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课程设计2011
换热器课程设计摘要

换热器课程设计摘要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计算方法。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换热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量传递的机理和计算方法;理解换热器的各种类型及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够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计算方法。
首先,介绍换热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其次,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量传递的机理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最后,介绍换热器的各种类型及适用场景,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计算方法;其次,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然后,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和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资料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实验设备将让学生亲身体验换热器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评估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作业评估将包括课后习题、小论文等,以检验学生对换热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换热器课程设计文档

换热器课程设计文档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结构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1)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了解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及其特点;(3)熟悉换热器的结构组成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换热器;(2)能够运用换热器计算方法,准确计算换热器的性能参数;(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能源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热传递方式及换热效果的影响因素。
2.换热器的类型: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3.换热器的结构组成:详细讲解换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壳体、管束、换热管、支架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选型依据。
4.换热器计算方法:介绍换热器的传热计算、阻力计算和面积计算等方面的方法。
5.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换热器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计算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换热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换热器的课程设计

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3)二、合成氨方法简介 (5)三、工艺计算 (8)3.1 列管式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8)3.1.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8)3.1.2 浮头式换热器 (8)3.1.3 U形管换热器 (8)3.1.4 滑动管板式换热器 (8)3.2 流体流动通道的选择 (8)3.3浮头式换热器简图 (9)3.4 热平衡计算 (10)3.5 估算传热面积 (10)四、换热器核算 (12)4.1传热系数 (12)4.1.1管程换热系数 (12)4.1.2壳程换热系数 (13)4.2 对数平均温差 (13)4.3传热面积 (14)4.4计算压强降 (14)五、热换器工艺结构尺寸 (16)5.1壳体内径的确定 (16)5.2 换热器壁厚设计与液压试验 (16)5.3 封头 (17)5.4 管板 (17)5.5 容器法兰 (18)5.6 接管尺寸 (18)5.6.1 壳程进出口接管 (18)5.6.2管程接管 (18)5.7 接管法兰 (19)5.8 管箱长度 (19)5.9 折流板 (19)六、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20)七、设计评述 (21)八、参考文献 (22)九、附图 (23)附图1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 (23)附图2 列管式换热器尺寸图 (24)一、设计任务书一)、目的锻炼学生查阅资料、选择设计参数的能力,要求学生能进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掌握化工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以下方面将得到培养和训练:1.查阅资料和收集数据的能力:设计任务给出后,有许多数据需要设计者去收集,有些物性参数要查取或估算,计算公式也由设计者自行选用。
这就要求设计者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详细而全面地考虑后方能确定。
2.正确选择设计参数:树立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理的工程观点,同时还须考虑到操作和维修的方便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求设计的结果不仅计算正确,还应综合考虑工程的各种因素,力求从总体上得到较佳的设计结果。
3.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设计计算需要反复试算,计算的工作量较大,需要强调计算的正确与迅速。
浮头式换热器

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学院:河南城建学院班级:1024091学号:姓名:程少龙指导教师:李鹰时间:2011 年 12月28 日1.设计任务书2.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换热器的类型列管式换热器又称为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历史悠久,占据主导作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等组成。
一种流体在关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
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
为提高壳程流体流速,往往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目与管束相互垂直的折流挡板。
折流挡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流速,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流程度大为增加。
列管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使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
若两流体温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的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
2.1换热器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生产规模、物料的性质、传热的要求等各不相同,故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按用途它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混合式、蓄热式、间壁式。
间壁式换热器又称表面式换热器或间接式换热器。
在这类换热器中,冷、热流体被固体壁面隔开,互不接触,热量从热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冷流体。
该类换热器适用于冷、热流体不允许直接接触的场合。
间壁式换热器的应用广泛,形式繁多。
将在后面做重点介绍。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又称混合式换热器。
在此类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相互接触,相互混合传递热量。
该类换热器结构简单,传热效率高,适用于冷、热流体允许直接接触和混合的场合。
常见的设备有凉水塔、洗涤塔、文氏管及喷射冷凝器等。
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设计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计算技巧。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换热器的类型、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传热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设计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换热器的基本概念、传热基本方程、对流传热、换热器类型(包括空气冷却器、水冷却器、热交换器等)、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及计算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在讲授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加深对换热器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拓展,多媒体资料将用于形象地展示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则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作业则是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实时跟踪,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则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进度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将合理安排,既不过于紧张,也不过于宽松。
教学地点将选择适合进行课程教学的环境,如教室、实验室等。
同时,教学安排还将考虑学生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差异化教学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将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
化工原理换热器课程设计

