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菊花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菊花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菊花被认为是秋季的代表花卉,因其高洁、刚毅、不屈不挠的品质,而广受诗人们的喜爱。
在古代文化中,菊花更是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文人雅士书写诗词、作画的素材之一。
一、高洁“夜来花落知多少,不是愁人却似愁人。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
菊花在这首诗中象征人的高洁品质,杜甫称赞那些离开故乡、前往异乡、流离失所却仍然坚持自己高洁品质的人。
菊花在杜甫诗中也象征情感上的无奈,它象征了草木凋零、岁月无情,它的凋谢代替了人的离别,表达了诗人的沉痛之情。
二、刚毅“见汝踟躇正栖息,菊迎秋露一声吹。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菊花》中这两句就道出了菊花的刚毅。
菊花在秋季成批开放,寒露到处,但它们骨子里依然是坚强的,它们在这一季节里迎接洒在花瓣上的秋露,风雨的洗礼,坚毅地推崇自己的精神追求。
三、不屈不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游天姥诗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松籁泠泠露气凉,夜久寂寥山寺钟。
钟声彻彻浮云里,大壑愁声如何渗?”这里面的菊花更是不屈不挠的代表。
它们生长在深山之中,在孤寂无人之处,它们靠着自身的本领顽强生长,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世界,为大自然提供了宝贵的生态资源。
四、忠贞“菊花秋瘦,夜来霜重,劝君试问东风,何自飘逸复何心凄怆。
”唐代大文学家李商隐此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描绘了一个离别的场景,菊花在其中象征了出发的人的忠贞品格,菊花与别的花朵不同,它们代表一种忠诚,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总之,菊花在古诗中呈现的那种矜持清高、刚毅不屈的品质,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尊崇的一种品质。
菊花象征着高洁、刚毅、不屈不挠、忠贞等积极的品质和精神,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人,都需要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体悟菊花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意义。
菊花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作者:张 波
当露结霜凝、百花摇落、色殒香消之际,惟有菊花含苞吐蕊, 菲然独秀,芬芳着落寞黯淡的时光。自古及今,文人骚客乃至仁 人志士,无不对菊寄情抒怀,咏唱不绝。因而,充满魅力的菊花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礼记· 月令》篇中就有这样的记 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菊花不仅有飘逸的清雅、华 润多姿的外观,幽幽袭人的清香,而且具有凌寒傲霜的内质,其 风姿神采,成为温文尔雅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早在战国时期, 屈原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从此历代的文人墨客们写尽了菊花的幽香、风姿、异质、奇态, 潇潇洒洒地装点出一个风骨无限的菊花世界。菊花成了古诗词中 一道极其亮丽的风景线。中国古典诗歌的菊花意象,既是现实生 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村黄,正是 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 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作者把内心无形的离愁别绪外在化、形象化。那 一枝寂寞开着的菊花,让作者想起今天是把酒赏菊的 重阳节。短篱残菊,这个精心建构的意象使主人公倍 尝羁旅的况味,思亲怀乡情更切,但家国沦亡又有家 难归,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苦痛。夜不能寐就倍感秋 夜的漫长。家乡远隔千山万水,心中的忧伤和思念无 穷无尽。
唐朝诗人元稹在他的《菊花》诗中也赞颂了陶渊明的爱菊 情愫: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将自己爱菊和陶渊明爱菊并提,表明了自己情操的高 洁。 明代沈周的《菊》诗:
老我爱种菊,自然宜野心。
秋风吹破屋,贫亦有黄金。
这首诗中的菊花意象就秉承陶诗而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在诗中的意象

菊在诗中的意象:第一,菊花象征着素质高雅,品德优良。
我们读《诗经》,读《楚辞》,就知道古人以香花美人比喻君子。
诗人写花不是纯粹的咏物,往往诗歌里面都是有所寄托的。
例如屈原的《离骚》里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早晚饮用木兰花上的露水和菊花的花瓣,并不是说诗人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指诗人忧国忧民,以及人格品行的高洁。
你想这木兰花上的露水,那是天上降下来的,没有落地沾染上一点灰尘,它比山泉水还要纯净。
菊花本来就清凉去热,又加上秋后寒霜浸染,那更是玉质琼香。
可见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人格的高洁。
第二,象征着隐逸超脱,淡泊名利。
因为菊花不爱热闹,它不与百花在春天争艳,而是退却到秋天,在落木萧萧的气候中开放,馨香馥郁,不希求人知道,经受得住孤独与寂寞的考验。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隐者,他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彭泽县令不做了,回到他的老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亲自参加体力劳动。
陶渊明回归到山水田园,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的《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充分表现了这么一种脱离樊笼后悠然自得的状态。
古人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像伯夷叔齐,像东方朔等,都是隐逸的典范。
他们达则兼济天下,时运不济则归隐山林,独善其身。
当然也有像卢藏用这样走终南捷径的人。
第三,象征着锐意进取,坚贞不屈。
因为菊花虽然是开在万木萧疏的寒秋,但是它并没有畏惧,它迎难而上,精神抖擞,凌霜开放,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
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我们在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歌里读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百花凋零的时候,菊花却威武地走来了。
苏东坡也在《冬景》诗中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那些人们歌颂的荷花,到了冬天连遮风挡雨的叶子都枯萎了,而菊花还向着风霜伸出坚强的枝条。
