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

孔乙己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长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个底层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十足的饭店侍者,外貌平凡,喜欢拦东拉西,饭后喜欢唱小民谣。
可是,孔乙己却是一个备受欺负的人。
他经常遭受到别人的嘲笑和侮辱。
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反映出那个时代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尴尬处境。
孔乙己一个人走在街头,总是不急不缓地晃荡着,好像世界上的一切对他都毫不关心。
他留着一头乌黑的头发,穿着破烂的衣服,一双大手背在身后。
孔乙己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总是愿意听对方说话,很少说自己的话。
他总是显得很安静,委曲求全,很少抱怨自己的生活。
他的默默忍受和温顺完全暴露出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孔乙己在饭店做事的时候,常常被人嘲笑和欺负。
他自愧不如,觉得自己配不上任何尊重。
面对顾客们的刁难,他默默接受一切的不公平待遇。
他心里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没有地位和尊严的底层人物。
他的人生就像《狂人日记》中写到的那样:“路旁行人看的惊讶,妇人们轻轻的笑着;小孩却不讨好地直叫,到店的车马歇了。
”曾经有一天,孔乙己陪朋友喝酒,结果朋友喝醉了酒,醉态凌乱地跑出门去。
孔乙己却比朋友更加清醒。
他一边护送朋友到家,一边安慰着,只因为朋友如果出现了什么意外,他自己无法向别人交待。
这种无私和责任感展现出孔乙己那份寄托在底层辛酸人生中的温暖。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深刻地表达了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和同情。
孔乙己的存在,揭示了底层人物在封建社会下的生存困境和无奈。
他们没有一件令人陶醉的东西,只有疲惫和无助,他们的人生仿佛就是一场不停的抗争。
而孔乙己则是这个底层人物形象的集合体,他代表着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底层人物。
在《狂人日记》的结尾,因为孔乙己的一首小民谣引起了一群人的嘲笑,孔乙己悲伤地离开了饭店。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离去,展示了底层人物从容面对欺负和嘲笑的心理特点。
尽管嘲笑和欺负让他们伤心和痛苦,但他们依然能够坦然接受生活的不公平待遇。
他们的内心坚韧和对生活的执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形象深刻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被困在茶馆和监狱两个狭小的空间里,注定了他的命运悲惨。
然而,尽管他是一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忍辱负重的态度,使得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中一个代表性的形象。
首先,孔乙己的外表形象给人一种不起眼的印象。
他长相平凡,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毫无特色可言。
他坐在茶馆里,沉默寡言,时而轻叹一口气,时而无言地低着头。
他并没有显眼的衣着和外表特点,跟茶馆里的其他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正是这种平凡的外表,使得他在茶馆里变得无关紧要,被当做逗乐的对象,失去了人格和尊严。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是一个乐观、善良、纯洁的人,对人对事都抱着一种友善的态度。
他不计较得失,能忍辱负重。
他在面对茶馆老板的刻薄和茶客们的调侃时,总是谦卑地低下头,微笑着忍受。
他从不向别人诉述自己的苦难,也不抱怨生活的不公。
还有一点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坦荡直爽的人,他不懂世故的做作,从不主动沟通,但是对别人的提问总是坦坦荡荡地回答。
然而,正是因为孔乙己固执的性格,他的命运被定格在茶馆里,无法逃脱。
孔乙己的幸福生活只持续了短暂的一天,他被陷害进了监狱,再也无法回到那个属于他的茶馆,甚至无法再有自己的个人自由。
因为他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向别人低头,甚至不愿向警察妥协,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局。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给人的感觉是可悲的,但是孔乙己的坦然面对不幸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洞察力也给人以启示。
他并没有抱怨和怨恨,只是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当他被关到监狱里的时候还有幸能看见阳光,他说:“我终于可以看见太阳了”。
这句话虽然简单却显示出他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
孔乙己的形象可谓是“阿Q之前对面滚过的一个和尚”,他代表着那些社会底层的无名之辈,他们经历着社会的边缘和压迫,处于弱势地位。
虽然他们的生活艰辛,被人忽略和小觑,但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和坚持,他们愿意活出自己的人生,表达自己的价值。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底层社会的短打手,他的形象描写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和心态,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批判。
本文将从孔乙己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他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对他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孔乙己的外貌特征给人一种落魄、憔悴的感觉。
小说中描述道:“那一个半大的男子,当真是个凄凉的可怜虫:容貌黧黑而粗糙,犹如一块死灰色的土坯;七八岁的孩子溜泼的头发总弄得稀稀拉拉的,露出许多的后枕骨,笑时候,他用那带着恶意的眼睛里往外看。
”这描述了孔乙己黧黑、瘦弱的面容和不好的发型,这些外貌特征给人一种印象,使人觉得他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也与他身份地位相符。
他为人懦弱、寡言,内心缺乏自尊和自信。
小说中提到他“常常神色恍惚,好像下了一个决心,可是又没有下决心似的。
