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_刘劲松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践作者:张彩莹柴春月焦朋飞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02期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积极探索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是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开设的专业课,在课程建设实践中,通过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运用OBE教育理念,明确课程建设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办法,有助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OBE;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建设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了30多年的飞速发展,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20年9月出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
高层次体现的是学术性,即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备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应的高级专业知识;应用型则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现代实践和实验的方法技能、应用知识、创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3]。
因此,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必须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工程实践锻炼,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5]。
课程建设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
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训、见习等方式,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对策

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对策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为了使我国研究生教育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构建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
本文将针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要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首先需要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交流能力。
学校可以加强研究生的外语教育,推动双语教学,增加国际交流机会,促进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提升。
还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二、拓展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渠道为了让研究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外高校的教学模式、科研水平和学术氛围,可以拓展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渠道。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短期交流项目、合作办学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机会。
也可以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访学等活动,亲身体验国际学术交流的氛围,增强国际化竞争力。
三、建设国际化教学资源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需要建设更多的国际化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开展国际化合作课程,提供更多的双语教学和国际化学习资源。
还可以加强国际化教师团队的建设,引进国外优秀教师来我校进行教学和科研,为学生提供更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
四、加强研究生科研合作国际化的科研合作是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化科研项目,促进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
通过科研合作,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和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的国际化科研能力的提升。
五、加强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需要加强研究生国际化管理。
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国际教育管理体系,完善国际学生招生、培养、管理和服务机制,提高国际学生教育质量和水平。
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作者:宋国华倪聪聪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19期摘要:构建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是当前国内并无太多国际组织学位授权点的情况下,在研究生层面培养国家紧缺人才的可行选择。
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该遵循重视完整性、突出前沿性、明确层次性、强调个性化的基本原则。
作为国内较早在研究生层面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探索的高校,四川外国语大学搭建的目标“全面协调”、内容“有的放矢”、运行“双层互动”、评价“多元一体”的国际组织专门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国际组织人才;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实践案例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9-0016-04Abstract: It is a feasible choice to produce the country's talents in short supply at the postgraduate level under the circumstance where there are not many degree authorization center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While constructing the specialized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t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integrity, highlighting the frontier, clarifying the hierarchy and emphasizing the individuality. As one of the first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t the postgraduate level,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as set up a specialized curriculum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ith the goals of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targeted content", "double-layer interaction" and "multi-integration", and it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Keyword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alent; postgraduate specialized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case study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国际组织适用人才培养,多渠道提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我国积极参与重塑世界秩序,完善全球治理机制的重要支撑。
