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超全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超全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超全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概述

基本概念

1.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2.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3.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4.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5.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6.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因特网的工作方式分为两大块:(老师提到)

(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概念: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

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

概念: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1.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2.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

3.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1.建立连接 2.通信 3.释放连接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1.在发送端,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2.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构成分组。3.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分组首部的重要性:每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 :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 : 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问题:1. 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2. 必须携带的首部,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主机和路由器的作用不同:

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向网络发送分组,从网络接收分组。

路由器对分组进行存储转发,最后把分组交付目的主机。

基本名词了解:

1.比特(bit):意思是二进制数字,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 1 或 0。

2.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速率的单位是 b/s,或kb/s, Mb/s, Gb/s 等

K = 210 = 1024 M = 220 G = 230 T = 240。

带宽1Mb/s 也就是1s 10^6个bit

100MB的数据块其长度为2^20 *100*8

“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

3.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4.发送时延: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5.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6.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带宽

7.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8.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9.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10.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11.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

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指通信进程中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

12.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13.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14. 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第二章:物理层

1. 信道复用(multiplexing)技术

1.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2.波分复用

3.码分复用

2.最基本的二元制调制:调幅(AM) 调频(FM) 调相(PM)

3.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的速率是有上限的,否则就会出现码间串扰的问题。

4.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 可表达为(香农定理)

C = W log2(1+S/N) b/s W 为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N 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5.ADSL 技术就把0~4 kHz 低端频谱留给传统电话使用,而把原来没有被利用的高端频谱留给用户上网使用。

DSL 就是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的缩写。

7.CDMA 的重要特点:码片序列不仅必须各不相同,并且还必须互相正交(orthogonal)。

在实用的系统中是使用伪随机码序列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点对点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2.广播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广播信道上连接的主机很多,必须使用专用的共享信道协议来协调这些主机的数据发送。

数据链路层传送的是帧

2. 数据链路层三个基本问题(老师说明的)

(1) 封装成帧 (2) 透明传输 (3) 差错控制

封装成帧过程中:首部和尾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帧定界

解决透明传输问题:字节填充(byte stuffing)或字符填充(character stuffing)

差错检测: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比特差错。传输错误的比特占所传输比特总数的比率称为误码率BER (Bit Error Rate)。在数据链路层传送的帧中,广泛使用了循环冗余检验 CRC 的检错技术。

3.冗余码的计算:现在 k = 6, M = 101001。(k=6表示一组是6位所以m位数为6)

设 n = 3, 除数 P = 1101,(n是冗余码的位数);被除数是 2nM = 101001000。(相当于在m后添加n个0);模 2 运算的结果是:商 Q = 110101, ; 余数 R = 001。

把余数 R 作为冗余码添加在数据 M 的后面发送出去。发送的数据是:2nM + R

即:101001001,共 (k + n) 位。

添加上的冗余码称为帧检验序列 FCS (Frame Check Sequence)。CRC是一种常用的检错方法,而 FCS 是添加在数据后面的冗余码。

4.仅用循环冗余检验 CRC 差错检测技术只能做到无差错接受(accept)。

要做到“可靠传输”(即发送什么就收到什么)就必须再加上确认和重传机制。

5.使用得最多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是点对点协议 PPP (Point-to-Point Protocol)。

PPP 协议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个将 IP 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

链路控制协议 LCP (Link Control Protocol)。

网络控制协议NCP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6.当 PPP 用在异步传输时,就使用一种特殊的字节填充法。

PPP 协议用在 SONET/SDH 链路时,是使用同步传输,采用零比特填充方法来实现透明传输。

PPP 协议不使用序号和确认机制

7.CSMA/CD 协议

以太网采取了两种重要的措施:

1.灵活的无连接的工作方式,即不必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

2.以太网对发送的数据帧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收到有差错的数据帧时就丢弃此帧,其他什么也不做。

以太网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Manchester)编码,主要是为了提取位同步信息,但是所占的频带宽度增加了一倍。

CSMA/CD要点:

“多点接入”表示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载波监听”是指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

“碰撞检测”就是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

使用 CSMA/CD 协议的以太网不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最先发送数据帧的站,在发送数据帧后至多经过时间 2τ(两倍的端到端往返时延)就可知道发送的数据帧是否遭受了碰撞。

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延 2τ称为争用期,或碰撞窗口。

采用截断二进制指数类型退避算法确定碰撞后重传的时间

8.以太网取 51.2 μs 为争用期的长度。

对于 10 Mb/s 以太网,在争用期内可发送512 bit,即 64 字节。

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若前 64 字节没有发生冲突,则后续的数据就不会发生冲突。以太网规定了最短有效帧长为 64 字节,凡长度小于 64 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

一旦发现发生了碰撞:1.立即停止发送数据,2.发送若干比特的人为干扰信号(jamming signal),以便让所有用户都知道现在已经发生了碰撞。

9.集线器: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各工作站使用的还是 CSMA/CD协议,并共享的

总线。

集线器很像一个多接口的转发器,工作在物理层。

10.在物理层上使用多个集线器可连成更大的局域网,用集线器组成更大的局域网都在一个碰撞域中。

11.在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是使用网桥。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它根据 MAC 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

网桥具有过滤帧的功能。当网桥收到一个帧时,并不是向所有的接口转发此帧,而是先检查此帧的目的 MAC 地址,然后再确定将该帧转发到哪一个接口。

12透明网桥(重点)课本97页

“透明”是指局域网上的站点并不知道所发送的帧将经过哪几个网桥,因为网桥对各站来说是看不见的。

网桥按照自学习算法处理收到的帧和建立转发表

1.若从 A 发出的帧从接口 x 进入了某网桥,那么从这个接口出发沿相反方向一定可把一个帧传送到 A。

2.网桥每收到一个帧,就记下其源地址和进入网桥的接口,作为转发表中的一个项目。

3在建立转发表时是把帧首部中的源地址写在“地址”这一栏的下面。

4.在转发帧时,则是根据收到的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来转发的。这时就把在“地址”栏下面已经记下的源地址当作目的地址,而把记下的进入接口当作转发接口。

