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临床意义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更科1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更科学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更科学的意义。
目前依靠临床随测的血压数据诊断高血压病,不能完整反映血压24小时波动性和个体差异性。
人的血压一天24小时内在一定范围波动。
一般表现为两个高峰和两个低谷。
早上7~10点为第一个血压高峰,以后开始下降,到中午12点至下午2点为第一个低谷,下午4~8点为第二个高峰,全天最高血压值多处于该时段,以后逐渐下降,到凌晨1~2点为全天最低血压,即第二个低谷,最后逐渐上升再进入次日的第一个高峰。
有少数人白天血压正常,夜间升高,所以仅凭白天或偶测血压,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
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连续监测24小时血压变化,可显示出24小时平均血压、白天和夜间平均血压、工作时的平均血压以及血压升高的时段和所占比例等,能全面反映不同环境下的血压变化。
与常规偶测血压相比,其具有以下优点。
一、指导病人用药。
根据几次偶测血压决定是否是高血压,给予药物治疗或调整药物用量是不全面的。
24小时动态血压能测量人体不同时间的瞬间血压,可以更确切地指导病人用药。
二、有助于判断预后。
一般认为,血压升高造成的心血管损害,是循环系统长期承受压力过高的结果。
偶测的血压不能反映个体平均血压水平。
比如,某病人上午9点测血压是130/80毫米汞柱,下午4点测血压是150/90毫米汞柱,那么他的日平均血压水平是140/85毫米汞柱。
同一个病人,给予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日间可获得64~96组血压数值,其测出日平均血压水平为134/82毫米汞柱。
显然后者可靠性强。
许多研究证实,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的血压值与左心肥厚或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明显高于偶测血压。
三、有助于评价降压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能及时了解血压波动的规律和特点,针对血压高峰和低谷的时间,合理使用短、中、长效降压药物,使血压在24小时内稳定控制,有效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四、协助鉴别继发性高血压。
各种继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波动有其特殊性。
二十四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意义

二十四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意义发表时间:2012-07-24T11:50:23.3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凝岚[导读]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张凝岚(内蒙古牙克石市绰河源医院 022187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244-01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正确诊断高血压并给与恰当的治疗,对减少其对靶器官的损害,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所谓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就是采用24h动态监测仪对患者进行连续性检测。
一般每隔30-60min记录一次数据,记录时间超过22h,对血压进行综合检测的一种方法。
24h动态血压监测广泛应用与临床实践。
目前已把ABPM作为诊断“白大衣”高血压的首选方法,而且对于评测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和评价降压药物的效果具有独特优越性。
本研究对我院门诊及住院的194例有症状患者进行ABPM监测分析,总结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194例。
年龄:20-78岁。
平均年龄51.8岁。
其中男65例。
女29例。
1.2检测方法;受试者处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全天生理周期内均可自动测量。
间隔时间:日间30min/次,夜间60min/次。
记录时间24小时。
有效记录次数必须>总记录次数的80%以上。
监测过程中避免剧烈运动。
2 结果24小时平均偏高6例,昼夜血压波动节律不明显或消失。
夜间血压升高15例,一般升高时间为夜间22时至次日凌晨6时。
夜间血压下降64例。
夜间平均血压比白天平均低15%左右。
白大衣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9例。
3 讨论对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首先,要重视神经、精神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中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及临床意义

中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的特点及意义。
方法:选择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分为高龄老年人组、老年人组和中年人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
结果: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增高(P<0.05),高龄老年人组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与老年人组相比,高龄老年人组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异常的发生率增高(P<0.05)。
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ABPM)能较准确地反映日常活动中昼夜变化规律,且无白大衣效应,对临床准确诊断及防治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对12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年龄45~90岁。
非同日3次以上测血压符合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收缩压≥140mmHg (1mmHg=0.133kPa),舒张压≥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瓣膜性心脏病等影响因素。
120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3组,高龄老年人(≥80岁)组、老年人(60~79岁)组和中年人(<60岁)组,3组间除年龄外其他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护仪,袖带固定于上臂,下缘距肘窝2~3cm处,松紧度以能容纳二指为限,监测间隔:日间(6:00~22:00),1次/30分,夜间(22:00~次日06:00),1次/小时,24小时内有效监测次数不少于总血压获得次数的80%,监测期间避免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
