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

儒家孔孟“君子”人格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背景,以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依据,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质。孔孟“君子”人格的思想特制主要包括: 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要有言而有信的品质等。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养成优秀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键词:孔孟,“君子”人格,现代价值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The Concept and Its Modern Values

Abstract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gener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social inter-face,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time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Mencius "basically good" theory, has a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special ideological character include: the caring spirit of the gentleman code of ethics, the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to honor the concept of self-improvement will be a gentleman, a gentleman to be true to its word and so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not only at the tim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ou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good character has a positive mean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ntleman's character in "love" thinking, help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ideas will help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e gentleman in the determined quality conducive to social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 gentleman true to its word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ed.

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n value

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基础

(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血缘为基础、以礼法为特征的传统的宗法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周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相对统一,各诸侯国对周天子绝对服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具有无上的权威,上下等级森严,长幼尊卑有序,整个社会生活相对和谐安定。到了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早期的宗法制和公社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割据混战,很多氏族国家被吞并消灭。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贵族开始打破陈规,以土地买卖和经营商业为基础,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新兴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这些新兴阶级开始追求他们在政治上的特权,他们在军事上穷兵黩武,最终导致沿袭氏族联盟体系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社会礼崩乐坏,混乱不堪。

孔子深刻感受到这个大动荡时期社会的混乱,试图恢复周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百

姓安居乐业。因而他竭力主张维护“礼”的统治秩序,反对“刑”、“政”,反对贪图财利,主张保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仁爱、孝悌等道德诉求;同时也要求缓和社会矛盾,以德治民,任用下层有德之士,进行社会改良。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既符合时代要求,又与传统没有完全决裂的新的道德伦理规范就呼之欲出,即先秦孔孟儒家的君子理想。

(二)孔孟“君子”人格的理论基础

人性论是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理论基础,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论基础。儒家的人性论是多元的,包括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等,但却是以孔孟所提出的性善论为最基本特征。儒家的性善论认为:人的先天本性是善良的,人的不善来源于后天习染。正因为人的先天本质是善的,所以人才有了向善的可能性。

《论语.阳货》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性善论的观点,但是他主张性善的倾向却是肯定的。

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的素质,“习”指的是后天的习染。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作用使得人的品质有优劣之分,所以贤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教育达到的。因此,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君子人格的理论基础在孔子那里具体表现为仁学理论。孔子说“仁人君子”,君子的理想人格从外在表现看是“礼”,从内在实质看是“仁”,孔孟君子的仁德精神必须符合“礼”的道德规范。“礼”作为孔子实现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它约束、规范人们外在行为的功能与作用。礼的修养,就是要克制恶习与贪欲,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礼”实际上是行为的节制。孔子认为,有些原本是好的品格,如果没有节制也可能走向极端,所以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①]”而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是立身之本,没有“礼”人不仅在社会上无法立足,而且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孔子又言:“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②]”有学问的人若只在学习上下功夫而不在礼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同样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因而,孔子要求君子必须“立于礼”,要求君子必须“依礼”行事,遵守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礼”不仅是自立的基础,在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③] ”。“克己”而回归到“礼”所规定的范围中去,“立于礼、约于礼、归于礼”,这些都是个人道德修养时所应该首先做到的,只有在这些“礼”的方面取得了独立,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仁”的境界,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升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仁”和“礼”构成了君子人格的义理根据,君子人格是“仁”与“礼”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会通交融,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仁”就是一个空架子,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礼”;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在现实生活中当“礼”与“仁”有所背离时,应以“仁”为圭臬。由是可知,孔子理想人格的君子概念的境界彰显,即是一个内在的仁德胸怀与外在的礼的行宜所共同构成的。君子守礼,更要怀仁,后者更为根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④],否则“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5[⑤]。?

孟子系统提出并讨论人性问题。孟子极力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为此,孟子还提出著名的“四心”之说,进一步构成了他的性善论。孟子说的人性本善,是指人独异于禽兽者的根本特征。性善论的基本推理是首先阐发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用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一特定场景来说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孟子·公孙丑上》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人人具有的这种“不忍人之心”,孟子又给他命名为“本心”,或者说“良心”,本心是人

生而有之的,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非由外铄的。猛然间见到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要掉进井里了,任何人都会顿生一种惊骇恐惧、悲悯不忍之情,就如孟子说的,这并不是出于利害关系的考虑,完全是良心的自觉。由此可见,孟子非常强调人的本心,而将失其本心者划入到非人的行列。如果说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理论的根据,那么良心本心则是性善的根据。孟子对人心的重视程度,在《告子上》一篇还有更加直截的阐明,他明确指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基于此,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认为普天下的人皆有良知良能,“圣人与我同类”,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由于“圣人先得我心所同然而”。意思是说圣人只不过是把人人都具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借此,孟子肯定了“人人皆可为尧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君子人格形象。

