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2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原创实用版)目录1.导语2.成语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3.十个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的介绍3.1 围魏救赵3.2 退避三舍3.3 桂陵之战3.4 减灶计3.5 背水一战3.6 纸上谈兵3.7 窃符救赵3.8 怀柔政策3.9 破釜沉舟3.10 借刀杀人4.结语正文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是历史的缩影,通过这些成语典故,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一、成语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纷起。

在这个时期,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们为了达到战胜敌国、安邦定国的目的,纷纷运用智慧,策划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计谋。

这些计谋往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并逐渐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是当时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十个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的介绍1.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攻打魏国。

魏国被迫撤军,赵国得救。

2.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晋文公为了实现霸业,答应楚成王的要求,退避三舍,以示尊重。

后来,退避三舍成为表示尊重对手,避免冲突的成语。

3.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攻打魏国,魏国在桂陵设防。

齐国将领孙膑利用魏军轻敌的心理,以减灶计诱敌深入,大败魏军。

4.减灶计: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孙膑在桂陵之战中,通过让士兵在营地做饭时减少灶的数量,制造出齐军士气低落的假象,诱使魏军深入,最终大败魏军。

5.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攻打赵国时,为了激励士气,背水列阵,表示不胜利便成仁的决心。

最终,韩信率领汉军取得了胜利。

6.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认为懂得兵法,但实际上只会纸上谈兵。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成语故事几乎是每一个小朋友的必修课,它涵盖了语言之美,历史典故,传统智慧,无疑是每个家庭教育“必备基本款”,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品德的教育。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时期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篇1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

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

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

楚共王很爱打猎,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骑着快马,拿着弓箭,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

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眼看快要追上了,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

不料,弓已不知去向。

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

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

于是,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大王,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

”楚共王摇摇头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

我是楚国人,这弓丢在楚地,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有什么必要再去寻找它呢?”随从人员听了,钦佩地说:“大王的话讲得真有道理。

”就这样,他们不再去寻找弓了。

这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则不以为然地说:“可惜啊,楚共王的话包含得还不够大。

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人们听了孔子的话,都称赞说:“孔子的话,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篇2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

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

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

春秋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时期成语典故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作为语言中定型化的固定短语,形象生动,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时期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时期成语典故篇一:厉兵秣马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

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ɡòu)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

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

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

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

同时,马上派人回报郑国国君郑穆公。

郑穆公得到报告后,马上下令准备应战,并且派人到秦军驻地侦察,发现秦军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战马。

(原文是:“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于是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见秦军驻郑国的将领杞子,告诉他说:“你们在我们郑国已经驻扎了很久,我们的供给也不足了,听说你们快回国了,我们郑国有个园圃,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猎。

”杞子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暴露,就跑到齐国去了。

孟明视发现郑国已经有准备,也认为袭击它不会取得胜利,于是不战而回。

春秋时期成语典故篇二:疲于奔命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

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

这样,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

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

信中写道:“你们这两个坏蛋,实在太可恶了!我一定要叫你们受命奔走,疲竭而死!(原文是:‘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黔驴技穷】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黔先的农民,他家里穷困潦倒,只有一头老驴用作耕种。

一年秋天,正是收割季节,黔先带着老驴到田地里耕种。

然而,这头老驴年事已高,技艺也不再犀利。

由于年久失修,犁头也很生锈,无法顺利耕种。

黔先尽力捶打犁头,但仍然无法使老驴有效地耕种田地。

【三顾茅庐】战国时期,刘备在寻找贤才的过程中遇到了诸葛亮,一位人称“卧龙”的智者。

然而,诸葛亮因为自觉能力不足,长久隐藏在草庐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深知他的才华,担心他不肯出山,于是三次上山拜访,终于请诸葛亮出山担任重要职务,成就了三顾茅庐之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作为守卫。

一天早晨,当鸡叫的时候,狗看门的人却偷偷地溜进了主人的仓库,盗窃了一些粮食。

主人发现后,十分气愤,并决定将狗赶出家门,以示警示。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利用别人的工作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

【兵不厌诈】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保护领土和利益,战争策略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次,齐国和魏国交战。

齐国派出使者向魏国请教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魏国智者出了一个计策,称其为“兵不厌诈”。

他告诉齐国应该采用诡计,伪装军队,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齐国按照计策行动,最终成功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计谋和诡计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壮志凌云】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年轻有为,志存高远。

他立志要做大事,终生奋斗。

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帮助越国打败了敌人,最终成为越国的贤臣。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雄心壮志,有志向远大,勇往直前,志存高远。

【谈笑风生】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机智过人,富有智慧。

他常常在谈笑间言辞精辟,风趣幽默,以独特的口才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赞叹。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口才流利,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谈吐风趣。

【空中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他思维敏捷,深思熟虑。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1.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也不干,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臣伍举着急啊,就去问庄王:“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这是啥鸟啊?”庄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啊,庄王真的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超级强大。

你说这人厉害不,就像平时不吭声的同学,突然考了个第一名,那不就是一鸣惊人嘛!2.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时,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

重耳承诺要是两国打仗,他会退后九十里(一舍是三十里)。

后来真打仗了,重耳真就下令后退,这可把楚军弄懵了。

哎呀,晋文公多讲信用啊,这就好比你答应了朋友的事,再难也做到了,多牛啊!3.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那可是受尽了屈辱啊,但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还尝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最后勾践终于成功复国,打败了夫差。

这简直就是逆袭的典范啊!要是咱遇到困难也能像勾践这样,还有啥干不成的?4.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真让他带兵打仗,不行啦!在长平之战中,他瞎指挥,结果导致赵国大败。