观察指标获得如下数据:24小时血压平均值、白昼/夜间血压平均值、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日间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等。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治疗有何意义动态血压可全面、详尽地观察一天中血压的动态变化。
它与高血压并发症有较好的相关性,有助于合理进行降压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等。
动态监测血压的应用,使高血压病的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进入了一崭新阶段。
动态血压(ABPM)的监测方法直接法(损伤性):采用导管插入肱动脉,需使用便携式微量泵持续输入肝素生理盐水。
间接法(无损伤性):①采用上臂袖带间隙性自动充气加压,然后拾取气囊内的压力波信号。
本院现采用此种方法。
②指套式动态血压记录仪:在指套上安装一个压力传感器,测量左手食指的动脉血压。
但手指的活动会导致较大的误差。
ABPM记录方法间接法袖带充气加压方式间接法:每15~30分钟测定的24小时血压平均值与直接法相关性好,而且安全方便。
间接ABPM的局限性不能获得24小时的全部资料。
自动加压测量时身体要尽量保持安静。
剧烈活动或运动时测压,由于袖带的移动或肌肉紧张可导致较大误差。
睡眠时,上臂位置的变化或被躯干压迫可影响血压读数的可信赖度。
袖带频繁地充气放气,晚上影响病人休息,影响睡眠时段血压评估。
适应症:经医生诊治,有以下情况者,可考虑作动态血压监测:①医院内测得血压,与在家中测得血压有较明显差别。
②发作性高血压。
③顽固性高血压。
④体位性低血压。
⑤某些可能与血压改变有关的症状如:晕厥。
⑥高血压治疗效果的评估。
ABPM舍弃标准:由于ABPM的局限性,有少数血压读数可信度差,应予舍弃(美国AND公司标准):收缩压:>260mmHg或<70mmHg。
舒张压:>150mmHg或<40mmHg。
脉压:>150mmHg或<20mmHg。
被舍弃的血压读数约占全部读数的10~15%。
ABPM正常参照值24小时血压平均值:<125/80mmHg。
白昼血压平均值<135/85mmHg。
夜间血压平均值<115/70mmHg。
血压负荷<10%。
*血压负荷是24小时内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正常(140/90mmHg)的百分率。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血压数据,从而改善了高血压的诊治效果。
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连续监测血压的技术,通过记录24小时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了解不同时间段内的血压水平,并提供更全面的血压信息。
这对于评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以及监测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有些患者在医疗机构进行常规血压测量时,会出现所谓的“白大衣高血压”现象,即在医生面前的紧张情绪导致血压升高。
而动态血压监测则可以记录患者24小时内的血压变化情况,从而消除了这种干扰因素,提供了更准确的血压数据。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血压信息。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常常存在昼夜节律性变化,即在白天活动时血压升高,在夜晚休息时血压下降。
传统的随机血压测量方法只能提供片段性的血压数据,无法捕捉到这种昼夜节律性变化。
而动态血压监测则可以记录患者24小时内的血压变化情况,提供更全面的血压信息,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动态血压监测还可以监测治疗效果。
高血压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而药物的效果需要时间来体现。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在24小时内的血压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效果是否符合预期,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提供更全面的血压信息,评估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监测治疗效果,从而改善高血压的诊治效果,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动态血压监测应成为高血压患者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门诊高血压患者中降压达标的临床意义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门诊高血压患者中降压达标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门诊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过程中24h动态血压监测的意义。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n=56)、研究组(n=56),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降压干预,研究组予以24h动态血压监测下行阶段性个体化降压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优良率、诊室血压监测水平。
结果:研究组血压控制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诊室血压监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基于24h动态血压监测下行血压控制性治疗,能够显著减轻血压负荷,提高降压效果,保护靶器官免受损害。
【关键词】高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门诊高血压病程迁延,治疗周期长,在门诊护理干预工作中,高血压与糖尿病、冠心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肾病、心衰、卒中发病的高危因素。
科学合理的控制血压水平,提高血压管理效果的现实意义重大。
尤其是晨峰血压升高、昼夜节律异常改变情况下,对血压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易影响降压达标效果。
因此,本研究纳入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分组对比,通过在24h动态血压监测指导下实施个体化降压方案,旨在调节血压昼夜节律,减轻血压负荷,提高血压管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本诊所接收的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纳入对照组(n=56)、研究组(n=56),入组标准:首诊;入组前2周不曾接受过血压管理;确诊原发性高血压。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靶器官遭受严重损害;心肝肾肺功能严重受损。
对照组中男/女例数为30/26,年龄39-72岁,均龄(56.15±6.43)岁;患病时间2-16年,平均(7.45±2.13)年。
研究组中男/女例数为31/25,年龄38-72岁,均龄(56.08±6.49)岁;患病时间2-14年,平均(7.49±2.11)年。
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

优化药物治疗:根据动态 血压检测结果,可以调整 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提 高药物疗效。
