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数值试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数值试验研究

林炳怀,杨大文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对于北京的城市风场、温度场等的影响,探讨北京城市热岛的形

成机理和可能的改善途径。采用区域大气模拟系统M M5,模拟和分析了2000年秋季北京的城市热岛状况。结果显

示,M M5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北京城市热岛现象,成功再现了城市高温中心及城市热岛环流。M M5模式与陆面过程

模型N oah LS M 的耦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对热岛效应的模拟。

关 键 词:城市热岛效应;下垫面条件;M M5模式;陆面过程;数值模拟;北京

中图分类号:P339;P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791(2007)022*******

收稿日期:2005210231;修订日期:2005212212

作者简介:林炳怀(1984-),男,福建龙岩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气象研究。E 2mail :lbh @mails 1tsinghua 1edu 1cn

城市热岛效应是在人类活动下城市下垫面条件发生改变而在城市上空形成的城市独特气候现象[1]。北京市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热岛效应十分明显,如2000年夏季,北京市持续高温超过一周,最高气温到达42℃。在20世纪80年代初,周明煜等[2]对北京市热岛和城市环流特征作了初步的分析;徐兆生等[3]研究发现在80年代北京市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14℃,比东郊高214℃。陈沈斌等[4]根据实测资料探讨了北京城市化对于年平均气温的影响,估算出北京市区由于城市化造成的气温升高约为01121℃;谢庄等[5]研究指出北京在1950-1979年的30年间气温升高达01159℃。

城市热岛的状况通常可根据气象观测来研究[6],而中尺度大气模拟模型则为研究城市热岛的机理及规律提供了有效途径。不少学者采用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城市的热岛效应并取得了诸多有意义的成果。McE lroy [7]采用一个稳定状态的剖面数值模式模拟了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的城市夜间大气边界层的热力结构。Seaman 等[8]采用M M4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城市温度场和风场的特征。Y ang [9]利用一个城市陆面过程模型USPM 与大气模型ARPS 耦合研究了日本关东地区陆面过程对大气的影响。Fan 等[10]利用M M5模式模拟了城市的热岛变化与人工热源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冬天和夜间人工热源对城市热岛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杨玉华等[11]也做了关于北京城市热岛的类似研究。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北京市范围内不同下垫面条件对于风场、温度场和热通量等的影响,从而探讨热岛的形成机理和可能的改善途径。

1 北京城市热岛的数值模拟

111 模型选择

研究采用了美国宾州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 )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 ospheric Resarch ,NC AR )共同开发的第五代中尺度大气模式———M M5模式。M M5能够用于理论研究和实时预报,这些应用包括对季风、飓风及龙卷风的预报模拟和四维数据同化,M M5还适用于研究中尺度的对流系统、锋面、海陆风、山谷环流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12]。

早期的M M5模式对下垫面边界条件的处理通常采用简单的参数化方法,即针对不同的下垫面条件给出不同的陆面过程参数。近年有许多关于陆面过程模型的研究,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 on State University )开发的陆面过程模型(OS U LS M )就是其中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M M5模式中[13]。Chen 等[14]在OS U LS M 中引入了冠层

第18卷第2期

2007年3月 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W ATER SCIE NCE V ol 118,N o 12 Mar.,2007 

作用和地表径流过程,采用了简化的热力学循环和水文循环控制方程来描述陆面过程,提出了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型———N oah LS M 。本研究采用了M M5模式和M M52N oah LS M 耦合模式。

112 模拟区域的选定、边界条件和初值场

模拟区域为北京市区,中心为40100°N 、116150°E 。模拟区域的离散化采用了二重双向嵌套网格,即粗网格覆盖较大范围,包括东面的渤海湾和西北面的燕山山脉,范围为38174°N ~41132°N ,114186°E ~118125°E ;细网格则只覆盖北京市区,范围为39164°N ~40164°N ,115160°E ~117133°E ;粗网格的格距为9km ,细网格的格距为3km 。模拟区域下垫面的地形采用了全球1km 的数字高程资料,土地利用及植被采用了1990年全球1km 的土地利用资料。

模拟采用了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提供的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reanalysis data ),该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1°×1°,时间分辨率为6h 。同时,还采用了北京、天津、承德等7个地面观测站的实测气象数据来修正全球的分析资料,从而得到模拟范围内的边界场和初值场。

113 模拟期及其天气背景

北京地区在晴朗、

微风的天气条件下热岛强度较强,且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冬夜和夏昼较强。本研究模拟了北京市2000年秋季的城市热岛效应,模拟期间是2000年9月1~7日。模拟期间北京市天气以晴朗为主,其中9月1日的云量最少,平均风速在3m/s 以下。图1为实测气温分布,可见9月1日14∶00时北京城区有明显的高温中心。

图1 2000年9月1日北京时间14∶00模拟区域内实测的气温分布

Fig 11Observed tem perature field at Beijing time 14∶00

2 模拟结果与分析

这里选择了4个不同的典型下垫面,即“Urban ”(位于3919°N 、11614°E )、“Suburb-High ”(位于4012°N 、

11519°E )、“Suburb-Low ”(位于3917°N 、11618°E )和“Water ”(位于4015°N 、11619°E ),它们分别代表城区、西北方

地势较高的森林、东南方的灌溉农田,以及东北方密云水库的水体。首先比较了不同下垫面的近地气温、感热、潜热和近地风速的日变化;接着考查了模拟区域内近地风场和温度场的日变化;然后考查了经过城市中心的东西向剖面和南北向剖面的位温场及风场的日变化。

211 两种模拟结果的比较

首先对M M5模式和M M52N oah LS M 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图2(a )和图2(b )分别为采用M M5模式和M M52N oah LS M 耦合模式模拟所得不同下垫面条件的近地气温、感热、潜热及风速在9月1日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两个模拟结果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M M5的模拟结果存在以下明显不合理之处。如图2(a )所示,从下午至傍晚时段内出现了“Urban ”气温低于“Suburb-Low ”气温;气温与感热峰值不一致。在M M52N oah LS M 耦合

952 第2期林炳怀、杨大文: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数值试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