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边缘化和忽视。

教育体制改革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社会价值观的快速变迁也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媒体文化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传统文化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愈发凸显,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亟待重视和加强。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应该被重新认识和体现,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稳定、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价值观、现代科技、媒体文化、传承、弘扬、教育、重要性。

1. 引言1.1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重要性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缺位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议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和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弘扬面临重重挑战,其缺位现象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淡化和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所传承的道德伦理、家国情怀、敬老爱幼等价值观念,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缺乏足够的传承和弘扬必然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缺位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宣传推广,才能有效弥补传统文化的缺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第一篇: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现在传统文化正在被严重的商业化,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事,它应该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不应该成为大众的娱乐。

话说“中国传统文化” 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但近来有许多怪异现象,使我不得不说。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很多艺人、匠人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了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绣花鞋文化了!难道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只有这些物文化了么?中国先秦时期古人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么?中国现代学者也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了么?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要研究“文化”一词,只有弄懂了文化一词的根本含意,我们才能真正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方案]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原因

[方案]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原因当今道德危机已充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出现了很多令人痛心的事,人们都在问为什么,为什么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局面?这主要是带领我们中华民族走过几千年风风雨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次次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的!特别是当今社会,由于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许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了,价值观念全变了,离道愈来愈远,生活中除了物欲,没有了什么人生目标,形成精神空虚,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会破坏成今天这个局面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清朝末年,由于:1、清政府的腐败,2、长期的闭关自守。

科技、军事、经济得不到相应发展,造成落后被挨打,一些人因此极端地思维,并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正如宋朝被马上的成吉思汗打败而建立元,非是宋的文化不行,而是军事实力不如蒙古族而已;也恰似秀才总被流氓打败一样。

其实,当时中国的落后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出了问题,主要是政治腐败,军事落后。

这个封建制度曾也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所以也不是制度的问题。

后来清末搞西学东进,引进科技,这是对的,但一系列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也都照搬过来,那就出现了问题。

第二个原因:所谓的新文化运动。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屡次受侮辱,一些人又一次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行,要进行所谓的“新文化运动”。

那是以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人发起,要求进一步西化的运动。

那时,最流行的运动是剪辫子。

认为男人剪去长辫子就是与封建社会割裂,是彻底的新文化运动。

还有就是女人不再裹脚了。

其实,男人的头发长短与传统文化没有关系。

而女子裹脚好像是从宋朝开始,那是某些男人为满足欲望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任何关系。

不能把这些强加到中国传统文化身上。

像鲁迅那种所谓的文人,别有用心地疯狂地批驳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的礼教是吃人的礼教,而“仁”是骗人的,拿“狂人”、孔乙己等极端人士为代表来全盘否定、痛恨中国传统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探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其他特点进行探讨,并且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以及流失原因调查整理的总结报告。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地域性逐渐流失原因一、何为“中国传统文化”鸿蒙初开,人类开始有神识以来,中国一直是以“泱泱大国”的地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中国“大国”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地大物博,人口繁多上,还体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逐渐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等特点。

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包含其它文化形态的兼容并蓄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词语,它包括诸如以忠孝礼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诸子百家的经典观点,琴棋书画,传统诗词戏曲文学,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中国建筑,中医学,宗教哲学和民间工艺等等。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领先于世界文化水平。

孔夫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体现出的谦虚好学,是孤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山姆大叔不能体会的;中国古代有俞伯牙为钟子期摔琴,为失去知音从此不再弹琴的惺惺相惜之情,是牵着香榭丽影们看歌剧的同样衣着光鲜的绅士们不能体会的;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所表达的意境,在外语翻译来只是堪堪几个单词,形似神不似,两者是不可以比拟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星空中不可磨灭的一颗璀璨明星,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贵族,中下层平民百姓,共同创造和维系的古代精神文明结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曾经如此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如今却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尴尬境地。

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20年前,对全国的皮影戏进行考察,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平原城乡,现剩下不到250个;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而棒子小国还敢觊觎孔子和汉字的归属权···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

中华文化衰落之根源探讨

中华文化衰落之根源探讨

中华文化衰落之根源探讨中华文化衰落之根源探讨中华文化有三派影响深远,三者是:儒,释,道。

后两派讲究出进之道理,姑且不论,儒家讲入世,自孔子创立以来,历经千余年,始终在中国精英阶级(士大夫阶级)中占据精神统治地位,中国人也尊孔子为“文圣”,儒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之命运影响深远,不能不提。

儒家之经典是四书五经,儒家之精神可概括为:三纲、四维、五常、八德(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四维: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儒家之入世表现在:学而优则化,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

儒家之哲学讲求:达刚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总的来说,儒家不能称为是一种哲学,虽然儒家也讲“格物致知”,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也”,但“道”究竟是什么?如何去探索“道”,儒家并未向这方面发展,虽然董仲舒提出天人和一之理论,但天人如何合一以及为什么和怎样合一?儒家也未在这方面作深入之探讨。

儒家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德行;“内圣外王”、“仁义为本”、“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最高之美德,把儒家视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则更合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也”。

