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需求结构与中国对美出口表现分析
中美贸易逆差原因解析与应对策略

中美贸易逆差原因解析与应对策略近年来,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备受关注。
贸易逆差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如经济结构、市场开放程度、汇率等。
本文将分析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1.经济结构差异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相互对应的贸易结构也不同。
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电子产品等,而美国则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要出口,如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等。
这导致了两国贸易结构的不平衡,进而形成了贸易逆差。
2.市场准入壁垒美国在一些高技术行业设置了较高的市场准入壁垒,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使得中国在进口高技术产品方面依赖进口,从而导致贸易逆差扩大。
此外,一些关税壁垒、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也是市场准入壁垒的表现,对中国出口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3.汇率问题汇率水平也是造成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过去实行的人民币低估汇率政策使得中国出口产品更具竞争力,而美元的强势使得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买不到竞争优势。
汇率因素给中美贸易带来了一定的不平衡。
二、应对策略1.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推动高技术产业升级。
同时,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发展,以提高出口附加值,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从而缩小贸易逆差。
2.加强市场开放通过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壁垒,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国投资。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标准,以增加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对进口产品的需求。
通过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和扩大消费,以减少与美国的贸易逆差。
3.稳定汇率建立稳定、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避免人民币的大幅升值或贬值,在充分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情况下稳定人民币汇率。
通过稳定汇率,降低汇率波动对贸易逆差的影响,促进贸易平衡。
4.深化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改革加强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的协同配合,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改革,引导资金流动,促进贸易平衡。
同时,建立和完善贸易统计体系,及时准确地了解贸易数据,为制定科学的贸易政策提供支持。
从中美贸易战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中美贸易战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中美贸易战背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以及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美贸易战背景中美贸易战起因于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美国优先"政策,其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并减少对美国企业的竞争。
2024年3月,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随后中美进行了多轮关税对抗。
中美贸易战不仅对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对全球经济形势带来了不确定性。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稳步增长,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中国主要对外贸易伙伴包括欧盟、美国、东盟等地区和国家。
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产品、纺织品等领域,而进口商品则以石油、天然气、机械设备等为主。
三、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减少对美国的出口:中美贸易战导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使得中国对美出口受到抑制。
数据显示,中美贸易战初期,中国对美出口大幅下降。
这给中国对外贸易造成了一定压力,也促使中国加快对外市场的拓展,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2.转变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的贸易伙伴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加强与欧盟、东盟等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合作。
中国进一步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
这些新兴市场的开发将有助于中国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韧性。
3.调整贸易结构: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也推动了中国贸易结构的调整。
中国加快了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增加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此外,中国加大对内需的支持力度,减少对出口依赖度。
这将对中国外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更加可持续、稳定。
4.加强自主创新:中美贸易战开始时,中国面临技术和知识产权侵权的指责。
为了避免贸易摩擦,中国加大了自主创新的力度,推动技术自给自足。
对美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对美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摘要: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中美两国互为双方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美两国经贸发展也给两国人民和两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现实利益。
