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 化学热动力学
!第2章2 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的限度

增大体积 降低总压
3 化学平衡的移动
可逆反应: cC+dD yY + z Z △n=[(y+z)-(c+d)]≠0 J ΔrGm= RT ln K 反应商: {c(Y)/c }y {c(Z)/c }z J = ————————— {c(C)/c }c {c(D)/c }d
yY(g)+zZ(g)
{c(Y)/C0}y {c(Z/C0)}z K0 = ──────────── {c(C/C0)}c {c(D/C0)}d
化学热力学
化学平衡
标准平 衡常数
2 化学平衡常数
2 标准平衡常数
如 可逆反应:cC(g)+dD(g) 定义
yY(g)+zZ(g)
{c(Y)/C0}y {c(Z/C0)}z K0 = ──────────── {c(C/C0)}c {c(D/C0)}d
3 化学平衡的移动
压强的影响 可逆反应: cC+dD yY + z Z △n=[(y+z)-(c+d)]≠0
n > 0,气体分子 n < 0,气体分子 数增加的反应 数减少的反应 压缩体积 增加总压 J>K ,平衡向 J<K ,平衡向 逆反应方向移动 正反应方向移动 均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J<K ,平衡向 J >K ,平衡向 正反应方向移动 逆反应方向移动 均向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
如 可逆反应:cC(g)+dD(g)
范霍夫等温式 ΔrGm=ΔrGm0+RT lnJ
yY(g)+zZ(g)
J——反应商
化学平衡状态时(最小自由能原理):ΔrGm=0 则ΔrGm0+RT lnJ =0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2.1 热力学概论2.1.11) 高炉炼铁反应Fe2O3 + 3CO = 2Fe + 3CO2 ?2) 汽车尾气污染问题2NO + 2CO = N2 + 2CO2 ?3) 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C (Graphite) = C (Diamond) ?实现这些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及反应程度等问题需要化学热力学来解决热力学(themodynamics) :不需要知道物质的内部结构,只从能量观点出发,专门研究能量相互转变过程中所遵循规律的科学。
热力学将宏观物体作为整体看待,直接以宏观实验与观察为基础,从物体表现出的整体宏观现象上总结抽象出共同的规律作为自然法则,然后进行逻辑推演,进而解释和解决各种有关问题。
其理论支柱是四条热力学基本定律,它们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总结大量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抽象出的宏观法则。
✓热力学研究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如电能和机械能、电能和热能等。
✓热力学研究在各种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效应。
✓热力学能判断一定条件下的变化能否发生以及进行到什么程度。
所以,尽管热力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但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可以应用于工程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
本章从热力学应用于化学的角度,对热力学的基本原理给予初步简介,仅帮助同学们初步地了解如何从宏观角度解释一些化学问题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利用热力学的基本方法、原理来研究化学变化和与化学变化有关的物理变化中能量的转化或传递的学科。
研究化学反应时,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当几种物质放在一起时,①它们能发生反应吗?②如果发生反应,能量如何变化?③反应是否可进行到底?④反应速率多大?⑤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反应机理)?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范围:①②③属于化学热力学问题,也就是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以及伴随的能量变化。
而④⑤属于化学动力学问题。
