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免考论文—同济大学

毛概免考论文—同济大学
毛概免考论文—同济大学

浅谈大学功利化

前言

高中三年,我废寝忘食地努力学习。我曾经失望过,迷茫过,但我从未放弃过。因为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我希望有一天抵达心中的象牙塔,我梦想有一天踏进向往的大学校门。在那里,有一群志同道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的莘莘学子,那里是散发着自由与智慧光芒的知识圣地。

如今,当我漫步在大学的校园,回想当初对大学的向往与期待,回想曾经的意气风发与豪言壮志,心中不禁涌起一阵苦涩。这里是我梦想中的大学校园吗?这里就是我焚膏继晷刻苦学习所抵达的象牙塔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功利之心越来越强。而现在,现实告诉我们,这种功利之心已经逐步蔓延并侵蚀到了大学。不知不觉中,大学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了。各种考研、出国、考级、培训的传单漫天飞,同学们四处奔波忙碌,为将来找工作积累资本。而大学也逐步去适应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

大学功利化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湖南女子学院教授蒋璟萍说过:“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功利化,会导致人生态度的功利化。当学习不再是追求有意义生活的最佳方式,而沦为寻求短期利益的工具时,这种源于功利的学习,就难以造就具有丰富思想、高尚人格、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对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关于大学的讨论层出不穷。而在我看来,大学功利化则是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功利化的大学里学习,在功利化的大学生之间游走,又或许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功利化”。我应该进行关注和反思。

大学功利化之表现

一、功利化之于学生

学生是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功利化也是大学功利化最主要的体现。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1、学生高考填志愿不按自己兴趣,而是顺应社会需求来选择学校与专业。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由来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金融类、信息类、电子类等专业随之而热门,成为考生们争相报考的对象,当然分数线也竞相攀高。而像师范类、考古类、文学类等就业不乐观且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专业,很多都落得“门可罗雀”的境地。另外广大考生们都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聚集,期望在这种竞争激烈、机遇多的地方大展拳脚。这些地方高校分数线相对其它城市高较高就是一个很好地证明。

但是,我想问的是,放弃自己的兴趣,迫使自己学习不喜欢的专业,我们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这种功利的心态能支撑我们多久?有一天,当繁华褪尽,热情消失,我们何去何从?

2、大学生选课只求好过,不求好课;只求实用,不看兴趣。

现在大学里所谓热门的选修课都是些什么样的课?我所看到的都是上课老师不点名,期

末考评简单,老师给的成绩好的课。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关心老师讲的好不好,自己是不是感兴趣,而只在乎能不能拿优,或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有没有帮助。选这些课只是他们提高绩点的一种途径而已。

我们学校有几位老师的课非常热,每学期选课的人数都达到了五、六百人,而最后有幸选到课的几十人就是学生口中所谓的“人品爆发户”。而有些老师满怀希望精心准备的课程却因为要求严格或者不实用而少有人选,有些甚至落得关闭课程的地步。

3、大学生追求高绩点、高学位、多证书,把大学当成是为将来找工作积累资本的时期。而不注重对知识的研究探索。

现在,在大学校园里,充斥我们双眼的都是关于考研、出国的消息。同学们也都忙着过级、考证。大学生学习不为求知只为求职。更有甚者,将参加各种社团,参加志愿活动也当成为找工作准备的一种资历。当志愿这种义举被掺杂了不纯洁的动机,我由衷地感到悲哀和危机。

还有我想说的是知识,对知识的敬畏。众所周知,大学里很多学生上课集中不了注意力,容易走神,打瞌睡。这两者和功利化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我却认为这种现象是大学生功利化心里所导致的间接结果。现在的大学生为了将来找工作而学习,却忽略了学习本身,丧失了对知识的本源的敬畏。当牛顿第二定律成为一个需要识记的公式;当爱伊斯坦质能方程成为一种计算的依据;当知识成为了一种工具,学习成为了一种方式;当知识神圣的光辉脱落,也就是我们学习激情、探索欲丧失的时候。所以自然就会出现这种提不起兴趣,提不起激情的状况。

二、功利化之于学校

这里的学校可以说是包括教师、大楼、教学体制的的一种统称。学校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社会功利化的受体,又是学生功利化的施体。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是一个过度者。具体归纳如下:

1、由学校管理的奖学金评定、留学、保研等都与绩点直接挂钩,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绩点决定的。

不能否认这些对学生来说都具有足够大的诱惑,可以说是促使学生单纯地追求高绩点的直接原因。而这也不是能够简单地解决的问题,我想这同样是学校管理者的烦恼。而我更不能说我能解决它。我只能说奖学金、留学、保研这些关乎学生的追求、兴趣、理想和现实,不要简单地让它取决于绩点。这种体制是中国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产物。在某些改革方面需要学校大胆地进行取舍。当然,有舍才有得。

2、高校追求发表的论文数量,专利多少。某些高校甚至以此为依据评定教师职称。

近几年,大学教授论文“造假门”、“抄袭门”的事件层出不穷。而罪魁祸首就是这种体制。而这也造成了论文质量与数量呈反比的现象出现。大学教授应该是学界的巨人,他们在知识之河的上游探索,为后生代提供成长的肩膀。而他们的思想并不是以论文数量和出书数量就能够判定的。这也说明了功利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数量化”。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