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非线性分析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非线性分析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程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设备和技术手段,使得系统的运行能够自动控制并满足特定的性能要求。
非线性分析则是探讨系统在非线性条件下的行为特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自动控制原理中的非线性分析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非线性系统的定义与特点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而是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
与线性系统相比,非线性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非线性叠加性:系统的输出并不是输入信号的简单叠加,而是受到系统自身状态和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2. 非线性失稳性:非线性系统可能会出现失稳现象,即系统的输出会趋向于无穷大或无穷小。
3. 非线性动态行为:非线性系统在输入信号发生变化时,其输出信号的变化可能是不连续的,出现跳跃、震荡等现象。
二、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1. 相平面分析法:通过绘制相平面图,可以直观地了解系统的非线性行为。
相平面图可以显示出系统的轨迹、奇点等信息,帮助我们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
2. 频域分析法:利用频域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非线性系统进行频谱分析,找出系统的频率响应和频率特性。
通过分析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我们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3. 时域响应分析法:时域分析是对系统的输入信号与输出响应进行时间上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观察和分析系统的阶跃响应、脉冲响应、频率响应等,可以推断出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
4. 广义函数法:广义函数是处理非线性系统时常用的一种数学方法。
通过引入广义函数,我们可以简化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方便进行分析与计算。
5. 数值模拟方法:对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和数值模拟,通过对系统的模拟实验,得到系统的动态行为和性能参数。
三、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 稳定性概念:稳定性是衡量系统响应的一种重要指标。
对于非线性系统,我们通常关注的是渐近稳定性和有界稳定性。
非线性分析

非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是一种数学方法,用于研究非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现象,它在物理、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系统,与线性系统不同,非线性系统具有更加复杂的行为和性质。
非线性现象是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的非线性特征,例如混沌现象、自激振荡等。
非线性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和理解非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现象的运动规律和性质,以及探索其产生的机理。
非线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稳定性分析、周期解和庞加莱映射、分岔理论、混沌分析等。
其中,稳定性分析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用于判断非线性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周期解和庞加莱映射是研究非线性系统周期运动的方法,通过庞加莱映射可以描述系统从一个周期解转移到另一个周期解的运动轨迹。
分岔理论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的分岔现象和相变行为的方法,它描述了系统参数变化时,系统状态从一个平衡态转移到另一个平衡态的过程。
混沌分析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现象和运动的方法,混沌现象是指系统的运动表现出无序、不可预测的特征。
非线性分析的应用广泛,例如在物理学中,非线性分析可以用于研究天体运动、气候系统、相变行为等;在化学领域,非线性分析可以用于探索反应动力学、化学平衡等问题;在生物学中,非线性分析可以用于研究生物进化、神经网络等;在工程学中,非线性分析可以应用于控制系统、信号处理等方面。
非线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和探索复杂系统和现象的本质。
总之,非线性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用于研究非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现象,它在各个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线性分析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复杂系统和现象的奥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一、引言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的一类系统。