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动态 血压检测,可以评估治疗 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 供依据。
检测前准备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 激动,保持心情平静
检测前24小时内避免 使用影响血压的药物,
如利血平、可乐定等
≥90mmHg
<60mmHg
04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解读:全
05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对治疗方案
的指导意义:调整药物剂量,
天血压波动情况,夜间血压 变化,晨峰血压等
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检测前24小时内避免 进行热水浴、桑拿等
高温活动
检测前24小时内避免 饮酒、喝咖啡、浓茶
等刺激性饮料
检测前24小时内避免 进行剧烈运动,如跑
步、游泳等
检测中注意事项
01
保持正常生 活状态,避 免剧烈运动
02
避免饮酒、 喝咖啡、浓 茶等刺激性 饮料
03
保持情绪稳 定,避免紧 张、焦虑等 情绪波动
04
演讲人
目录
01. 动态血压检测原理 02. 动态血压检测意义 03. 动态血压检测注意事项
连续24小时监测血压变化 原理: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血压波动
特点:无创、连续、准确
应用:高血压诊断、治疗效果评估、预后 评估等
检测方法
佩戴动态 血压监测 仪
05
检测过程中, 避免使用电 子设备,以 免干扰检测 结果
检测过程中, 如有不适, 及时与医生 沟通,调整 检测方案
检测后结果分析
01
正常血压范围:收缩压90-
140mmHg,舒张压60-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
动态血压监测指的是在24小时内多次进行血压测量,以了解个体的血压变化情况。
在高血压的诊治中,动态血压监测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了解病情
高血压不同阶段的管理方法不同,因此在治疗高血压之前,需要全面了解病情。
动态
血压监测可以提供血压的全面、真实数据,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病情。
例如,某些患者的
血压可能在夜间显著升高,而昼夜的血压变化情况对参考血压的控制具有关键作用;某些
患者的血压可能会在不同的场合发生波动,例如在监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持续高血压、突
然升高或者其他血压异常现象,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准确捕捉这些异常情况。
二、制定更准确、科学的治疗方案
基于动态血压监测的数据,医生可以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血压、血压波动程度、持续
时间和危险因素来制定更准确、科学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可以
考虑增加用药量或添加其他针对性的药物,对于持续高血压的患者,可以考虑加强减轻体重、低盐等非药物治疗方案。
三、性别、年龄分组、季节差异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医生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性别、年龄分组、季节差异在
监测区间段内的血压变化情况,对于不同的高血压类型和不同的患者群体进行科学地治
疗。
四、对疾病的预测和预防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医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预测患者未来可能会
发生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这对于早期干预和高危患者的预防非常重要。
动态血压监测具有可靠性、准确性高的优点,可以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上述的优点,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的诊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简介
心电图室新进英国牛津动态血压分析系统一套,可以对高血压病人进行用药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病临床诊断、用药指导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
该检查项目收费标准:100元/人次,其临床意义如下:
一.明确高血压的诊断
由于血压波动,偶测血压值对高血压患者较易漏诊,而动态血压动态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一过性血压升高者。
二.鉴别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与正常人相似, 98.5%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大于 15mmHg,而继发性高血压66%的患者无明显昼夜节律变化,如嗜铬细胞瘤、糖尿病、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肾移植术后患者血压夜间升高,无昼夜节律变化。
三.判断高血压病情程度
动态血压参数和高血压的病情程度均有很好的相关性。
血压水平持续较高、日夜节律减小或消失、血压变异性较大、血压负荷增高等,提示高血压并发症的存在、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呈正相关。
24小时血压均值<120mmHg/80mmHg者很少有并发症,而>160mmHg/100mmHg者则出现并发症。
血压负荷>40%,是高血压心、脑受累的警报。
四.评估高血压的预后
1.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
24h平均收缩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
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降幅越小,左心室肥厚程度越重。
2.动态血压与心肌缺血
与“勺型”血压患者相比,“非勺型”血压患者更易出现心肌缺血,尤其是清晨血压升高的患者,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高。
3.动态血压与肾脏损害
“非勺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白蛋白的排泄率均高于“勺型”血压患者,是肾功能受损的早期表现,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水平越高,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白蛋白的排泄率越高。
4.动态血压与脑卒中
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生率越高。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
五.指导及评价降压治疗
动态血压监测能反映24小时患者真实血压变化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医生更全面的掌握病情进行合理治疗。
目前常用的指标有:
1.血压水平(平均值、最高值)
2.血压负荷
3.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增高比率
4.血压昼夜节律
门诊二楼心电图电话:6090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