在网桥的转发表中写入的信息除了地址和接口外,还有帧进入该网桥的时间,是为了在转发表中只保留网络拓扑的最新状态信息。

13.交换式集线器常称为以太网交换机(switch)或第二层交换机(表明此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透明网桥使用了生成树算法,为了避免产生转发的帧在网络中不断地兜圈子。

第四章:网络层

1.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虚电路服务与数据报服务

2. 网际协议 IP 是 TCP/IP 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

与 IP 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三个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 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网际组管理协议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3.网络互相连接起来要使用一些中间设备,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relay)系统。

(我赌5毛会在填空选择中有)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repeater)。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

4.IP 地址一个字段是网络号 net-id 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 host-id

5.数据包分片根据掩码计算主机数,自行看书了解,不容易几句话说清楚!(此处是计算的重点,大题)

6.增加了一个“子网号字段”使两级的 IP 地址变成为三级的 IP 地址。

这种做法叫作划分子网(subnetting) 。

从一个 IP 数据报的首部并无法判断源主机或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是否进行了子网划分。

7.在一个划分子网的网络中可同时使用几个不同的子网掩码。使用变长子网掩码 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可进一步提高 IP 地址资源的利用率。在 VLSM 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出无分类编址方法,它的正式名字是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CIDR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CIDR使用各种长度的“网络前缀”(network-prefix)来代替分类地址中的网络号和子网号。

IP 地址从三级编址(使用子网掩码)又回到了两级编址。

例子:128.14.32.0/20 表示的地址块共有 212 个地址(因为斜线后面的 20 是网络前缀的位数,所以这个地址的主机号是 12 位)。

使用 CIDR 时,路由表中的每个项目由“网络前缀”和“下一跳地址”组成。在查找路由表时可能会得到不止一个匹配结果。

应当从匹配结果中选择具有最长网络前缀的路由:最长前缀匹配(longest-prefix matching)。

网络前缀越长,其地址块就越小,因而路由就越具体(more specific) 。

最长前缀匹配又称为最长匹配或最佳匹配。

8. 为了提高IP 数据报交付成功的机会,在网际层使用了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ICMP 报文的种类:即ICMP 差错报告报文和 ICMP 询问报文。

差错报告报文共有 5 种

?终点不可达

?源点抑制(Source quench)

?时间超过

?参数问题

?改变路由(重定向)(Redirect)

1.对 ICMP 差错报告报文不再发送 ICMP 差错报告报文。

2.对第一个分片的数据报片的所有后续数据报片都不发送 ICMP 差错报告报文。

3.对具有多播地址的数据报都不发送 ICMP 差错报告报文。

4..对具有特殊地址(如127.0.0.0 或 0.0.0.0)的数据报不发送 ICMP 差错报告报文。

ICMP 询问报文:回送请求和回答报文时间戳请求和回答报文

PING 使用了ICMP 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

9.自治系统 AS(Autonomous System)

一个 AS 使用了多种内部路由选择协议和度量,但重要的是一个 AS 对其他 AS 表现出的是一个单一的和一致的路由选择策略。

因特网有两大类路由选择协议:内部网关协议 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即在一个自治系统

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EGP (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 源站和目的站

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

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也叫做域间路由选择(interdomain routing),

在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叫做域内路由选择(intradomain routing)

内部网关协议 IGP:具体的协议有多种,如RIP 和 OSPF等。

外部网关协议 EGP:目前使用的协议就是 BGP。

RIP 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RIP 协议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

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 1。“距离”也称为“跳数”(hop count),因为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就加 1。最多只能包含 15 个路由器。

“距离”的最大值为16 时即相当于不可达。可见 RIP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

RIP 协议的三个要点:

1.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2.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3.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例如,每隔 30 秒。

距离向量算法:

收到相邻路由器(其地址为 X)的一个 RIP 报文:

(1) 先修改此 RIP 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都改为 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 1。

(2) 对修改后的 RIP 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重复以下步骤:

若项目中的目的网络不在路由表中,则把该项目加到路由表中。

否则

若下一跳字段给出的路由器地址是同样的,则把收到的项目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

否则

若收到项目中的距离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

否则,什么也不做。

(3) 若 3 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把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达路由器,即将距离置为16(距离为16表示不可达)。

(4) 返回。

RIP协议让每一个路由器到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路由都是最短的(即跳数最少)。虽然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拥有了整个自治系统的全局路由信息,但由于每一个路由器的位置不同,它们的路由表当然也应当是不同的。

注意RIP是封装在udp里面的,端口号是520(这个你就不要多想了哈)

然后使用IP封装udp!

OSPF不用UDP,直接用IP数据报(这个知识点我赌一块,dare you ?)