本文拟在通过我国对美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找出对美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的联系,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美出口;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对策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上第二大和第一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特别是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大幅上升。
因此,分析中美贸易的现状以及目前对美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美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发展概况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两国在经济合作和贸易方面的很多领域都具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很强的互补性,所以两国的经济贸易才能在30多年里一直持续高速的增长。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时,中美两国贸易额仅为9.9亿美元,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额为2.7亿美元,进口额为7.2亿美元,我国对美国持有较多的贸易逆差。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我国经贸合作交流呈稳步上升之势。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成为中美贸易发展的转折点,此后中美贸易额增长迅猛。
但是,一直以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基本保持着很大的贸易顺差优势。
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也影响到中美双边的贸易,双边贸易出现下滑趋势。
根据来自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共333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额为2523.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是自从我国入世7年以来第一次降到个位数的增长率;同时,我国从美国进口额为81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2008年,我国对美国的顺差达到1708.6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4.7%。
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对比分析

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趋势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整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贸易关系、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经济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与趋势。
一、整体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上逐渐接近美国。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高速增长和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实现了从封闭相对落后的国家向开放和发展中国家转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不足1,000美元增长至近10,000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具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高度发达的先进技术。
美国经济总量约为中国的两倍,人均GDP达到近60,000美元。
美国一直以其创新和高效的生产方式享誉世界,其经济体系基础牢固,多元化和服务业发达程度较高,是世界经济的稳定支柱。
中国和美国的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中国高速增长、结构升级和消费拉动,美国则以创新和增值为主要特征。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追求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而美国则会继续强调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以维持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二、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快速增长。
制造业占GDP 比重较高,但随着城镇化和消费升级,服务业正在成为主导产业。
此外,中国还有大量的传统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高科技、绿色和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美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多元化和服务业占比高。
美国是全球科技和创新的领头羊,其高科技产业和创新能力卓越。
与此同时,美国的制造业和农业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尤其是在高端制造和农业科技方面。
中国和美国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但也存在着互补性。
中国的制造业和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以及服务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补充和促进。
三、贸易关系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密切。
中美贸易发展现状及战略分析.doc

中美贸易发展现状及战略分析一、中美贸易现状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贸易伙伴为欧盟,日本居第三位。
而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
双边经贸合作与发展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
自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交流呈稳步上升之势。
1972年,中美两国贸易额仅为1288万美元。
在此后的30多年里,该数目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美贸易额迅猛增长。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基本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优势。
仅仅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双边贸易增长出现下滑。
据中国海关网站消息,海关总署最新发布报告指出,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为入世7年来的最低点。
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7%。
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982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2208亿美元,下降12.5%;中国对美国进口774亿美元,下降4.8%。