研究生学位课程国际化的教学过程初探——以《计算流体力学》课程为例

研究生学位课程国际化的教学过程初探摘要: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日渐受到重视与关注,而国际化课程教学过程的探索与实践是国际化培养主旨。
本文以水利工程研究生学位课《计算流体力学》为例,针对课程的产生背景、教材选择、时间安排、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教学过程进行剖析与讨论,探究国际化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操性和重要性,学生成绩表明《计算流体力学》的教学,达到了国际化的目标。
关键词:国际化课程;教学过程;研究生学位课程;计算流体力学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133-02收稿日期:2018-05-11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重点建设课程项目资助(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计算流体力学))作者简介:邓斌(1985-),男(汉族),湖南衡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水利工程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对于高校平衡协调发展和学科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三强一高”的研究生,是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培养一直关注与追求的目标。
提高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和扩大研究生国际化视野成为研究生教育创新与突破的重要建设方向之一。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营造国际化教学与学术研究氛围,为研究生学习和研究提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条件,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培养方式。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如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邀请国外专家开展学科前沿讲座、与国外高校院所实行联合培养、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是将国际/跨文化的内容引入教学和研究中,是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过程中最有效方法。
一、《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2014年9月长沙理工大学启动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与优化。
学校研究生院提出课程教学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应加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课 程 国际化 作为 高等教 育 国际化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主要 是指从 课程 设置 的指导 思想 到具体 的
课程 内容 、实施 方式都 体 现出 国际性 的趋 向 ,课 程 国际化 的主要 目标是 培养在 全球 化背景 下具 有 国际视野 与 国际交往 能力 的人才 。 改革 开 放尤 其 是 中 国加 入 WT … O以后 ,国家 对 于 高等 学 校 的 课 程 国际化 十分 重视 ,从 2 O世纪 9 0年代 开始 国家 陆续制 定 了相应政 策 ,以促进 高等 学校课 程 国 际化 的建设 和实施 。研究 型 大学担 负着 为 国家培养 现代 化 国际人才 的重 要责任 ,其课 程 国际化 的 程度应 该更 高 ,发展应 该更 为完善 。
高等 理科教 育
我国 研究型大学 课程国际 化建设的实践研 究
我 国研 究 型大 学课 程 国际化 建设 的实 践 研究
王根 顺
( 州大学 兰
路 丽娜
兰州 7 00 ) 30 0
教 育 学 院 ,甘 肃
摘 要 文章提 出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研 究型大学的课程国际化建设 ,就必须坚持 国际化的培 养 目标 不动摇 ,并加 强课 程 的对外 开放和 交 流 ,提 高 师资 队伍 的 国际化水 平 ,增强跨 学科课 程 的 建设 ,并设置 多样化 的 外语课 程。 关键 词 研 究 型大 学 课程 国际化 国际化 人 才
一
、
课 程 国际化是 研 究型大学 培养 国 际化 人 才的基 本要 求
( )课 程 国际化是 研究 型大学 拓展 学生 国际视 野 的重要方 式 一
国际视野 是 国际化人 才 的基本 品质 ,它对 于一 流大学 的建设 和 国际化 人才 的培养 具有 十分重 要 的作 用 。 目前我 国各研 究 型大学 已经把 培养具 有 国际视 野 的人 才作 为 战略 目标 ,如 北京 大学把 培养 “ 有 国际视 野 的、在各 行各 业 起 引领 作 用 的 、具 有 创 新精 神 的领 导 型人 才 ”2作 为 目标 , 具 L 中山大 学 以培 养具 有 国际视野 、满 足 国家 与社 会需 求 的高 素质 复合 型 拔 尖创 新人 才 为 目标 。3其 -
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作者:徐明生,刘劲松,谌玲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年第2期徐明生,刘劲松,谌玲(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根据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内涵特征及评价目标要求,利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对课程建设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运用 AHP 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及评价。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操作性强,适应性好,能有效地对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1663(2015)02-0051-05收稿日期:2014-11-10作者简介:徐明生(1967—),男,湖北广水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学改革与质量评估办公室主任,管理学博士.刘劲松(1957—),男,陕西西安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教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谌玲(1972—),女,四川泸州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基金项目:湖北省教改基金项目“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与设想”(项目编号2013059);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题“工事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创新”(项目编号:2014-JY-066).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优质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及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改善研究生知识结构、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与思路、提高研究生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3月,教育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研究生教育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发挥课程教学作用。
