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孔乙己》告诉我们,环境造就人,在等级森严的秩序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会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原文节选: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一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兼督下,羼水也很为难。
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
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揭示的社会意义

孔乙己揭示的社会意义
《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贫穷的酒保孔乙己的一生和遭遇,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人性的脆弱。
这个故事所揭示的社会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阶级和贫富差距:《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被社会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揭示了社会不公正的现象。
2.社会对个体的漠视和冷漠:孔乙己是一个寂寞、渴望被认同的人,但社会对他漠不关心,甚至嘲笑和侮辱他。
这表现了社会中对弱者的冷漠态度和对个体尊严的漠视,引发人们对社会关怀和人性的反思。
3.人性的悲剧:故事中孔乙己虽然是一个酒保,却渴望通过才艺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然而,他的才艺在社会中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这凸显了人性的脆弱和悲剧性,启示人们应该更加珍视每个人的才能和人格。
4.对人道关怀的呼唤:《孔乙己》通过对一个被边缘化的小人物的描写,引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道关怀的反思。
作品呼唤社会对每个人的平等和关怀,提醒人们要关注弱势群体,改善社会不公,并追求人性的光辉。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底层社会的短打手,他的形象描写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和心态,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批判。
本文将从孔乙己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他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对他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孔乙己的外貌特征给人一种落魄、憔悴的感觉。
小说中描述道:“那一个半大的男子,当真是个凄凉的可怜虫:容貌黧黑而粗糙,犹如一块死灰色的土坯;七八岁的孩子溜泼的头发总弄得稀稀拉拉的,露出许多的后枕骨,笑时候,他用那带着恶意的眼睛里往外看。
”这描述了孔乙己黧黑、瘦弱的面容和不好的发型,这些外貌特征给人一种印象,使人觉得他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也与他身份地位相符。
他为人懦弱、寡言,内心缺乏自尊和自信。
小说中提到他“常常神色恍惚,好像下了一个决心,可是又没有下决心似的。
”这一描述凸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定。
此外,孔乙己的心地善良,对待他人友善从容,但与此同时也带有一些天真、易受伤害的特点。
这在小说中可以看到,当他忍受着别人的羞辱时,仍然能够保持善良和宽容。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角色定位是底层社会人群的代表。
他的生活常被欺凌、排挤,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
他的命运和社会地位无法改变,他被迫接受了这种现实,变得更加消沉和无奈。
鲁迅先生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探讨了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和心境,暗示了社会中阶级划分和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同时,孔乙己的角色也具备了担当是非的责任的一面。
通过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所代表的社会群体面临的境遇和心情。
孔乙己不仅仅是个体,更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在社会中经历着无尽的困境和压迫。
这种形象的描绘,引起了读者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了对社会阶级差异和不公的反思。
总的来说,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他的角色和形象,作者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划分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酒馆里的酒保
孔乙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感慨良多,对人性和社会的冷漠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善良、敏感的人,但因为社会的偏见
和歧视,他被迫活在一个边缘化的状态。
他喜欢喝酒,但酒馆的老
板却经常欺负他,使他备受煎熬。
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但
他却没有任何发泄的方式,只能默默地忍受。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不公。
孔乙己之所以变得孤独和无助,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心和理解,
不要因为外表或者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对他人产生偏见。
同时,孔乙己的悲剧也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在
这个故事中,孔乙己是一个善良、敏感的人,但他却因为社会的不
公而变得悲观和孤独。
这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多么脆弱,社会的冷
漠是多么残酷。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更加关爱他人,尊重每个人的人
格和尊严。
总的来说,读完《孔乙己》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社会的冷漠和偏见是多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多一些关爱和理解。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善良和宽容,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九年级语文 孔乙己形象的现实意义

孔乙己形象的现实意义鲁迅说:“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大师是拿着往事,来说明今事,来预言未来之事。
所以,孔乙己的形象,不仅仅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科举制度的腐朽,还有着它的现实意义。
那么,孔乙己形象在当今时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跟大家主动分享我的两点看法。
第一,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首先我们得知道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没落时期的读书人。
孔乙己很不幸,连个秀才都没捞到,可又中了科举的毒,“心比天高,却身为下贱”,在社会的夹缝中苟且偷生。
让我们看看他读的是什么书——四书五经,求的是什么目的——功名利禄,学习的内容和目的都很受局限。