化学热力学的作用:☞预测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及进行的方向(判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判断反应进行的限度(平衡问题)☞确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热力学的局限性通过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能够比较满意地解决①②③这三个问题,但并不能够解决④⑤这两个问题,体现出化学热力学的局限性,因为:✓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物体,对于个别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性质是无能为力的。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的热力学一、热力学基础1、热力学定律热力学是研究动力学和热力过程的一门学科,総称为热力学(thermodynamics),定律是热力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守恒,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而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总量都是不变的。
第二定律:熵守恒定律,即熵守恒,工作、温度及其它能量的变化只能趋于热量流失的方向,熵值随时间的变化只会增大,不会减小。
二、热化学新计量1、热化学热热化学热定义为随着化学反应发生而产生的热量,或者说,当某一反应进行一次能量变化时,会产生固定数量的热量。
这种能量是反应发生时由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的总和,它是反应的量的,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2、热化学分析热化学分析是利用其来测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以及酸-碱反应,还原离子反应和加成反应的热量放出量,以此确定反应是否满足II定律。
热化学分析只能在室温下进行,必须先准备偏常气体,即使用实验室仪器将反应物保持在正常状态下。
三、熵变和焓变1、熵变熵变是指物质系统遵熵守恒定律发生的物理量变化所导致的物理热效应,它是指室温下反应发生时,总熵的变化量。
反应发生时,总熵会减小,反应结束时,总熵则会增加。
2、焓变焓变是由热化学热产生的热力学热量,它也可以表示物质系统在改变温度时所能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焓变是由热化学热产生的热力学热量,它可以表示物质系统在改变温度时所能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它可以用热化学热试剂测定出来,也可以用热力学的方法来测定。
焓的正负也决定了反应体系的热稳定性,负焓变表示反应体系具有热稳定性,正焓变表示反应体系具有热不稳定性。
四、电离平衡电离平衡是气体介质中混合能量的变化,也是电离温度(Ionization Temperature)的概念,它是指气体介质中混合电荷的各种形式的混合能量的动态平衡,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电离平衡的状态。
电离平衡的偏移会影响气体分子间的能量交换,从而发生化学反应。
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根据电位差公式,可得:
则有: 可把与参比电极有关的第二项看成是参比电极的相对电 位,把与被测电极有关的第一项看成是被测电极的相对 电位,上式可简化为: 如果规定参比电极的相对电位为零,则: 而且有:
2.2.3 绝对电位的符号规定
根据绝对电位的定义,通把溶液深处看作是距离金属溶 液界面无穷远处,认为溶液深处的电位为零,把金属与 溶液的内电位差看成是金属相对于溶液的电位降。
2.1.2 出现相间电势的原因 界面层中带电粒子或偶极子的非均匀分布,导致一侧有过剩的 正电荷,另一侧有过剩的负电荷,形成双电层。 (1)剩余电荷层:由于带电粒子(电子或离子)在两相间转移, 导致两相中都出现了剩余电荷,这些剩余电荷或多或少地集中 在界面两侧,就形成了双电层; ( 2)吸附双电层:带有不同符号电荷的粒子(阳离子和阴离子) 在表面层中的吸附量不同,因而在界面层与溶液本体中出现了 符号相反的电荷; (3)偶极子层:偶极分子在界面层中的定向排列; (4)金属表面电位:金属表面因各种 短程力作用而形成的表 面电位差。
相间:两相界面上不同于基体性质的过度层。
相间电位: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中存在 的电位差。
产生电位差的原因:荷电粒子(含偶极子) 的非均匀分布 。
2.1.1 相间电势差
两相接触时,由于种种 原因,在两相之间的界 面上,就会产生电势差: (1)金属接触电势 (2)金属-溶液间电势 (电极电势) (3)液体接界电势 (扩散电势) (-) Cu(s) Zn(s)ZnSO4(aq) , CuSO4(aq) Cu(s)Cu(s) (+) 金属-金属 溶液-溶液 金属-溶液