非线性系统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已经成为了现代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是目前自动控制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方法。
二、非线性系统的描述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系统。
非线性系统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
常见的一些非线性数学模型有: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差分方程、递推方程等。
非线性系统的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非线性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输出不是输入的线性函数。
2.非线性系统的行为不稳定,其输出随时间而变化。
3.非线性系统的行为是确定的,但是通常不能被解析地表示。
4.一些非线性系统可能会表现出周期性或者混沌现象。
三、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分析是了解和掌握其行为的前提。
主要的分析方法有线性化法和相平面法。
1.线性化法线性化法是将非线性系统在某一特定点附近展开成一系列的一阶或者二阶泰勒级数,然后用线性系统来代替非线性系统,进而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分析。
线性化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是必须要求非线性系统在特定点附近的行为与线性系统相似,否则线性化法就失效了。
2.相平面法相平面法通过画出非线性系统的相图来表示系统的行为,较常用的是相轨线和极点分析法。
相轨线是用非线性系统的相图来描述其行为。
相图是将系统的状态表示为一个点,它的坐标轴与系统的每个状态变量相关。
极点分析法则是在相平面上找出使系统输出输出的状态点,然后找出与这些状态点相关的所有极点,以确定出系统的稳定性。
四、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目前,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反馈线性化控制、自适应控制、滑动模式控制和模糊控制等。
1.反馈线性化控制反馈线性化控制方法以线性控制理论为基础,将非线性系统通过反馈线性化方法转化为等效的线性控制系统,以便使用线性控制理论进行控制。
第7章非线性系统分析

描述函数的定义是:输入为正弦函数时,输 出的基波分量与输入正弦量的复数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
N
X
R
X
Y1
sin(t X sint
1)
Y1 X
1
A12 B12 arctan A1
A1
1
2
y(t) costdt
0
X
B1
1
B1
2
y(t ) sin tdt
0
7.3 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法
(2)举例说明描述函数
(1) 降低了定位精度,增大了系统的静差。 (2) 使系统动态响应的振荡加剧,稳定性变坏。
7.2 非线性环节及其对系统结构的影响
4.摩擦特性
Mf
M1 •
M2
•
M f 摩擦力矩
转速
M1 静摩擦力矩
M 2 动摩擦力矩
7.2 非线性环节及其对系统结构的影响
摩擦特性的影响
(1)对随动系统而言,摩擦会增加静差,降低精 度。
7.2 非线性环节及其对系统结构的影响
2.饱和特性
x1 a ,等效增益 为常值,即线性段 斜率;
而 x1 a ,输出饱
和,等效增益随输 入信号的加大逐渐 减小。
7.2 非线性环节及其对系统结构的影响
饱和特性的影响
(1) 饱和特性使系统开环增益下降, 对动态响应的 平稳性有利。
(2) 如果饱和点过低,则在提高系统平稳性的同时, 将使系统的快速性和稳态跟踪精度有所下降。
7.3 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法
KX sint
y(t) Ka
0 t 1 1 t / 2
∵ y(t) 单值奇对称, A0 0 A1 0
B1
4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某一初始条件出发在相平面上按照式(7-13)或式(7-14)绘出的
曲线称为相平面轨迹,简称相轨迹。不同初始条件下构成的
相轨迹,称为相轨迹簇。由相轨迹簇构成的图称为相平面图。
利用相平面图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称为相平面分析法。
图7-6为某个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图中,相轨迹上的
箭头表示相变量随着时间的增加沿相轨迹运动的方向。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7.2 相平面分析法
7.2.1 相平面的基本概念 设二阶非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1.相平面和相轨迹
前面已经设定
我们称以x1(或x)为横坐
标、以x2(或 )为纵坐标构成的平面为相平面(注意,纵坐标x2
是横坐标x1的一阶导数),如图7-6所示。x1、x2为相变量。由
7.2.2 线性系统的相轨迹 在学习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之前,我们先对非常
熟悉的线性系统做相平面分析。设二阶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 为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也就是说,无论系统特征参数ωn和ξ是何值,系统的奇点是 不变的。此外,式(7-21)的特征方程为