一旦功名不就,又没有谋生本领,又没有家世背景,他就成了一个废人。
当旧时代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的时候,不能与时俱进的“孔乙己们”自然更是牺牲品了。
同样作为读书人,再看看今天的教育,我们应该感到庆幸。
现代素质教育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虽然我们仍然有考试升学的压力,但我们的教育注重精神品质的提高,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的课程才能异彩纷呈。
我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文凭,而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注重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就不可能是孔乙己那样的废人。
即使我们在中考、高考中不能胜出,只要你不放弃,“条条大道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在当今社会实践中是可以找到很多有力证明的。
这样看来,孔乙己既是科举时期的悲剧,也是我们今天做教育的警钟。
第二,关于社会转型期中读书人命运的思考孔乙己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
社会转型会导致很多怪异的现象发生,比如读书人的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人们更看重的往往不是知识和学问,而是金钱、权力和社会地位。
其实我们今天也正好处于社会转型期,30年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变。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庸碌无能的角色孔乙己,展现了底层
小人物在封建社会中的挣扎和无奈。
整个故事情节简单,但却表达了深刻的内涵,让
人不禁对人生和社会产生反思。
孔乙己是一个饱受压迫和孤立的小人物,在酒馆里以酒篮为生,却因为性格内向、言
语生疏而屡次受辱,最终被误解成酒后诗仙的形象。
他面对痛苦和困境时选择沉默和
忍耐,深藏苦痛,甘心扮演命运赋予他的角色。
孔乙己的命运凄凉,但却引发了人们
对人性、生存和社会的思考。
在我看来,孔乙己不仅代表了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也象征了整个中国社会封建等级制
度的压迫,以及人性中的困境和挣扎。
读完《孔乙己》,我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种种
不公和艰辛,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这部小说让我更加珍惜每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也让我思考如何改变社会中的不公平和歧视。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孔乙己》,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
增强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部小说虽然简短,却深刻而震撼,值得反复品味
和思考。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位标志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形象不仅在小说《孔乙己》中深入人心,也成为了代表中国社会底层的象征。
本文将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首先,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而又善良纯朴的人。
这一形象通过小说中对孔乙己生活状况的描写得以展现。
他是个衣衫褴褛的酒保,工资微薄,平日里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
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孔乙己并没有因此而丧失自尊和善良品性。
他待人真诚友善,从不以自己的困境为借口去伤害他人。
这种善良的形象使得读者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共鸣。
其次,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自我调侃和自嘲的特点。
他常常以自嘲的口吻形容自己“衣服又破,排场又小,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这种自嘲的调侃不仅表明他对自身状况的深刻认知,也意味着他对社会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嘲讽。
在这个底层人物的善良与自嘲中,鲁迅通过孔乙己的言语和举止,刻画出了一种明亮且信任的内心。
进一步地,孔乙己的形象也反映了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现象。
小说中,孔乙己在喧闹而繁忙的酒家工作,周围的人们对他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他只是众多底层劳动人民中的一个普通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孔乙己的遭遇使人不禁思考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与忽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巨大鸿沟。
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鲁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与反思。
最后,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尽管孔乙己的地位低微,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无论是拒绝被莫须有的告发,抑或是在狱中以自己的方式独自喝完酒,孔乙己都表现出对自己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种与命运抗争、对自由心灵的追寻,使得孔乙己的形象更加鲜活而有力量。
总的来说,孔乙己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具有多重意义和内涵。
他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善良纯朴的人,也是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反映,更是一种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狂人日记之孔乙己解析

狂人日记之孔乙己解析孔乙己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狂人日记》中的孔乙己进行解析,探讨其形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一、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在《狂人日记》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饥寒交迫的酒保,他瘦削而形容悲凉。
孔乙己的相貌和身世,使他在社会上显得卑微、无助。
鲁迅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将孔乙己塑造为一个典型的边缘人物,他既不属于上层社会,也无法融入底层社会。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也被鲁迅精准地刻画出来。
他性格懦弱且畏惧权威,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他在人际交往中时常遭受欺凌和嘲讽。
他内心深处渴望被人认同和尊重,但又无法摆脱自卑感和社会压力,因此总是逃避现实,用酒精麻痹自己。
二、孔乙己的形象象征意义孔乙己这一形象在文学中具备深刻的象征意义。
他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底层人物的普遍命运。
这些人物贫困、卑微,生活在社会的边缘,面对剥削和压迫,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深陷其中。
