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畅,外洞的宽畅,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论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川景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交流信息金华的双龙洞美丽而神奇。

课前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了它,能把你的信息和大家分享吗?二、自主探索,尝试学习1、创设情境:旅行社招考小导游,你愿意试试吗?请你循着叶圣陶爷爷的足迹,安排一下游双龙洞的线路。

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3、小导游“考试”,说明自己安排的线路。

三、自由实践,自读自悟1、创设情境:下面,我们就按大家提供的线路一起去旅游一次。

这条线路上有几大景点?那每个景点需要一名导游,你们可以从四大景点中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来向游客介绍。

2、学生自由读书,准备。

(提醒注意导游语言)3、谁来向大家介绍?(发给小导游一顶红帽,一面小蓝旗)其他学生一起配合当游客。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下面是分享的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以供参考。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

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补充材料)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析: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训练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为了避免第二课时容量过大,路上、外洞我放在第一课时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双龙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感受溶洞奇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内洞景象。

3、学习作者记叙、表达的方法,渗透游记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品味;2、有感情朗读;3、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隙的特点。

学习者分析:因为本班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家境不富裕,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外出旅游的阅历,因此,我在充分阅读的文本的基础上,出示有关双龙溶洞的图片,增加直观感受,并有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写话、复述课文。

丰富的课件制作,充分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外洞特点:1、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欣赏了沿途和外洞的景色,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过程?(板书:沿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2、泉水是作者的向导,谁能说说它的流经路线?(画泉水)迎着泉水,作者来到外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篇1简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

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气氛,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3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3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1【教学目标】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

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⑴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⑵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学生感悟“明艳”)⑶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

(教师配乐朗诵)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⑵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

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我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

(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7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7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谈话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感悟句子: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优秀8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优秀8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优秀8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们充分准备教案,可以提高教学反馈和改进能力,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栋房子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孔隙部分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要养成的第一个良好行为习惯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是呀,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

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继续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不好?2、板书课题,齐读。

那我们这节课将带着怎样的问题去游玩呢?请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出示目标)二、复习旧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所看到的路上的美丽景色。

那么谁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路上的景色怎样?。

(生说,师板书)(一)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说说洞口和外洞分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相关的句子。

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二)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二: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孔隙”是什么意思?孔隙有什么特点?
(孔隙的意思是窟窿眼儿;缝儿。孔隙的特点是小、窄。)
2、用“﹏﹏”画出描写孔隙窄小的句子,认真体会。
(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具体说明了孔隙很小的特点。)
(看到:山、花、树、溪;听到:溪流声;感受到:山水花草相伴,景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2、用“﹏﹏”画出描写溪流的语句,想想为什么溪流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就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挤压、撞破、擦伤
黄龙、青龙
内洞值得观赏
石钟乳、石笋
出洞仰卧而出
4、看图梳理文章的结构。
师小结:同学们,金华的双龙洞的确别具一格,特别是那一路的溪流,那只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孔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机会我们也去哪里亲身体验一下其中的乐趣,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反馈目标:
课文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拓展延伸: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游双龙洞-----浙江金华
山---开满鲜花
花---显得精神
记金华的双龙洞路上树---或浓或淡
溪流—时而……时而……
文澜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2、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
两课时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课堂
目标
1、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②这句话采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溪流的宽窄不一,流速的缓急不同。
3、想象小溪的样子,读出小溪的欢快及喜悦之情。
反馈目标: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作者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看到(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还看到了(或浓或淡)的新绿,
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的溪流,听到了(变换调子)溪声。
文澜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2、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
两课时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课堂
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层次,明确写作顺序。
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江南山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你们知道吗,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也不同寻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去感受哪里的奇丽风光吧!
4、小组合作:说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画出游览示意图.
(作者是按先后顺序游览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从浙江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他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任务二
1、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作者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进一步体会作者按游览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双龙洞景色奇丽,洞内景物更是引人入胜,让我们跟随叶老一起游览双龙洞吧。
二、新授
任务一: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想叶老站在外洞洞口抬头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山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2、说说双龙洞洞口像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拓展目标:
你曾经去过哪里旅游过?选一处地方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一定顺序写一写。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游双龙洞-------浙江金华
山------盘曲而上
沿途花------显得精神一片明艳
树------或浓或淡
溪流----时而……时而……
外洞很宽、很大,仿佛大会堂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两个过孔隙就到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任务三:
1、轻声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内洞都有哪些景物?
2、这么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布满在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神奇)
3、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整个内洞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内洞的特点:黑、大、美、奇特。整个内洞大而美,值得欣赏。)
(洞口像桥洞,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口的形状展现在我们面前。)
3、用“—”画出描写外洞的句子,想想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突出了外洞的什么特点?
(作者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外洞的大、宽敞。)
师:外洞又高又大,大的能容下一千或八百人,不过这还不足让你惊叹,更让你想不到的还是那从外洞进入内洞的通道——孔隙,这才是双龙洞最为奇妙的地方。
二、新授
任务一:
1、自由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的上去。
明艳:鲜明艳丽。
时而:表示不定时的重复。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茂。
变化多端:千变万化,使人难以捉摸。
3、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及双龙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稍微”“准会”说明作者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小船里,才能通过,这也写出了孔隙的小。)
(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贴”紧紧地挨着,体会到了孔隙的低矮窄小。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闭眼倾听,感受孔隙的窄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