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1)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肠外营养(PN)的应用时机
• 对于营养风险较高的患者(NRS 2002≥5分,NUTRIC≥6 分),若48~72 h内EN无法满足机体需要的能量及蛋白质 的 60% 时,建议给予SPN。
• 对于胃肠功能严重障碍且不能使用 EN 的重度营养不良患者, 建议尽早启动 PN。
• PN 相关感染性并发症多由于静脉导管、肠源性和配置过程 污染,规范选择导管途径和标准化维护、尽可能恢复肠内喂 养是预防感染的重要举措。
•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无益。 • 较长时间PN治疗易发生PNALD,尽早启动肠内喂养、优化
PN 处方、控制感染及合理使用保肝药物是防治的重要方法 。
• 为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应避免长时间过高热量及过量葡 萄糖的摄入,适当调整 PN 处方,如使用中/长链或结构脂 肪乳剂或鱼油脂肪乳剂。
• 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经口进食或经胃肠道支持喂养 ,补充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以减少胆汁淤积均可减少肝功 能损害的发生。
肠外营养(PN)的停止时机
• 持续肠外营养时间越长,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和肠外营养相关 肝病的风险就越大。
肠外营养(PN)的输注途径
• 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应放置在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的水平 ,右侧入路优先于左侧入路,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 单腔静脉导管可降低导管阻塞或感染的发生率。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风险较低,
感染性并发症较少,是较长时间 PN 输注的主要途径。
肠外营养(PN)相关感染性并发症
肠外营养(PN)的配制方法
• 与单瓶输注相比,“全合一”PN可减少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相关感染风险,更符合机体生理代谢过程,是PN建 议的应用模式。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要点 (1)

代谢性并发症
高血糖的观察及护理 1.注意输注速度,首次应用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做到勤巡视,要求肠外 营养液恒速均匀输注,有利于营养物质输入体内后被更好的代谢和利用。 所以在临床上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2.每2-4h监测一次末梢血糖,必要时泵入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目标血 糖在6-8mmol/L
低血糖的观察及护理 1.停泵TPN之前的1-2h停止或减少胰岛素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 2.定时监测血糖水平,1-2h一次。 3.掌握低血糖发生时的临床症状:患者自觉心慌,手抖、全身出冷汗, 严重者可导致昏迷。 4.加强巡视,发现异常通知医生。
优点:使返流与误吸的发生率降低,
病人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增加。
缺点:要求在喂养的开始阶段,营养液的渗透压
不宜过高。
28
危重病人EN途径的选择
3、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 适用于昏迷、食道
梗阻等长时间不能进食,但胃排空良好的重症病人。 优点:去除了鼻管;
减少了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并发症; 可长期留置营养管。
肠外营养成分—糖类
需要注意的问题:
1.过量葡萄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引发 脂肪肝、肝功能损害与胆汁淤积 2.肠外营养须强调双能量来源的重要性,即能量必须 由糖和脂肪一起提供,避免糖代谢的紊乱 3.经周围静脉输注,葡萄糖浓度不超过10%
特殊营养素—丙氨酰谷氨酰胺
体内氮源的载体,应激下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减 少分解
肠内营养的护理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经胃肠道用经
口喂养(oral feeding)或管饲(tube feeding)的方 法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substance)及其他各种 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广义的EN还包括住院病人经口 摄入的普通饭、软饭、半流质、流质等医院常规膳食,各 种治疗膳食、试验膳食和代谢膳食等。
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1)

腹泻的护理指南 8、肠内营养时,采用经专用营养泵持续滴入的方式。 9、进行肠内营养时,避免使用引起腹泻的药物。 10、腹泻发生时,及早查找腹泻原因、及早治疗,并加强皮肤护理。
推荐级 别 B C C
预防误吸指南
1、意识障碍患者,尤其是神志不清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 GCS)评分﹤9分者以及 老年患者鼻饲前翻身,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能降低误吸发生率。
素的吸收,节约机体蛋白质的消耗,纠正负氨平衡,应用时需要监测 血脂水平及肝肾功能,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不推荐使用。
脂肪乳剂注射液
产品名称
英脱利匹特 英脱利匹特 力能
浓度
20% 30% 20%
总能量kcal
2000 3000 1950