不错,儒家这点是无庸置疑的正确的,人是集宇宙天地之灵气之所生,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爱人既是爱我们自己,爱为我们赋形给我们灵魂之上帝,爱天地之灵气。

然而,儒家之行“仁”,却走上了为政行“仁”之牛角路。

仅止于智力空间第一维度第二层次(治理之术),基督教之仁和爱则更具广泛性和普通性,不仅是对同类之爱,更是对天地宇宙万物之爱,对爱造主本身及其创造物之一种广博之爱。

儒家没有发展到对天地之崇拜和爱之方向上来,在东临韩国,日本却花开异朵,强调与自然之和谐和对天地之敬畏。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不同“鬼神之事”,只注重现世,可以说儒家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伦理道德学说,根本不注重灵魂之永恒。

从哲学角度来分析,儒家是一种肤浅之学说——因为儒家既不能在现世重现圣人之治,又不能超越功名利禄之诱惑,实现精神上之永恒。

论传统文化的没落与保护

论传统文化的没落与保护

论传统文化的没落与保护在山东省的曲阜市,这里的有一项很有意思的旧风俗,那就是元宵节偷灯.三年无丁元宵节偷灯。

在元宵节那天,一般都是结婚后三年无子的女子,去“偷窃”别人家的面做的灯,以此来希望来年添丁生子。

在这里先说下曲阜传统元宵节用的灯。

这种等一般都是由面食捏制而成,或者由萝卜等可以食用的食材做成,里边倒入可以食用的豆油等燃料,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曲阜人每家每户门前都会有这样的一盏灯放在门前。

一般都是太阳落山就搬出来,燃烧两三个小时,或者要睡觉时才拿回家。

在曲阜,一般结婚三年还没有孩子的妇女,在元宵节这天晚上,都会上街偷灯吃。

这偷灯也是有讲究的,不是谁家的灯偷吃了,就能带来孩子。

一般只偷两种姓氏:刘,戴。

为何呢,原来刘与留谐音,有着可以留住孩子的意思,戴与带谐音,有着可以带来孩子的彩头。

在曲阜也有相关的民谣来记载这种风俗。

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了男孩叫灯成。

”当然了,虽然在曲阜有很多的孩子名字里有灯之类的字眼,也不一定都与这种风俗有关。

偷灯的习俗在当今社会已不多见,在曲阜本地也逐渐没落甚至消失,这一旧习俗的消失不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传统习俗的没落的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

而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年事渐高,有的已经去世,使一些传统技艺或民间艺术形式濒临失传甚至灭绝的危险。

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了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环境,传统文化面临被吞噬的危险-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由于生产方式、生产规模、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一些艺人出于商业目的,迎合当代人的需求,任意改变民间艺术的内涵,使其产品失去原有的文化性与独特的风格;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变化,有的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商业侵蚀、传统异化、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难题。

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1.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逐渐被遗忘和淡化,许多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对其存在感到陌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

1.1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许多学校和机构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短板,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性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局限于一些零散的传统文化知识,而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认识和理解。

这使得学生们只对传统文化有一知半解,无法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1.2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时代感由于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不足,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有些过时和远离现实生活。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紧密结合,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们所接受和理解。

1.3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吸引力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吸引力。

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从而能够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制定和实施更加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教学,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2.2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机的结合。

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等,从而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时代感。

2.3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加大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更加乐于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

这就需要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比如可以通过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举办一些传统文化节日等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具有吸引力。

传统文化衰落的文案

传统文化衰落的文案

传统文化衰落的文案
以下是一些关于传统文化衰落的文案,供您参考: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文化似乎已成为记忆中的一页。

我们不禁要问:那些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如今已去向何方?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今却发现难以为继。

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传统文化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传统文化,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

然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它们正被逐渐遗忘。

我们如何在追求进步的同时,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当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游走,传统文化似乎变得遥不可及。

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如何在教育的土壤中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纵观历史长河,传统文化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的道路。

然而,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它们正逐渐失去光彩。

我们是否应该为保护这些瑰宝而努力?
传统文化的衰落,让我们不禁想起那些曾经辉煌的岁月。

它们见证了我们的过去,也寄托了我们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发展
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

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

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

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

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

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

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

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

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

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

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进而没有认同感,不相信自己的民族文化。

要问当代大学生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看法,听到的最多的词也许是“封建”、“糟粕”、“过时”等等;但再问,“你了解中国传统吗?”,“你看过四书五经吗?”,听到的大多回答也许是“不了解”、“没看过”:这不是很悲哀吗,明明不了解中的传统文化,却还人云亦云的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好。

而曾几何时,韩国称雄围棋界,要知道,那是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遗产。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曾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

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
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不然,四大古文明不会只剩下中华文明。

其次,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

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

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

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

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

其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看,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宋明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在发展,并适应各个时代社会形势的需求。

可是,在中国近现代,由于一些学者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国发展影响的片面偏激认识,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革命的浪潮中连同着封建地主一起被打到,被革了命。

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

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

”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

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看。

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

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无的问题。

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

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因此,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这种教训的。

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

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标志的。

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由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