内部网关协议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是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三个要点:1.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洪泛法。

2.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

部分信息。

“链路状态”就是说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metric)。

3.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此信息。

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state database):这个数据库实际上就是全网的拓扑结构图,它在全网范围内是一致的(这称为链路状态数据库的同步)。

OSPF 将一个自治系统再划分为若干个更小的范围,叫作区域。划分区域的好处就是将利用洪泛法交换链路状态信息的范围局限于每一个区域而不是整个的自治系统,这就减少了整个网络上的通信量。

OSPF 使用层次结构的区域划分。在上层的区域叫作主干区域(backbone area)。主干区域的标识符规定为0.0.0.0。主干区域的作用是用来连通其他在下层的区域。

OSPF 不用 UDP 而是直接用 IP数据报传送。

OSPF 构成的数据报很短。这样做可减少路由信息的通信量。

OSPF 的五种分组类型

类型1,问候(Hello)分组。

类型2,数据库描述(Database Description)分组。

类型3,链路状态请求(Link State Request)分组。

类型4,链路状态更新(Link State Update)分组,用洪泛法对全网更新链路状态。

类型5,链路状态确认(Link State Acknowledgment)分组。

OSPF 还规定每隔一段时间,如 30 分钟,要刷新一次数据库中的链路状态。

BGP 是不同自治系统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边界网关协议 BGP 只能是力求寻找一条能够到达目的网络且比较好的路由(不能兜圈子),而并非要寻找一条最佳路由。

每一个自治系统的管理员要选择至少一个路由器作为该自治系统的“ BGP 发言人”。

BGP 发言人往往就是 BGP 边界路由器,但也可以不是BGP 边界路由器。

一个 BGP 发言人与其他自治系统中的 BGP 发言人要交换路由信息,就要先建立 TCP 连接,然后在此连接上交换 BGP 报文以建立 BGP 会话(session),利用 BGP 会话交换路由信息。使用 TCP 连接能提供可靠的服务,也简化了路由选择协议。

BGP 所交换的网络可达性的信息就是要到达某个网络所要经过的一系列 AS。

BGP 支持 CIDR,在BGP 刚刚运行时,BGP 的邻站是交换整个的 BGP 路由表。但以后只需要在发生变化时更新有变化的部分。

BGP-4 共使用四种报文:

(1) 打开(OPEN)报文,用来与相邻的另一个BGP发言人建立关系。

(2) 更新(UPDATE)报文,用来发送某一路由的信息,以及列出要撤消的多条路由。

(3) 保活(KEEPALIVE)报文,用来确认打开报文和周期性地证实邻站关系。

(4) 通知(NOTIFICATION)报文,用来发送检测到的差错。

比较BGP和OSPF和RIP封装的区别!!!(肯定考!!!!)

第五章:运输层

1.从通信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运输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通信服务,它属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

2.两个主机进行通信实际上就是两个主机中的应用进程互相通信。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又称为端到端的通信

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但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

运输层还要对收到的报文进行差错检测。

运输层需要有两种不同的运输协议,即面向连接的 TCP和无连接的 UDP。

两个对等运输实体在通信时传送的数据单位叫作运输协议数据单元 TPDU (Transport Protocol Data Unit)。

TCP 传送的数据单位协议是TCP 报文段(segment) 面向字节流。

UDP 传送的数据单位协议是UDP 报文或用户数据报。 UDP 是面向报文的

UDP 在传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对方的运输层在收到 UDP 报文后,不需要给出任何确认。

TCP 则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TCP 不提供广播或多播服务。

UDP 只在 IP 的数据报服务之上增加了很少一点的功能,即端口的功能和差错检测的功能。

TCP 连接是一条虚连接而不是一条真正的物理连接。TCP 连接的端点叫做套接字(socket)或插口。端口号拼接到(contatenated with) IP 地址即构成了套接字。

套接字 socket = (IP地址: 端口号)

TCP 可靠传输的实现:(需自行看书了解)

1.以字节为单位的滑动窗口

2.超时重传

3.确认

TCP 的流量控制(大题)利用滑动窗口实现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既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也不要使网络发生拥塞。

TCP的拥塞控制(大题)-----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

发送方维持一个叫做拥塞窗口 cwnd (congestion window)的状态变量。拥塞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地在变化。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等于拥塞窗口。如再考虑到接收方的接收能力,则发送窗口还可能小于拥塞窗口。

慢开始算法的原理:

在主机刚刚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可先设置拥塞窗口 cwnd = 1,即设置为一个最大报文段 MSS 的数值。

在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后,将拥塞窗口加 1,即增加一个 MSS 的数值。

用这样的方法逐步增大发送端的拥塞窗口 cwnd,可以使分组注入到网络的速率更加合理

使用慢开始算法后,每经过一个传输轮次,拥塞窗口 cwnd 就加倍。

慢开始门限状态变量ssthresh

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的用法如下:

当 cwnd < ssthresh 时,使用慢开始算法。

当 cwnd > ssthresh 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改用拥塞避免算法。

当 cwnd = ssthresh 时,既可使用慢开始算法,也可使用拥塞避免算法。

拥塞避免算法的思路是让拥塞窗口cwnd 缓慢地增大,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 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 cwnd 加 1,而不是加倍,使拥塞窗口 cwnd 按线性规律缓慢增长。

当网络出现拥塞时:

无论在慢开始阶段还是在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发送方判断网络出现拥塞(其根据就是没有按时收到确认),就要把慢开始门限ssthresh 设置为出现拥塞时的发送方窗口值的一半(但不能小于2)。然后把拥塞窗口 cwnd 重新设置为 1,执行慢开始算法。

乘法减小“是指不论在慢开始阶段还是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出现一次超时(即出现一次网络拥塞),就把慢开始门限值ssthresh 设置为当前的拥塞窗口值乘以 0.5。

“加法增大”是指执行拥塞避免算法后,在收到对所有报文段的确认后(即经过一个往返时间),就把拥塞窗口 cwnd增加一个 MSS 大小,使拥塞窗口缓慢增大,以防止网络过早出现拥塞。