为更好地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校从2010年开始实施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工作,至今已立项建设621门课程,每门课程资助建设经费5万。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中外大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相关问题研究曾德军漆玲玲;马杰;赵菊珊;柯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查先进严亚兰;寇继虹;安璐;张晋朝武汉大学“水文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华吴云芳;熊立华;张翔;高仕春武汉大学大学体育教案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证)研究陈慧孔军、王永志、秦子来、关倩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实验教案项目创新与实验教案平台建设研究程明张金海;姚曦;周茂君;李小曼武汉大学古代文学“经典研读”系列课程的教案改革与研究程芸曹建国;谭新红;鲁小俊;钟书林武汉大学科学研究元素融入药理学教案实践丁虹李艳琴;项瑾;童静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拟态实践实习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洪杰文刘丽群;周茂君;刘建明;叶晓华武汉大学《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张涛;汪志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从新林青;唐艳红;陈静;邹莉萍武汉大学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黄先蓉王晓光;姚永春;郝婷;刘章蓉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案改革焦利民胡石元;张金亭;刘洋;唐旭武汉大学《高电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建设蓝磊陶劲松;田翠华;袁佳歆;关伟民武汉大学骨科临床教案资源库的建设雷军蔡林;王欣;王建平;罗涛武汉大学包装印刷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体系的构建黎厚斌马桃林;王玉龙;钱俊;柯贤文武汉大学基于模式的遥感实践教案改革研究李刚潘励;黄玉春;李振涛;孙朝辉武汉大学师生同创青春版——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理念及实践李建中高文强;李松;刘春阳;李立- 1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基于数字图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生态建筑教案体系研究李鹍冯霞;谢波;相凤明武汉大学网络导学与个人化学习平台的建设研究李莉刘浩文;沈志东;范昊;桂浩武汉大学《病原生物学》教案方法改革刘东灜朱帆;明珍平;刘斌波;汤纪路武汉大学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课程双语教案的实证研究以国家双语教案示范课程《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教案实践为例聂建强梁雯雯;冯洁菡;王予民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立体实践教案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牛晓光王丽娜;杜瑞颖;彭国军;余琍武汉大学《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案方案与教案内容优化研究潘敏胡昌生;罗琦;熊和平;马理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彭晓涛贺文涛;王耘;张艳杰;江波武汉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案在《诊断学》课程教案和考试中的应用唐其柱沈涤非;卞洲艳;邓伟;周恒武汉大学“角色扮演”教案法在结构化学讨论课程中的应用王宝山侯华;胡慧;崔克新武汉大学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立体化研究型教案模式研究王涛杨连生;李宏明;李杨;周炜波武汉大学基于网络和移动互联环境的《地磁学》课程教案系统的建设王正涛任翔;金涛勇;刘洋武汉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与装备实验室的教案体系建设巫世晶石端伟;廖冬梅;李正刚;宋凤莲武汉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的平台建设和保障制度:以武汉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吴传清文建东;孙智君;肖利平武汉大学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传感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吴琼水马志敏;胡耀垓;王宝龙;张铮武汉大学中外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对策研究周叶中夏义堃;张莉;丁念;王鹏武汉大学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萧红肖圣中;张延成;王统尚- 2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杨军龚庆武;吕艳萍;刘栋;丁涛武汉大学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案对接研究——以民商法课程为视角杨巍温世扬;李承亮;彭小坤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法探讨叶燕青;陈小奇;雷红;范静怡武汉大学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研究游长松汪火焰;桂敏武汉大学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案改革与实践张妍岩邓鹂鸣;卢晓仙;刘庆荣武汉大学构建医学院系青年教师分层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赵怡芳姚玲亚;杨学文;何佳;孟柳燕武汉大学关于建立服务教育教案平台——“大学生体育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郑策孔军;王晓娟;朱卫雄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工程设计能力强化教案曹丹华吴裕斌;武树斌;王英;李经平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陈小丽闫俊懂;李军均;夏增民;黄讷敏华中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程邦雄骆琳;黄仁瑄;肖万萍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互动教案研究杜志章黄长义;张德鹏;陈梅;尹倩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综合技能测试方法研究与方案设计冯占春乐虹;张兰;张治国;李小莲华中科技大学物联网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案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甘早斌曹计昌;鲁宏伟;李开;赵贻竹华中科技大学中美新闻评论比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顾建明赵振宇;周婷婷;黄勤;张武德华中科技大学中德医学实验班药理学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模式探讨郭莲军徐旭林;吕青;晏汉娇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郭燕刘泽华;徐锦芬;张焱;汤小川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黄晓涛康玲;王芬;秦磊华;吴驰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建构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黄亚平任绍斌;彭翀;郭亮;赵守琼- 