pH值
6.0-8.5 6.0-9.0 6.5-8.7
渗透压 mosm/kg.H2O
危重患者宜采用持续泵入的方式,输注速度逐渐递增, 对于反流误吸发生率高的重症患者,宜选择经小肠喂养的方式,和应
用胃肠动力药, 监测胃残余量(Q4h) 肠内营养输注期间保持上胸部抬高(30-45度), 肠内营养开始营养液浓度应由稀到浓, 在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有助于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 人工气道患者,维持适当的气囊内压维持适当的气囊内压25-30cmH2O
ICU 邬莹玉
ICU 邬莹玉
肠外营养 又称胃肠外营养 (PN)
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适量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
水化合物、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达到营养治疗 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和部分胃 肠外营养(PPN)。 TPN:是指从静脉途径供给病人每天所需的所有的营养物质。
生理水平的谷氨酰胺是免疫细胞保持正常免疫功能的前提 补充充足的谷氨酰胺能提高免疫功能, 从而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日益普及。
肠内肠外营养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危重病患者和无法通过口腔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指导,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第二章适应症与禁忌症2.1 适应症(1)恶性肿瘤手术后:对于经手术后胃肠功能受损、无法摄入足够食物的恶性肿瘤患者,可考虑肠内或肠外营养的应用。
(2)消化道出血:对于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肠内或肠外营养可以为其提供营养支持,维持身体功能。
(3)重症感染:重症感染患者在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受损时,肠内或肠外营养可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第三章肠内营养应用指南3.1 肠内营养配方选择选择适合患者病情和生理状态的肠内营养配方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成人患者常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包括标准多肽肠内营养配方、氨基酸肠内营养配方以及特殊病例下的特殊配方等。
3.2 肠内营养管理......第四章肠外营养应用指南4.1 肠外营养适应症与禁忌症肠外营养适用于病患存在以下情况时:消化道无法吸收营养、肠道功能丧失、消化道出口受阻等。
禁忌症包括高凝血风险、严重感染、严重肝功能损害等。
4.2 肠外营养管理......第五章营养监测与评价为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判断肠内肠外营养应用的效果,营养监测与评价不可或缺。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体重、身高、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第六章不良反应与处理肠内肠外营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胃肠道不耐受、电解质紊乱等。
在遇到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应该适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第七章结论通过本指南,希望能够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规范的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应用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肠外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支持一、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肠外营养支持是通过消化道以外的途径为病人提供全面充足的热能及各种营养物质,以达到预防或纠正热能、蛋白质缺乏所致的营养不良的目的,同时起到增强病人对严重创伤的耐受力,促使病人康复的作用。
因此,凡需维持或加强营养支持而不能从胃肠道摄入或摄入不足的病人,都应视为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一)绝对适应证1.肠道过短。
2.严重营养不良。
3.多发性创伤。
4.腹膜炎。
5.严重的肾或肝功能衰竭。
6.胰腺炎。
7.主要器官脓毒症。
8.大面积烧伤。
9.大手术后的病人。
10.非常不成熟的新生儿。
11.胃肠道畸形的婴儿。
(二)相对适应证1.术前/术后轻度营养不良的病人。
2.术前/术后恶性肿瘤患者。
二、肠外营养支持的禁忌证1.病人的消化道功能正常,并可充分利用者。
2.预计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时间少于5天者。
3.原发病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不宜强求术前肠外营养支持。
4.预计发生肠外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危险性大于可能带来的益处时。
三、营养液配制技术(一)肠外营养液的组成肠外营养液由葡萄糖、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等混合制成。
1.葡萄糖糖类是人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为了提高足够的热能,在配方中常应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所需热能根据病人体重、消耗量、创伤及感染的程度而定。