系统的特征根为
对于不同的阻尼比ξ,二阶系统特征根的形式是不同的,而 线性系统的时域响应是由特征根决定的。下面介绍系统特征 根与系统的奇点(0,0)以及相轨迹的关系。
行线性化。我们只研究系统平衡点附近的特性时,就可以采 用平衡点附近的线性化方法,将非线性系统在平衡点附近小 范围线性化。当然,也可以将非线性系统分为几个区域,对每 个区域进行分段线性化。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2.相平面分析法 相平面分析法简称相平面法,是非线性系统的图解分析 法。其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相平面,在相平面上根据非线性 系统的结构和特性,绘制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相轨迹就是 非线性系统中的变量在不同初始条件下的运动轨迹,根据相 轨迹就可以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分析。该方法只适用于一阶和 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
非线性分析简介

非线性分析简介非线性分析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的对象是非线性系统。
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许多系统都是非线性的,因此非线性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简要介绍非线性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在介绍非线性分析之前,首先需要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与线性系统相比,非线性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非线性系统的响应与输入之间不满足叠加原理,即系统的输出不是输入的简单线性组合。
2. 非线性系统的行为复杂多样,可能出现周期性运动、混沌现象等。
3.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更加困难,存在更多的稳定性条件和现象。
二、非线性分析的基本概念1. 非线性方程: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通常由非线性方程描述,如非线性微分方程、非线性差分方程等。
2. 非线性动力学:研究非线性系统随时间演化的规律,包括稳定性、周期性、混沌等性质。
3. 非线性控制:设计能够有效控制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器,使系统达到期望的状态或性能。
三、非线性分析的方法1. 线性化方法:将非线性系统在某一工作点附近进行泰勒展开,得到近似的线性系统,然后应用线性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相图分析:通过构建相空间中的相图,观察系统在相空间中的轨迹和稳定性,揭示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3. 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求解非线性系统的数值解,研究系统的演化过程和特性。
4. 非线性优化:通过优化方法寻找非线性系统的最优控制策略或参数配置,使系统达到最佳性能。
四、非线性分析的应用1. 混沌理论:非线性分析在混沌理论中有重要应用,揭示了一些看似混乱的系统背后的规律和特性。
2. 生物系统:生物系统中存在许多非线性现象,如神经元网络、生物钟等,非线性分析有助于理解和模拟这些系统。
3. 控制工程:许多实际控制系统是非线性的,非线性分析为设计高效的控制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4. 物理学:非线性分析在物理学中有广泛应用,如流体力学、光学等领域,帮助揭示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课件.ppt

法求解有困难时,可用图解法绘制。
▪ 对于式(9.2-1)xf(x,x),令 x1x、 x2x ,
▪
有 x 2f(x1、 x2),所以 可得 dx2 f (x1、x2)
d d x t2d dx x1 2d d x t1x2d dx x1 2f(x1、 x2)
(9.2-5)
▪
dx1
x2
式(9.2-5)是关于
y
-b 0
k
x
b
a.
b.
图9.1-4 齿轮传动及其间隙特性
y(x)k[xs g x)n b](|y/kx|b y (x)0、 y(x)C |y/kx|b
▪ 系统中若有间隙特性元件,不仅会使系统的输出产生相位滞后,导致 系统稳定裕量的减小,使动态性能恶化,容易产生自振;而且间隙区 会降低定位精度、增大非系线统性控静制差系统。的分析课件
▪ 由于相平面只能表示 x(t ) 和 x(t ) 两个独立变量,所以相 平面法只能用来研究一、二阶线性或非线性系统。
▪ 2)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 (1)二阶线性系统的相轨迹 ▪ (2)相轨迹的绘制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课件
j
[s]
2 1
0
a.
j 1 [s]
0
2
d.
x2
j
x2
1
[s]
x1
0
0
0
稳定 节点
x
(
t
)
和 x (t ) 的一阶微分方程,即二阶非线性
系统的相轨迹方程。
▪
由式(9.2-5),令
dx2 f (x1,x2)
dx1
x2
,即有
▪
f (x1, x2 )
(9.2-6)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非线性系统是指其输入和输出之间不符合线性关系的系统,这种系统常见于生命科学、经济学、工程学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复杂系统中。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是科学技术领域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控制方法已经无法有效地处理非线性系统。