2.1.5 粒子的逸出功(Wi) 将该粒子从实物相内部逸出至表面近处真空中所需要作的 功.逸出功的数值和实物相以及脱出粒子的化学本质有关。 粒子逸出功: 电子逸出功:
第二章动力学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三复习题和习题解答3.1 宏观反应动力学3.1.1判断正误1.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2. 对于平行反应,其产物浓度之比等于速率常数之比。
()3. 一般来说,活化能较大的反应对温度更敏感。
()4. 确定动力学速率方程的关键是确定反应级数。
()5. 确定反应级数的常用方法有积分法和微分法。
()6. 利用尝试法确定反应级数只适用于简单级数的反应。
()7.阿伦尼乌斯方程仅适用于基元反应。
()8. 化学反应的摩尔恒容反应热与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活化能有一定关系。
()9. 基元反应的分子数是个微观的概念。
()10.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是一回事。
()11. 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只能是正整数。
()12. 在工业上,放热的对行反应存在一个最佳反应温度。
()13. 对于酶催化反应,通常作用条件较温和。
()14. 不同级数反应的速率常数,其量纲是不一样。
()15. 不能只利用速率常数的量纲来判断反应级数。
()16. 不同级数反应的半衰期与浓度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7. 若某反应的半衰期与浓度无关,则该反应为零级反应。
()18. 在一级、二级和三级反应速率方程中,浓度与时间的直线关系是不同的。
()19. 化学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反应的速率与机理问题。
()20. 通常用瞬时速率表示反应速率。
()答案除7,10,11,15,17错外,其余都正确。
3.1. 2 选择题1. 基元反应的分子数是个微观的概念,其值()(a)可为0、l、2、3 (b)只能是1、2、3这三个正整数(c)也可是小于1的数值(d)可正,可负,可为零2. 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是个宏观的概念、实验的结果,其值()(a)只能是正整数(b)一定是大于1的正整数(c)可以是任意值(d)一定是小于1的负数3. 已知某反应的级数是一级,则可确定该反应一定是()(a)简单反应(b)单分子反应(c)复杂反应(d)上述都不对4. 基元反应2A→B,为双分子反应,此反应的级数()(a)可能小于2 (b)必然为1(c)可能大于2 (d)必然为25. 某反应速率常数单位是mol·l-1·s-1,该反应级数为()(a)3级 (b)2级(c)1级 (d)0级6. 某反应物反应了3/4所需时间是反应了1/2所需时间的2倍,则该反应级数为()(a) 0级 (b) 1级(c) 2级 (d) 3级7. 某反应在指定温度下,速率常数是k=4.62×10-2min-1,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0.1mol·l-1,则该反应的半衰期为()(a) 15min (b) 30min(c) 150min (d) 不能求解8. 某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则此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初始浓度的关系是()38(a) 成正比(b) 成反比(c) 平方成反比(d) 无关9. 一个反应的活化能为83.68kJ/mol,在室温27℃时,温度每升高1K,反应速率常数增加的百分数()(a) 4% (b) 90%(c) 11% (d) 50%10. 反应A + B→C + D 的速率方程r = k[A ][B ],则反应(a) 是二分子反应(b) 是二级反应,不一定是二分子反应(c) 不是二分子反应(d) 是对A、B 各为一级的二分子反应11. 有关基元反应的描述在下列诸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a) 基元反应的反应级数一定是正整数(b) 基元反应是“态-态”反应的统计平均结果(c) 基元反应进行时无中间产物,一步完成(d) 基元反应不一定符合质量作用定律12. 下列有关反应级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反应级数只能是大于零的数(b)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都是基元反应(c) 反应级数等于反应分子数(d) 反应级数不一定是正整数,如果反应物A的初始浓度减少一半,A的半衰期增大1倍,则该反13. 对于反应A P应为()(a) 零级反应(b) 一级反应(c) 二级反应(d) 三级反应14. 某反应,无论反应物初始浓度为多少,在相同时间和温度时,反应物消耗的浓度为定值,此反应是()(a)负级数反应(b)一级反应(c) 零级反应(d) 二级反应15. 