3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学基础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黄永忠韩志斌;雷冬霞;刘艳红;尹慧华中科技大学伦理学系列课程案例教案研究与实践雷瑞鹏韩东屏;程新宇;王珏;邵华华中科技大学“篮球运动教案与训练”课程教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承维井玲;沈趺进;万来红;王永俊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课程与教案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和孙军;王芳;尹丙姣;周新文华中科技大学斯特林引擎创新制作与实践李华飞李智勇;宋皎皎;唐东;张剑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高级阶段口译课程建设研究李菁岳军;张易凡;刘琼;杨清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力学教案团队建设与探索李黎龙晓鸿;江宜城;樊剑;戴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与设想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吴丰顺;谌玲华中科技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刘晓军陈良洲;赵斌;卢文龙;杨曙年华中科技大学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罗杰左冬红;杨明;王红;姚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医学整合课程教案模式效果评价与优化研究吕家高谭飞;陈琢;舒涛;刘文励华中科技大学将转化医学引入八年制普通外科教案中的方法研究欧阳晨曦王剑;郑启昌;李毅清;杨超华中科技大学以软件工程技术见长的复合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薛志东;武剑洁华中科技大学虚拟样机技术在电机学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孙剑波叶才勇;熊永前;杨凯;于克训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与教案互动的开放式实验教案模式探究唐朝晖吴元喜;周爱文;刘静宇;刘木根华中科技大学以案例为基础的《环境卫生学》参与式教案的研究与实践王爱国杨克敌;吴志刚;陈军;夏涛华中科技大学全面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王朝晖彭雯;李云桥;戚本玲;黄芸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生药学实验教案新体系构建王小刚高磊;陈家春;方进波;周群- 4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王新云樊自田;廖敦明;罗云华;金俊松华中科技大学专题和案例研讨教案法在专业课程双语及全英语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卫迎春许小平;刘海云;李昭华;孙焱林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熊蕊叶贤基;吴波;杨晓非;余龙江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杨广笑谢青;陈明洁;蒋涛;何光源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中法班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研究杨克成姜嘉乐;陈敏;夏珉;李微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传热学”课程教案方法研究与实践杨昆王嘉冰;许国良;王晓墨;方海生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教案平台的优化研究张惠兰史雯静;徐永健;汪道文;赵建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参与式教案”的税务专业课程教案方法改革与创新张睿张克中;陈卫华;郑红霞;罗光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郑友德焦洪涛;李薇薇;范长军;伍春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指导探索式学习的“国际企业管理学”教案方法改革与实践钟熙维卫平;韩民春;陈亚萍;杜萍华中科技大学行动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周二华龙立荣;柯琼;青国霞;郑凤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龚少英刘思耘;李晔;熊俊梅华中师范大学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开放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中美比较为基础江满情刘伟;邢来顺;孙泽学;许小青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蒋玲杨九民;黄磊;杨琳;李文昊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雷江华孙玉梅;朱楠;彭兴蓬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李志明董俊敏;张舜;张军;郭邦俊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试点学院建设目标的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刘守印吴少平;唐一文;黄致新;黄光明- 5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师范大学思政专业基础课和非思政专业公共政治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龙静云李宏伟;张风华;梅萍;杨丽珍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胜任力的研究生分层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马红宇唐汉瑛;王忠军;刘亚;谢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宁国勤左明章;杨九民;陈迪;黄勃华中师范大学数学师范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彭双阶何穗;朱长江;徐章韬;刘敏思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型预科汉语教案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及新教材编写万莹李汛;肖任飞;李孝娴;周毕吉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水域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检验王斌夏文;罗小兵;鲁长芬;罗时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及教改研究王长生曹东平;王敬华;于新;王一民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翻转课堂”在文艺学课程中的运用徐敏胡亚敏;韩军;魏天无;万娜华中师范大学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师教育创新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张文华万坚;王后雄;王继新;郭能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生微课程教案模式研究郑世珏陈怡;杨青;赵尔敦;倪敏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教案模式的拓展与深化曹阳朱长江;郑伦楚;胡中波;程凯武汉理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陈莉刘忆湘;胡启林;张伟;郭敏刚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自动化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陈伟苏义鑫;陈跃鹏;刘芙蓉;黄亮武汉理工大学人因工程课程“递进式立体化”双语教案的探索与实践丁国平王晓光;郑钧宜;张峰;龚文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董丽杰卢少平;李瑶;周红;张乐媛武汉理工大学多层次多模态大学英语教案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杜玲莉王达金;彭桂芝;杨继唐;于艳玲- 