助设备的物料方向、物流量、主要测量点。 5. 主要设备的工艺条件图:图面应包括设备的主要工艺尺
寸,技术特性表和接管表。
December 26, 2019
4
6. 编写设计说明书:可按照以下几步进行: (1) 课程设计准备工作 ① 有关生产过程的资料; ② 设计所涉及物料的物性参数; ③ 在设计中所涉及工艺设计计算的数学模型及计
以上即为我们在课程设计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December 26, 2019
6
三、换热器简介 (一)壁式换热器的类型(type)
1、夹套换热器 Jacketed type heat exchanger
December 26, 2019
7
(二)、蛇管换热器 1. 沉浸式 Immersed heat exchanger
强化措施:可减少管外空间;容器内加搅拌器。
December 26, 2019
8
2. 喷淋式 sprinkle heat exchange
December 26, 2019
9
优点:结构简单;便于耐腐蚀;管内能耐高 压;管外 比沉浸式大。
缺点:冷却水喷淋不均匀影响传热效果;只 能安装在室外,占地面积大。
December 26, 2019
图1 传热管排列
18
4.4.1 换热器中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式
管子的规格:19×2mm和25×2.5mm 管长:1.5m、2.0m、3.0m、6.0m 排列方式:
正三角形
December 26, 2019
正方形直列
正方形错列
19
4.4.2 传热管排列方法
课程设计模板换热器

课程设计模板换热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原理、类型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进行热交换计算和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换热器技术和节能减排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2.分析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和性能指标;3.应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进行热交换计算和设计;4.探讨换热器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5.培养对换热器技术和节能减排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原理、类型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热传递方式、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和性能指标;2.换热器的类型: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空气冷却器等;3.换热器的应用:热交换计算、设计方法和实例分析;4.换热器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热泵技术、余热回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换热器技术;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和性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换热器技术》等相关教材;2.参考书:国内外相关论文、技术手册等;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视频资料、图片等;4.实验设备:换热器实验装置、热流量计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我们将为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换热器技术。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换热器课程设计-精品