一般每天需8386~16736kj(2000~4000kcal),但对高热或严重创伤病人,热能需要量可达20920kj(5000kcal)/日。
如果用5%葡萄糖液,1000ml仅能供热能8368kj(2000kcal)。
因此,临床上常用40%~50%的葡萄糖液配制营养液。
2.氨基酸氨基酸提供氮源,是合成蛋白质的基质,足够的氮源可补充和减轻体内蛋白质的消耗,促进组织愈合及酶和激素的合成。
其需要量可以从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以氮为单位,一般为8g/m2体表面积或0.2g~0.3g/kg,在氮丢失过多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
现供临床应用的结晶氨基酸混合液的配方有多种,可根据每个病人不同情况选择使用。
胃肠外营养

胃肠外营养胃肠外营养液的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又称静脉营养):胃肠外营养的发展是现代医学的重要进步,是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它与一般临床上常用的静脉补液有根本的区别,静脉输液除了供给液体外,只能供给一小部分热能和部分电解质,而胃肠外营养可以按照病人的需要输入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包括热能、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胃肠外营养不受病人食欲和消化功能的影响,在病人不能进食,没有消化酶的参与下,仍能使患者得到其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
是抢救重危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
主要适用于不能经口或鼻饲摄取食物者如肠梗阻、坏死性胰腺炎、消化道病等;因消化或吸收障碍无法通过胃肠系统获取营养时,如严重胃肠水肿、吸收不良综合征;超高代谢致营养不足,如严重烧伤、创伤;严重营养缺乏而需手术者以及需特殊营养配方者。
在具体实施中可分为部分肠外营养(PPN)和全胃肠外营养(TPN)二种,部分肠外营养主要是经肠营养摄入不足的一种补充,全胃肠外营养亦称全静脉营养,其提供的热能和营养素可满足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如处理得好需要时可长期使用达数年。
①部分肠外营养(PPN);又称低热量肠外营养,根据患者经肠营养不足的具体需要,经周围静脉补充水解蛋白、氨基酸、葡萄糖及电解质,需要时还可另再经一周围静脉补充脂肪乳剂及维生素,由于此种方法只能提供部分的营养素需要,一般常用于无严重低蛋白血症,基础营养状况尚可的病,人,常用的营养液有复方氨基酸、5~10%葡萄糖电解质和10~20%的脂肪乳剂或单输等渗氨基酸。
②全胃肠外营养(TPN):可分由中心静脉输入含一定浓度的氨基酸(4.75%),葡萄糖(25%)、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标准中心静脉营养的葡萄糖系统和经周围静脉输入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混合液及以另一线输乳化脂肪的脂肪系统,此二系统各有利弊,可由临床医师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来选定。
全胃肠外营养使用技术比较复杂,要求严格,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要对病人进行严密细致的全面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监测,除每日记录出入液量,注意全身反应外,还应观察血常规、电解质、血糖、氧分压、血浆蛋白、尿糖、酮体及尿生化等情况,要根据病人体内代谢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营养液配方,防止发生并发症,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消毒,保护好输入导管,做好导管的护理、防止感染、防止导管拔出,导管进入静脉处的敷料每24小时应更换1次,更换时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处理,注意观察换下的敷料有无异常情况,留置的导管只能专作输入营养液的入口,不能兼作采血样、监测静脉压、投药、输血等用途。
2023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第一部分)

2023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第一部分)为进一步规范营养支持治疗的流程,以指导临床和科研工作,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牵头,邀请国内近百位包涵外科、内科、重症医学科、临床营养、护理、循证医学和统计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的修订工作。
本着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和制度化的原则,指南修订工作遵循国际指南编写标准和中华医学会《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3版)中的临床诊疗指南制订/修订的核心方法与基本流程,并完成指南的注册申请。
本指南的制定将成为临床医生进行营养治疗的重要参考,可更好地规范临床营养治疗,使更多患者获益。
二.指南提出的问题及推荐意见问题1: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推荐意见1:住院患者均应进行营养筛查;对于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应进行营养评估。
门诊有明显摄入不足和体重下降等情况者,也应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证据B,强推荐,100.0%)o营养不良是指由于摄入不足或利用障碍引起能量或营养素缺乏的状态,进而导致人体组分改变,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下降,有可能导致不良临床结局。