6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建模课程群建设何朗楚扬杰;刘扬;陈建业;方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轮机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贺玉海杨建国;钱作勤;陈劲松;余永华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科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胡华夏洪荭;王怡;白玉;闵剑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华林秦训鹏;杨波;张国方;颜伏伍武汉理工大学协同创新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黄解军崔巍;尹章才;张晓盼;詹云军武汉理工大学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国内外比较研究和改革探索江长斌王虎;戴福祥;张浩;王斌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教材网站建设深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热工设备”课程创新型教改研究姜洪舟朱明;文进;李娟娟;吴正刚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康灿华王爱民;苏葵;戴福祥;苏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研究雷五明李静蓉;邵献平;何放勋;张利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李英攀方俊;蔡黔芬;柴光文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机制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岚刘泉;吕锋;刘可文;张家明武汉理工大学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刘平峰聂规划;陈冬林;傅魁;戚欣武汉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与实践刘树林周军;余谦;滕玉梅;唐艳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平台的船舶工程专业虚拟实习系统开发茅云生向祖权;袁萍;周永清;郭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轮机工程”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钱作勤向阳;高岚;张本;毛小兵武汉理工大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综合改革和实践研究石友蓉兰飞;洪荭;方明;沈俊- 7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案体系的重构研究与实践苏杨刘泉;陈永泰;吴巍;曾刚武汉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田燕王晓;陈铭;郭建;彭恺武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王卫华刘勇波;张凌云;张淼;高晓声武汉理工大学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案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吴超群王三武;张和平;徐汉斌武汉理工大学生命哲学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熊娜邱芬;王林;阳艺武;张君梅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教案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与改革方略研究徐爱萍赵路;郭焕银;柴光文;丁小丽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徐华中夏定元;郭永琪;周新民;刘荣英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思政课教案对网络舆情的引入与引导研究阎高程张光华;沈革武;潘晔;李莉武汉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十年教案改革研究与实践杨俭瑞刘珍;万宏阳;谢伟平;朴英姬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科方法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喻平王仁祥;石丹;刘华;郭沛然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虚拟现实和知识可视化的情景式教案模式研究及实践袁小玲吴业福;陈先桥;陈定方;程艳芬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及大类培养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实践袁艳斌张晓盼;崔巍;詹云军;尹章才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背景下教、学、管三者协同共进的对策研究张丽琴李明;汪炜;何平;龚晓川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案体系及教案方法改革研究——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张庆英辜勇;张莹;王正国;陈焰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中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赵章焰吴青;于蒙;钱尚溢;苗红武汉理工大学信息技术与经济数学合理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朱华平韩华;黄明芳;宗志雄;吕小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柴波文章;谢杨;曾斌;李远耀- 