成绩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换热器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某生产过程中,需用循环冷却水将有机料液从102℃冷却至40℃。
已知有机料液的流量为(2.5-0.01×20)×104 =23000kg/h,循环冷却水入口温度为30℃,出口温度为40℃,并要求管程压降与壳程压降均不大于60kPa,试设计一台列管换热器,完成该生产任务。
已知:定性温度下流体物性数据有机化合液986 0.54*10-3 4.19 0.662水994 0.728*10-3 4.174 0.626注:若采用错流或折流流程,其平均传热温度差校正系数应大于0.8二、确定设计方案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温的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02℃,出口温度40℃;冷流体进口温度30℃,出口温40℃,管程压降与壳程压降均不大于60kPa,壳程压降不高,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固定板式换热器。
2.管程安排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有机化合液走壳程。
三、确定物性数据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粘度立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故壳程的有机化合液的定性温度为T℃71240102=+=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t=℃3523040=+=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流体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有机化合液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密度 kg/m3986 =ρ粘度=μ0.54*10-3 Pa ·s比热容 1Cp =4.19 kJ/(kg ·℃) 导热系数λ=0.662 W/(m ·℃)循环水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密度 kg/m3994 =ρ粘度=μ0.728*10-3 Pa ·s比热容 2Cp =4.174 kJ/(kg ·℃) 导热系数 λ=0.626 W/(m ·℃)四、估算传热面积 1、热流量 Q= m 112()Cp T T -=23000*4.19*(102-40)=5974940 kJ/h=1659.7kw 2、平均传热温差先按照纯逆流计算,得℃5.28304040102ln 304040102=-----=∆)()()()(m t3、传热面积由于有机化合液的粘度为=μ0.54*10-3 Pa ·s ,假定总传热系数K=300W/(2m .℃),则传热面积为=∆=m t K A Q 28.5*3001659700=194.12 2m4、冷却水用水量=∆=t Cp 2Q m 10*10*4.17416597003=39.76kg/s=143146kg/h五、工艺结构尺寸1、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Φ25*20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1u =1.5m/s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
1.管径
应尽可能使流速高些,但一般不应超过前面的流速范围 a. 小直径管子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消耗量小,传热系数 稍高,但容易结垢,不易清洗,用于较清洁的流体; b. 大直径管子用于粘性大或易结垢的流体。 目前列管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管径仅有: Φ 25mm × 2.5mm、 Φ 19mm × 2mm
管子与管板的连接
胀接
利用胀管器挤压伸入管板孔中的管子端部,使管端发生塑性 变形,管板孔同时产生弹性变形,取去胀管器后,管板与管 子产生一定的挤压力,贴在一起达到密封紧固连接的目的。
(a)胀管前
(b)胀管后
图7-14 胀管前后示意图
液压 胀管器
液压胀接
机械胀接
适用范围:换热管为碳素钢,管板为碳素钢或低 合金钢,设计压力≤4MPa,设计温度≤300℃,且 无特殊要求的场合。 原因:温度升高,残余应力减小,使管子与管板 间的胀接密封性能、紧固性能都下降,故设计温 度≤300℃ 。 要求管板硬度大于管子硬度,否则将管端退火 后再胀接。 胀接时管板上的孔可以是光孔,也可开槽(开槽 可以增加连接强度和紧密性)。
换热器: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
为换热器。
在化工、石油、动力、制冷、食品等行业中广 泛使用各种换热器,且它们是上述行业的通用设备,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设计任务
一、设计题目: 设计一台换热器 二、操作条件: 1、苯:入口温度78℃,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26℃、29℃、32℃、34℃)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50kPa。 4、每年按30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备型式: 管壳式换热器 四、处理能力: 41.5 ×104 m3/年苯 ……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
• 封头 • 壳体 • 内部结构(包括管束等)
接管 壳体 壳程
折流挡板
封头( 端盖、管箱)
管程
管束
管板
单管程固定管板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 •1
列管式换热器
★卧式安装特点:重心稳,维修方便,用于冷凝时传热效果 较好。但占地面积大,换热器内须装支承板。
★具有补偿圈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三、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在设备结构尺寸上,要从加工制造方便、 操作安全可靠的角度考虑,适当的把尺寸 调整为整数; 5.设备装置图应按机械制图的规定绘制; 6.在完成规定的基本设计任务后,可进行多 方案的比较;查阅参考资料,充实设计方 案和结果的评述等。
四、课程设计的步骤
1.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 2.查阅文献参考资料,收集有关数据和公式,必要 时且有条件的应到生产现场收集; 3.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确定设计步骤、设计方案、 设计进度; 4.设计方案的确定及论述、设备的工艺计算或选型、 绘图、对设计结果的评述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 上述2~4项,在课程设计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 制约。在逐步深入的基础上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④ 饱和蒸汽宜走管间-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及不凝性气体
⑤ 有毒流体宜走管内,使泄露机会较少 ⑥ 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
⑦ 流量小或粘度大的液体,宜走管间-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⑧ 若两流体的温差较大,对流传热系数较大者宜走管间-减少热 应力
上述各点若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主要矛盾。
便于清洗,适 于壳程流体易 结垢的场合; 但对流传热系 数较正三角形 的低。
介于正三角 形和正方形 之间。
4. 管间距t