如何对非线性系统进行有效的建模并进行控制,一直是控制理论领域的难题之一。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特性在进行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数学特性。
通常,非线性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 非线性系统的响应与输入存在非线性关系,即系统响应不是简单地随着输入线性变化的。
2. 非线性系统可能存在多个平衡状态,即一种变化处于平衡状态的状态对应多个输入。
3. 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可能十分复杂,存在混沌和震荡等现象。
对于非线性系统,我们通常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其动态特性和响应。
非线性系统的建模是非常复杂的,通常采用状态空间模型或微分方程来描述,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系统动态特性。
对于一些复杂的非线性系统,需要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来分析其特性。
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针对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传统的 PID 控制方法或者模型预测控制等经典控制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针对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采用先进的非线性控制技术。
现代的非线性控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1.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通常采用基于反馈控制的方法,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响应情况来调节控制器的参数和结构,以适应非线性系统的变化。
自适应控制的优点是可以自动适应非线性系统的动态特性,但其监控过程可能会引入不必要的噪声,需仔细考虑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易用性。
2.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MPC) 通常采用优化方法来设计控制器,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预测未来状态来确定最优的控制序列。
NMPC的主要优点是具有非线性系统的预测能力,能够预测系统的响应变化,但其计算开销较大,需要较高的计算资源和算法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死区的继电特性,将会增加系统的定 位误差,对其他动态性能的影响,类似 于死区、饱和非线性特性的综合效果。
式中
a — —继电器吸合电压; ma — —继电器释放电压; M — —常值输出。
当a=0时,继电器的吸合及释放电压为零,此种情况亦 称零值切换,又称理想继电器特性,如 图7-1-5a所示。
增长,时间响应都逐渐衰减为零,非线性系统也 是稳定系统 。
当x0 1时, 线性系统的响应仍与 x0 1时一样。
但非线性系统的响应则不然,它随时间增长而发散
到。系统呈不稳定状态。
2、系统的自持振荡
在非线性系统中,在无外部激励时,发生某一固定 振幅和频率的振荡,称为自持振荡(或自激振荡)。
例 7-1-2 范德波尔方程是
如图7-1-4c所示,其数学描述是
kxt a
yt kxt a
c sgn xt
•
y(t) 0
•
y(t) 0
(7-1-5)
•
y(t) 0
式中 a — —间隙宽度;
k — —线性输出特性的斜率,k tan
间隙(回环)特性的影响
降低了定位精度,增大了系统的静差。
使系统动态响应的振荡加剧,稳定性 变坏。
图 7-1-1 b) 弹簧力的非线性特性
考虑到作用于质量m上的全部力,其运动 可用下面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m
d2y dt 2
fv
dy dt
kyy
F
(7-1-1)
描述大多数非线性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是n阶非线性 微分方程,其形式为
m
dn dt
y
n
h t, yt, dyt
dt, d 2 yt
dt2 ,, d n1 yt
(4)当1、2为实根,且 1位于根平面左半不部, 2
位于根平面右半部时, 系统的零输入响应也是非周期发散的。相应的相 轨迹如图7-2-1d所示。此种奇点称为鞍点。
(5)当1 0时,1、2为位于根平面右半部的 一对
共轭复根。系统的零输入响应是发散振荡的。对应 的相轨迹为由相平面原点出发的对数螺旋线(参见 图7-2-1e)。此种奇点称为不稳定的焦点。
分析比较两者的时间响应。
解
以x0表示以上系统的初始状 态。线性系统的解是
x(t) x0et
非线性系统的解是
x(t)
1
x0et x0 x0et
非线性系统的时间响应如图7-1-6所示。
图7-1-6 非线性系统的时间响应
当x0 1时,
非线性系统的运动形式,即时间响应的特征与线
性系统一样,都是在t=0时,x(t) x0 随着时间的
••
x(t
)
2
1
x
2
(t)x(•t
)
x(t
)
0
0
或
••
x(t
)
2
x
2
(t)
1
•
x(t)
x(t
)
0
0
现分析其响应的特征。
解
二阶系统的微分方程是:
••
•
x(t) 2n x(t) n2x(t) 0
将此方程与范德波尔方程比较可知:
当x(t) 1时,等效阻尼比 x2(t) 1 0,则系统
的零输入响应将随时间增长而发散,如图7 1 7。
如果在式(7-1-6)中,参量m=1,即继电器的吸合 电压与释放电压相等,无回环。此即为有死区的 单值继电器特性,如图7-1-5b所示。
图7-1-5 几种特殊的继电器特性
如果在式(7-1-6)中,参量m=-1,即继电器的正向 释放电压与其反向吸上电压相等时,这就是有回 环的继电器特性,如图7-1-5c所示。