8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与实践陈丹陈云亮;樊俊青;邓泽;陈小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贾洪彪吴立;马淑芝;王耀峰;潘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管理专业教案实习改革研究柯小玲王开明;付晓灵;孙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自适应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李波蔡建平;殷蔚明;赵娟;张伟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案体系研究与实践廖启鹏曾征;池漪;彭静;程璜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信息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刘刚张冬梅;吴冲龙;戴光明;张夏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身体素质提升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案内容配比研究刘良辉熊和平;黄江华;皮崴;郭珊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能力培养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刘修国张唯;周琪;肖启芝;高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学》实验教案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案的优化马昌前佘振兵;张宁;陈能松;李益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实践教案基地群创新体系研究牛小洪王莉;董范;常虹;刘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潘雄胡友健;吴北平;陈刚;黄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精品教材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庞岚龚伍军;殷坤龙;余桂红;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软件研发类本科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研究尚建嘎武彦斌;周顺平;张剑波;郑贵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地学类高端人才在地学专业本科教育教案作用的机制研究王华周刚;龙涛;殷坤龙;赵宗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地球化学》实践研究型教案模式探索谢淑云李方林;凌文黎;向武;闭向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与开发类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践姚光庆张晓军;谢丛姣;夏庆霖;周锋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能型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喻继军张梅珍;王大员;孟霞- 9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教案改革方法研究—以美国大学,英国大学本科教案培养模式为参照章丽平唐善玉;马钊;康晓军;武进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实验课程教案方法研究陈新胡弘弘;江登琴;陈军;杨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策略研究:以某大学为例范丽萍袁文娜;廖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政产学研“四位互动”的商务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黄漫宇郭守亭;张伟年;彭虎锋;张传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立体化的研究型实验教案模式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金荣学金荣学;王金秀;潘常刚;周春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化背景下拔尖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李璐张龙平;康洪艳;陈波;彭小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探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适应与二语习得梁小华李响林;蒋昌盛;彭兆霞;李锦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元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刘昊周晓东;马蕲;贾海如;鄢正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三位一体式”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刘萍陈立华;阮全友;曹竞;关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案例教案研究宋伟良曹亮;陈勇兵;田毕飞;徐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高校优质教案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与运行研究——以会计学本科为例王昌锐龚翔;胡曲应;胡伟;杨海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论文信息化指导平台建设王华吴德军;郑玲;吴龙庭;陈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治安学课程仿真实验体系建设研究——以软件为基础平台王均平方玉珍;章昌志;疏义红;焦俊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项目融入课堂的双主体互动教案法研究杨帆王征;詹雷;贺欣;彭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实证周红云陈芳;熊卫;冯瑞香;鲁萌华中农业大学农林高校校史校情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陈贵华黄运丽;梁伟军;吴春梅;王娟华中农业大学昆虫学科前沿性理论融入实践教案的探索与研究陈利珍雷朝亮;王满囷;华红霞;王小平- 10 - / 29。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跨学科视域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3)1.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4)1.1 新工科领域技术发展现状 (6)1.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7)1.3 市场需求分析 (8)2. 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9)2.1 知识与技能需求 (10)2.2 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11)2.3 创新型人才培养 (12)三、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3)1. 跨学科教育理念及价值 (14)1.1 跨学科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16)1.2 跨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7)2. 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比较与借鉴 (18)2.1 国内外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2.2 典型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介绍 (21)2.3 经验借鉴与启示 (22)四、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23)1. 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 (24)1.1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置原则 (25)1.2 跨学科课程设置方案 (26)1.3 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 (27)2.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28)2.1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30)2.2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推广 (31)2.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实践案例 (33)五、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及完善路径研究与应用实例分析 (34)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跨学科知识融合日益成为趋势的背景下,“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本综述旨在探讨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概括性地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工程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工科人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效果评价与专家水平评估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 果评估相统一的质量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 课程评估与验收。