住院患者常发生营养不良,近年来国内多中心调查研究显示,住院患者入院时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4.67%~31.02%其发生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和手术因素等有关;营养不良也是导致不良临床结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等。
通过对近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达49.11%,合并营养不良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是营养良好患者的10倍。
多项研究证实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其预后,如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用等。
首次营养筛查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h内与问诊、体格检查等同时进行。
经筛查存在营养风险的应及时进行营养评估。
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ppt课件

肠外营养的定义
肠外营养PN:(Parenteral nutrition)是指营养要 素由胃肠道以外的途径供给机体,人在不进食状 况下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加体重, 愈合创伤,幼儿也可以生长发育,称胃肠外营养, 也称人工胃肠。
肠外营养的成分
糖
脂肪
氮的来源 肠外营养中最佳氮来源是L-氨基酸溶液。 能量的来源 在肠外营养中最佳的非蛋白质能量来源应是糖和脂肪所组成的双能源。 食物中大部份碳水化合物都是以葡萄糖形式到达机体组织。葡萄糖是最佳的碳 水化合物。血糖水平监测不仅容易做而且化费少。葡萄糖在过去肠外营养中, 常作为唯一能量来源,但现已证明这会有许多的缺点。
TPN的配置要求
配置室要求: TNA必须进行无菌操作,有条件者应 在层流台进行。保持室内清洁,配置室需经过空气 消毒,常见的是配液前紫外线照射30分钟,或用其 他设备(电子灭菌灯、电子空气消毒器等)每月 做一次洁净台,配液室的细菌培养. 环境及人员的要求: 避免人员过多走动,洗手至 肘上、戴口罩、帽子,将袖子卷起至肘上防止进 入洁净台。
2.中心静脉输注 CPN 适应证:肠外营养超过2周、营养液渗透压高于 1200mOsm/LH2O者。 置管途径: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上肢的外 周静脉达上腔静脉。 3.不宜采用的肠外营养途径为颈外静脉及股静脉, 前者的置管错位率高,后者的感染性并发症高。
TPN: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机体所需的全部的蛋白质(氨 基酸)、脂肪、碳水化物、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 元素,以达到营养治疗的一种方法。 目的:可提供足够的热量、氨基酸和各种必需的 营养物质,防止或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重建 和恢复机体的无脂细胞群,促进康复。还可使机 体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正氮平衡,伤口愈合和 体重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全合一”稳定性的措施
TNA现配现用,当天用完 药物不能混入,需通过Y型管输注 电解质不直接加入脂乳 总液体量大于1500ml,葡萄糖终浓度<23% 钙和磷分别加入不同的溶液 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后,确认无沉淀加入脂 肪乳
“全合一”的污染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1990-1995年6540袋“全合一” 用0.22μ滤增高
酮症 出血倾向
脂肪颗粒聚集,肺小血管栓塞,急性肺损伤,呼吸衰
竭,脂肪栓塞和死亡 脂肪蓄积于肝、肺,脏器功能受损 被吞噬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免疫抑制
脂肪超载综合征
发热 微循环淤滞、血小板聚集、减少、凝血障碍、 溶血等 胃肠粘膜损伤、肝肿大、肝酶和胆红素增高
吸附
光线
维生素B2是光增敏剂, 促进氨基酸的光分解 VitA,K,C光稳定性差
氧气 脂肪乳剂的成分 保存条件(光线、温度、时 间) 输液袋材料(醋酸乙烯EVA、 透气性) 抗氧化剂浓度(VitE、C 、 A等) 微量元素硒、铜、铁、锌、 锰 新生儿、危重症人和HPN患 者尤其应注意
1937,Elman输注水解蛋白和葡萄糖(静脉营养之父) 1940,Wretlind临床应用水解蛋白 1962,静脉用脂肪乳诞生 1968,Dudrick经中心静脉输注不含脂肪乳的IVH 1970,“AIO”(全合一)动物实验
1972,Solassol报道AIO安全用于临床
1988,AIO广泛普及,ASPEN将其定名为TNA (Total Nutrient Admixture)
维持
氮平衡
保持
促进 病人 康复
瘦肉体
修复组织器官机构
肠外营养使用时机
When the gut works, use it! But what should we do if the gut doesn't work?— PN 何时使用EN,何时添加PN?
EN热卡供给不足的应对措施
Rice et al. Variation in EN deliver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Nutrition, 2005;21: 786-92
呼吸支持前5天肠内营养及氮量的供给量< 总需求量的66.6%
Kyle et al. Hospitalized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are at higher risk of EN underfeeding than Non-ventilated patients. Clin Nutri; 2006, 25: 727-35
脂肪动员不受葡萄糖摄入的抑制
创伤/应激时蛋白质代谢的改变
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等使蛋 白质分解增加,负氮平衡
蛋白质丢失
合成急性相蛋白
通过糖异生满足部分组织对葡萄糖的需求(糖 150-200g/kg.d, 约合300-350g蛋白质)