连续收到三个重复的确认转入拥塞避免

TCP 的运输连接的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连接释放。

TCP 连接的建立都是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

主动发起连接建立的应用进程叫做客户(client)。

被动等待连接建立的应用进程叫做服务器(server)。

TCP 连接必须经过时间2MSL 后才真正释放掉。

第六章:应用层

根域名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是最重要的域名服务器。所有的根域名服务器都知道所有的顶级域名服务器的域名和 IP 地址。

不管是哪一个本地域名服务器,若要对因特网上任何一个域名进行解析,只要自己无法解析,就首先求助于根域名服务器。

本地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对域名系统非常重要。

当一个主机发出 DNS 查询请求时,这个查询请求报文就发送给本地域名服务器。

这种域名服务器有时也称为默认域名服务器。

主机向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查询一般都是采用递归查询。

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的查询通常是采用迭代查询。

每个域名服务器都维护一个高速缓存,存放最近用过的名字以及从何处获得名字映射信息的记录。

万维网 WWW (World Wide Web)并非某种特殊的计算机网络。

万维网用链接的方法能非常方便地从因特网上的一个站点访问另一个站点,从而主动地按需获取丰富的信息。这种访问方式称为“链接”。

万维网是分布式超媒体(hypermedia)系统,它是超文本(hypertext)系统的扩充。

超媒体与超文本的区别是文档内容不同。超文本文档仅包含文本信息,而超媒体文档还包含其他表示方式的信息,如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甚至活动视频图像。

怎样标志分布在整个因特网上的万维网文档?

使用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来标志万维网上的各种文档。

使每一个文档在整个因特网的范围内具有唯一的标识符 URL。

URL 的一般形式是:

在万维网客户程序与万维网服务器程序之间进行交互所使用的协议,是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是一个应用层协议,它使用TCP 连接进行可靠的传送。

HTTP 是面向事务的(transaction-oriented)应用层协议。

HTTP 协议本身也是无连接的,虽然它使用了面向连接的 TCP 向上提供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创业案例

计算机网络创业案例 他23岁在深圳的金黄金地段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这位平凡青年人成功的密码吧! 这样决定了后,父母送他去火车站。路上父亲担心孩子小,管不住自己,反复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贪玩,家里所有的积蓄都交学费了,学不成的话钱就打水漂了。他郑重向父亲保证“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随着火车的长鸣,他踏上了又一次求学的征程,从此他的人生即将发生重大的转折。14个月的刻苦学习为以后成为中国网络创业的领头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满怀创业热情的他决定和几个室友去深圳闯闯 不幸的是,他和同事们在一起打球时,腿摔断了,不得不住院。还好,住院的医药费公司都给报销了。住院期间他又看了很多激励性的和创业方面的书,其中,有一句话深深的刺激了他“宁做创业狼,不做打工狗”这时他有了最初的理想:做一个能够帮助大多数人成功的创业门户网站。出院就开始做准备了,网站的名就叫青年创业网,以后的事实证明他选的名字是有创意和战略眼光的。另外在这家公司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就是现在妻子,在他成功的路上,现在的妻子在当时默默的支持鼓励他,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网站做好几个月后他放弃一个月五千的工资,打响了实现自己目标的战斗! 自己创业之后才他知道,创业的道路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做网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网站需要开支,生活上也需要开支,更重要的是网站挣不到钱。他曾经都多次想放弃,重新找工作。可是他又想找工作也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一般公司都要求大专学历,即使一个初中生有经验有技术,还是很少有公司愿意聘用的。考虑到这儿,他就打消了要放弃的念头,更加坚定了坚持下去的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实力去开创自己的辉煌人生! 苍天不负有心人。网站经过近三年的艰难运营,终于有了很大起色。网站的日浏览量已经达到了十多万,收入也大幅度的攀升,他在2008年的时候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团队。 通过他的例子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这里我们也祝愿他的理想能早日实现!

计算机网络 期末 知识点 总结

目录 第一章 (2) 计算机网络的常用数据交换技术。 (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3) 协议的基本概念及组成要素。 (3) 协议与服务的关系。 (4) OSI七层模型和TCP/IP 。 (4) 第二章 (4) 物理层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特性。 (4) 奈奎斯特准则和香农公式的具体内容、参数及其含义。 (5) 奈氏准则 (5) 香农公式 (5)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 (6)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及其原理。 (6) 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 (6) 第三章 (7) 数据链路层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7) 循环冗余检验码的计算。 (7) 局域网的工作层次及特点。 (7) 网卡的作用及工作层次。 (8) 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及含义。 (8) 扩展以太网的方法及特点。 (8) 高速以太网的标准名称及其所代表的含义。 (9) 第四章 (9) 虚电路和数据报两种服务的优缺点(区别)。 (9)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关系。 (10) 分类IP地址的分类标准。 (10) 子网IP地址的原理及划分和表示方法。 (10) 子网掩码的概念,A、B、C类IP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子网掩码的计算,子网地址的计算。 (10) CIDR地址的概念及CIDR地址块。 (11) IP数据报的基本构成。 (11) RIP、OSPF、BGP路由选择协议的主要特点。 (12) 第五章 (12) 运输层的作用。 (12) TCP/IP体系的运输层的两个协议的名称及特点。 (12) TCP可靠传输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12) TCP的流量控制。 (13) TCP拥塞控制的实现方法。 (13) 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机制。 (13) 第六章 (13) 域名系统DNS的作用。 (13)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及顶级域名的构成情况。 (14) 中国的顶级域名及二级域名的设置情况。 (14) 电子邮件系统的构成及所使用的协议。 (15)