可见,孔孟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的,它以“仁”为终极关怀,以“礼”为实现手段,追求“内圣”与“外王”合一的德才兼备的圣人君子形象。

二、孔孟“君子”人格的涵义及其思想特质

(一)儒家孔孟“君子”人格的涵义

君子,这是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说,这一概念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部经典著作,不了解君子的涵义,就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了解中国人,就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及处事态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今日之中国,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今日之中国人,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那就是君子人格的合符逻辑的展开。

何谓君子?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有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界说,分别见于《礼记》和《大戴礼记》。《礼记·曲礼上》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哀公曰:‘善!何如则可谓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 6[⑥]

分析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在孔孟的思想中,对君子这一人格的全面把握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说的,即通常所谓的“仁”、“智”、“勇”三者。“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7[⑦]”这里所说的“仁”是指道德而言的。关于仁德,在儒家塑造的“君子”中,几乎包括了所有德目,如孔子在《雍也》中答子贡的一段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孟子在《尽心》中也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也就是说:为人之道,总而言之只是一个仁而已。智:才慧的意思,“智者不惑”,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全面的知识,才不致被假象所迷惑,才有可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孔子提倡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不践迹,亦不入于室”8[⑧]。勇:从整个儒家哲学来看,谈勇并不多,但它却是达仁成君子的重要一条。“勇者不惧”,“见义不为,无勇也。”可见,儒家所谈之勇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气质、胆略。如果一个人胆小怕事,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大事业。

仁、智、勇三德融为一体,其中仁是中心,智者知仁,勇者行人,也就是说,只有智、勇才能达仁,并且由此构成一个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杀身成仁的理想人格。君子把仁义时刻放在心上,以至于经常用它来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努力做到使自己的君子之名与实际的言行相符合。《说苑·敬慎》曰:“去侥幸,务忠信,节嗜欲,无取虐于人,则称为君子,名声常存。”《说苑·敬慎》又曰:“夫侥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谩谀者,穷辱之舍也;取虐于人者,趋祸之路也。”这些都要求君子要言而有信,才能有好的名声,趋利避害。名不符实是君子所不容的,所以儒家《程氏经说·论语解·里仁》曰:“去仁,则不得名君子矣。”因为,仁乃儒家之德性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德性就无着落,君子而无德性又怎能称之为君子呢?但是,君子不只是具有仁德,而且是有“全德”、有“纯德”的人,也就是说,君子应是一个具有各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纯良的道德境界。其次,君子在待人接物方面,常表现为宽厚仁爱,不求全责备,不过于严厉、苛刻。《程氏粹言·人物篇》曰:“君子常过于厚,小人常过于薄。君子常过于爱,小人常过于忍。”无论

好人恶人皆出于公心,出于对公利的考虑而不是出于私人恩怨,或偏执、狭隘的个人情感。

《朱子语类·论语六》曰:“君子小人之反”。“君子之于人,无一人使之不得其所,这便是周;小人之于人,但见同于己者与之,不同于己者恶之,这便是比。君子之于人,非是全无恶人处,但好善恶恶,皆出于公。用一善人于国,则一国享其治;用一善人于天下,则天下享其治;于一邑之中去一恶人,则一邑获其安;于一乡之中去一恶人,则一乡受其安,岂不是周!小人之心,一切反是。”在孔孟的思想中,君子是与小人相对立的,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君子小人之反”。

孟子把孔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了发挥,认为善本来就根植在人心中,《孟子·告子上》曰:“仁,人心也”,《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所以,人心向善是极其自然的事情,是理之当然,所以孟子在《孟子·告子上》里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诫人们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成,乐莫大焉。9[⑨]”只要人们不懈地寻求自己的善良本心,人生就快乐无尽,正如《孟子·告子上》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之道也无非就是为了不“失其本心”,保持人的善良本心,即要“存其心,养其性”。正因为君子是自为完善、自为向善的人,所以,其德行是名符其实的,是真诚的善,而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与世人的伪善恰好形成对比。

孟子所提倡的君子人格鲜明地展现出了自信自尊的特点。孟子以继承三世之伟业为己任,以“变今之俗”为目标,以身为圣人之徒而自豪,他明确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10[⑩]孟子这种饱含大丈夫气节的君子人格气度总是能够使他如御风而行,居高临下,声势夺人。这强烈地体现在他与君王的对话中:孟子与国君交谈,“说大人,则藐之,勿视之巍巍然”11[11],不避锋芒,直冲要害,他的那种无所畏惧而表现出的如决江河的沛然正气令君王“莫之而能御”。除此之外,孟子对待君民关系也毫不保留地展现出他自信自尊的君子人格,孟子巧妙地把性善论运用于君民关系的理解中。人皆可以为尧舜,故《离娄下》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尽心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激烈的言辞无不朝统治者的威严发出挑战,体现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体现出孟子一贯主张的君子自尊自信、不畏权贵、自强不息的理想人格。

在孔孟看来,君子不是侥幸达成的,而是仔细思考自己的地位和使命,谨慎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思想与“仁”一致,行为与“义”一致,慎始慎终的结果。尽管君子也难免有过失,有不足之处,但其行为光明磊落,天地可鉴;其动机纯正无邪,昭然若揭,与小人欲藏还露,欲盖弥彰,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淮南子·泰族训》曰:“故君子之过也,犹日月之蚀,何害于明?小人之可也,犹狗之昼吠,鸱之夜见,何益于善?”