5.建立课程建设激励与淘汰机制 授课教师的责任心及潜心投入,是高水平国际 化课程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是 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基础。我们通过积极探索,建立 了一些有利于调动、激活专家、学者投身于研究生课 程建设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1)积极推行研究生课程责任教授制度。聘课程 评估为优秀的课程负责人为责任教授, 通过责任教 授的聘任及后续管理, 可将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建 设成果巩固下来,不断传承发展。 (2)将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 量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相关系列教师考评和专业技 术职务评聘要求。 (3)完善教学成果奖励政策。 设立教学成果奖、 教学质量奖、教学团队奖、教学竞赛奖、课程建设示 范工程奖等,对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 。 (4)建立课程退出机制。对评估过程中发现问题 较大、短期内经整改仍难达到建设目标的课程,终止 继续建设,课程负责人三年内不能再申报高水平国 际化课程建设项目。
通过课程建设,每门课程都建立了年龄结构、学 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有效改变了过去 一人一课的现象。 通过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的 知名学者引领课程教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得到 拓展,前沿性、学术性增强,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教 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更加灵活多样,研究性教学法[4]、 项目导向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等得到广泛应 用,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出版了一批配套
1.明确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标准 为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标准,我们组织了多 轮学术大讨论。 经过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逐步形成 共识。 在此基础上,组织各学科以点对点方式,精选 3~4 个 国 内 外 排 名 靠 前 的 同 学 科 或 相 似 学 科 为 样 本,对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分 析,找出自身的差距。 同时,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 承担研究生课程,现身示教。 通过这些举措,逐步明 确了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及标准。 2.建立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准入与立项制度 根据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标准,建 立课程申报与审批机制,并从 2009 年起启动该项工 作。根据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特点,明确提出在学科基 础课模块中,重点建设高水平课程,在专业课模块 中,重点建设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总思路。 各学科 依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及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优化 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合理布局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在 各模块中的比重,并有计划地组织高水平学者牵头 课程申报。通过专家对课程目标准确性、课程内容先 进性、教学设计科学性、师资队伍合理性、预期教学
国际化课程是指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 把国际 的、跨文化的观念与知识融合到课程中,采用案例教 学、外语授课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国际观念、视野 和技能的课程[3]。 这样的课程应该兼具前沿性和开 放性,能够将国际前沿成果、先进教学理念、国际规 则和技能、异域文化、外语授课等诸多要素融入一门 课程之中, 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视 野和技能。 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应该熟悉本学科的国 际规则,充分了解异域文化,熟练使用外语。 外语教 学只是其中的要素之一,与全英语课程有着本质的 不同。
2015 .6
研究生教学
的高水平研究生教材,引进一批高质量的国外原版 教材。
2.取得了让研究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研究生是课程教学的认识主体,课程建设的最 终目的是为研究生提供良好、优质的知识服务,满足 他们对各方面知识的最大需求。 课程教学对研究生 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反映研究生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 的客观标准。 通过建设高水平课程,强化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实现了将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促进了研究 生科研训练的前移,研究生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得 到提高。 通过建设国际化课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 知识观念与文化融合到课程中,使研究生不出国门 就能领略大师的风采,享受国际一流教学,感受跨文 化交流,开阔了国际视野。 对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教学有关问题的调查结果 表 明 :59.5%的 研 究 生 认 为 高 水 平 国 际 化 课 程 总 体 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其他课程;通过高水平国际化课 程 学 习 ,56.2%的 研 究 生 认 为 对 扩 大 自 己 的 学 术 视 野 非 常 有 帮 助 ,97.3% 的 研 究 生 认 为 对 科 研 选 题 、 科 研思维训练的帮助很大。 3.课程建设提高了研究生科研创 新 能 力 ,为 学 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信息分析表明,近几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逐年 提 高 。 2013 年 学 校 SCI 收 录 的 3000 篇 论 文 中 的 2418 篇,Ei 收录的 2149 篇论文中的 1932 篇,均 是 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撰写的,使得学校 SCI 和 Ei 论文 数量在全国高校的排名从 2009 年的 19 位和 14 位 分别上升至 2013 年的第 7 位和第 8 位。