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_谢希仁版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 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 TCP/IP 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 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 10 M,实际上是 10 Mb/s。注意:这里的 M 是 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两个协议:IP 和 TCP TCP 协议保证了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IP 协议控制分组在因特网的传输,但因特网不保证可靠交付. 在 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当 A 进程需要B进程的服务时就主动呼叫B进程,在这种情况下,A 是客户而 B 是服务器。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 A 的服务,此时,B 是客户而 A 是服务器。 注意: 使用计算机的人是“用户”(user)而不是“客户”(client)。 客户和服务器都指的是进程,即计算机软件。 由于运行服务器进程的机器往往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因此人们经常将主要运行服务器进程的 机器(硬件)不严格地称为服务器。 例如,“这台机器是服务器。”意思是:“这台机器(硬件)主要是用来运行服务器进程(软件)。”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总结

【精品】计算机网络个人概要总结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多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互连起来的系统,以实现彼此交换信息(通信)和共享资源的目的。 2. 计算机网络功能:(1)数据通信。(2)资源共享。(3)并行和分布式处理(数据处理)。(4)提高可靠性。(5)好的可扩充性。 3.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4. 计算机网络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有五种:全连接形、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 5.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来分,网络可分为3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6. 网络延迟时间主要包括:排队延迟、访问延迟、发送时间、传播延迟。 7. 网络协议:为主机与主机之间、主机与通信子网之间或子网

中各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而使用的,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8.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同步)。 9. 网络协议采用分层方式的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隔开。易于实现和维护。有利于标准化工作。 10.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及其相关协议的集合,是对计算机网络所完成功能的精确定义。 11. OSI模型采用七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2. 物理层:实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负责建立、保持和拆除物理链路;比特如何编码。传送单位是比特(bit)。 13. 数据链路层:实现无差错帧传送,包括把原始比特流分帧、排序、设置检错、确认、重发、流控等功能;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传送信息的单位是帧(frame)。 14. 网络层:实现分组传送,选择合适的路由器和交换节点,透

计算机网络-(第5版)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总结

《计算机网络》_(第5版)★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TCP/IP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10 M,实际上是10 Mb/s。注意:这里的M 是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谢希仁版

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总结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TCP/IP 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10 M,实际上是10 Mb/s。注意:这里的M 是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两个协议:IP 和TCP TCP 协议保证了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IP 协议控制分组在因特网的传输,但因特网不保证可靠交付. 在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当A 进程需要B进程的服务时就主动呼叫B进程,在这种情况下,A 是客户而B 是服务器。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A 的服务,此时,B 是客户而A 是服务器。 注意: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 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 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TCP/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

典型视频案例 《计算机网络》

典型视频案例 《计算机网络》—路由器配置实验 张顺吉 路由器配置实验是一个综合设计型实验,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和实验设备都比较多,实验步骤和涉及环节也较为复杂,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很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做好实验的预习准备工作,才能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路由器功能 2.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方法 3.掌握路由器的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的配置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配置端口(局域网口、广域网口) 2.配置两台路由器的静态路由。 3.配置两台路由器的动态路由(RIP协议)。 三、实验设备与实验拓扑结构图(实验环境) Cisco2600路由器 PC机 V.35线缆DCE/DTE(34芯) 配置专用连接线(RS-232) RouterSim路由器模拟软件 四、实验步骤 1.按实验拓扑结构图将路由器正确的连接 2.基本配置(局域网口、广域网口) 3.静态路由配置 RouterA#configt命令目的网路掩码相邻路由器的相邻 端口地址 RouterA(config)#iproute192.168.3.0255.255.255.0192.168.1.6 RouterA(config)#iproute192.168.4.0255.255.255.0192.168.1.6

…… Router(config)#^Z Router#showrun 在DOS窗口用ping命令测试 4.动态路由配置 1.为保证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在路由器配置模式下,使用noiproute命令取消所有静态路由表,以路由器A为例 RouterA#configt命令目的网路掩码相邻路由器的相邻 端口地址 RouterA(config)#noiproute192.168.3.0255.255.255.0192.168.1.6 RouterA(config)#noiproute192.168.2.0255.255.255.0192.168.1.6 …… 2.在路由器A的配置模式下输入routerrip指定动态路由协议rip协议,同样也配置路由器B和C的路由协议 RouterA(config)#routerrip 3.配置完路由协议后,直接输入network192.168.1.0指定与所有端口直连的网络号 RouterA(config-router)#network192.168.1.0 RouterA(config-router)#network192.168.2.0 在DOS窗口用ping命令测试

计算机网络总结-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

计算机网络总结: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 《计算机网络》课程总结 目录 一、对老师的印象 二、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三、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的学习历程与收获 四、计算机网络笔记整理 五、总结 对老师的印象 一、整体印象 对于老师的印象应该追溯到上个学期,上个学期选了短学期的课《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当时选择这门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自己是否对它了解 只是为了单纯的凑学分。但是通过第一节课的了解,感觉天都塌了下来。这个课的基础是C 语言和《数据结构》,这两门课我其实都没有学过,我感觉老师说的真的很对,没有学过这些就可以退掉这门课,我们果断退掉了这门课。当时对老师的印象就是很严格,要求很高,后来我们想想其实是对课程本身的一种恐惧感。 二、二次印象 老师真是太敬业啦,其实从老师进教室的那一刻就看出老师挺着肚子,有了宝宝。当时就想,老师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来上课,很是佩服老师的敬业精神。而且以前严格的影响全都被老师的讲课的内容所掩盖,我没有上过老师的课,但第一次上老师的就感觉老师教的很好,其实大学里好多老师的学历很高,但有些老师真的不会讲课,至少让大部分同学感觉他讲的不好。但是我感觉老师在讲课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 三、对同学的态度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实验课上,老师给我们操作演示,为每一个学生悉心指导,我觉得老师真的很亲民,对于网络的搭建,老师给我们演示了web 服