第四,象征着一种坚守不弃,知恩图报。
大凡花朵过了鼎盛时期就会衰败坠落于地,就是鸟儿长大了也要离开原来的巢穴。
古诗词秋之意象——菊花

菊残犹有傲霜枝——古诗词秋之意象二:菊花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是备受诗人们青睐,经常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在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流芳千古。
除了它们美丽典雅的外在形态,更打动人心的是它们象征的宝贵品质和所蕴涵的高洁精神品格。
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梅兰竹菊”成为了被赋予特定意义的经典意象。
在古诗词中,菊花可以说是深秋意象的代表。
菊花以它不惧风寒、凌霜盛开的傲然风骨,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
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自此“菊”成为了芳草美人的代表,美好人格的象征。
而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更是意蕴丰富。
在爱菊的诗人中,要首推东晋的陶渊明。
他把菊花引为知己,种菊、采菊、赏菊,成为他田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他的众多《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传神地表现了他回归自然、恬淡自在的心情。
当然,陶渊明喜爱菊,更多的是喜爱它不惧风寒、凌霜吐芳的坚贞品格。
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全诗共十四句,整首诗重点是写作者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
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后,“悲秋”便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不得志的文人作诗言秋必悲,很少有人能落在窠臼外。
陶渊明此诗却另辟蹊径,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他注意到了秋色的动人之处:草木凋落,山形变瘦,然而顶峰更高耸挺拔,令诗人“高山仰止”,叹为奇绝;在黯然失色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色斑,便欣喜地猜到那是蓬勃怒放的菊花;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
这些景物从整幅秋色的背景中浮现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审美选择。
作此诗时,陶渊明尚未结束仕宦生活。
为了实现早年的济世理想与解决现实的生计问题,他几次出外谋事。
但官场的污浊与诈伪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真淳的天性相违拗,使他深感身心受拘束,有如“落尘网”、“在樊笼”(《归园田居》其一),于是他又几次弃官回乡。
菊残犹有傲霜枝——探寻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

菊残犹有傲霜枝◎ 山海有静—— 探寻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深秋时节,百花尽谢,万木萧瑟,唯有菊花傲然盛放。
它拥有纯洁多姿的外观、恬淡素雅的清香,以及傲寒凌霜的内质,因此,无数文人墨客借菊花或感时伤怀,或抒发高洁情操,或表达隐逸情怀,把对菊花的诗意感悟展现在世人眼前。
同时,深秋的重阳伴随着盛放的菊花款款走来,菊花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古诗词中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
翻开厚重的古代诗词书卷,那些深深浅浅、清香怡人的菊花无处不在。
导读坚贞高洁的花中君子隐士绿菊忧者白菊君子黄菊诗中画:菊花的多元人设经典阅读诗风词韵战西风而不怯,经严霜而愈妍,菊花独立寒秋、傲霜而放,历来被视为高风亮节、卓然脱俗的君子品格的象征。
历代诗人咏菊赞菊,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就是其中之一。
寒 菊[宋] 郑思肖花开不并①百花丛,独立疏篱②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③,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 ①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②疏篱:稀疏的篱笆。
③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笔下的这首七言绝句紧扣菊花的生长习性,前两句塑造了不与百花争艳、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的菊花形象,颇具赞誉;后两句中,“宁可枝头抱香死”的“抱”字,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在肃杀寒风里的顽强和坚贞展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赞扬了菊花的傲骨。
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菊花孤傲独立、抱香不凋的特质,表明自己宁愿捐躯报国,也绝不向元军投降的决心。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未尝不是诗人掷地有声的忠君誓言。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有二十首,本诗为第七首,写于诗人辞官归隐后。
首句便倾心赞美菊花“有佳色”,用词素雅自然,前人称“洗尽古今尘俗气”。
随后,作者不仅赏菊,而且采花英、以菊泡酒,对菊花的喜爱让作者远离世俗、归隐田园的愿望更强烈了。
五六两句中作者独饮菊花酒,独饮本寂寞,但一个“自”字,巧妙转折,菊花便是知己,酒壶即为伙伴,含蓄地说明作者在精神上的满足。
《菊花》 文章解读

《菊花》文章解读菊花,作为秋季花卉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力。
本文将对《菊花》进行解读,探讨其象征意义和艺术表达。
菊花在东方文化中常被视为尊贵和高雅的象征,代表着坚韧、坚持和忍耐的精神。
它们绽放于秋天,饱含着收获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菊花》这首诗歌中,诗人将菊花与人生的坎坷和磨难相对应。
诗中写道:“一年菊残花满隅,海树无眠钟未晡。
慷慨立愚荣赏御,雪络高唐心长足。
”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诗人借用其坚忍的品质,表达了对于坎坷人生的勇气和坚持。
同时,也体现了朴实无华的人生态度。
菊花也被赋予了美好的爱情寓意。
花色鲜艳的菊花常被用来代表美丽的爱情,而那种独特的花形则象征着一颗坚贞不渝的心。
诗中的菊花“艳主青枫琉瓦砂,为奉天心荣紫茶”。
这些绚烂多彩的词语,传达了菊花在爱情中的独特魅力和美好。
此外,《菊花》这首诗歌中还融入了对自然美的赞美。
菊花生长于大自然之中,自然的力量给予了菊花生命力的滋养和孕育。
诗人写道:“百园过半芳容在,四时青出映光辉。
”通过对菊花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在艺术表达方面,《菊花》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菊花的美丽和意义。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菊花的独特情感和追求美好的态度。
