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_张蓓蓓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高寒草地是地球上分布广泛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占据了全球陆地面积的约25%。
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其碳储量对于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高寒草地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
因此,研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深入理解地球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高寒草地的碳储量主要由土壤有机碳和植被碳组成。
土壤有机碳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之一,其储量受到降水、温度、植被类型和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植被碳是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固定的,而土壤有机碳则是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解产物的积累。
研究表明,高寒草地的碳储量相对较低,但在全球尺度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高寒草地是温室气体氧化的重要源头,特别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受到植物凋落物分解、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水分饱和的土壤有利于产生甲烷,而干旱条件下土壤呈现碳排放的趋势。
此外,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也会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较快的分解速率通常意味着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
三、高寒草地碳储量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研究表明,高寒草地的碳储量可能受到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冻土层的融化,进而释放更多的土壤有机碳;而过度放牧和开发可能导致植被减少,进而降低碳固定能力。
因此,了解高寒草地碳储量的变化趋势,对于预测未来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与技术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数学模型等。
野外调查通常采用样方调查和气象监测等方法,用于获取现场数据和观测参数。
实验室分析则是通过化学和物理方法对土壤和植物样品进行分析,以确定其碳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其中90%以上的区域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之一,其中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全球碳循环密切相关,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进行探讨。
一、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储存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储存量巨大,据估计,其中的土壤碳储量为全球土壤碳库的10%以上。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土壤碳储量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主要为有机质的形式。
高寒草甸土壤中的有机质来自于草地上的植被残体和动物遗体,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其中60%以上来自于根系。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储存主要与植物的生长和分解有关。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有机物,将碳储存在植物体内。
同时,植物根系中的大量细根会释放有机物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形成土壤有机质储存。
当植物死亡或落叶时,这部分碳会被释放到土壤中,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会分解这些有机物,释放出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
这一过程的速率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温度、湿度和土壤pH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变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过程,包括生物吸收、土壤反应、土壤有机质形成和分解等。
在青藏高原的草地中,草本植物贡献了大部分的生物吸收。
同时,降雨和气温等地理和气象因素对底物流动也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影响土壤碳循环。
碳循环过程中,土壤-植物固定的碳数量通常大于腐解碳的总量,因而这种生态系统通常被称作碳密集型美術馆。
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常互为对比的景观格局通常呈现梯度状态,导致相邻区域植被的差异。
同时,较为显著的人类活动干扰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也极为普遍,如过度放牧和开垦等,这些干扰会改变地表碳动态变化的速率和方向。
藏北高寒草原样带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藏北高寒草原样带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曹樱子;王小丹【摘要】沿藏北高寒草原冈底斯山-申扎-双湖样带(30°25′N至33°6′N),在37个样点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分析藏北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藏北高寒草原土壤0~15、15~30和0~30 cm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27、2.17和4.4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样带呈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藏北高寒草原土壤质地总体偏粗,不同质地土壤之间有机碳含量大小关系为砂土<壤质砂土<粉壤土<砂质壤土<壤土.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颗粒含量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0~15 cm土壤有机碳与粉粒、黏粒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而15~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相关性不显著.0~1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草地盖度、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优势种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15~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优势种高度呈显著负相关.%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vegetation coverage, height of dominant species and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es at 37 sites along a 300 km transect across the alpine grassland of Northern Tibet.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C and identify the key factors inducing SOC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SOC stored in the 0-15, 15-30 and 0-30 cm depths to be 2.27, 2.17 and 4.44 kgm-2, respectively. SOC was observed to decrease as latitude increased from 30°25'N to 33°6'N in the alpine steppe of northern Tibet. The soil texture in the area of study was very coarse. For different soil texture,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Silt loam is the highest, and in sand is thelowest. SOC conten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and content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ilt and clay at 0-15 cm dept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C and particle size at 15-30 cm depth.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es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s on SOC content at 0-15 cm depth. Surprisingly, we foun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 and the height of the dominant species【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021)002【总页数】7页(P213-219)【关键词】藏北;高寒草原;样带;土壤有机碳;土壤质地【作者】曹樱子;王小丹【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土壤碳库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中全球土壤有机碳库约为1550 Pg,是大气碳库的2倍,陆地生物质碳库的2~4倍[1]。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特征及其控制要素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特征及其控制要素李洋;王毅;韩国栋;孙建;汪亚峰【期刊名称】《草业学报》【年(卷),期】2022(31)6【摘要】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探究地下微生物驱动土壤生化过程,生物量碳氮含量特征及其控制要素,对高寒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两种草地类型样带调查和研究,探讨了不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特征及其与气候、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比高寒草原具有更高的土壤MBC和MBN含量;生长季降水量(GSP)与两种草地类型的MBC和MB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生长季均温(GST)仅与高寒草原MB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