”这一描述凸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定。
此外,孔乙己的心地善良,对待他人友善从容,但与此同时也带有一些天真、易受伤害的特点。
这在小说中可以看到,当他忍受着别人的羞辱时,仍然能够保持善良和宽容。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角色定位是底层社会人群的代表。
他的生活常被欺凌、排挤,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
他的命运和社会地位无法改变,他被迫接受了这种现实,变得更加消沉和无奈。
鲁迅先生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探讨了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和心境,暗示了社会中阶级划分和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同时,孔乙己的角色也具备了担当是非的责任的一面。
通过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所代表的社会群体面临的境遇和心情。
孔乙己不仅仅是个体,更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在社会中经历着无尽的困境和压迫。
这种形象的描绘,引起了读者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了对社会阶级差异和不公的反思。
总的来说,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他的角色和形象,作者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划分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位标志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形象不仅在小说《孔乙己》中深入人心,也成为了代表中国社会底层的象征。
本文将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首先,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而又善良纯朴的人。
这一形象通过小说中对孔乙己生活状况的描写得以展现。
他是个衣衫褴褛的酒保,工资微薄,平日里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
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孔乙己并没有因此而丧失自尊和善良品性。
他待人真诚友善,从不以自己的困境为借口去伤害他人。
这种善良的形象使得读者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共鸣。
其次,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自我调侃和自嘲的特点。
他常常以自嘲的口吻形容自己“衣服又破,排场又小,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这种自嘲的调侃不仅表明他对自身状况的深刻认知,也意味着他对社会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嘲讽。
在这个底层人物的善良与自嘲中,鲁迅通过孔乙己的言语和举止,刻画出了一种明亮且信任的内心。
进一步地,孔乙己的形象也反映了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现象。
小说中,孔乙己在喧闹而繁忙的酒家工作,周围的人们对他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他只是众多底层劳动人民中的一个普通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孔乙己的遭遇使人不禁思考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与忽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巨大鸿沟。
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鲁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与反思。
最后,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尽管孔乙己的地位低微,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无论是拒绝被莫须有的告发,抑或是在狱中以自己的方式独自喝完酒,孔乙己都表现出对自己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种与命运抗争、对自由心灵的追寻,使得孔乙己的形象更加鲜活而有力量。
总的来说,孔乙己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具有多重意义和内涵。
他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善良纯朴的人,也是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反映,更是一种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

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备受社会边缘人士的形象。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与刻画,鲁迅既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困境与不幸遭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
本文将从孔乙己的外貌、性格特点、职业和待遇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凸显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
孔乙己的外貌暗示着他社会底层的地位。
他身材矮小而弯曲,褪色的衣衫、瘦骨嶙峋的面容,充满着衰老与疲惫。
此外,他的脸上还有许多伤疤与痘疤,这无疑更加凸显了他的贫困之苦和社会底层身份的尴尬。
孔乙己由衣着与面容可以看出他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是社会底层人士的典型代表。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使他更加与社会底层形象相契合。
他生性懦弱,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反抗压迫与不公,经常遭受欺凌与歧视。
鲁迅先生写道:“有人故意拿月票刺他,他也不敢抗辩一句,只是抱怨说‘不象话’。
”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性格的软弱与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
他的懦弱进一步加深了他在社会底层的地位,使得他难以摆脱贫困与痛苦。
