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特点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来源危害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东亚东南亚南亚作物:小麦、玉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人均耕地人多地少地广人稀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生产规模小大机械化程度低高科技水平低高商品率低高经营方式家庭经营,规模很小家庭经营的大农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地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展中国家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3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D 部门 C 部门 B 部门 A 部门 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3工业地域的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1.发展的区位特点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如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B、调整工业布局C、发展第三产业D、优化环境提示:德国鲁尔优化环境的措施: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C、植树造林4.辽中南工业区的特征1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 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② 20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③ 发达的信贷体系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2.发展特点国内条件口诀:“小、轻、散、低、散”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4.对我国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加强技术投入、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五、美国“硅谷”1.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崛起原因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③世界人才高地;。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第1课时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自主探究】1.城市化的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地域转化为,农业活动转化为的过程。

具体反映在:(1)人口的集中过程----包括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规模。

(2)地域转化过程----包括扩展,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3)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向转变。

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

2.城市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的建立和集聚。

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发达国家已进入阶段,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水平,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现象;发展中国家工业水平低,农村人口多,多数国家城市化先于,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二战结束后,城市发展迅速,超大城市发展惊人,并且出现了巨大的。

『思考』世界著名的城市带有几个?分布有什么有利条件?[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城市化的内涵〖探究活动1〗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过程中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如果你作为农民,可能在待开发土地上发展______ __、_____ _ _、_______ ___等生产。

(5)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____ __污染、____ _____污染、______ _污染、____ ____污染等。

知识点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探究活动2〗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问题。

(1)读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和表2-2-1,总结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并从中找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的差异。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及城市化第一讲城市区位与城市地域形态一、城市(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因素1、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二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

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宗教、科技、旅游××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宗教圣址。

3、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具体方法①、分析ー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该城市在诞生初期,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该城市的发展。

②、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区位因素也有所不同。

相对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大。

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则可称为动态因素。

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可看作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三、城市的地域形态1、城市的地域形态第二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1、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探究 3] 在“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 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在归纳中理清]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 量下降 污染、辐射污染
2.阶段和特点
阶段
水平
城市化特点 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 较低
__较__慢___
中期阶段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_停__滞_
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后期 阶段,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初期或中期 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_减__少__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1.表现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__热__岛__”现象 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探究 1] 与 1985 年相比,2000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城市发展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提示:1985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十几个大小城市, 到 2000 年,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特大城市数量由 1985 年的 2 个增加到 5 个。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更多。
[探究 2] 镇江、无锡、杭州自 1985 年到 2000 年城市发 生了什么变化?
化空气等作用。但屋顶绿化不能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4.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城市化是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②城市化的标志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③城市化的拉力是就业机会少

第二章__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__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拓展】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是指市中心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

中心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双重职能。

中心商务区的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水平方向上一一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有大型百货商场、高级专门化商店等;周围则是一些银行、保险等商务机构的办公室,以及一些小商店,如电器商店、服装店和鞋店等。

垂直方向上一一在高层建筑物中,一般来说,零售店多在低层,而办公室则多在高层,中间多为一般商业活动用地。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模式形成举例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北京、成都、华盛顿同心圆模式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扇形模式重庆、香港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屮心区由于兰州、常州多核心模式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影响人口分布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地形:a.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b.热带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②气候(中低纬沿海——气温适中、降水适中)
③河流(供水、运输功能——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汇合处等)
(2)社会经济因素:
①交通条件(运输方式、干线交汇处)
②政治因素(行政中心所在地)
③矿产资源的开发:
④旅游资源的开发:
⑤宗教:
2.功能区比较
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
本的一项职能,工业革命
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
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
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
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
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与低
地、工业区联系;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
带状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
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
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
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
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7.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8.城市的合理规划
①.要有便利的交通.
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
③.在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绿化带.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构成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人口的转化;
(3)推动工业发展,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
(4)推动科技进步;
(5)改变人们的文化和思想观念;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
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
平变化大)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
平高)逆城市化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
(1)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2)土地质量下降:城市排放的废渣、废水可能会污染土地;
(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的各种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下渗环节产生再分配,并影响水质和水量,减少了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并可能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4)对气候的影响:人为热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出现热岛效应;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降水量增加,并且多酸雨;
9.城市化过快带来的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教育医疗条件难以改善;就业难度增大,失业人数增加;
10.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①合理规划城市,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②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③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的职能;
④植树种草,保护环境;
⑤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