务的构建,DNS 服务器和FTP 的设置,以及最终的客户端设置,很少有老师这样耐心指导。最后老师收作业的方式也是很好,避免了有的同学投机,我觉得很不错。 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一、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二、发展历程 1.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其实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终端设备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构成“主机-终端”系统,这里的终端不能够单独进行数据处理,仅能完成简单的输入输出,所有数据处理和通信处理任务均由计算机主机完成。现在的终端指的就是一台独立的计算机,不仅可以输入输出,还可以处理数据。其实这个时期并不算是真正的计算机网络,应该称为伪计算机网络。 2.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独立的终端有了处理数据的能力,例如美国的 ARPAnet 网络。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主要用于传输和交换信息,因为没有成熟的操作系统,资源共享不高。 3.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70年代,出现了许多协议,比如TCP/IP协议。其主要特征就是所有的计算机遵守同一种网络协议,突出资源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 4.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90年代开始,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信息综合化和传输高速化是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三、网络传输媒体 网络传输媒体也称,传输介质或传输媒介。就好像一条条水管,所有的自来水从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资料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1. 网络层次划分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3. IP地址 4. 子网掩码及网络划分 5. ARP/RARP协议 6. 路由选择协议 7. TCP/IP协议 8. UDP协议 9. DNS协议 10. NAT协议 11. DHCP协议 12. HTTP协议 13. 一个举例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不管是OSI七层模型还是TCP/IP 的四层、五层模型,每一层中都要自己的专属协议,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以及与上下层级之间进行沟通。由于OSI七层模型为网络的标准层次划分,所以我们以OSI七层模型为例从下向上进行一一介绍。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总16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计算机网络 1.TCP/IP的五层结构图: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2.请你详细地解释一下IP协议的定义,在哪个层上面主要有什么作用TCP与UDP呢 答: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简称,是网络层的主要协议,作用是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TCP是Transmi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TCP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UDP提供不可靠的传输数据服务。 3.请问交换机和路由器各自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分别在哪个层次上面实现的 答:交换机属于OSI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设备。它根据MAC地址寻址,通过站表选择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维护由交换机自动进行。路由器属于OSI第三层即网络层设备,它根据IP地址进行寻址,通过路由表路由协议产生。交换机最大的好处是快速,路由器最大的好处是控制能力强。 4.交换和路由的区别是什么VLAN有什么特点 交换是指转发和过滤帧,是交换机的工作,它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而路由是指网络线路当中非直连的链路,它是路由器的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交换和路由的区别很多。首先,交换是不需要IP的,而路由需要,因为IP就是第三层的协议,第二层需要的是MAC地址;再有,第二层的技术和第三层不一样,第二层可以做VLAN、端口捆绑等,第三层可以做NAT、ACL、QOS 等。 VLAN是虚拟局域网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纯二层的技术,它的特点有三:控制广播,安全,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5.什么是SNMP协议它有什么特点SNMP协议需要专门的连接么 答: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即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它为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底层网络管理的框架。SNMP的特点是:SNMP易于实现;SNMP 协议是开放的免费产品;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业4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业3 1、在电子邮件地址yjguo@https://www.360docs.net/doc/7e8581127.html,中,主机域名是(B、https://www.360docs.net/doc/7e8581127.html, )。 2、一台主机的域名是https://www.360docs.net/doc/7e8581127.html,,它位于DNS层次结构的第( C、5)层(根节点是第一层)。 3、TCP 协议提供端口之间的(A、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报文传输服务,为了实现可靠的服务,采 用超时重传、确认捎带技术。 4、用于电子邮件的协议是(D、SMTP )。 5、将数据从FTP客户程序传输到FTP服务器,称为(B、数据上载)。 6、通常收发电子邮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WWW方式在线收发mail,另一种方式是选择 一种收发电子邮件的工具,以(B、POP )方式在本机将邮件收取下来。 7、WWW是internet上的一种( D、服务) 。 8、以下(C、WPS2000 )软件不是杀毒软件。 9、对于一张加了写保护的软盘,它(D、虽不会被病毒感染,但会向外传染病毒)。 10、计算机病毒主要破坏数据的( C、完整性)。 11、域名服务DNS的主要功能为(A、通过查询获得主机和网络的相关信息) 。 12、HTML是一种(B、超文本标记语言)。 13、TCP是互联网中的(A、传输层)协议。 14、对计算机软件这种新形式的著作,(B、1991 )年5月24日国务院第八十三常务会议通 过并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5、TCP使用(B、2 )次握手协议建立连接。 16、有关ASP和Javascript的正确描述是(B、ASP在服务器端执行,而Javascript一般在客 户端执行)。 17、FTP服务方的TCP协议固定端口号为(A、21 )。 18、解析器是(A、DNS的客户端)。 19、下面可以嵌入HTML页面的常用的脚本语言是(A、VBScript )。 20、保障信息安全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措施是(A、信息加密技术)。 21、TCP 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提供连接的功能是( A、全双工)的。 22、Web使用(A、HTTP ) 进行信息传输。 23、允许用户远程登录计算机、使本地用户使用远程计算机资源的系统是(C、Telnet )。 24、用户代理UA创建邮件的(B、头部)部分,包括发件人和收件人的名字。 25、TCP采用(C、超时重传和肯定确认(捎带一个分组的序号) )技术来实现可靠比特流的传 输。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型总结