孔乙己所从事的卖糖葫芦的职业也凸显了他社会底层形象。
卖糖葫芦是一项底层劳动,虽然孔乙己热爱这份工作,但收入微薄,与其他上层社会阶层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他整日在街头摆摊,不得不依赖别人对他的施舍,生活的无尽辛酸体现了社会底层的边缘化境遇。
与孔乙己的社会底层身份相呼应的,是他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待遇。
孔乙己的外貌和性格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歧视和冷漠。
在小说中,酒肆提醒孔乙己喝酒,以此来维护他们自身的尊严。
“有的翻他白眼;有的用好像恶狗咬他的眼光看他。
”这些描写无不反映出社会底层人士在当时的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冷漠和压迫。
尽管孔乙己善良且真诚,但社会对于他的歧视和排挤,使得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困境。
综上所述,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在鲁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描绘。
通过对孔乙己外貌、性格、职业和待遇等多个方面的刻画,鲁迅对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关注和揭示。
孔乙己的形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被边缘化的底层人士所面对的苦难与困境,这对于深化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要人物。
故事以孔乙己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展开,通过他的遭遇和命运的反差,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以及人性的悲哀。
孔乙己是个相貌普通的人,黝黑瘦削,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
他总是默默地坐在酒店门前的台阶上,戴着破破烂烂的斗笠,穿着破旧的衣裳,看起来十分落魄。
他用平凡的外表隐藏了内心的无奈和沧桑,给人一种看似懒散却又透露着深沉的感觉。
在酒店的角落里,孔乙己经营一家养鸟小店。
他有着极为独特的演唱能力,能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尤其是鸟类。
他的演唱才能尽管不为人知,却独树一帜。
他常常在黑暗的角落里,以微弱的声音,低声细语般地模仿鸟鸣,迷住了那些停在他店铺前的行人。
尽管如此,他的演唱能力却无法改变他在社会地位上的低下境地。
不少人拿他当成嘲笑的对象,将他当作小丑看待。
孔乙己借酒浇愁,沉迷于自己平凡的世界中。
他喜欢喝酒,尽管条件十分贫困,只要有一点点零钱,他都会买自己最爱的二百五十八汾酒。
酒后的他,常常情绪低落,胡言乱语,显露出内心的苦恼。
然而,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一个雨天。
一个狼狈不堪的人走进了酒店,他慌乱地说着一些话,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众人发现他是个富有地主阔太太丢失的丈夫,并盯上了他身上的金钱。
众人恶意揣测这个人是偷的,孔乙己不由自主地站出来替他辩护。
他毫不犹豫地认为这个人是无辜的,因为他自己了解被冤枉的痛苦。
这个瞬间,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突显出无私和正直的一面。
尽管众人并不在乎他的看法,却无法否定他内心的善良和对冤情的感同身受。
孔乙己的善良和正直与社会的冷漠、嘲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在社会底层生活的辛酸和孤独,使他对别人的痛苦更加敏感,并愿意站出来为别人说话。
然而,他的美德最终没有得到认同和尊重。
富家儿子的到来让人们对于金钱的贪婪迅速占据了上风。
孔乙己被社会深深地压制着,他的声音在喧嚣中黯然失落。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让人不禁追问,一个内心善良却不受社会认可的人究竟应该如何生活?他为什么无法逃离对自己的轻蔑和痛苦?在一个冷酷的现实社会中,他只能选择默默忍受,无力改变。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孔⼄⼰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孔⼄⼰的性格特点有哪些?为鲁迅先⽣笔下的⼀个悲剧性⼈物,孔⼄⼰是深受封建⼠⼤夫阶层思想影响的⼀个社会底层⽂⼈形象.⼀起来看看孔⼄⼰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欢迎查阅!孔⼄⼰的特点孔⼄⼰的性格特点是复杂的,⼀⽅⾯他很善良、诚实⼜富有爱⼼,但另⼀⽅他⼜⼼智不悟,脑袋⿇⽊不仁。
虽然孔⼄⼰是个穷⼈,但他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贵的精神。
孔⼄⼰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它所处的那个年代的原因。
孔⼄⼰是鲁迅先⽣的⼩说《孔⼄⼰》⼀书中的主⼈公。
书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末期的晚清时期,那个时候清政府很腐败,并且实⾏的依然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只有少数的⼈能通过读书出⼈头地,⼤部分知识分⼦还是处在穷困潦倒的⽣活状态。
后来现代⽂明开始影响到中国,但是腐朽封建的制度和意识依然深深保留在⼈们的头脑⾥,不论是物质上还是思想上,都没有办法和西⽅列强抗衡,虽然有⼀部分⼈奋起改⾰,但⼈们内⼼保守的观念没能转变过来,孔⼄⼰处在这⼀时期的⼀个读书⼈。
没有勇⽓,也没有机会接触改⾰,最后沦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孔⼄⼰的⼈物分析⼩说的⼈物形象要求个性化、典型化。
刻画典型的⼈物形象的⽬的是为了反应社会⽣活。
⼩说的⼈物有⼀个复杂、⽴体性格,并不是单⼀的某个⽅⾯。
散⽂写⼈也⽣动,栩栩如⽣,但散⽂写⼈的⽬的是为了抒情。
可以说⼈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
⼀般写⼈就某⼀⽅⾯进⾏描写,然后抒情议论,所以⼈物性格⽐较单⼀。
《社戏》、《孔⼄⼰》同选⾃鲁迅的⼩说集《呐喊》。
很多⼈把《社戏》当作散⽂来读是很有道理的。
《社戏》不但写了很多美的意境,有很多抒情成分,写的⼈物的特点也⽐较单⼀,双喜、六⼀公公、阿发等,他们都善良、好客、淳朴,这种和谐的⼈际关系是作者理想的社会所应具有的⼈际关系。
鲁迅先⽣成功塑造的孔⼄⼰这⼀艺术形象,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短篇⼩说塑造的⼈物形象。
中国的⽂学主张要有含蓄、深刻的内涵,这是有传统的。
仅从⽂字的外表来理解孔⼄⼰的形象未免太肤浅了,不少⼈初看孔⼄⼰,觉得发笑,阿Q也是如此。
人物形象分析

《呐喊》里的经典人物形象一、《孔乙己》里的孔乙己一个悲剧的读书人形象。
但孔乙己在这里则是异物,因为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身份定会遭受人们的讥笑,不光“长衫”瞧不起他,连“短衣帮”也嘲笑他。