君子之可贵,就在于其德性可敬。君子是集众善于一身的,是社会的德性的象征。这种集众善于一身的真正意味就是:君子是不断追求完美的人,是不断向无矛盾的人生境界靠拢的人,虽然现实的人不可能绝对的完美无缺,似乎是命中注定似的不可能达到圣人境界,但君子孜孜不倦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前进。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过:“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模范,只因为他是不完全的人群中比较完全的一个。而所谓完全并非是圆满无缺,而是颠扑不破地、再接再厉地向着比较圆满无缺的前途迈进的意思。”儒家孔孟一派所建构的君子就是这样的人。

(二)儒家孔孟“君子”的思想特质

1、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

“仁”是君子人格所要达到的最高道德准则,是贯穿孔子人格学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一条主线。孔子从不同层面对“仁”做了多种界说,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2[12],这是仁的基本内涵;又如,在樊迟问仁时,孔子曰:“仁者爱人。”这是对行仁的方法的回答,指出爱人要推己及人,由亲亲之爱到泛爱的境界;孔子又从道德修养方法的角度讲“仁”,曰“克己复礼为仁”,并进一步解释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13[13]”君子要以“仁”为道德准则,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道德规范,并且行“仁”是自己自觉主动的行为,由己不由人。

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主张君子追寻一种尧舜般的理想人格,让世人修身养性以成为“大丈夫”。他给君子的“大丈夫”的人格定位画了个很好的坐标:《滕文公下》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便是孟子君子形象,君子伟岸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气节。孟子的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他的人性之辨,他的一些思想主张可以说或多或少是性善论及其意义延伸,人格上的追求、王道的主张,总是围绕着一个“善”字生发开来。所以我简单地将孟子上述所有相类似的人格特征归纳为一个字——“善”,而这个“善”和孔子的“仁”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外在行为上都变现为礼。

总之,君子要以仁爱的道德品质为人格的基本要素,以道德完善为人格的主要目标,由“爱人”而“济世”,保证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2、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

儒家把重义轻利作为君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孔子也是以义和利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孔子在《里仁》里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已成之。君子哉!14[14]”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君子”的本质在于“行义”,行为处事与“礼”相符合,在义利关系上应该见利思义,必要时甚至舍生取义。

孟子的“尚义轻利”思想更甚孔子一筹。孟子所论的君子是有极高的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扩充四端,孟子主张“居仁由义”,这里说的义,是指大道,是道德和义理的内在根据,有“理义”、“礼义”、“仁义”等意思。要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15[15]的崇高道义精神,面对义利的严重冲突,要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16[16],做到“仰不憎于天,俯不怍于地”,甚至舍生取义,以身殉道。

3、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易传》中的著名的论断,它揭示了对君子的要求:君子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为之奋力拼搏的精神,一旦确立了目标,就应该矢志不渝的去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道德信条和修为,不能放弃对人生理想和正义的追求。孔子不仅提倡自强不息的精神,他的一生也是这样践行的:《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17[17]”

孟子也提倡“尚志”,他说“夫志,至焉;气,次焉;持其志,无暴其气。”他要求人们“志于道”,“志于仁”。君子的这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的坚强信念和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孟子盼望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强调主体的自觉与超越,激励人们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讲求修身养性,培养气节,锻炼意志,重视道德操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执着追求真善美;同时要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努力践行,拯生灵与涂炭、救邦国于危难,做真正的大丈夫。

4、君子要言而有信

诚信是君子为人处事的一个根本原则。《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里所的“诚”含有真实无妄、坦然无欺、恒久不怠等多种意义,作为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一种高级精神境界,是通往圣化之境的捷径。所谓“信”,就是信用,即言行一致,言出毕行,恪守诺言。没有诚信,言行表里不一,为君子所不齿。

儒家孔孟所主张的君子人格的思想特质主要包涵以上四个方面,即仁爱精神、正确的义利观、自强进取精神、诚实守信原则,当然还包括其他的方面如谦让、恭敬、贵和、自律等。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起到了调节人际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的重大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有着重大意义。

? 三、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

君子作为道德修养的楷模,是教化百姓的理想人物。君子不但能起教化万民的作用,而且,“居官而化一邦,在朝廷而化天下。”就现代社会而言,君子人格的合理内涵是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合理资源。儒家君子人格之于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着重体现在其理论精华与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导向之间存在可以同构的方面,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他的一些合理性思想,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人格体系中的合理资源,同时也符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