计算机网络内容总结 第一章网络概述 一、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共享性(填) 二、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核心部分(填) 1、主机A和主机B通信,实质上是主机A的某个进程同主机B的某个进程通信。 2、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对等方式(P2P) 3、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 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选) 三、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填) 1、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电话交换机是电路交换,“建 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电路交换的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2、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 一个结点。 3、分组交换:单个分组(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 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存储转发技术,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 路由器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选)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地域(中英文名称):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 网(LAN)、个人区域网(PAN)(填) 五、(简答)时延:时延的4个组成部分、计算。 六、协议(定义、三要素及其含义):定义: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 准或约定称为协议。三要素及其含义:(1)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填选) 七、 5层体系结构各层及功能:(填) 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为用户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运输层(transportlayer)为主机中进程间通信提供服务 网络层(networklayer)为主机间通信提供服务 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相邻结点间的无错传输 物理层(physicallayer)透明地传输原始的比特流 第二章物理层 一、关于信道(通信方式三种):单向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填) 1、单向通信又称单工通信,无线电广播,有线电广播,电视广播 2、双向交替通信又称半双工通信,对讲机 3、双向同时通信又称全双工通信(选) 二、常用的导向性传输媒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填) 三、常用的非导向传输媒体:短波;微波:地面接力、卫星(填) 四、信道复用:FDM、TDM、STDM、WDM(名称、复用方法、特点):(填选选) FDM:频分复用,复用方法:整个带宽划分为多个频段,不同用户使用不同频段。特 点:所有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占用不同的频带宽度。 TDM:时分复用,复用方法: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TDM 帧划分为N个时隙。每一个用户在一个TDM帧中占用一个固定时隙。特点:所有用户在不 同的时间占用整个频带宽度。 1

计算机网络重点

第一章 作业:2、3、8、12、13、1421、22、24 第二章 作业:1、2、5、6、10、13、16 第三章 作业:3、4、7、8、10、13、15、18、20、27、28、30、31、32 第四章 作业:1、3、4、5、7、9、10、11、15、17、20、21、24、29 第五章 作业:1、3、9、17、21、30、45、46 第六章 作业:2、3、6、7、13、14、19、20、22、2324、31、32 考试分析: 1、选择部分 45分选择,45个 2、简答题30分,4-5个 3、计算题 10分,1个 4、应用题 15分,1个 重点之中(曾经考过的) 简答题:

1、网桥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是什么?网桥与转发器以及以太网交换机有何异 同? 网桥的每个端口与一个网段相连,网桥从端口接收网段上传送的各种帧。每当收到一个帧时,就先暂存在其缓冲中。若此帧未出现差错,且欲发往的目的站MAC 地址属于另一网段,则通过查找站表,将收到的帧送往对应的端口转发出去。若该帧出现差错,则丢弃此帧。网桥过滤了通信量,扩大了物理范围,提高了可靠性,可互连不同物理层、不同MAC子层和不同速率的局域网。但同时也增加了时延,对用户太多和通信量太大的局域网不适合。 网桥与转发器不同,(1)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而转发器工作在物理层;(2)网桥不像转发器转发所有的帧,而是只转发未出现差错,且目的站属于另一网络的帧或广播帧;(3)转发器转发一帧时不用检测传输媒体,而网桥在转发一帧前必须执行CSMA/CD算法;(4)网桥和转发器都有扩展局域网的作用,但网桥还能提高局域网的效率并连接不同MAC子层和不同速率局域网的作用。 以太网交换机通常有十几个端口,而网桥一般只有2-4个端口;它们都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网桥的端口一般连接到局域网,而以太网的每个接口都直接与主机相连,交换机允许多对计算机间能同时通信,而网桥允许每个网段上的计算机同时通信。所以实质上以太网交换机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连到交换机上的每台计算机就像连到网桥的一个局域网段上。网桥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转发,而以太网交换机还可采用直通方式转发。以太网交换机采用了专用的交换机构芯片,转发速度比网桥快。 2、简述TCP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的过程,如果使用两次握手代替三次握手来建立 连接,是否可以?为什么? 答: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 ),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 三次握手是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再次传送到服务器端。二次握手不可行,因为:如果由于网络不稳定,虽然客户端以前发送的连接请求以到达服务方,但服务方的同意连接的应答未能到达客户端。则客户方要重新发送连接请求,若采用二次握手,服务方收到重传的请求连接后,会以为是新的请求,就会发送同意连接报文,并新开进程提供服务,这样会造成服务方资源的无谓浪费。 3、试说明IP 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为什么要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地址? 答:IP 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 32 位的标识符。从而把整个因特网看成为一个单一的、抽象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基础知识(复习用)

js1.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许多计算机系统或设备连接起来,按某种谢雨进行数据通信,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使用目的可分为公用网、专用网和利用公用网组建的专用网;按交换方式可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按网络拓扑结构可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形、树形和混合型;按网络的地理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增加可靠性和实用性;负载均衡与分布式处理;集中式管理;综合信息服务。 4.网络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5.网络协议的定义:保证网络中的各方能够正确、协调地进行通信,在数据交换和传输中必须遵守事先规定的准则,这些准则必须规定数据传输的格式、顺序及控制信息的内容,这个准则为网络协议。 6.网络协议由3要素组成:语法、语义、时序。 7.常见的协议由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 第二章 1.被传输的二进制代码成为数据。 2.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信号表示形式。 (以下非重点- -) 3.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通信模型:产生和发送信息的一段叫信源,接受信息的一端叫信宿。信源与信宿通过通信线路进行通信,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也将通信线路称为信道。 4.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传输模拟信号的系统称为模拟通信系统,而传输数字信号的系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5.模拟通信系统通常由信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宿预计噪声源组成信源所产生的原始模拟信号一般经过调制再通过信道传输。到达信宿后,通过解调器将信号解调出来。 6.数字通信系统由信源、信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道译码器、信源译码器、信宿、噪声源以及发送端和接收端始终同步组成。、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实例》A卷