美方贸易逆差为1434亿美元,下降16.1%。
二、中美贸易发展中的不利因素1、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流尽管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仍是各国的共识,但进入2009年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
200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的近8000亿美元刺激经济法案中,继续保留颇受争议的“购买美国货”条款。
这一条款规定,在刺激计划的基建项目中需要使用的钢铁产品和所有制成品,都必须为美国制造。
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无疑对稳定中国外需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2、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继续成为敏感问题根据中国的统计,中美贸易1993年美方开始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586亿美元,10年增长了近8.5倍;根据美国的统计,1983年美方开始有逆差,为3亿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1240亿美元,20年增长了412倍。
中美经济关系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美经济关系现状及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中美经济关系作为世界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和美国两国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中美经济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一、中美经济关系现状1. 贸易中美贸易一直是两国经济关系的核心。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到了5585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2608亿美元,对美贸易逆差937亿美元。
中美贸易争端自2018年开始加剧,贸易壁垒措施相互抬高,包括美国对中国加征微调关税,中国反击加征关税等,对两国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
2. 投资在投资领域,中美之间的投资联系越来越重要。
截至2019年底,美国在华累计直接投资总额为935亿美元,中国在美累计直接投资总额为1180亿美元。
同时,两国跨境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资本流动越来越活跃。
3. 货币政策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也相互影响。
美国此前多次指责中国通过人民币汇率操纵提高出口竞争力,而中国则认为美国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全球贸易不平衡。
此外,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造成了全球经济的波动。
二、中美经济关系趋势1. 贸易中美经济关系的磨合和调整将长期存在。
中美贸易战的缓和并不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复苏,美国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也将成为关键因素。
同时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扩大进口、改善营商环境等政策也将有助于缩小中美贸易逆差,减少外部局势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2. 投资跨境投资仍持续增加,中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在增强。
不过,由于美国国内对中国投资的监管力度加大,投资环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中国在美的投资可能会受到影响。
3. 货币政策美国的货币政策将会继续影响全球经济,特别是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和货币相对汇率的干扰。
而对于中国而言,突出问题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深入推进。
3、中美贸易结构分析

图表分析:对美国出口总额高,增长快。
对美国进口总额低,增长慢。
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对美出口中,农产品比重和矿物产品比重较小,主要为工业制成品,而且比例结构较为稳定。
对美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器和交通设备等比重稳步上升,其他消费品比重显著下降,其余类型比重基本不变。
进口结构来说农产品进口有所上升,矿物类略有上升,工业制成品比重略有下降。
在对美进口工业制成品种,机械和交通工具类明显下降,化学类制成品略有上升。
结论: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逐渐得到优化,从初级产品为主逐渐转向以工业制品为主。
在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持续大幅度下降,而工业制品的比重持续上升。
这说明,在外贸量迅速扩大的同时,外贸结构发生不断的变化。
同时初级产品出口的内部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形成了以食品及活动物为主、以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为辅的良性出口结构。
另一方面,我国制成品出口内部结构也得到优化,改变了过去以轻纺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形成了以机械运输设备及杂项制品并重的出口结构。
我国的出口制成品正朝着以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高级制成品为主的方向发展。
工业制成品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而进口的初级产品结构也在逐步提升。
美国贸易结构水平属典型的水平分工型,这种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由于国际分工高度化和跨国公司生产国际化,制成品在出口和进口中均占很大比重。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商品贸易结构水平非常低,属中级垂直分工。
因此,我国的货物贸易结构中出口结构以轻纺制品为主,重化工业制品比重较低,机电产品出口比较低,进口结构则以重化工业制品尤其是机电设备为主,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很小。
这样的贸易结构使我国在两国的国际贸易分工中处于低层次。
中国美国贸易战的影响与后果

中国美国贸易战的影响与后果随着中国与美国之间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中国美国贸易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场贸易战对中国和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后果,从贸易结构到全球供应链再造,各方都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双边贸易关系调整中国美国贸易战对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政府推出的关税政策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大幅下降,中美贸易总额减少。