(一)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仁”既是道德范畴的核心,又是一种人我关系的准则,而且还是人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君子以“仁”为核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8[1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建立好的人际关系有着指引作用。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就需要提倡“仁爱”精神,互相帮助,先富带动后福富,扶危济困,救难怜贫。不仅如此,面临社会体制的转型,在很多方面会引发新的利益、观念、心理的冲突等,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日益增多,见死不救、见利忘义、见义不为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需要大力提倡君子的“仁爱“精神,并将此作为人之为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二)君子重义轻利的精神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提升,再加上西方消费观念的冲击,人们开始追逐金钱财富,沽名钓誉,崇尚享乐,由此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人格沦丧等丑恶、阴暗、卑鄙的社会现象,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人沦为物的奴婢,成为纯粹的物化了的人。要清除市场经济过程中滋生的这些负面影响,就应该重拾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建立德得相合的道德机制,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把义和利结合起来,牟利而不失义,循义以生利。

(三)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

孔孟君子人格中自强不息的乐观进取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都是强调奋发向上的大无畏开拓胸怀和对社会、对民族、对真理的奉献精神,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市场经济主体所需要的精神品质是可以融通的。现代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和人际关系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也使人类对自身缺乏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深表忧虑,而君子人格中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生活的信心,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奋斗拼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气度,它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只有培养这种精神,社会和个人才能得到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四)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君子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市场经济中信誉至上的原则是相通的。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信用经济。讲求信用,注重信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要求,也是企业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企业界流传一句格言:“商海无涯‘信’作舟”,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信誉尤其是产品质量信誉常常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对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的提倡与弘扬,将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孔孟等历代知识分子践行君子的理论基础、君子的理论内涵、还是君子的思想特质来看,“君子”不仅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构建和设计的理想人格模式。经过历代知识分子的践行和陶冶,深深积淀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之中,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君子”的内涵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但其倡导的精神尊严所凝聚的光辉却永不凋谢。儒家孔孟的“君子”人格中的优良品质,如仁爱、

诚信、重义轻利、自强不息等精神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当然不能对孔孟君子人格思想中封建性的糟粕兼收并蓄,要针对中国的国情,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给予创造性的转化,推陈出新,使二者形成一种互补优化,使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张燕婴.《论语》

.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 杨伯峻.《孟子译注》

.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 王文锦.《大学中庸译著》

.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4] 王文锦.《大戴礼记解诂》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7月版.

[5] 徐洪兴.《孟子直解》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6] 于桂霞.《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及其现代诠释》[J]. 通化师范学院院报,2006年5月.

[7] 傅荣昌.《“君子”历史演变刍议》[J]. 学术论坛,1997年第5期第12页.

[8] 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9] 叶建兰. 儒家理想人格对构建现代理想人格的现代意义[J]. 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

[10]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编篆委员会.《淮南子》

. 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6月版.

[11] 张学军.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阳刚美及其现代价值[J]. 学术论坛, 2005年第5期.

[12] 刘红霞. 《从士与君的对话论孟子的风格与人格》[J].《理论月刊》, 2008年第1期.

?

标签: character 毕业论文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content | 编辑标

?? ?? ?? ??

孔孟时代及对孔孟思想的简单述评.

孔孟时代及对孔孟思想的简单述评 先秦诸子的思想渊源具有 非常大的共同性,虽然他们相互之间常常进行貌似水火不容的批判。因为先秦诸子都重视氏族的道德主义思想遗产,而且都生活在一个农业占主导的农耕社会, 而且都面对一个不太了解但是又决定性地人们生存状况的,所以儒道法墨诸子的思想颇有相通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如果不能理解其他诸子的思想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就无法很好理解儒家的主张。 中华文化的三大思想渊源是: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思想遗产、农耕社会的人生经验、自然笼罩下的宗教情感主义。中华文化的人生态度是温和的现世主义和温和的道德主义,所关注的中心是个人的生存状态,实现道路是在实现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道路上把握个人命运。由于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分化已经发生而且不可逆转,所以整体利益的实现缺乏可以依靠的力量,需要人们的有意识的努力和合作,中华文化从而具有深刻的积极理念。 儒家学派主张以道德主义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教化,虽然“大同”不可能但是还应该为实现“小康”而努力,儒家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源流---道德主义。 法家认为道德主义的黄金已经无可奈何地过去了,所以引入新的社会管理手段是必须的。但是法家思想与西方的法治思想根本不同,西治思想的中心是基于物权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而中国的法家的目标是维护社会道德的地位。所以中国古代中基本上没有民商法的地位,而且刑法也偏于严酷,这也很好理解---对坏人没有什么好客气的。 道家特别是老子对道德主义失落的社会后果认识十分深刻,而且也认识到管理的悖论---要调和不同地位的主体去为共同的目标努力是何其困难,失去了道德自觉,社会管理就没有根本出路。实际上今天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些管大师十个就有九个出自美国,这并非因为美国人特别喜欢标新立异、无病呻吟,而是现实中不停地有新需要答案,正如民间谚语所说的“按下葫芦浮起瓢”。正因为老子对此体认深刻,所以他的底调也就更加悲观,同时《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已经全面涉及到道德主义如何失落的社会条件,精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社会危害,个人克服欲望制约的困难,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困境,这在一个很大的程度上全面涉及到微观和宏观的差别,短期利益和长期管理的不同,因此反而成为治国治兵的要道。 墨家思想除了来源于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遗产之外,更集中体现了农耕社会的人生经验。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实际上就是一种审慎的决策方式,这种决策方式用今天的语汇来替代,可以称之为“低成本运营方式”,因为农业的收获很少,如果不尽量节省开支和避免风险,足以产生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的困难。 兵家思想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的综合。