孔乙己也是社会中被边缘化的大众中的典型代表。
他的形象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对权贵的无力抗争,以及他们在现实面前感到的无奈和绝望。
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鲁迅揭示了中国社会中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公和封建制度的腐朽。
同时,孔乙己的形象还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悲哀。
他渴望被人尊重和接纳,但又因自身地位、经历和性格的局限而无法实现。
这表达了鲁迅对人性的思考,对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灵深处的痛苦和无奈表示痛心和同情。
三、对孔乙己形象的思考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深受压迫和边缘化的命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能看到孔乙己这类人物的影子,这引发我们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
同时,孔乙己也是社会中普通人物的缩影,他们不被社会重视,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警示,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阶层的固化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努力打破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总结起来,孔乙己是鲁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所刻画的一个深具象征意义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文章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他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
二是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封建制度和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毒害;现实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①,使孔乙己最终落得一个悲剧下场。
三是从孔乙己的形象看作者的思想内涵。
鲁迅是一位爱憎分明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交织着复杂的浓郁的悲剧和喜剧的情调;他笔下的笑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他小说中的多数知识分子形象带有二重性。
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孔乙己是鲁迅笔下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一意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文人,孔乙己一心只求以科举成名的方式踏上仕途,飞黄腾达,但最终落得悲凉之极的下场,实质上,他正是被封建制度腐蚀掉的灵魂,为之“吃掉”的无辜的牺牲者。
一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
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形象特征:(一) 孔乙己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
这个特征,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形象特征。
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头脑中就充满这样的理念。
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就越过越穷。
孔乙己自然崇奉“君子固穷”的德行,但活着是第一要义,哪怕落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也得活下去。
但讨饭抛头露脸,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这种人在社会上己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
他诚然是善良的,却又迂腐而卑琐。
他的关于“茴”字四种写法的学理,自然可以说明自己是知识里手,却也是装腔作势聊以自慰。
这就成为又穷又酸、迂腐不堪。
孔乙己在鲁镇咸亨酒店的人际关系中,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这一句话就形象地说明了人物的身份。
这长衫的衣着和“满口之乎者也”,使他和短衣帮的做工的人,界分开来,标志着他是圣人门徒;而现实的境况,却是“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又使他和读书进学的人远远地区别开来。
于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这种不和谐的状态在孔乙己这个特殊人物身上统一起来。
既是穿长衫的,理应踱进屋里,慢慢地坐喝。
可孔乙己却不能够,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既然穷到这个地步,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走进短衣帮的群里,可孔乙己又不承认自己的没落,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处处要摆读书人的架子。
这种又穷又酸的性格,正是人物的内在矛盾、本质特征的表现。
孔乙己己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经常挨打。
他甚至连书也偷了。
当人们揭发他,讥笑他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之类。
孔乙己连偷东西也要分等级,读书人偷东西,就与凡夫俗子不同,就不能算偷,这有多么迂腐可笑!还说什么“君子固穷”,明明是偷东西,被揭发,丢了脸,他还死不承认,还要冒充君子,大言不惭,说什么自己固守穷困,决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二)孔乙己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
小说概括地写了孔乙己一生的经历,写他沦落的过程,真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这些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身处下层社会的人物的同情。
孔乙己不是因为品质恶劣而去偷东西,而是为生活所迫,“偶然”去干这种事,万不得己而为之的。
作者对于孔乙己的沦落,是既有批判,又有同情的。
(三)孔乙己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
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养成了盲目自负的毛病。
小说中写道,人家故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出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己经走上穷途未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但是,孔乙己越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孔乙己虽然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但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的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
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想法辩解。
可当人家讥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