为组织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
骨骼肌分解最明显
“全合一”的特性和优势
糖脂利用率 更少的护理时间
氮平衡
代谢性并发症↓
更少的床旁技术设备
较少的并发症治疗费用 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
污染↓,导管感染↓
各种成份得到稀释
静脉炎和血栓形成↓
Velickovic G, et al, Med Hyg, 1995 Tristan Udriot M, et al, Med. Hyg. 1993
胃肠道不适应 51%
Engel, Clin Nutr 2003;22:187-92
营养不良的危害
免疫功能下降 瘦肉体丧失,肌力下降,呼吸无力
肺部感染,脱离呼吸机困难
伤口愈合能力下降
吻合口瘘,切口裂开,切口疝等
器官功能障碍 住院时间延长
营养不良与危重病人并发症
总的并发症发生率 ARDS 肾功能衰竭 感染 褥疮 p = 0.0001 p = 0.001 p = 0.0001 p = 0.027 p = 0.009
能量供给不足,外源性氨基酸经糖异生途径
转化为糖,起不到促进蛋白合成的作用
机体不能储存氨基酸,过快或过量输注加重 代谢负担,对脑、肝脏功能造成损害,加重
肾脏负担
单独输注氨基酸的缺陷
高氨血症
水解蛋白液含游离氨较高(目前少见) 氨基酸输入过快 精氨酸不足,将氨转成尿素受影响 严重肝病、重度营养不良、严重感染
创伤/应激时的营养需求与供给
摘自Jonathan Asprer: Principles& practice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All In One Concept
EN/PN摄入量的比较研究
562例 肠功能评价 结果肯定 498例(88.6%)
结果不确定 64例(11.4%)
肠外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朱维铭
概 要
营养支持的重要性与肠外营养的必要性
“全合一”输注的理论依据
低热卡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合理选择脂肪乳剂
营养不良是临床普遍问题
国家 USA USA USA USA USA UK UK UK 病人组 普外科 普外科 内科 内科 普外科 矫形外科 普外科 炎性肠病 发生率(%) 65 50 48 3245 31 18 1744 3050
1999,三腔袋诞生
Rombeau JL. Parenteral nutrition. Saunders Co. Philadelphia.5-6
单瓶输注的弊病
营养素利用率低 易出现代谢并发症
高氨血症,高血糖,脂肪超载综合征……
病人耐受性差
护理工作量大
……
单独输注氨基酸的缺陷
营养支持能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Dvir et al. Clin Nutr 22(suppl 1): 2003, S47 Braunschweig C et al. Indications for administration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adults. NCP 2004, 19(3):l255-62
创 伤 应 激
肾 髓 上 质 腺
下 丘 脑
肾 皮 上 质 腺
高 血 糖
/
胰岛素阻抗 (葡萄糖利用)
创伤/应激时脂肪代谢的特点
脂肪动员成为手术创伤病人能量的主要来源, 大多数组织和器官均依赖脂肪酸获得能量
促进脂肪动员的因素
应激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糖素 和生长激素等 交感神经兴奋
摄入热卡平均只有需要量的49%-70% 只有50%-60%的病人能够耐受EN
营养和热卡不足是造成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Stapleton RD et al. Crit Care Med; 2007:35
呼吸支持病人热卡不足很常见
呼吸机支持病人第1-6天肠内营养量只达到 目标量的50%-70%
配制TNA液
建立配置中心需要考虑的问题
土建要求 无菌要求
个性化配方,满足特殊需要 配置中心投资大 配置时间长,产出有限
空气净化
其他相关设施
全国有配置中心的医院<400家
差错和污染问题仍然难以避免
“全合一”的稳定性
包装容器
脂肪乳剂的过氧化问题
透氧,不能长期储存
营养支持在外科的适应证
外科病人
危重病
手术时有营养不良
纠正营养不良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器官功能支持 预防MODS 严重分解代谢
重大复杂的手术
重症急性胰腺炎 复杂创伤
胃肠道疾病
食道、胃、十二指肠、 胰腺等手术
肠功能障碍
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
维护细胞正常代谢 支持组织器官功能 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参与机体生理功能
EN时肠道不耐受的原因
蠕动功能异常 返流性食管炎 误吸
肠道灌注不足(肠缺血)
消化液分泌减少
恶心 呕吐 腹胀 腹泻 吸收不良
肝、胰、胃、肠液等分泌
不足
危重病人EN实施中常见的问题
其它原因 19% 管道问题 7% 妨碍气道 11% 外科手术 4%
不明原因 8%
肠功能未完全恢复
肠功能完全恢复
随机分组
TPN (Group1)
EN (Group2)
rTPN(Group3)
rEN (Group4)
267例
231例
32例
32例
Woodcock et al. Nutrition, 2001,17(1): 1-12
热卡摄入不足在EN中常见
热 卡 摄 入 不 足 的 发 生 率 %
包括“各种营养物质”
建立在双能源系统基础上
科学地混合配制
同一容器 ( 玻璃瓶或塑料袋 )
所有成份同时输注病人
混合顺序
微量元素和电解质加入氨基酸 磷酸盐加入葡萄糖
上述二种溶液混合于三腔袋中
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混合后加入脂乳
将该混合物加入三腔袋中
排气,轻摇 其它药物不能加入TNA中 整个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70 60 50 40 30 20 10 0 TPN EN rTPN rEN N=32
p<0.001 p<0.001
N=267 N=231 N=32 Woodcock et al. Nutrition, 2001,17(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