某反应物反应掉7/8所需的时间恰好是它反应掉1/2所需时间的3倍,则该反应的级数是()3940 (a ) 零级 (b ) 一级反应(c ) 二级反应 (d ) 三级反应16. 某反应无论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如何,完成65%反应的时间都相同,则反应的级数为( ) (a ) 零级反应 (b ) 一级反应 (c ) 二级反应 (d ) 三级反应17. 某气相化学反应用浓度表示的速率系数c k 和用压力表示的速率系数p k 相等,该反应的半衰期( )(a ) 与初始浓度无关 (b ) 与初始浓度成正比 (c ) 与初始浓度成反比 (d ) 与反应温度无关 18. 动力学研究中,任意给定的化学反应 A + B → 2D ,是( ) (a ) 表明为二级反应 (b ) 表明是双分子反应 (c ) 表示了反应的计量关系 (d ) 表明为基元反应19. 某个反应,其正反应活化能为逆反应活化能的 2 倍,反应时吸热120 kJ·mol -1,则正反应的活化能为( )(a ) 120 kJ·mol -1 (b ) 240 kJ·mol -1(c ) 360 kJ·mol -1 (d ) 60 kJ·mol -120. 对于平行反应,各反应的活化能不同,以下措施不能改变主、副产物比例的是 (a ) 提高反应温度 (b ) 延长反应时间 (c ) 加入适当的催化剂 (d ) 降低反应温度答案1 b 2 c 3 a 4 d 5 d 6 b 7 a 8 a 9 c 10 b11 d 12 d 13 c 14 c 15 b 16 b 17 a 18 c 19 b 20b3.1.3 填空题1.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于________________反应。
02化学反应动力学

1
1 c A0
1/cA-1/cA0
0
t/ h
5
cA
0.1792
1/cA-1/cA0
1.2922
0
1
2 3 4
0.2332 0.2168 0.2059 0.1996 0.1879
0.3244 0.5686 0.7983 1.0337
6 7 8
0.1723 0.1649 0.1592
1.5157 1.7761 1.9932
vA
vB
A D P
A A* P A* D
A D P
2.2 反应速率方程
步骤名称 含义及处理方法
速率控制步骤 非速率控制步骤
所有反应步骤中最慢的一部 达到平衡或等于速率控制步骤的 反应速率
*
A* D rA rA k 2 cA* cA· cP A A* P =K1 cA* =K 1cA / cp cA
r=0 温度较低 T=T1
反应不发生
化学平衡
2.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获得最佳温度
r ( ) XA 0 E k f ( X A ) E k g ( X A ) 0 T
g ( X A ) E A exp( E / ( RTop )) f ( X A ) E A exp( E / ( RTop ))
6 0.06086
0
1
2
0 0.01636 0.02732
3
0.03662
4 5
0.04525 0.05405
7 8
0.06833 0.07398
试求该反应的速率方程。
dc A rA kc A dt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及其应用

(3) 由作图法或线性回归法所得截矩求得第一次注射后 血液中该药物的初浓度C 血液中该药物的初浓度 0 = 0.69 mg/100mL,降至 ,降至0.37 mg/100mL 所需时间
1 0.69 t= ln = 6.7(h) −2 9.36 × 10 0.37 所以必需在第一次注射约6小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 小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 所以必需在第一次注射约 小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
机理方程 表示实际反应过程的方程 (1) (2)
O3
O2 + O
O +O3 → 2O2
每一个机理方程都是基元反应, 每一个机理方程都是基元反应,都能运用质量作用 定律
第二节 简单级数反应概要
一、一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反应是一 级反应。 级反应。 对于反应 A P 反应速率 积分 得
r = kcA cD
α
β
式中k称为速率常数 式中 称为速率常数
五、质量作用定律 对于基元反应 aA + dD P
r=
a d kc A c D
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成正比, 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成正比, 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成正比 这个关系就是质量作用定律。 这个关系就是质量作用定律。 反应物浓度的指数 是计量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的 计量系数 适用范围: 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适用范围:
Br2 → 2 Br
Br + H 2 → HBr + H
复杂反应: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反应。 复杂反应: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反应。
三、反应分子数 指参加基元反应的反应物的微粒数。 指参加基元反应的反应物的微粒数。 基元反应的反应物的微粒数 正整数。 反应分子数只能是正整数 反应分子数只能是正整数。 基元反应
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基础

化学热⼒学动⼒学基础第⼆章化学热⼒学基础及化学平衡1. 有⼀活塞,其⾯积为60cm2,抵抗3atm的外压,移动了20cm,求所作的功。
(1)⽤焦⽿;(2)⽤卡来表⽰。
2. 1dm3⽓体在绝热箱中抵抗1atm的外压膨胀到10dm3。
计算:(1)此⽓体所作的功;(2)内能的变化量;(3)环境的内能变化量。
3. 压⼒为5.1atm,体积为566dm3的流体,在恒压过程中,体积减少到1/2,(1)求对流体所作的功(2)求流体的内能减少365.75kJ时,流体失去的热量?4. 在⼀汽缸中,放⼊100g的⽓体。
此⽓体由于压缩,接受了2940kJ的功,向外界放出了2.09kJ的热量。
试计算每千克这样的⽓体内能的增加量。
5. 在1atm、100℃时,⽔的摩尔汽化热为40.67kJ?mol-1,求:1mol⽔蒸汽和⽔的内能差?(在此温度和压⼒下,⽔蒸汽的摩尔体积取作29.7dm3)6. 某体系吸收了3.71kJ的热量,向外部作了1.2kJ的功,求体系内部能量的变化。
7. 某体系作绝热变化,向外部作了41.16kJ的功,求此体系内能的变化量。
8. 有⼀⽓体,抵抗2atm的外压从10dm3膨胀到20dm3,吸收了1254J的热量,求此⽓体的内能变化?9. ⼀理想⽓体在恒定的⼀⼤⽓压下,从10dm3膨胀到16dm3,同时吸热125.4J的热量,计算此过程的?U和?H。
10. 在300K时3mol的理想⽓体等温膨胀,它的内压为8atm,抵抗2atm的恒压⼒作功,体积增加到4倍,试求W、Q、?U和? H。
11. 现有2dm3氮⽓在0℃及5atm下抵抗1atm的恒外压作等温膨胀,其最后的压⼒为1atm,假设氮⽓为理想⽓体,求此过程的W、?U、?H及Q。
12. 在1atm下,2molH2和1molO2反应,在100℃和1atm下⽣成2mol⽔蒸汽,总共放出了115.8kJ?mol-1热量。
求⽣成每摩尔H2O(g)时的?H和?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j G
j r
0 f , 298 j
系统的标准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单位为kJ,ΔG0r,298的“正”值表示必须向系统输入功,“负”值表示反 应能自发进行,并在反应过程中对环境做出净功。 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自由能为零。
根据反应物的相态,化学反应可分为均相反 应(气相与气相反应)和多相反应(多种相 态物质的反应)。现以气相均相反应为例, 来说明平衡常数的概念。 aA (g , pA) + bB (g , pB) → cC (g , pC) + dD (g , pD)
Tf i f 298
2、热力学平衡与自由能
燃烧化学反应系统一般是非孤立系统,通常 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熵变。因此,在判别其变 化过程的方向和平衡条件时,不能简单地用 熵函数判别,而需要引入新的热力学函数, 利用系统函数值的变化来判别自发变化的方 向,无需考虑环境的变化。这就是亥姆霍兹 (Helmoholtz)自由能和吉布斯(Gibbs)自 由能。
4、热化学定律
在工程实际中常常会遇到有些难于控制和难 于测定其热效应的反应,通过热化学定律可 以用间接方法把它计算出来,这样就不必每 个反应都要做试验来确定其热效应。前述的 基尔霍夫定律也是热化学定律之一。
(1)拉瓦锡-拉普拉斯定律 该定律指出:化合物的分解热,等于它的生 成热,而符号相反。 根据这个定律,我们能够按相反的次序来写 热化学方程式,从而可以根据化合物的生成 热来确定化合物的分解热。
第一节 化学热力学
如果反应放出的全部热量完全用于提高燃 烧产物的温度,则这个温度就叫绝热燃烧 温度。 由于绝热燃烧温度和燃气成分在燃烧研究 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而化学热力学对于 燃烧研究也就很重要。
一、生成热、反应热和燃烧热
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而能量通常以热量的形式出现。 如果忽略有化学反应的流动系统中动能和势能 的变化,同时除流动功以外没有其它形式的功 交换,则加入系统的热量Q应等于该系统焓的 增加ΔH,即: Q = ΔH
1、生成热