他不被社会所融合。
这也注定了他今后的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
他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相当于一个废人。
他穷因潦倒、自命清高,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他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应该是很喜欢小孩的,从他教“我”写字,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可以看出。
这也体现了孔乙己内心的善良。
但是作为孩子的“我”却对他爱理不理,瞧不起他,吃茴香豆的小孩也嘲笑他,这也为孔乙己增添了一丝悲凉气息。
“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孔乙己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喜剧人物,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
孔乙己遭受了那么大的欺侮,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同情,受到的仍是讥笑;对于丁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中国封建制度下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冷漠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二、《阿Q正传》里的阿Q(略)三、《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单四嫂子,一个年轻寡妇形象。
单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
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明天”带给她的却是绝望,是丧子的更大不幸。
单四嫂子的悲剧令人痛心。
导致她悲剧原因是:第一,神经的麻木。
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麻木了她的神经。
她唯一明白的,就是把宝儿抚养大,以防老送终。
第二,世人的冷漠。
人们之间没有关爱,愚昧、冷漠、损人利已成为社会的通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3、分析,感受主人公悲惨的命运的原因,从而激烈自己做一个勤奋,务实,上进的人。
【教学重点】
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和其形象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并应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视频欣赏法、朗读法、尝试写作法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采用“猜猜他是谁”的小活动,由《西游记》中猪八戒、孙悟空两个经典人物引入。
(激趣导入)
2、回顾小说相关知识
3、欣赏《孔乙己》小电影,整体感受孔乙己的形象
(多媒体显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二、问题研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1、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孔乙己形象:
①外貌描写
“身材高大,清白脸色(表明他尚有劳动能力)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他饱受生活折磨,常受欺凌,穷愁潦倒)
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
已经不成样子,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了前后生活能力。
断腿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
②语言描写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死要面子、怕人嘲笑)“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迂腐不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③ 神态描写
睁大眼睛(极力想为自己争辩,维护做人的尊严)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酒客的讥笑戳痛他内心的伤疤)
“立刻显示颓唐不安……”( 动作描写揭示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追求功名但一生未能进学,这也是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耻。
)
④动作描写
“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摸出四文大钱”的“摸”,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他的境地非常悲惨。
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的“走”,“走”字十分贴切,“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说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惨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2、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形象。
明确: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3、思考: 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忌懒惰、要勤奋
忌不争、要上进
忌虚荣、要务实
三、欣赏经典人物形象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
四、写作练习及欣赏
题目:我的老师
要求:
(1)观察班上的老师,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描写的对象,运用所学的知识(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对她(他)进行描写。
(2)50-100字。
板书设计
5 孔乙己
四、直通中考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
{ 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性格、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