管间距:两相邻换热管中心的距离。其值的确定需要考虑 以下几个因素: ① 管板强度; ② 清洗管子外表面时所需要的空隙; ③ 换热管在管板上的固定方法。 通常,胀管法取t =(1.3~1.5)d0,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 应小于6mm,即t≥6+d0 焊接法取t =1.25d0。
膨胀节结构
• 管壳式换热器型号与系列标准
• 1)基本参数和型号 • (1)基本参数
• 公称换热面积SN • 公称直径DN • 公称压强PN • 换热器管长度L • 换热管规格和排列 • 管程数NP (2)型号表示方法 例G800II-1.0-110
1 2 3 4 5
六、折流挡板
作用: ①提高壳程内流体的流速;
②加强湍流强度; ③提高传热效率; ④支撑换热管。
形式:
圆缺形
盘环形
最常用的为圆缺形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约为外壳内
径的10%~40%,一般取20%~25%。
两相邻挡板的距离(板间距)h为外壳内径D的(0.2~1)倍。 • 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维修,阻力较大;
焊接 优点: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 焊接连接能保持连接的紧密 性,管板加工要求可降低, 节省孔的加工工时,工艺较 胀接简单,压力较低时可使 用较薄的管板。 缺点:在焊接接头处产生的 热应力可能造成应力腐蚀开 裂和疲劳破裂,同时管子、 管板间存在间隙,易出现间 隙腐蚀。
管板 换热管
d0
间隙
d0
图7-16 焊接间隙示意图
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 五、设计要求:
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工艺尺寸 的设计。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设备简图。(要求在坐标纸上按比例画出 主要结构及尺寸和布管图) 5、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1-换热器代号(G,F) 2-公称直径,mm 3-管程数Np:Ⅰ、Ⅱ、Ⅳ、Ⅵ
• •
4-公称压力PN,MPa
5-公称换热面积SN,m2
一、流体流径的选择-冷、热流体走管程或壳程
① 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液体宜在管内-清洗比较方便
② 腐蚀性流体宜在管内-避免壳体和管子同时腐蚀,便于清洗 ③ 压强高的流体宜在管内-免壳体受压,节省壳程金属消耗量
缓冲板
单程管壳体内径:
D t (nc 1) 2b'
式中: t—管心距,m;nc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b’—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 .
时间分配 • 4、绘制有关图纸(1天) • 所需绘制图纸包括工艺流程简图、工艺计算所必 需的图纸、主要设备的装配图等。 • 5、 编写设计说明书(2天) • 包括目录、任务书、设计方案说明、主要设备、 工艺计算和设计计算结果汇总表、设计评述与对 某些问题的讨论、参考资料、符号说明等内容。
11月28日上交手写说明书
五、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
1.管程数
当流体的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管数很多时, 有时会使管内流速较低,对流系数较小。 为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 但管程数过多,管程流动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多程 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多程隔板使管板上可利用面积减少 标准中管程数有:1、2、4和6程,多程时应使每程管子数 大致相等。 管程数m计算: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一、设计的目的及要求
• 意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一个具有总结性的实践教 学环节。是综合应用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知识,完成 以某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设计实践。为毕业设计和 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 1.巩固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知识; • 2.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 力; • 3.查阅资料,选用公示和搜集数据(包括从已发表 的文献、相关手册和从生产现场中搜集)的能力;
u m u'
u——管程内流体的适宜流速;u’——管程内流体的实际流体。
2.壳程数
当温差校正系数
低于 t 0.8,可采用壳方多程。
如:在壳体内安装一块与管束平行的隔板,流体在壳体 内流经两次,称为两壳程。 但由于隔板在制造、安装和检修等方面都有困难,故一 般不采用壳方多程的换热器,而是几个换热器串联使用
常用的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 一般流体 流速 管程 0.5~3 壳程 0.2~1.5
易结垢流体
气体
>1
5~30
>0.5
3~15
不同粘度液体的流速
液体粘度 >1500 1500~500 500~100 100~35 最大流速 0.6 0.75 1.1 1.5
35~1
<1
1.8
2.4
三、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
一、设计的目的及要求
• 4.掌握化工设备的工艺设计程序、方法和有关的 设计原则。包括查阅技术资料、正确选择工艺参 数、搜集有关公式和使用图表手册的能力,以及 正确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 • 5.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用工程观念来考虑设计 内容。使理论正确、技术可行、操作安全、经济 合理。 • 6.熟悉有关的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及技术规范。 • 7.具有用简洁的文字和正确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 计思想与设计成果的能力。
• 最终成果 • 1.绘制换热器总装置图一张.管板布置 图一张(直角坐标质) • 2.撰写设计说明书一份.
三、设计说明书编排顺序
• ①标题页(封面); • ②设计任务书; • ③目录; ④设计方案简介; • ⑤工艺流程草图及说明; • ⑧工艺计算及主体设备设计;. • ⑦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一览表; • ⑧对本设计的评述; • ⑨附图(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简图、主体设备设计条件图); • ⑩参考文献; • ⑾主要符号说明。
八.换热器的设计原则 ★ 满足工艺要求(工艺过程所要求的温度、 压力、流量、传热量等); ★ 结构合理、运行安全可靠; ★ 制造、维护方便,操作简单; ★ 成本较低,经济合理。 评价换热设备经济性指标: 固定费用+操作费用=最小
时间分配 • 1、流程的选择与确定 (1天) • 内容包括确定工艺流程的选择与确定,主要工艺 条件及主要设备的说明等内容。 • 2、物性数据的搜集与整理(1天) • 内容包括所查阅与整理处理物系的各种物性数据 图、表、经验公式,从中合理的选择出计算所需 的图、表数据及经验公式。 • 3、工艺计算(2天) • 不同的设计课题所包含内容有所不同。 • 如设计列管式换热器,此时工艺计算部分应包括: 热负荷的计算、平均温度差的计算、传热总系数 的计算、对流传热系数a的计算、传热面积的确 定、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计算、流体力学的计算 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