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在生长季降水量的影响下,土壤全氮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MBC和MBN的主导因子,土壤有机碳是影响高寒草原MBC和MBN的主导因子。
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总页数】11页(P50-60)【作者】李洋;王毅;韩国栋;孙建;汪亚峰【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相关文献】1.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特征分析2.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海拔狗牙根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3.不同放牧强度下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4.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小流域水体碳氮输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5.氮添加对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_张蓓蓓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 (2): 93–101 doi: 10.17521/cjpe.2015.0406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张蓓蓓1,2刘芳1丁金枝2,3房凯2,3杨贵彪2,3刘莉2,3陈永亮2李飞2,3杨元合2*1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010051;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 要准确评估土壤无机碳库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
然而, 由于深层土壤剖面信息匮乏, 使得目前学术界对深层土壤无机碳库的了解十分有限。
该研究基于342个3 m深度和177个50cm深度的土壤剖面信息, 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0–50 cm、0–1 m、0–2 m和0–3 m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分别为8.26、17.82、36.33和54.29 Pg C, 对应的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7.22、15.58、31.76和47.46 kg C·m–2。
研究区土壤无机碳密度总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 高寒草原土壤的无机碳密度显著大于高寒草甸的无机碳密度。
整体上, 不同深度的高寒草原无机碳库约占整个研究区无机碳库的63%–66%。
此外, 深层土壤中储存了大量无机碳, 1 m以下土壤无机碳库是1 m以内无机碳库的2倍。
两种草地类型土壤无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 对高寒草原而言, 0–50 cm土壤无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 但对高寒草甸而言, 在100–15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出现富集。
这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深层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无机碳库,需在未来碳循环研究中予以重视。
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方法

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方法曹广民;龙瑞军;张法伟;李以康;林丽;郭小伟;韩道瑞;李婧【摘要】以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草甸碳储存的场所、碳库容量随草甸演替的变化过程及其碳增汇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探讨了高寒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的困惑与解决方法.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极大,主要受到土层厚度和草地演化进程的影响.高寒草甸碳主要贮存于草毡表层,其增汇潜力在于退化草地草毡表层的恢复与重建.保持适宜厚度的草毡表层是协调高寒草甸生产与碳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随着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土壤容重呈现下降趋势,计算其系统碳增汇潜力,需要用根土体积比进行土层深度的校正.高寒草甸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但其潜力的发挥受到气候和草地恢复与管理措施的影响,比较漫长.【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23【总页数】7页(P6591-6597)【关键词】碳增汇潜力;高寒草甸;草毡表层;演替【作者】曹广民;龙瑞军;张法伟;李以康;林丽;郭小伟;韩道瑞;李婧【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已经将气候变化这一纯粹的科学问题变成了一个政治、经济问题[1],同时也将中国推向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前沿[2]。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为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外交博弈呈愈演愈烈之势[3],研究低碳生产、扩大固碳能力的新技术[4],寻求用于削减本国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国际谈判的新证据,已经成为后哥本哈根时代各国科学界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5]。
青海省高寒草地土壤无机碳储量空间分异特征

青海省高寒草地土壤无机碳储量空间分异特征刘淑丽;林丽;郭小伟;李婧;欧阳经政;杜岩功;张法伟;李以康;曹广民【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20【摘要】以青海省主要高寒草地类型即温性草原、高寒草原、草甸草原以及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其土壤无机碳(SIC)储量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取样剖面内四类草地SIC储量依次为温性草原>高寒草原>草甸草原>高寒草甸,其值分别为16.51、16.48、3.37 kgC/m2和0.12 kgC/m2,温性草原与高寒草原土壤是高寒草地无机碳的主要储蓄库.温性草原与高寒草原50--100cm SIC储量分别占0-100cm总储量的60.2%和51.8%,而草甸草原与高寒草甸30-50cmSIC储量分别占0-50cm总储量的50.1%和55.8%,说明土体下部是高寒草地无机碳储蓄的主要场所.四类草地SI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过程各异,其碳酸钙富集层与野外剖面调查所得碳酸钙盐酸泡沫检验结果相吻合.SIC储量与土壤容重和土壤pH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地下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页数】9页(P5953-5961)【作者】刘淑丽;林丽;郭小伟;李婧;欧阳经政;杜岩功;张法伟;李以康;曹广民【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城市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城市化历史的关系 [J], 赵涵;吴绍华;徐晓晔;周生路;李啸天2.若尔盖高寒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异特征 [J], 孙飞达;路慧;胡亚茜;青烨;朱灿;李飞;苟文龙3.青藏高原不同退化梯度高寒草地植被与土壤属性分异特征 [J], 詹天宇;侯阁;刘苗;孙建;付顺4.青海省高寒草地土壤侵蚀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J], 秦海蓉;霍俊领;王福成;陈长成;胡月明;王立亚;肖武;赵之重;胡永强;赵理;马秉云5.青海省高寒草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J], 祁如英;李应业;王启兰;张成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

青藏高原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作者:曹志远易彩霞王永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03期摘要:青藏高原草地土壤蕴含着巨大的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文对青藏高原3种不同类型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和温性荒漠)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腐殖质组分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和腐殖质碳)、团聚体碳及团聚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腐殖质组分碳、团聚体碳及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包括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0.25mm的团聚体所占含量及水稳定团聚体比例)的顺序均为温性荒漠关键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团聚体稳定性中图分类号 S15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14-04Soil Organic Carb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lpine Grassland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Cao Zhiyuan et al.