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期末考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09级计算机应用专业) 教材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实例》 主编:雷育春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命题者:朱鹏浩 命题时间:2011-11-10 试卷编号:A 开闭卷:闭卷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所给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选错或未选者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计算机网络中负责节点间的通信任务的那部分称为(A) A、工作站 B、资源子网 C、用户网 D、通信子网 2、若网络形状是由站点和连接站点的链路组成的一个闭和合网,则称这种拓扑结构为 (A) A、环形拓扑 B、总线型拓扑 C、星型拓扑 D、树型拓扑 3、以下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中,不属于广播信道的传输结构是(B) A、卫星或无线广播 B、星型结构 C、环型 D、总线型 4、UNIX是一种(D) A、单用户多进程系统 B、多用户单进程系统 C、单用户单进程系统 D、多用户多进程系统 5、网络协议主要要素为(C)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同步 D、编码、控制信息同步 6、在OSI的7层模型中,主要功能是在通信子网中实现路由选择的层次为(B) A、物理层 B、网络层 C、数据链路层 D、传输层 7、在TCP/IP协议模型中,以下属于应用层提供的协议是(C) A、TCP B、IP C、HTTP D、APR 8、在采用CSMA/CD技术Ethernet网中,若有冲突发生,节点立即(C) A、更快的发送 B、停止发送 C、重新发送 D、无任何反应 9、IEEE802.3定义的CSMA/CD总线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属于下列哪种类型?(A) A、竞争法 B、令牌法 C、轮转法 D、无竞争法 10、IEEE802.4协议规定了(C)的相关标准 A、CSMA/CD B、Toking Ring C、Toking Bus D、Ethernet 11、Ethernet局域网采用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为(B)

计算机网络期末重点复习

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 主要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数据处理,提高系统可靠性与处理能力。从逻辑功能上,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两个子网:(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计算机网络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可分为_局域网_、城域网__广域网__。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星型、树型、总线型、环型和网状型。 信道复用技术有三种方式:_频分多路复用___、__波分多路复用____时分多路复用___。 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技术,而传统的电话网络则采用(线路)交换技术。 常用的数据交换有_线路交换_和_存储转发交换__两种,后者又有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虚电路交换 脉冲编码调制的过程简单地说可分为三个过程,它们是采样、量化编码 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互连功能是在OSI模型中的___网络层实现的。 网络协议3要素:语法、语义交换规则 差错控制方法有纠错码和检错码。 以太网传输的电信号是_基带__信号,采用__曼彻斯特编码 信号调制常用的三种方法是: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 令牌环网络的拓扑结构为环型 , CSMA/CD控制媒体访问的是(总线型)拓扑结构 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有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的原理可以概括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__冲突停发_、随机重发 FTP是一种常用的___应用层协议。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位是__帧_。 交换机和网桥工作在__数据链路层。 OSI参考模型从高到低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在通信技术中,通信信道的类型有两类:广播通信信道与点对点通信信道 在通信中,TCP协议是__面向连接的___,UDP协议是___无连接的__。 IP地址长度在IPv4中为__32___比特,而在IPV6中则为__128___比特 信元交换是一种使用异步时分多路复用技术的交换技术 在局域网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又分为_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 设传输1K字节的数据,其中有1位出错,则信道的误码率为( 1/1024)误码率=出错数/总数 Internet的网络层含有四个重要的协议,分别为(IP,ICMP,ARP,RARP) 属于TCP/IP的应用层协议有(FTP和SMTP) 令牌总线媒体访问控制方法的标准是(IEEE802.4) 根据组织模式划分因特网,军事部门域名为(mil),我国的顶级域名是_cn__。 静态路由是指由网络管理员手工配置的路由信息;动态路由是指由路由器能够自动地建立自己的路由表,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建立自己的路由表。 一般来说,用户上网要通过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其英文缩写为(d)A、IDC B、ICP C、ASP D、ISP 这两个域名https://www.360docs.net/doc/7e8581127.html,与https://www.360docs.net/doc/7e8581127.html,哪部分是相同的(c)A、最高层域 B、子域 C、主机域 在计算机网络中,能将异种网络互连起来,实现不同网络协议相互转换的网络互连设备是___B_________。 A.集线器B.路由器 C.网关D.中继器 下面( b)传输方式被用于计算机内部的数据传输。 A、串行 B、并行 C、同步 D、异步 某C类网段中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24,下列(a )属于独立的网段。 A、202.13.129.175 B、202.13.129.143 C、202.13.129.136 D、202.13.129.129 某部门申请到一个C类IP地址,若要分成8个子网,其掩码应为(c )。 A. 255.255.255.255 B.255.255.255.0 C.255.255.255.224 D.255.255.255.192 某部门申请到一个C类IP地址,若要分成14个子网,其掩码应为( )。 A.255.255.255.255 B.255.255.255.0 C.255.255.255.240 D.255.255.255.192 下面协议中,用于WWW传输控制的是( c)。 A. URL B. SMTP C. HTTP D.HTML 在IP地址方案中,159.226.181.1是一个( b)。 A. A类地址 B. B类地址 C. C类地址 D. D类地址在数字通信中广泛采用CRC循环冗余码的原因是CRC可以( c )。 A.检测出一位差错 B.检测并纠正一位差错 C.检测出多位突发性差错 D.检测并纠正多位突发性差错 下面属于A类IP地址的是( )。 A.61.11.68.1 B.128.168.119.102 C.202.199.15.32 D.294.125.13.1 160.101.3.56是( b )IP地址。 A、A类 B、B类 C、C类 D、D类 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值来表示数字信号1、0的方法,称为_c__. A、ASK B、FSK C、PSK D、A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