标准生成热定义为:由最稳定的单质物质化 合成标准状态下一摩尔物质的反应热。以 Δh0f,298表示。单位为kJ/mol。 稳定单质的生成热都等于零。
例如:氢H2与碘I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写为: 1/2 H2 (g) + 1/2 I2 (s) = HI (g); Δh0f,291 = 25.10 kJ/mol。 这里氢H2和碘I2是稳定的单质,故 Δh0f,291=25.10 kJ/mol是HI的标准生成热。符 号g表示气态,s表示固态,相应地,l表示液 态。
吉布斯自由能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可推导为
G H G S T T p
称为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
对某一反应系统,可用类似于标准反应热的定义方 法,定义标准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G0r,298为:
G
0 r , 298
M i G
i f
0 f , 298i
3、燃烧热
一摩尔的燃料和氧化剂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完 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称为燃烧热,以Δhc表示。 标准状态时的燃烧热称为标准燃烧热,以Δh0c ,298表示,单位为:kJ/mol。
下表列出了某些燃料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的标 准燃烧热,完全燃烧产物为H2O(l)、CO2 (g) 和N2(g)。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H2O为液态 ,而不是气态。H2O (l)的生成热和H2O (g)的 生成热是不同的。 H2O (l) → H2O (g) ;Δh0f,298 = 44.01 kJ/mol 。 这里Δh0f,298为一摩尔水的汽化潜热。下表列 出的燃烧热,在工程上称为高位热值。
当各反应物的浓度等于1时,则反应速率常数 k在数值上等于化学反应速率,所以k也称为 比速率。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反应速率常数 ,它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速率的快慢和反应的 难易,并取决于反应温度以及反应物的物理 化学性质。
2、反应热
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反应物形成生成物时吸 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热,以Δhr表示,其 值等于生成物焓的总和与反应物焓的总和之 差。在标准状态下的反应热称为标准反应热 ,以Δh0r,298表示,由下式计算,单位为:kJ 。 hr0, 298 M i hf0, 298i M j hf0, 298 j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
一、浓度及其表示方法
浓度:单位体积中所含某物质的量即为该物 质的浓度。物质的量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 示,故浓度也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1、分子浓度ni
分子浓度指单位体积内含某物质的分子数, 即: ni=Ni/V (m-3) 式中:Ni为某物质的分子数目;V为体积。
2、摩尔浓度ci
F = U – TS ; G = H – TS 式中:F-亥姆霍兹自由能,J; U-内能,J; T-热力学温度,K; S-熵,J/ H-焓,J; G-吉布斯自由能,J。 由于U、T、S、H为状态参数,故F、G也是 状态参数。根据状态参数的特性就可判别过 程变化的方向和平衡条件。
(1)熵判别 对孤立系统或绝热系统: dS ≥0 在孤立系统中,如果发生了不可逆变化,则必定是 自发的,自发变化的方向是熵增的方向。当系统达 到平衡态之后,如果有任何自发过程发生,必定是 可逆的。此时,dS=0。由于孤立系统的内能U、体 积V不变,所以熵判据也可写作: (dS)U,V ≥0 。
2、质量作用定律
质量作用定律:当温度不变时,某化学反应 的反应速率与该瞬间各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 正比。如果该反应按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关系 进一步完成,则每种反应物浓度的方次等于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化学计量数。
例如下列化学反应: aA + bB → eE + fF 则质量作用定律可表示为: w=kcAacBb 式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它与反应物的浓度 无关。n=a+b称为该反应的反应级数。