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得以深入感受到菊花的魅力,同时也对生活和爱情产生共鸣。
总之,《菊花》这首诗歌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坚韧精神、爱情和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简洁而生动,语言优美流畅,让人沉浸其中。
它不仅仅是一篇描写花卉的文字,更是对人生、情感和美好的诗意寄托。
通过解读这首诗歌,我们深入理解了菊花在东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也领略到了艺术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和生命力的力量。
(文章字数:572)。
关于菊花的诗句及含义

关于菊花的诗句及含义1. 菊花的象征意义和诗句一、菊花的象征意义:1、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2、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
3、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二、菊花的诗句:1、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3、白话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扩展资料:品种分类:一、花期:1、夏菊:又名五九菊。
在每年农历5月及9月各开花一次。
现今利用保护设施栽培可在阳历5月及10月各开花一次。
2、秋菊:花期有早、晚之分。
早菊花期在9月中、下旬为中型菊。
晚菊花期在10-11月为大型菊,是栽培最普遍的秋菊。
3、寒菊:又称冬菊。
花期自12月至翌年1月。
二、花径:1、大菊:花的直径在10厘米以上,多用作多本菊和标本菊栽培。
2、中菊:花的直径为6-10厘米,老用作花坛菊及大立菊栽培。
3、小菊:花的直径在6厘米以下,属满天星型,可作盆菊、悬崖菊、扎菊、盆景菊等,以布置庭园或陈设。
三、颜色1、单色:单色是指一花一色,有黄、白、紫、红、粉、绿、墨、泥金、雪青等。
除基本色系外,每个色系又可分成多个色调。
这就比较难以描述和准确把握。
2、复色:复色是指即一花有两种以上的颜色,色彩变化也较丰富。
有一朵花两种颜色的如红黄各半的“二乔”、红黄二色的“鸳鸯荷”。
有背腹两种颜色的,如背面为黄色腹面为红色的”金背大红”。
有花瓣以一色为底色,其上有其他颜色条纹或斑点的,如以粉紫为底色,其上有白色斑点的“梅花鹿”。
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

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
古诗词里的菊花意象有4个,这4个意象如下:
1.高洁:菊花之高洁,往往用来形容人的品质,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里的菊花意象代表了诗人对远离尘世、保持高洁的向往。
2.清雅:菊花之清雅,常用来形容人的气质或环境的优雅,如"秋菊能傲霜,风
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秋菊》)。
在此诗中,菊花象征了无论环境如何,都能保持本色的清雅之美。
3.坚韧不拔:菊花的坚韧不拔,往往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坚强,如"轻肌弱骨散幽
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赵昌寒菊》)。
此诗中的菊花意象展示了诗人在困境中坚守,永不放弃的坚韧精神。
4.超脱尘世:菊花的超脱,往往用来形容人的精神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如"秋
来万卉日渐衰,唯有菊花艳不凋"(赵蕃《句句双·以菊花为韵》)。
这里的菊花意象展示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摘要】菊花之进入文学作品,最早从屈原开始,后经陶潜益彰,历代文人骚客多加咏之,由此而愈来愈显其在文学上的审美价值。
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借菊花多抒发隐者幽士的超然洒脱、宦外游子的感时伤怀、闺中思妇的淡淡闲愁、志士的坚贞高洁之感以及勇者的壮志豪情。
【关键词】古典诗词菊花意象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花的国度,自古爱花佳话不胜枚举。
花,天地灵秀之所钟,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风骨,如古人言:“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丽、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
” 花的意蕴由花儿自身的特质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交结而成,体现在诗词中的花的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有了其独特而美妙的审美价值。
诸如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林逋子鹤妻梅……诗有精品,花有奇葩,“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百花丛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花中隐士”而名扬天下。
“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
菊花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
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洁身自好、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
由于菊花具有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色泽艳丽、花形多变、品德高尚等特点,而深受古人喜爱,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
菊花还有黄花、节花、日精、鞠、寿客、金蕊、帝女花等许多别名,在我国大约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
许多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籍都对菊花有记载,如《山海经》“女儿之山,其草多菊”、《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等。
汉代已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魏晋时期更是大量栽植菊花,并逐步将之发展为一种观赏花卉。
唐宋时期,菊花由我国东传朝鲜、日本,又在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欧、美,至今已成为一种世界名花。
牡丹雍容华贵,莲荷出淤泥不染,幽兰空谷吐芳,梅花高寒绽蕊,各有独自的韵致,倾倒无数爱花人。
菊花,虽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拨动了诗人心中那根灵动的弦,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
菊花,花中隐士者也。
她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