《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2012年10月刊 改革与开放 浅议《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朱晓晖李海峰 (西安外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君子人格”是《论语》中提倡的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其主要规定性表现为:好学善思、仁爱明智、重义守信、自强不息、豁达宽正、心怀天下等品质。这些内在规定性使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社会公民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君子君子人格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人的现代化特别是公民的现代健康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1]《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如何挖掘《论语》君子人格的内在规定性,使其成为塑造现代人格的重要精神资源,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君子”称谓的演变 “君子”的称谓,西周时就已经普遍流行。最初的“君子”一词主要是作为具有一定身份的贵族或是有地位的人的通称。由此可知,“君子”在最初是不具有“道德”的内涵的,仅只是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称谓。 作为一种通称,对君子也就可褒可贬。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特权的衰落,“君子”专指当权贵族的情况逐渐改变,有时一也用来称呼亲爱的人或受尊敬的人,逐渐从身份地位上的概念演变为道德品质的内涵。尤其是孔子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以品格为标志的“君子”概念,确立了以道德理想为目标的理想人格。 二、《论语》中君子人格内涵之规定性 《论语》是一部集中反映了孔子言论和孔子思想的古代经典。《论语》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而孔子把君子人格作为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这种君子人格既立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所具有的现实性品格,同时又具有对理想无限追求的超越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君子好学善思 好学、深思是君子人格的优秀品质。 君子首先应当勤奋好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明确说明了君子应该是勤奋学习,修身养性之人。“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君子学习一切知识智慧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净化自己的心灵。“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指出了君子不能像只具备特定用途的器具一样,要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艺,要“博学于文”,这样才能不背离君子之道。 君子人格中的好学与善思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君子不仅好学同时善于思考、反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君子区别于他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思考,特别是对自己一举一动的反思,从思想到行为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自己的言行与仪表的完美”[2],“思”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讨,看是否符合君子人格的标准。 (二)君子仁爱明智 “仁者爱人”,“仁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核,是一种道德信念,君子以能坚守这种道德信念为特征。而作为君子坚守的内在信念的仁,是在亲情基础上,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形成的一种做人、待人和处理人我关系的态度。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坚守仁,不违仁。君子这种仁爱的品格首先表现为善待自己。“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坦然面 对宠辱,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沮丧,乐观面对现实。其次,善待亲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君子帮助别人、成全别人,遇事应先替他人考虑,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明智是君子具有的基本品德之一。何为“智”?其一,知人,了解自己、理解别人。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君子应对各种不良的言辞有及高的辨别能力,所以君子知言而知人,知言而慎言,这是君子明智的重要表现。其二,知仁、知信、知礼、知义。“择不处仁,焉得智”(《论语·里仁》),“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其三,知是非。“宰我问日:‘仁者,虽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君子尽管心地善良,救人心切,但绝不可能被完全不合情理的事所蒙蔽。 如果君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不足以称为智。 (三)君子重义守信 重义是君子的重要特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君子“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体现了“义以为上”的道德情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追求义或利,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行义”是君子的本质,“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在面对利与义的选择时,君子要“义以为上”。但是,孔子倡导的君子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要求君子“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尤其是当义利不能两全时,君子应舍利而取义。君子面对“利”或富贵,就要以“道”取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忠信守诺、大义凛然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内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君子无信就做不成事,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可见,孔子把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言而有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 (四)君子自强不息 自强、自立、奋斗不止是君子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君子人格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人们好学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主体自身的品格,君子要“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因为“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强,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君子关心现实,努力实践,为实现自己理想而不懈奋斗,“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君子具有坚强的意志而不屈服于外力。这种挺立生命,刚健自强、追求不息的人生态度,正是君子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五)君子豁达宽正 通达、宽宏、公正,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君子的内在追求。 “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豁达大方是君子为人处世的原则。“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而否定他的言论。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君子尊敬贤德的人而包容群众,称赞好人而怜悯不行的人。“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 192 --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联系第8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 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体力行:“巧言令色,鲜矣仁”,“敏于事而慎于言”,“纳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2、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答:(1)关于教育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材 为完成活动课程,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教学的五步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5)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3、《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答:(1)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敏,教学为先”。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型人格与职业生涯规划

