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第一章:哲学的起源与意义1.1 教学目标1. 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3. 掌握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1.2 教学内容1. 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等;2. 哲学的基本概念: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3. 哲学的意义:对生活、社会和人类的思考与探索。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讨论法:探讨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3. 案例分析法:分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西方哲学主流思想2.1 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 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3. 掌握西方哲学的基本观点。
2.2 教学内容1. 古代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2. 中世纪哲学: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 近现代哲学: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4. 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分析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等。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观点;2. 比较法:分析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异同;3. 小组讨论法:探讨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 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3. 掌握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
3.2 教学内容1. 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2. 道家哲学:老子、庄子、列子等;3. 墨家哲学:墨子、墨经等;4. 法家哲学:韩非子、李斯等;5. 佛教哲学:释迦牟尼、慧能等;6. 道教哲学:葛洪、抱朴子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哲学与日常生活4.1 教学目标1. 了解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理解哲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 掌握生活中的哲学思考方法。
初中生活与哲学规律教案

初中生活与哲学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初中生活中的常见哲学规律,提高学生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分析初中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哲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初中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哲学规律的定义和特点2. 初中生活中的哲学规律实例分析3. 如何在初中生活中运用哲学规律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初中生活有趣吗?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惑或者难题?”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师总结:初中生活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我们都需要学会运用哲学规律来解决问题。
第二步:讲解哲学规律1. 教师简要介绍哲学规律的定义和特点,如普遍性、客观性、规律性等。
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哲学规律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应用。
第三步:分析初中生活中的哲学规律实例1.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初中生活中的实例,如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时间管理等。
2.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实例中蕴含的哲学规律,如规律性、矛盾性、发展性等。
第四步:如何在初中生活中运用哲学规律解决问题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哲学规律解决自己在初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给出建议和方法,如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积极面对困难等。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哲学规律的理解。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哲学规律,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哲学规律的认知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学生运用哲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拓展1. 邀请哲学家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哲学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开展哲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哲学规律,学会运用哲学规律解决初中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质量。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第一章:哲学的起源与定义1.1 哲学的起源1.2 哲学的定义1.3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1.4 哲学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古代哲学2.1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2.2 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2.3 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2.4 古代埃及的哲学思想第三章:近现代哲学3.1 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3.2 19世纪的西方哲学3.3 20世纪的西方哲学3.4 近现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第四章:当代哲学4.1 分析哲学4.2 现象学4.3 结构主义4.4 后结构主义第五章:哲学与生活5.1 哲学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5.2 哲学与道德观念5.3 哲学与人生观5.4 哲学与价值观第六章:哲学与科学6.1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6.2 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6.3 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的哲学探讨6.4 当代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第七章:哲学与宗教7.1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7.2 宗教哲学的基本问题7.3 主要宗教的哲学思想7.4 宗教与道德、政治、文化的关系第八章:哲学与艺术8.1 哲学与艺术的联系8.2 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8.3 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哲学阐释8.4 当代艺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第九章:哲学与社会科学9.1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与联系9.2 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9.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哲学探讨9.4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第十章:哲学与个人成长10.1 哲学与自我认知10.2 哲学与人生规划10.3 哲学与心理健康10.4 哲学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第十一章:哲学与政治11.1 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1.2 古代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对比11.3 主要政治哲学理论及其实践11.4 政治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应用与挑战第十二章:哲学与经济12.1 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12.2 经济哲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实践12.3 经济哲学在当代经济领域的应用12.4 经济哲学在解决经济问题中的作用与挑战第十三章:哲学与生态环境13.1 生态环境哲学的基本问题13.2 生态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13.3 生态环境哲学在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应用13.4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与实践第十四章:哲学与教育14.1 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14.2 教育哲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实践14.3 教育哲学在当代教育领域的应用14.4 教育哲学在解决教育问题中的作用与挑战第十五章:哲学与未来展望15.1 未来哲学的发展趋势15.2 哲学在未来的社会作用15.3 青少年如何学习哲学、应用哲学15.4 我国哲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全套教案《生活与哲学》涵盖了哲学的起源、定义、历史发展、与各领域的联系以及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单元一:人类文明与哲学思维第一课: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目标: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理解其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活动:- 展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 学生小组讨论人类文明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课: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目标:了解古代哲学思想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 教学活动:- 分组研究古代哲学思想,并展示研究成果。
- 分析古代哲学思想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 教学资源:- 分组研究资料:古代哲学思想家及其思想单元二: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第三课:社会生活与道德伦理- 目标:探讨社会生活与道德伦理的关系,并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 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角色扮演。
- 分析道德伦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教学资源:- 角色扮演任务:道德困境情景第四课: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 目标:思考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的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教学活动:- 学生分享个人生活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 分析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的关系。
- 教学资源:- 学生分享材料:个人生活中的哲学思考单元三:自然与人类第五课:自然观与人文精神- 目标:了解自然观与人文精神的演变过程,并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教学活动:- 分组研究不同时期的自然观和人文精神的变化,进行展示。
- 探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
- 教学资源:- 分组研究材料:不同时期的自然观与人文精神第六课: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目标: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并思考其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活动:- 回顾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发展阶段。
- 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并进行探讨。
-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以上是《生活与哲学》全册的教案,希望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教案范文(10篇):《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等