中国加大对美投资的审查力度,限制对美直接投资,同时转向拓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
中国出口企业也在积极调整出口品种,减少对美的依赖。
二、全球供应链调整中国美国贸易战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重大冲击。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许多产业链环节都与中国密切相关。
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使得全球供应链受到扰乱,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替代来源,转移生产基地,以应对高关税带来的压力。
这将引发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和再分工,可能会带来全球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
三、经济增长放缓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贸易战不仅对双方经济产生直接冲击,也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波及效应。
贸易壁垒导致增长预期下调,市场信心受到动摇,投资和消费受到负面影响。
此外,贸易战还引发了汇率波动和资本流动的不稳定,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
四、投资环境改变中国美国贸易战影响了中美两国的投资环境。
美国对华投资受到限制,中资企业在美国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和审查。
同时,中国也收紧了对外投资的管控,加强了对境外投资的审查和管理。
这些措施使得跨国企业在国际投资决策上更加谨慎,对全球投资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
五、国际秩序重塑中国美国贸易战引发了对现行国际贸易秩序的质疑和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逆流,给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挑战。
此外,中国美国贸易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形象,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和合作中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中美两国持续的贸易摩擦中,双方都在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需求结构与中国对美出口表现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章艳红内容摘要:为深入研究外部需求变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本文采用数据描述性分析和计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出口结构与美国需求结构以及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出口结构与美国进口需求结构之间联系密切,中国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也就是美国依赖进口供给程度最高的部分。
2)中国在消费品和资本品方面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进口贸易伙伴之一。
3)资本品中国对美耐用品品出口的长期收入弹性和财富弹性远大于非耐用品出口;美国企业税后利润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向美资本品出口有显著的长期正面效应。
4)非耐用品出口的调整速度最快,而耐用品和资本品出口的调整速度稍慢。
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目前有必要降低中国出口行业的出口成本以维持其获利空间,但有关扶持措施应当针对不同的出口类别有所区别,在长期应当大力发展内需。
关键词:中国出口,美国需求结构I. 引言中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外需,在这种特殊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出口的目的是利用本国在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以满足主要出口市场上的需求,造成了出口结构取决于外部需求结构,而与国内需求结构严重脱节的局面。
这就意味着外部需求冲击会带来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
然而,由于发展内需的体制性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中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要维持依赖外需的特殊经济增长模式,这也使得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外部需求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次贷危机发生后,不少研究关注于外需下降对中国出口造成的冲击,如在上几次的人大宏观经济报告的数篇分报告中分析汇报了中国分出口目的地、分类别出口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认为外需总量下降会对中国出口造成严重冲击。
1然而,更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我们关注外部市场的需求结构与出口表现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出口结构与外需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出口结构的形成。
其次,由于不同种类的外部需求(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可能有着不同的决定要素,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决定因素的变化对中国各类出口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才能较为真切地理解外需变化对我国出口的结构性影响。
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
鉴于中美双边贸易的重要性和相关贸易数据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本文因此采用了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了美国国内需求因素与中国对美出口表现之间的关系,以求在理解外需冲击中国经济方面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和证据。
具体说来,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中国出口结构与美国进口需求结构之间联系密切。
2)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进口贸易伙伴之一。
3)资本品中国对美耐用品品出口的长期收入弹性和财富弹性远大于非耐用品出口;美国企业税后利润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向美资本品出口有显著的长期正面效应。
同时,非耐用品出口的调整速度最快,而耐用品和资本品出口的调整速度稍慢。
4)中国未来对美出口表现和结构取决于未来美国经济恢复后居民财富和企业赢利水平的恢复。
本文第二部分是简单的数据分析,描述了中国向美出口的表现以及其结构变化的趋势,分析了中国向美出口在美国各类支出中的重要性,以及各类支出主要决定要素的变化趋势。
本文第三部分是计量分析,通过分布滞后模型来估算中国向美各类出口的长期和短期收入、财富、以及实际汇率弹性,以求就外需的结构性发展趋势提供一些证据。