九型人格与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个人职业生涯与人格类型之间存在着必然且重要的联系,因为能力、兴趣、价值观这几方面都是随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类型自接近成年以后就有着良好的稳定性。人们会被一种特定的人格类型所支配,也会坚持某些特定的行为方式,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就等于最大程度的发挥了人职匹配。因此,根据人的性格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才能使人的天赋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人的内心深处才能在工作中感到深层的满足,并从工作中获得持续的快乐。九型人格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按照古老的图腾的九个角展开,揭示了九种不同的内心动力,每个人天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这个型就是“基本人格型态”。

1型:完美型:做事善于批评,责备自己和他人,要求很高,遵守规则,做事一丝不苟,嘴里最喜欢说"应该"和"不应该",很喜欢问“为什么?”很有正义感,重视诚信,善于统筹和安排,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严谨,不苟言笑,让人有距离感,给人感觉爱挑毛病。 2型:助人型:希望别人喜爱自己、需要自己,容易感受他人的需要和感觉,乐于助人,常看别人好的一面,重视他人的需要更甚于自己的需要,非常重视友情,很会用心聆听,感性推动行为多于理性,富同情心,善于为他人着想;认为这个世界,公司、团队、朋友都需要我。 3型:成就型:好胜心很强,爱和别人比较,喜欢参与,不喜欢做旁观者,重视形象,往往刻意打扮表现成功形象,喜欢成为行动中的重要人物,积极进取,完成工作,目标感很强,对自己过往的成就引以为荣,总要比你再强一点,善于表达,善于目标设定和政策,喜欢被人认同,在人群中很醒目,是个天生的工作狂。 4型:自我型: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总觉得别人都不了解我,总有被遗弃的感觉,容易对别人的批评反应过敏,想像力丰富,觉得人生就像戏剧一样,行为比较自我,富艺术气质,细腻和拥有敏锐的审美观,占有欲很强,容易对事情误解,觉得自己不平凡,需要感情上的依靠,不轻易改变,常认为自己很独特,很自我。 5型:理智型:他们善于把情感抽离,喜欢做旁观者多于参与,喜欢成为专家,在很多领域中,需要了解事情的全部而不是部分,

浅谈君子人格

《经典世界的儒家哲学》中期作业 题目: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彭国翔 上课时间:周一11,12节周二11,12节

目录 闲话两句 (3) 君子人格的诠释 (4) 1.恕道——君子道德品质的来源 (4) 2.中庸——君子的处世之道 (5) 3.亲民——君子的修炼环境与方向 (6) 4.无适无莫——君子的杀手锏 (7) 5.慎独——君子与伪君子之辨 (8) 君子人格的实现 (10) 主要参考文献 (10)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班级: 摘要,本文主要以《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讨论了什么是君子人格以及如何实现君子人格。其中,君子人格的论述是从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五个方向来论述的;君子人格的实现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角度来论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君子人格。 关键词: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 闲话两句 初看作业的要求,我的内心第一反应是:老师曾经花了这么多节课的时间,讲的不就是什么是君子吗?四个主体记忆尤深。那这不就成了一个很机械的作业了吗?只要分析一下四个主体不就可以了?但我转念一想,老师和助教哥哥都那么机智,事情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君子人格和君子的四个主体论是有区别的,依愚之见,君子人格偏重于君子的道德主体,当然也包括其他主体的部分内容,毕竟两类说法是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对君子进行分析,不免交错。私以为老师着重讲了人为什么要有四个主体属性才能成为君子,但对四个主体特别是道德主体所包含的内涵没有特别详细的论述,所以我想这份作业是想让我们分析这部分的内涵也就是所谓君子人格,并从中体会修炼自身的道理吧!想到这里,我自然的想到了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忠恕敬诚勇”等我们朗朗上口的君子品质,但我并不想就此论述。诚然它们属于君子人格无疑,但只是君子人格的某一表象,这样寻找下去将是无穷尽的。正所谓“理一分殊”,我想肯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去使得君子表现出如此多的良好品德。又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我想抓住重点,舍弃末端,讨论君子人格的几个重要特征。但因所学有限,所思有限,有些观点不免拙劣肤浅,还望老师同学批判斧正。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