高二政治教案(10篇)内容提要:《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文化与生活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英沽政治体制的异同教案英沽政治体制的异同教案英沽政治体制的异同教案第八课第一节第二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八课第一节第二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八课第一节第二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教学案第二框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全文字数:33491《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前言(第一课时)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目标导航】一、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2.提示与建议(1)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2)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二、高考考点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知识梳理】1、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3、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章:生活与哲学的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2. 理解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
1.2 教学内容1. 生活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2. 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哲学的基本问题。
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2. 讲解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组织学生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1.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生活与哲学关系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哲学定义和分类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第二章:古代哲学思想2.1 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掌握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理解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 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讲解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组织学生讨论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古代哲学背景和发展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
第三章:中世纪哲学思想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掌握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理解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1. 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讲解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组织学生讨论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中世纪哲学背景和发展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
第四章:现代哲学思想4.1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生活与哲学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哲学的定义和作用;2.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培养学生对哲学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教学重点:1. 哲学的定义和作用;2.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1. 哲学的概念理解;2. 哲学的发展历程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料;2. PPT或黑板等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2. 学生分享对哲学的理解。
二、什么是哲学(10分钟)1. 教师讲解哲学的定义和作用;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探讨哲学的作用和意义。
三、哲学的起源(10分钟)1. 教师讲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四、哲学的发展历程(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回顾哲学的发展历程。
五、小结(5分钟)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哲学的基础知识。
《生活与哲学》教案(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让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3.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1. 实践与认识的内在联系的理解;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料;2. PPT或黑板等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讲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内在联系。
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0分钟)1. 教师讲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2. 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八、运用哲学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尝试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分析: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导入:哲理小故事:量力而行:老鹰从很高的岩石上向下俯冲,用它的利爪抓在小绵羊身上,穴鸟看到了,心想自己一定比老鹰强,就模仿老鹰的动作,飞到绵羊身上,没想到脚爪却被绵羊弯曲的毛给缠绕住,拔不出来。
牧羊人发现了,就跑过去把穴鸟的脚爪尖剪掉,把穴鸟带回去给孩子们玩。
设问: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各有所长,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去发展。
看到他人名利双收,便想依样画葫芦,是得不偿失的。
看他人经营贸易赚钱,忘却自己在个性、专业上不适合,便思自立门户,失败往往接踵而来。
这其实就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那什么是哲学,它来自何方?新课讲解:(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对,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属于生活的。
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学习生活来看看,它和哲学有没有关系。
探究: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充满哲理的现象?由选文理科中的哲学引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大家往往都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情况的,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这恰恰就是我们哲学的观点。
大家思考下:你幸福吗?(每个人所说的幸福不幸福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样的看法其实也体现了哲学的观点。
)哲学是不是那么深不可测呢?它是不是很玄妙啊?它恰恰就是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
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解析:①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②人的三对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们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需要哲学智慧(结合课本P4名言)正如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哲学上说的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即人的思维)。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
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
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
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
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
“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
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
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田忌赛马》中的田忌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提示:在于田忌善于思考,他能够从双方实力的分析中找到对策,通过重新组合实现整体实力的增强。
这里就蕴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哲学观点。
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哲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它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那大家可能会问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哲学呢?学习哲学有什么作用呢?(即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为什么要学哲学)1、哲学的本义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附哲学的本义: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由“爱”和“慧”两个字组成,其意为“爱智慧”。
后来,它在世界各国语言文字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古汉语中,“哲”释为“智慧”“聪明”“贤明”等,含有通晓事理之意。
“哲”之为“学”,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或学说。
)◇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哲学的任务:(作用、功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课堂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探究提示:(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破盛满水的大缸,把小孩救了出来。
设问:司马光的这种救人的方法好吗?为什么他能够想到用这种方法救人?有人说,司马光把水缸打坏造成了损失,方法不好。
你怎么评价这件事情?①司马光想到这种方法,主要是其有正确、创造性的思维,智慧的头脑;②对待损失应该有一个标准,司马光能够正确对待“得与失”,舍小利(破缸)而获大利(救人)。
这使我们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了前行的明灯。
从哲学得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
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思考哲学的任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否举例加以分析。
具体来说:“两个看待”+“三个对待”(1)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举例: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要立足长远,不懈奋斗;学习中要立长志,不能常立志;终身学习观念。
(2)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举例:“独身的解释”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终身未娶。
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
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
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
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其中前两者比较好理解,论及第三层境界,我的一位朋友略作沉思,煞有介事地讲,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得有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
(3)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举例:社会的科技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解决好国家需要与个人就业愿望的关系,不能贪高,要切合实际,积极发展提高自己(专业、薪金、职位等)。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则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层: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天地的境界。
其中,对于天地最高境界的解释是,“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种心载天地胸藏宇宙的人生境界,又将人们的认识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彻底摆脱了功利与道德的层次,同时也煞费苦心地让人尽量避免了佛道的“遁世”和道家的“无为”。
(4)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5)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错误的赞扬”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
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
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
”“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