但是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
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的。
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是个穷苦知识分子,他的性格除了穷酸之外,还有孤独、善良、恳切、赤诚的一面。
作品通过他热心教小伙计认字,以及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一人一颗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让的孤独。
他在周围人们的讥笑声中,百无聊赖,只好到孩子们中去找朋友,求安慰;他的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他的一片赤诚。
他教小伙计,“回字有四样写法……”,孩子们要茴香豆时,他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种不看对象,卖弄学问,随口引用古书成文的描写,又进一步表现了孔乙己处处要显示自己的极其穷酸、迂腐的性格。
孔乙己是旧制度下的牺牲品,是一个多余的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这是含意极深的一笔。
孔乙己站着喝,表示穷困潦倒,地位卑下,而他不肯脱掉那件长衫,因为他不肯忘记读书清高的身份。
他既爬不上去又不肯承认现实,与劳动人民认同,他既被人隔离起来又自我放逐,因此成为一个“多余的人”。
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此言表面上看极为普通平淡,细想却包含着非常沉重的思想感情。
孔乙己活着没有别的用处,别的意义,只是作为别人取笑和欢乐的材料;没有他,生活还是照样过,谁也不会记起他,因为孔乙己完全是当时社会上的一块废料。
统治阶级厌恶他,把他踩在脚下;劳动人民也不需要他,因为孔乙己与他们之间,己经隔了一条人为的鸿沟。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无法避免的,社会吞噬了他。
他偷了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断了腿。
他最后一次在酒店门中出现,是坐着用手走来又离去的。
这场面惨不忍睹。
在封建社会,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只要中了举人,就有资格作官,就会有人来巴结他,给他送钱财礼物。
可连秀才也没考上的人,如果再加上出身贫寒,那就连一条狗都不如。
孔乙己就是这样,作者特别写道孔乙己是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而不是被其他地主阔人打断的,用意十分深刻。
打断了腿,就是致孔乙己于死命;刽子手不是别人,而是丁举人,是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的代表人物。
在这个制度下,爬不上去,就活该倒霉;爬上去的,就作威作福,可以随便置人于死地。
这的确是一种残酷的制度。
孔乙己被打成这样,有谁同情他呢?掌柜的第一句话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种人的残酷,是跟钱字紧紧联系着的。
接着两句话是:“你又偷了东西了”、“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周围的人发出的,也还是一片讥笑声。
这完全是一个吃人的世界。
封建社会不仅毒害了孔乙己,把他造成一个十足的废物,而且还戕害他的身体,吃他的肉,喝他的肉,周围的人们还要摧残他,凌辱他,把他的痛苦当作取乐的材料。
可是,孔乙己又是怎样回答、对待这一切呢?他说:“不要取笑”,“跌断,跌,跌……”他只有恳求,没有愤怒,自然更谈不上反抗,他所关心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的身份。
封建教育己毒化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至死也没有任何觉悟的表现。
孔乙己是即将崩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完全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
作品正是通过他的性格、命运,来揭露封建教育极端腐朽性,控诉这个制度毒害人,戕害人的罪恶。
二、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一)封建制度和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毒害。
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意图向他们灌输“读书至上”,因此,封建社会里许多读书人都以“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视科举为进身的阶梯,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一年又一年地押到科举考试的赌博上,在封建统治阶级划定的死胡同里不顾一切地奔走。
然而在这些人中间,有些是爬上去了,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但对于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几经奋斗,牺牲了大量的人生的美好时光,换来得却只是满头白发,两袖清风,低下的地位,生活的贫寒。
孔乙己就属于后一种知识分子。
小说描写的是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和心理状态。
鲁迅以这种描写,宣布按封建科举模式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变动中必然没落的命运,勾摄了科举时代没落的知识分子腐朽、空虚迂执的灵魂,孔乙己是科举试场中人物梦幻破灭的传神写照。
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读书人,他对于统治者所宣扬的那套“惟有读书高”的理论深信不疑,甚至还表现出一种宗教式的虔诚的态度。
这就不能不使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整个灵魂浸透了这类思想理论的影响,并时时从自己的言行中表露出来。
孔乙己有善良清高的品性,但不懂事务,不善谋生,还不愿放下旧家子弟的臭架子,他善良的迂腐,儒雅的可怜。
正是这样,他才相信“读书高”,因此讲话总是处处从古人书本中引经据典。
显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因而他的言语越发散发出迂腐的气味。
同时,正是这种“读书高”的思想,使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脱下身上破烂不堪的长衫,因为他认为这是他与劳动者的区别,但这长衫却无情地衬托出他的卑贱和潦倒。
他以长衫为自豪,经常表现出作为读书人的矜持和骄傲,时常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资本,这也是他认为无论生活多么贫困,境况怎样狼狈,读书人是高人一等的,因而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抛弃他对“惟有读书高”的理论的衷心信奉。
同时,像孔乙己这样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毫无疑问他必然是选择“学而优则仕”的生活道路的。
他对小伙计也是这样的思想,而别人对他的试举落第进行挖苦、讽刺,却强烈地刺痛着他“学而优则仕”的内心,使他难堪。
在封建社会里,真正能爬上统治阶级地位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少数,孔乙己和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什么高官厚禄,朱服紫袍,对于他们都只不过是墙上画饼,镜里的鲜花,梦里的幻想而己,他始终未能如愿,未能挤进真正长衫顾客的行列。
而封建制度却仍然带给这个它的衷心拥护者和虔诚信奉者的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
也正是这种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摧残和毁灭了孔乙己的肉体和生命,由于这个,读书人对“惟有读书高”的理论保持着一种宗教式的迷信,而又不可能认识到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是附属于各个不同的阶级的,所以他盲目地认为,只要是读书人,便都是高人一等的,有学问有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