1.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

做人要讲君子人格及答案

做人要讲君子人格及答案 作者:沈栖记得英国作家威尔逊曾对"贵族”下过这么一些标准:虔诚的、道德服从的、绅士的、乐于助人的、敢讲真话的,如面对灾难,是敢于自我牺牲的;倘若只有钱而没有社会责任,只能叫暴发户或土财主。在西方,称得上是贵族,那他首先得有财富,有地位,生活在社会底层者,再有道德,再有操守,再有自我牺牲精神,他与贵族也是绝缘的。我国历代倡导的君子则不然,无论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君子人格,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虽说随着时代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君子人格”已赋予现代的色彩和内容,但是,这些积淀在文明最底部的是非善恶观念以及由此而推导的善良行为规范,则是构成了当代中国文明的基石。儒家文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便是把中华及周围民族带出了野蛮,带进了文明,并崇重"礼”和"法”作为言行规则。儒家素来力倡"五常”,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底蕴。倘若我们摒弃"仁义礼智信”中的等级制内涵,不无合理成分,它对于平等的民主社会仍是一种可资的优良的精神资源:"仁”与博爱大体相似;"义”相通于某种普世性原则的政治预设;"礼”有着尊重和维护他人并进而维护自身尊严的含义;"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信”乃是诚信、共识,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尽管儒家文化充斥着大量的封建主义毒素,但散见于儒家典籍中的有关"君子人格”的信条则是穿越时空、超越阶级的,

它并没有过时,也决计不会过时。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所提供的一份在线调查,为我的这一断言作了佐证。这份在线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需要"君子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0后和80后的受访者超过6成);针对"当代''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什么?”的问题,排在前三的依次是"仁”(73.6%)、"信”(71.7%)、"义”(65.5%);受访者最为推崇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排在首位(54.5%),次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2.7%),再次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2.7%);89%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36%认为"几乎没有”,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这些调查的数据虽然存有随意性和简约化的不足,但它也昭示了这么一个社会态势:当下社会健康发展亟需辈出君子,亟需倡导"君子人格”。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君子”的挺立与"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亟待重新确立。当然,我们不能把人性庸俗化,觉得人生在世只图名利,也不能把人性理想化,觉得人人可以成为纯粹的天使,靠谱的假设是:"人之初”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性总是充满着弱点,需要社会规范和道德信条的制约,人的行为一旦服从于这样的规范和制约,善良的人性便会蔚然成风,肮脏的人性也会向善良的人性低头,久而久之,外在的道德压力内化于人心,被迫也就演化为自觉,从而"道德生态”得以呵护,"君子人格”得以崇尚,中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

老庄思想简论 一道法自然观 主张雕琢复朴 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 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 崇柔尚雌精神 内圣外王之道 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 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 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 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 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 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 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 境界 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 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 孔子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 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 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思想 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

论君子人格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与其必要性

论君子人格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与其必要性 在国学课后,最让我深思的,就是君子人格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的生命写照,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君子仁德的要求很多,这些仁德的胸怀在实践的时候为避免主观的过溢,维持行政管理体系的稳定,必须以礼来规范。如果行为处世只知动机上的善意,却不知遵守一个人际交往中的实际的话,那么在社会活动中将会产生许多冲突与争执,这就是不智的行为。做事谨慎是对的,但是不重视情境的需要、不知以礼节之,就会反而显得胆小怕事,令人讨厌。勇于任事是应该的,但是不重视适度的礼节份际,就会破坏大家共事时的和谐气氛,而显得自己是一个鲁莽无礼之徒,造成别人做事的麻烦。豪爽耿直是对的,但是若不知道别人的处境,只是一味的直来直往,那么对于他人的生存将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使自己不受欢迎。 我们由以上的话语就可以体会,有理想的君子不是只有动机上的善良与心理上的仁心就够了,在社会实践理想的时候必须要有敏锐的智慧,这个智慧来自于对于人性的透彻,人性是很麻烦的,是很细腻的,守礼守得好就是君子,否则其实就是内心隐藏了小人的格调。 君子小人之别,看似差异甚大,但当人们的动机隐藏在内心深处

之时,这个区别就会很难察觉,由此可见,社会事功中的人际互动是艰难的。许多我们成长中的同学朋友,虽然大家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成长,但才性品德不同,一起读书学习是有的,但是也能一起追求修身养性以及追求社会理想的朋友就不多了。社会中是充满了陷阱的,对于周遭的小人的防范是时刻要注意的,要小心防范小人的伤害,在小人面前要注意他的心思欲望所显现的细微的企图,在对谈之际要注意言语上的谨慎,莫要一时口快得罪小人而遭受莫大的伤害。由此可见讲话应对的重要。对于同守正道的人,该说的话要实时告知,否则对人不义,你可能害他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对于小人,有些话是不该说的而说了,造成社会的伤害或民众的受害,那你就很不应该了,有智慧的君子应该不失去结合君子的机会也不会发生讲错话的情况。 最后,我想说,君子的修养有很多要求,但归根结底仍然是君子必须有现实的能力,必须能够真正实践,真正落实到对百姓的照顾上,光说不练、愤世嫉俗、自命清高者,不管书读得再多,都是不许的。 总之,人生的真义仍在投身社会实践之中,这才是孔子所标举的理想的儒家君子型态的真正重点。 如此说来,当今社会需不需要君子人格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

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

1.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 (一)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