但下列化学方程式: CO (g) + 1/2 O2 (g) = CO2 (g) ;Δh0f,298 = -282.84 kJ/mol N2 (g) + 3 H2 (g) = 2 NH3 (g) ;Δh0f,298 = 82.04 kJ/mol 由于CO是化合物,不是稳定单质,故Δh0f,298 = 282.84 kJ/mol不是CO2的标准生成热;N2和H2虽是 稳定的单质,但生成物为2mol的NH3,故Δh0f,298 = 82.04 kJ/mol也不是NH3的生成热。
(2)盖斯定律 1840年,俄国化学家盖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 上指出,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 几步完成,该反应的热效应相同。换言之, 反应的热效应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 ,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该定律表示热化学方程式可以用代数方法做 加减。
二、绝热燃烧温度、自由能、平衡常数
燃烧理论与技术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与 化学动力学
化学热力学是将燃烧作为热力学系统,考察其 初始和最终热力学状态,研究燃烧的静态特性 化学热力学的主要内容一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 律,分析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能量变化,这里 主要确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二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化学平衡条件及 平衡时系统的状态。
当反应系统在等温条件下进行某一化学反应过 程时,除膨胀功外,不做其它功,此时系统吸 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该反应的热效应。对已 知某化学反应来说,通常所谓热效应如不特别 注明,都是指等压条件下的热效应。
当反应在101.325kPa,298K(25℃)条件下 进行,此时的反应热效应称为标准热效应, 用ΔH0298表示,上标“0”表示标准压力,下标 “298”表示标准温度298K。在压力 101.325kPa,温度TK条件下的生成热表示为 ΔH0T。根据热力学惯例,吸热为正值,放热 为负值。对于系统来讲,只有加入(正值) 或排出(负值)热量,才能保证系统的温度 稳定。
4、摩尔相对浓度xi
摩尔相对浓度指某物质的摩尔数(或分子数 )与同一体积内总摩尔数(或分子数)的比 值,即: xi=Ni/N总=ni/n总=Mi/M总 式中:N总为容积中总分子数;n总为总分子浓 度;M总为容积中总摩尔数。
5、质量相对浓度fi
质量相对浓度指某物质的质量与同一容积内 总质量之比,即: fi=Gi/G总=ρi/ρ 式中:G总为混合物的质量;ρ为混合物的密 度。
(2)亥姆霍兹自由能判据 在定温、定容、不做其他功的条件下,对系 统任其自燃,则发生变化总是朝着亥姆霍兹 自由能减少的方向进行,直到系统达到平衡 状态。其判据可写作: (dF)T,V ≤0 。
(3)吉布斯自由能判据 在定温、定压、不做其他功的条件下,对系 统任其自燃,则发生变化总是朝着吉布斯自 由能减少的方向进行,直到系统达到平衡状 态。其判据可写作: (dG)T,p ≤0 。
Δhr随温度的变化可由下式给出:
dhr M i C pi M j C pj dT i f j r
这个结果说明,反应热随温度的变化速率等 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等压比热容差。此即为 反应热随温度变化的基尔霍夫定律。如要求 两个温度间的反应热的变化,可积分上式。 如果已知标准反应热Δh0r,298,则可计算出任 何温度下的反应热Δhr。
二、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
化学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 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一般常用符号 w来表示。 采用不同的浓度单位,化学反应速率可分别 表示为: wn=±dn/dt (m-3∙s-1) wc=±dc/dt [mol/(m3∙s)] wρ=±dρ/dt [kg/(m3∙s)]
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也有两个:第一 个任务是确定各种化学反应速度以及各种因 素(浓度、温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从 而提供合适的反应条件,使反应按人们所希 望的速度进行; 第二个任务是研究各种化学反应机理,即研 究从反应物过渡到生成物所经历的途径。反 应速率的快慢主要决定于化学反应的内在机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