古往今来,曾被世人所赞许,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虽然此诗中菊花还是点缀物,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浩如烟海的咏菊诗词的滥觞。
从此,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兼济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
许多诗人在仕途失意时感到尘世的喧嚣和乏闷,并受道家逍遥哲学和佛学观念的影响,寄情于自然山水,渴望清净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菊花就成了幽人高士之花,它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
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
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
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
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
“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
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出尘的潇洒风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
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
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
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
东晋末年,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他天生傲骨、清高孤标,看不惯当时世俗的时风和腐败的官场,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直至终寿。
他在归田的二十多年中,一直躬耕自种。
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
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上到处绽开的野菊,竞芳争艳。
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
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
他提篮采菊,隔篱望山,人淡如菊,孤高绝俗,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
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道出了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生真谛!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
《和郭主簿》一诗中也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自战国以来,古人有重阳佳节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
古代的诗人们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的不快和愁思。
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陶渊明还有诗句言:“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
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
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
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
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苏轼的《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
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将菊的枝、叶、花比喻为娉婷袅娜的清丽佳人,见诗如见花,见花如见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明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三、思妇怀远的淡淡闲愁闺怨诗词古已有之,思妇情怀也是诗人们常咏的主题。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欧阳修)。
在《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诗句:“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梦菊》潇湘妃子)。
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作。
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
这三句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
她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
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李清照在佳节重阳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
语言清丽高雅,文雅优美。
李清照的词作,经常出现菊花的意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黄花”即是指代菊花。
李清照这些词作表达的主要是思念的淡淡忧伤和感时伤怀的悠悠情思。
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成感情甚笃,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经常唱和诗词,一起搜集古玩,研究金石,清照对丈夫十分依恋,丈夫宦游外地以后,她一个人独守幽闺,内心忧愁孤寂,形容枯槁,竟然比“黄花”还要瘦,实在可怜。
丈夫过世以后她一个人孤苦无依,更因为遭遇金人入侵,国家山河沦丧,故乡沦于外邦之手,而其本人又随着南下的朝廷颠簸流离,饱尝人间辛酸,因此就有了“憔悴”、“飘零”的感觉悠悠情思,溢于言表。
四、志士的坚贞高洁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这两句诗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
元稹的《菊花》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二句写爱菊,爱有多深?情有多浓?住宅周围,遍植菊花,秋风送爽,菊花灿烂,诗人专心致志绕篱观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不知不觉。
“遍绕”“日斜”两个细节活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三、四句点明爱菊的原因: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
这是菊的神韵,也是诗人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