目前普遍认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研究 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而拓宽 国际视野、提升科研能力和提高科研素养主要应该
在科研阶段加以实现。显然,这种教学理念导致研究 生课程结构过于扁平化,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研究生 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需求[2]。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生课程建设应以“面 向学科前沿、面向国际一流、面向国家需求”的教育 理念,将课程教学目标从“坚实基础”的单一重心拓 展到“坚实基础、学科前沿、国际视野”多元方向。“坚 实基础”是指研究生应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 统的专门知识,这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必须坚持 和巩固。 “学科前沿”是指研究生应该深入了解本学 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广泛了解本学科开 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这些问题,仅仅通过 阅读文献或在科研活动中逐步摸索还远远不够,应 该在课程学习阶段就能得到启迪和训练。 “国际视 野”是指研究生应该拥有一定的国际观,能够熟悉本 学科的国际规则、观念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外语进 行交流与写作。这样的问题,仅仅靠外语教学和全英 语课程是不够的,应该通过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 法加以解决。以往的研究生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较 好地实现了“坚实基础”的教学目标,而“学科前沿” 和“国际视野”教学目标则没有充分实现。
四、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成效
1. 建 成 了 一 批 高 质 量 的 研 究 生 高 水 平 国 际 化 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从 2009 年启动高水平国际化课 程建设以来,共有 621 门课程获准立项建设,占全校 研究生课程总数的 38.6%。 已有 381 门课程通过评 估验收,其中 82 门被评为优秀课程。
建设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 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战略,需要培养一批具 有广阔国际视野、充满创新活力及较强研究能力的 研究生队伍。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研究生是课程教学 的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 演着双重主体角色:面对教师,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 体;面对学术活动,他们是研究活动的主体。 学习主 体与研究主体的一致性,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的 目标不能限于新知识的获取,而应把学习活动推向 创造性活动,加速知识学习与学术研究的自然转换, 实现从课程学习向新知识探究的飞跃。因此,研究生 课程建设需要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该培养目标的新 变化。
研究生教学
2015 .6
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
刘劲松 徐明生 任学梅 冯 征 吴丰顺 雷军红
摘要: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 路。 阐述了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内涵,对课程的建设方法、实施路径和建设成效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国际化 作者简介:刘劲松,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教授,武汉 430074;徐明生,华中科技大学研究 生院教学改革与质量评估办公室主任,武汉 430074;任学梅,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生处副处长, 武汉 430074。
32
2015 .6
研究生教学
课程,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授课效 果,以期更好地实现“学科前沿”和“国际视野”的教 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帮助研究生实现从学习者向研 究者的角色转换。
二、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内涵
高水平课程体现在“三高”上:高水平的学者,用 高水平的教材,以高质量的授课,取得让学生满意的 教学效果,将培养研究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 专门知识与让研究生深入了解学科前沿与动态、最 新成果与方法的有机结合。 这样的课程在内容上应 该具有系统性、基础性、专业性和前沿性。其中,专业 性和前沿性体现在教师能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在授 课时融入与课程相关的前沿内容。
高水平和国际化不是截然分割的概念。 一门课
程可以同时兼具高水平和国际化的要素,成为高水 平国际化课程。
三、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 实践
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引领和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具有积 极意义。 在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设计、布局、实施过 程中,既要充分体现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内涵要素, 实现其服务功能、引领与示范功能,同时又不能游离 于课程体系之外,脱离研究生课程的整体功能。要将 其建设成为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精品课程,更 好地服务于课程整体功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 标。 为此,我们提出了“思路先行、理念引导、机制 激活、制度保证”的建设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经过 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确定目标与标 准-课程立项准入-课程内容构建-课程管理与评 估-课程激励与淘汰” 的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 建设路径。
如何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从“坚实基础”到 “坚实基础、学科前沿、国际视野”的拓展? 笔者提出 了开展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思路,旨在通过课 程建设,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打造一批精品、示范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基 金 项 目 :全 国 工 程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教 育 课 题 “工 程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高 水 平 、国 际 化 课 程 建 设 与 创 新 ”(编 号 :2014-JY-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