严格地说。

是违背诚信的本质的。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道德约束的力量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

诚信是经济道德的核心,只有坚持这一核心,才能真正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道德秩序,诚然。

诚信的缺失必然带来道德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的损失,但遵守诚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义务,不应以获得利益为前提和条件。

道德在任何时代都是无价的。

认识诚信作为人品的含义十分重要,它提醒我们在诚信建设中,必须把社会的诚信制度建设和个人的诚信品质修养结合起来。

诚信制度建设强调的是诚信的他律机制。

这种机制具有刚性特征,往往与一定的强制手段相伴随;诚信品质修养则强调的是诚信的自律觉悟。

这种觉悟是诚信已经成为人们心信念后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