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精胶囊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生精胶囊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运用生精胶囊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患有不育症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口服维生素e 与atp;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生精胶囊。治疗周期均为90 d,观察两组患者的精子质量标准、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精子总数改变量为(15.25±4.34)×106/ml,精子活动率改变为(18.34±5.69)%;对照组精子总数改变量为(5.47±1.35)×106/ml,精子活动率改变为(7.38±3.11)%,治疗组精子总数改变量与精子活动率改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口服维生素e与atp,服用标准为:维生素e 3次/d,30 mg/次;atp 3次/d,10 mg/次。治疗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口服生精胶囊,服用标准为:生精胶囊3次/d,4片/次,其他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90 d,90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精子质量标准、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

1.3 效果评价根据患者的精子质量,分成4个等级:(1)痊愈:成功致女方受孕。(2)显效:无成功致女方受孕,但精子质量经检测已符合标准。(3)有效:无成功致女方受孕,但精子质量显著提高。(4)无效:无好转迹象。通过精子总数改变量与精子活动率评价精子质量的改善。治疗组患者服用生精胶囊后,若无呕吐等其他

不良反应,为安全性高,如出现呕吐等其他不良反应,为安全性低。

1.4 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字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精子质量改善情况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不良反应两组均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男性不育症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祖国医学认为,导致男性不育症的原因是肾虚,所以在不育症的治疗中,以补肾为着重点。生精胶囊正是以这一理念为标准,采用传统纯中药制作而成,其中包含鹿茸、人参、黄芪、虫草、枸杞、淫羊藿等十几种传统纯中药药材,起到生精益髓、温补肾阳等功效。在临床上,能有效提高精子活力度、活动率、密度,减少精子畸形率[2]。

本研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口服药物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维生素e与atp;治疗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口服生精胶囊。通过90 d的治疗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精子总数改变与精子活动率改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用生精胶囊治疗男性不育症更有效,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

[3]。治疗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用生精胶囊治疗男性不育症,致女方妊娠率高,且安全可靠,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4]。

口服维生素e与atp虽然能起到抗过氧化和改善能量代谢的作用[5],但本组研究证明,在此基础上再给予生精胶囊,效果明显更佳,推荐临床使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谭育红,张敏建,孙云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6,20(1):60-62.

[2] 贾金铭,马卫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不育症思路[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6,20(7):1-2.

[3] 徐吉祥.加味五子衍宗丸治疗男性不育症153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3):160-161.

[4] balercia g, atnaldi g, fazioli f, et a1. coenzyme q10 levels in idiopathic and varicocele-associated asthenozoospermia[j]. andrologia,2002,34(2):107-111. [5] madison-villar m j, michalak p. misexpression of testicular microrna in sterile xenopus hybrids points to tetrapod-specific micrornas associated with male

fertility[j]. j mol evol,2011,73(5):316-324.

(收稿日期:2012-02-22) (本文编辑:王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