本文第四部分总结主要发现,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II. 中国对美出口结构和美国需求结构的描述性分析中国对美出口按不同分类方法可分为不同类别,本文从最终使用目的(End1 见 2008 年中期和年终宏观经济报告中作者本人章艳红的两篇分报告。
1Use Classification) 出发将其分为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
2其中消费品指由消费者购买的最终商品,资本品指由企业购买用于生产的最终商品,中间品指由企业购买在生产最终商品过程中需要的部件和半成品等。
由于不同使用者(消费者和企业)的支出行为可能存在差异,这样的分类便于我们考察不同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对美出口。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对不同美出口类别具有如下特点:1. 就增长率而言,资本品出口增长最快,中间品出口次之,消费品出口又次之,说明次贷危机对资本品和消费品出口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就稳定性而言,中间品出口增长的波动幅度最大,资本品次之,消费品又次之。
表 1 给出了选定年份各类出口的名义和实际季度增长率。
可以看出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季度平均增长率,资本品出口一直高于其他类别,而中间品出口的增速在 1990 年代末以来明显加快,消费品的增速则相对和缓。
相应地,中国对美出口中资本品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而消费品所占比例则有所萎缩。
应当说,资本品出口比重的加大反映了中国自主生产和研发能力的改善,而中间品出口增速的提高则反映了 1990 年代末以来全球生产链的分工和加工贸易的盛行。
另外,容易看出次贷危机对资本品出口和消费品出口打击特别严重,使得它们在 2007 年增长明显下降后,在 2008 年进入负增长。
表 1 按用途分类中国向美国出口名义和实际季度增长率季度名义增长率(%) 季度实际增长率(以 2002 年美元计价,%)资本品消费品中间品资本品消费品中间品时间出口出口出口出口出口出口1989 17.75 7.43 5.02 18.05 6.86 5.64 1992 11.10 4.47 3.75 10.52 3.53 3.60 1995 10.38 1.11 4.46 10.10 0.72 2.93 1998 4.85 2.10 1.83 6.30 2.40 6.39 2001 0.10 -0.23 -0.44 0.75 -0.03 6.11 2004 8.68 4.98 12.50 7.79 5.37 7.13 2007 4.05 1.25 0.03 3.86 0.84 -5.85 2008 -0.09 -0.68 4.13 -0.33 -1.24 8.29 2008Q1 0.10 -3.95 6.59 0.13 -4.66 -1.93 2008Q2 5.22 0.42 8.01 4.26 -1.09 -2.70 2008Q3 1.86 8.41 7.81 1.74 8.24 9.43 2008Q4 -7.53 -7.57 -5.92 -7.46 -7.43 28.35 数据来源:中美贸易额收集自美国 USITC TRADE DATAWEB,贸易量根据美国劳工调查局的2 本文按照美国进口end use classification,将1 位数分类中的1 类(Industrial supplies and materials)划分为中间品,将 2 类(Capital goods, except automobiles)划分为资本品,将 4 类(Consumption goods)划分为消费品,其中将 2 位数分类中的 40(manufactured non-durables)划分为非耐用品,将 41(manufactured durables)划分为耐用品。
因此本文使用的分类数据不包括 0 类(Foods,feeds, beverages),3 类(Auto, vehicles, parts and engines),和5类(Other goods)。
/foreign-trade/reference/codes/enduse/imeu.txt2贸易价格指数计算得出。
增长率由作者根据数据计算得出。
在波动性方面,中间品出口波动程度明显高过其他两类出口,特别是在 1990年代早期,在-30%和+40%之间剧烈波动。
这可能是中间品属于中间投入,其需求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比较容易进行短期调整。
消费品的增速则波动较小,主要在 0%和 10%之间波动,说明消费需求增长相对与企业投资需求来说比较稳定。
这样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预期在经济周期中三类出口的表现。
图 1 中国对美各类出口的季度增长率(1989:02-2008:04)Graph 1 Quarterly Growth Rates of US imports fromChina(1989:02 - 2008:04, SA)40302010-10-20-3090 92 94 96 98 00 02 04 06 08TimeUS imports fromChinaUS imports of capital goods fromChinaUS imports of consumption goods fromChinaUS imports of intermediate goods fromChina2. 中国成为美国非常重要的进口贸易伙伴,约有40%的进口消费品来自中国,25%的进口资本品来自中国,5%的中间品来自中国。
进入2000 年代后,进口资本品中中国产品所占比例大幅攀升。
从图 2 可以看出,从 1989 年初到 2008 年底,美国进口消费品中来自中国部分从约为 7%上升到略低于 40%,进口资本品中来自中国部分从 1%左右上升到超过 25%,进口中间品中来自中国部分也从 1%左右稳步上升到 5%。
很明显,在美国这个主要出口市场上,中国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进口需求的改变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影响才不容忽视。
经过 20 年的发展,不夸张地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消费品供给国。
但如果进一步将消费品分为耐用品和非耐用品,那么中国向美国提供的消费品中二者所占比重则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从图 3 可以看出,1995 年之前,非耐用品出口所占比重大约在 55%上下,耐用品出口大约占 45%;1995 年之后,耐用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到 2008 年达到了 65%以上,非耐用品的比重则降到了不足 35%。
由于耐用品需求通常比非耐用品需求具有较大的收入弹性,这样一种结构性的改变预示着当美国进入经济衰退时,中国的消费品出口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耐用品生产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3图 4 则表明从 1989 年到 2008 年,在美国进口的耐用品中,来自中国的部分从约为 7%上升到约为 50%;在美国进口的非耐用品中,中国产品所占比重则从 10%上升到 30%。
图 2 美国各类进口中中国产品所占比例(按使用目的分类, 未经季节性调整, 1989-2008)图 3 中国对美消费品出口的构成(1989-2008)Graph Composition of China's consumption good exports to the US(1989-2008)6864605652484440363289 91 93 95 97 99 01 03 05 07YeardurablegoodsasshareofconsumptiongoodsexportstotheUSnondurablegoodsasshareofconsumptiongoodsexportstotheUS图 4 美国进口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中中国产品所占比例(未经季节性调整, 1989-2008)4非洲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