这就像有些人光会说不会做,遇到实际问题就傻眼了,咱可不能学赵括啊!5. 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孙膑不去赵国救援,反而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逼得魏军撤回去,赵国也就得救了。

这招多妙啊,不走寻常路!就好比别人都按常规出牌,咱出其不意,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6.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了大功,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很大度。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这两人多了不起啊,有错就改!要是咱和朋友闹别扭了,是不是也得学学他们?7. 老马识途:齐桓公打仗迷路了,多亏了几匹老马认识路,才带着大家走出来。

你看,连马都这么厉害,经验多重要啊!这就好像在生活中,长辈们的经验有时候能帮咱少走好多弯路呢,咱可别小瞧了!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成语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夫人齐姜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叫做申生,立为太子,女儿嫁给秦穆公为夫人,成为穆姬;献公又娶北狄狐家的两个女子,她们是姊妹俩,其中姐姐生了儿子重耳,妹妹生了儿子夷吾;献公伐骊戎,又收纳了骊戎之君的女儿骊姬,生了儿子奚齐;陪骊姬陪嫁的妹妹生了儿子卓子。

晋献公宠爱骊姬,就立她为夫人,逼死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重耳和夷吾为避开祸害,逃出晋国,夷吾逃到梁国,重耳逃到狄国。

晋献公去世后,奚齐成为国君,被申生、重耳、夷吾的同党杀了;卓子被立为国君,又被杀。

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上台后,对内大开杀戒;对外背信弃义,趁秦国遇灾,出兵攻击秦国。

秦穆公忍无可忍,出动大军迎击晋军,大败晋军,俘虏晋惠公。

后根据穆姬的求情,释放了晋惠公,但把晋国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重耳出逃后,最初在狄国避难。

夷吾从秦国回到晋国后,生怕重耳归国会和他争夺君位,派人去狄国行刺重耳。

重耳闻信后,逃出狄国,投奔年迈的齐桓公。

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重耳,并把自己的宗女嫁给重耳,给他们提供了安逸的生活。

两年后齐桓公死了,齐国已不能帮助重耳重振大业,姜氏和重耳的谋士狐偃设计将重耳灌醉,驶离齐国,历经曹国、宋国、郑国,均不受待见,直到来到楚国。

楚成王以诸侯国君之礼厚待重耳,重耳十分感激。

有一次,楚成王开玩笑对重耳说:“您假使回了国,怎样来报答我呢?”重耳说:“我愿意晋国和楚国友好,如果日后不得已发生了战争,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三舍为九十里)。

”后晋惠公死,从秦国逃回去的子圉当了国君,即晋怀公,晋国局势更加不稳。

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子圉,登位为晋文公。

当时晋文公年已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登位后,铲除奸佞,重用贤良,晋国很快繁荣起来。

而这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派军队勤王,安定了王室,得到周襄王的分封,继承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此时,楚的势力已深入北方:汉水流域的很多姬姓小国,早已被楚灭掉;陈、蔡两国和楚结成同盟;郑、许、曹、卫、鲁等国,也时而倒向楚国一方;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被楚国打得一败涂地。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中国的⽂化博⼤精深,我们⼀⽣都在学习着它的内涵。

即便是那简单的四字成语,其中却也隐含着⼤⼤的道理。

下⾯是⽆忧考分享的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共苦 战国时,燕国太⼦姬平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

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燕昭王真感到束⼿⽆策。

⼀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很有计谋。

于是赶紧派⼈去把郭魄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个有本领的⼈,帮我强国复仇?”郭魄说:“只要你⼴泛选拔有本领的⼈,并且要亲⾃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那么我去访问哪⼀个才好呢?”郭隗回答说:“先重⽤我这个本领平平的⼈吧!天下本领⾼强的⼈看到我这样的⼈都被您重⽤,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刻尊郭隗为⽼师,并替他造了⼀幢华丽住宅。

消息⼀传开,乐毅、邹衍、剧⾟等有才能的⼈,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

燕昭王很⾼兴,都委以重任,开关备⾄;⽆论谁家有婚丧娶等事,他都亲⾃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致拥戴。

同⽢共苦的意思:“⽢”甜。

⼀同尝甜的,也⼀同吃苦的。

⽐喻有福⼀起享,有困难⼀起承担。

【篇⼆】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安步当车 战国时,齐国有位⾼⼠,名叫颜蜀。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随随便便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过来!”不料颜蜀还是⼀步不动,呼唤宣王说:“⼤王,⾛过来!”宣王听了很不⾼兴,左右的⼤⾂见颜蜀⽬⽆君主⼝出狂⾔,都说:“⼤王是君主,你是⾂民,⼤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王过来,怎么⾏呢?”颜蜀说:“我如果⾛到⼤王⾯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王⾛过来,说明他礼贤下⼠。

与其让我羡慕⼤王权势,还不如让⼤⽟礼贤下⼠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尊贵?”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蜀神⾊⾃若他说:“当然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大公无私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

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一心为公,没有私心。

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大义灭亲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

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

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

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奇货可居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

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

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

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

”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

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

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

你意下如何?”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

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

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

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权倾天下。

一字千金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

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

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

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

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

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病入膏肓成语解释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作者出处《左传.成公十年》源于《左传成公十年》.晋景公生了重病,经过许多医生医治,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秦国有个名医的医术非常高明,于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请.在医生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小孩子站在他身边说话.一个说:"你知道吗秦国要来个名医,恐怕要伤害我们."另一个满不在乎地说:"你怕什么!我们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没法对付咱们的."不久,名医到达晋国,立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对晋景公说:"你的病非常危险,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也无济无事."晋景公想起自己做过的梦,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罢,让人送给医生一份厚礼,让他回秦国去了.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