孔孟思想

一、孔孟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孔孟思想中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个体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孔孟“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不仅对中华民族过去的社会历史产生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健全个体的身心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孔孟学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孔孟学说中包涵了极其丰富的和谐思想。诸如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生态和谐等。这些和谐思想,在今天“以人为本”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对提高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一、孔孟的“和谐”思想的产生极其内容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字是由“禾”与“口”合并而成的。“和”本作“咊”,“咊,相应也”。其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和,声相应”,后用作“和谐,协调,和顺”之意。如“和,调也”;“和,谐也”;“和,顺也”[2]我们知道“和”是由“禾”与“口”合并而成的。在《说文解字》中“口,人所以言,食也”。由口所表现出来的“调”也就是“和”。“和”《说文解字》中“调,和也”。于是就有以“调”为特点的“和”就这样产生了。“和”主要强调的是人为的调剂所达到的统一与和谐。正是在这一基本含义的引发下,于是就有春秋战国时期晏婴提出的“相济”,“相成”的和谐思想。“和如羹焉,水火醯醢以烹鱼肉,禪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济,……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3]综合起来而言“和谐”就是指事物协调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状态。 孔孟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由于社会极度的动乱不安,各路诸侯群雄并起,导致了“礼崩乐坏”和原有的和谐社会机制的崩溃,所以,恢复社会和谐与稳定就成了当时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为寻找新的和谐机制的形成,恢复原来的社会秩序,实现新的社会和谐与稳定,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他们在继承前人“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将“和谐”思想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按自己的理解和要求对“和谐”思想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第一、自我和谐即个体身与心的和谐 儒家非常重视自我人格的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基本途径。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体现自我和谐呢?儒家认为必须要“安生立命”,所谓“安生立命”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反省内求”通过个人内在和外在因素相结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即以实现自我和谐。因此孔孟十分重视个人修身作用,他们认为天底下无论是谁都应该以“修身”为本。怎样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呢?孔孟认为“君子”人格就是修身的最终目标。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毕 业 论 文 中文题目: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英文题目: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Personality Education 姓 名 钟柳苑 学 号 04011204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04本2班 指导教师 杨凯毅 提交日期 2008年4月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目录 引言 (1) 1当代青少年人格缺憾及原因 (2) 1.1 “知”的缺憾 (2) 1.2 “情”的缺憾 (2) 1.3 “意”的缺憾 (3) 2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 (4) 3君子人格的内涵 (4) 4君子人格的培养及其对当代人格教育的启示 (6) 4.1德教为先 (7) 4.2博学于文 (7) 4.3为仁由己 (8) 4.4为人师表 (9) 结语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种种对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也形成过许多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思想。其中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具有特殊的地位。孔子是最早全面展示人格问题,关注人格教育的伟大教育家。对他的人格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进行整理和挖掘,将会拓宽我们对当今人格教育的认识,进而推动我们人格教育的发展。“君子人格”是孔子为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所设计的理想人格。在纪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每一篇都论及君子,共出现了107次[1]。《论语》中所展示的君子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

2020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一、孔子的学生观 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

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 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这个例子说明了孔子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孔子的教育还十分注重顺应学生的性情,采用使学生“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这就好像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摘要】孔子在《论语》中树立了君子人格这一人格典型,其中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的含义做出了修正,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君子这一与小人相对的人格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君子的德性、君子的学问、君子的形象和君子的境界等多个方面,探究君子人格的内涵,不断进行君子人格的修养,对当前社会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君子;小人;君子人格;德性 一、君子与人格 1.何谓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君子见于《论语》107次,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 “君子”一词通常意义上是与“小人”相对的,在产生初期,君子表示对有身份地位人的统称,而小人就指那些无权利无财富被人统治管理的劳动者们。而孔子则提出了“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据研究,“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其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共106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1次;“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4次,其中表示“无德之人”的“小人”共20次,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 2.人格的所在 想要真正了解君子人格,何谓人格也是需要去认真考察的。关于人格一词,它源自拉丁语“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意味着向社会显露自己。现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等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们则给人格赋予了品质价值的涵义,人格已不仅指个体内在的潜能和资质,更侧重于个体的社会性和社会性自我。当前最普遍的人格定义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 中国古代并没有人格一词,但是却有“人品”“品格”等词语表达与“人格”相近的含义,且更侧重其伦理道德意义。在中国,理想人格更多的表现为实现其道德人格,理想的道德人格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主要是君子人格,并且是否为君子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地位。换言之,君子并非主要是从经济与政治的意义上来讲的,君子另有其本质性的内涵。 二、《论语》中对君子人格的具体阐释 首先,孔子继承沿用了“君子”与“小人”原初的含意。在文章许多句子中谈到的“君子”,明显的表现出了它有与“民”的政治地位相对的贵族和统治者的意思,但是继续探索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君子并非仅仅是从经济和地位的意义上讲,而另有其本质上的内涵。 1.君子的德性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他的“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伦理思潮,经孔子总结和发展之后,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和伦理价值,集中反映了君子的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