非线性系统分析
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几种非 线性环节的特点及其对系统的影响,主要阐述了 如何利用描述函数法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分析,同 时简要介绍了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的措施以及非 线性特性的利用。
▪ 要求正确理解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差异, 重点掌握利用描述函数法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分析, 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1、稳定性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及零输入响应的性质不仅仅 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量,而且还与系统的 初始状态有关。
例7-1-1 比较以下两个系统的特征。其一为线性 系统,描述其运动的微分方程为
•
x(t) x(t)
另一为非线性系统,其微分方程为
•
x(t) x(t) x2(t) x(t)1 x(t)
4、继电器特性
如图7-1-4d所示,其数学描述是
0
-ma xt a,
0 -a xt ma, yt M sgn xt
M xt ma,
M xt ma,
•
x(t) 0
•
x(t) 0
x(t) a
(7-1-6)
•
x(t) 0
•
x(t) 0
继电器特性的影响
理想继电控制系统最终多半处于自振工 作状态。
当x(t) 1时,等效阻尼比 x2(t) 1 0,则系统
的零输入响应将随时间增长而逐渐收敛。
图7-1-7 非线性系统的自持振荡
由此推论,此系统x(t) 1的响应最终随时间推移而 收敛到 x(t) 1,即等效阻尼比为零的状态,而所有 x(t) 1的响应均将随时间推移而发散至x(t) 1,即 阻尼比为零的状态而不再发散。而x(t) 1,即零阻尼 比时,系统响应呈等幅振荡形式,这就是非线性系统 的自持振荡。
dt n1, u
式中 u(t) — —输入函数
y(t)— —输出函数
为了求非线性系统的时域响应,必须求出式(7-1-2) 的解。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构成系统的环节分为线性与 非线性两部分。用框图表示如图7-1-2所示。
图7-1-2 非线性系统框图的基本形式
式(7-1-1)描述的系统,也可以用图7-1-3所示的框 图表示。
x•
1 (t) a11x1(t) a12 x2 (t)
•
x2 (t) a 21x1(t) a 22 x2 (t)
(7-2-8)
显然,线性化系统的平衡点仍为[0,0]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线性化系统的相轨迹与原 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在相平面原点(平衡点)某
个适当小范围内有着相同的定性特性。表7-2-1总 结了这些情况。
(7-1-3)
式中 a — —死区宽度;
k — —线性输出特性的斜率,k tan
sgn xt— —当xt 0时,sgn xt 1; 当xt 0时,sgn xt 1
死区(不灵敏区)特性的影响
增大了系统的稳态误差,降低了定 位精度。
减小了系统的开环增益,提高了系 统的平稳性,减弱动态响应的振荡 倾向。
共轭虚根。此时方程(7 2 3)就成为:
dx1 dx2
x2 n 2 x1
分离变量后,对上式等号两侧分别积分得
x12
x2
n
2
R2
式中
R2
x10 2
x20
n
2 ,
x10、x20为初始状态。
上式所表示的系统的相轨迹是一族同心的椭 圆,每一椭圆对应一个简谐运动(参见图7-21a)。在相平面原点处有一孤立奇点,被周围 封闭的椭圆曲线包围。此种奇点称为中心点。
7-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
在构成系统的环节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 非线性特性时,称此系统为非线性系统。
图7-1-1a是用弹簧悬挂带有阻尼力的质量为m的 物体的示意图,显研究其上下振动的运动状态。 弹簧力的特性如图7-1-1b所示。
图 7-1-1 a)由质量、弹簧、阻尼器构成的系统
dx1 dx2
2 n
x1
x2
2
n
x2
(7-2-3)
式(7 2 3)解得x1与x2的关系式就是二阶线性 系统 的相轨迹方程。
另一方面,式(7-2-1)的特征方程为
2 2n n2 0
于是特征根为
1, 2 n n 2 1
(7-2-4)
下面分别情况加以分析:
(1)当 0时,系统处于无阻尼运动状态,1、2为
r1x1, x2 a11x1 a12 x2 r1 x1, x2
f2 x1, x2 a 21x1 a 22 x2 r2 x1, x2
(7-2-7)
式中
aij
fi x j
x1 0
x2 0
i, j 1、2
r1、r2 — —余项或称高次项
于是,式(7-2-5)、式(7-2-6)在其平衡点[0,0]附 近小范围内线性化方程为
(6)当 1时,1、2为位于根平面右半部的 两个
正实根。系统的零输入响应为非周期发散的, 对应的相轨迹是由相平面原点出发的发散型抛 物线族(参见图7-2-1f)。此种奇点称为不稳定的 节点。
➢二阶非线性系统的特征
二阶非线性自治系统在零输入情况下,其数学描 述可写为
•
x1 (t) f1 x1(t), x2 (t)
(2)当0 1时,系统处于欠阻尼运 动状态,1、2
位于根平面左半部的一对共轭复根。系统的零输入 响应呈衰减振荡,最终趋于零。对应的相轨迹是对 数螺旋线,收敛于相平面原点(参见图7-2-1b)。此 种奇点称为稳定的焦点。
(3)当 1时,系统处于过阻尼运 动状态, 1、2为
位于根平面左半部的两个负实根,这时系统的零输 入响应是随时间非周期地衰减到零。对应的相轨迹 是一族趋向相平面原点的抛物线(参见图7-2-1c)。 相 平面原点为奇点,并称其为稳定的节点。
➢ 二阶线性系统的特征
二阶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
•
x x 2 n
2 n
x
0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