(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Abstract:Alpine grassland soils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store a large number of organic carb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We investigated soil organic carbon,active organic carbon(eas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humic fraction carbon(humic acid,fulvic acid and humus carbon),aggregate-associated carbon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three different levels grass(alpine meadow,alpine steppe and alpine temperate desert ),and explored their spatial patterns of SOC fraction,and aggregate stabi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organic carbon,active organic carbon,humic fraction carbon,aggregate-associated carbon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all increased in the order alpine temperate desertKey words:Grassland type;Soil organic carbon;Aggregate stability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库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2/3,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 (2): 93–101 doi: 10.17521/cjpe.2015.0406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张蓓蓓1,2刘芳1丁金枝2,3房凯2,3杨贵彪2,3刘莉2,3陈永亮2李飞2,3杨元合2*1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010051;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 要准确评估土壤无机碳库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
然而, 由于深层土壤剖面信息匮乏, 使得目前学术界对深层土壤无机碳库的了解十分有限。
该研究基于342个3 m深度和177个50cm深度的土壤剖面信息, 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0–50 cm、0–1 m、0–2 m和0–3 m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分别为8.26、17.82、36.33和54.29 Pg C, 对应的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7.22、15.58、31.76和47.46 kg C·m–2。
研究区土壤无机碳密度总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 高寒草原土壤的无机碳密度显著大于高寒草甸的无机碳密度。
整体上, 不同深度的高寒草原无机碳库约占整个研究区无机碳库的63%–66%。
此外, 深层土壤中储存了大量无机碳, 1 m以下土壤无机碳库是1 m以内无机碳库的2倍。
两种草地类型土壤无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 对高寒草原而言, 0–50 cm土壤无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 但对高寒草甸而言, 在100–15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出现富集。
这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深层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无机碳库,需在未来碳循环研究中予以重视。
关键词碳库; 克里格插值; 土壤无机碳; 3 m土钻; 青藏高原引用格式: 张蓓蓓, 刘芳, 丁金枝, 房凯, 杨贵彪, 刘莉, 陈永亮, 李飞, 杨元合 (2016).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40, 93–101. doi: 10.17521/cjpe.2015.0406Soil inorganic carbon stock in alpine grassland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 updated evaluation using deep coresZHANG Bei-Bei1,2, LIU Fang1, DING Jin-Zhi2,3, FANG Kai2,3, YANG Gui-Biao2,3, LIU Li2,3, CHEN Yong-Liang2, LI Fei2,3, and YANG Yuan-He2*1Colleg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010051, 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and 3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Aims To estimate the size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3-m-deep soil inorganic carbon (SIC) stock across alpine grass-land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Methods W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ed soil samples from 342 3-m-deep cores and 177 50-cm-deep pits across the study area. Using Kriging interpolation, we interpolated site-level observations to the regional level. The distribution of SIC density was then overlaid with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map at a scale of 1:1000000 to calculate SIC stock of the alpine steppe and alpine meadow. Kruskal-Wallis tests were further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of SIC density between the two grassland types and among soil depths with 50 cm-depth intervals.Important findings The total SIC stock at depths of 50 cm, 1 m, 2 m and 3 m were estimated at 8.26, 17.82, 36.33 and 54.29 Pg C, with SIC density being 7.22, 15.58, 31.76 and 47.46 kg C·m–2, respectively. SIC density exhibited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with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the southeastern to the northwestern plateau. Much larger SIC stock was observed in the alpine steppe than alpine meadow, with the former accounting for 63%–66% of the total stock at depths of 50 cm, 1 m, 2 m and 3 m. A large amount of SIC stock was found in deep soils (1–3 m), amounting to approximately 2 times as much carbon stored in the top 1-m-deep soil layer.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SIC density differed between the two grassland types. The highest proportions of SIC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5-11-13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6-01-17*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yhyang@)94 植物生态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6, 40 (2): 93–101occurred in the upper 50 cm layer for the alpine steppe while the highest proportions occurred in 100–150 cm layer for the alpine meadow.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at a large amount of SIC is stored in deep soil layer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evaluating terrestrial carbon balance under global change scenario.Key words carbon stock; Kriging interpolation; soil inorganic carbon; deep cores; Qinghai-Xizang PlateauCitation: Zhang BB, Liu F, Ding JZ, Fang K, Yang GB, Liu L, Chen YL, Li F, Yang YH (2016). Soil inorganic carbon stock in al-pine grassland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 updated evaluation using deep core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0, 93–101. doi: 10.17521/cjpe.2015.0406土壤无机碳在陆地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Mikhailova & Post, 2006; Georg et al ., 2008; Stone, 2008; 许乃政等, 2009; Zhang et al ., 2015)。
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土壤无机碳库比有机碳库大2–10倍(Schlesinger, 1982; Somebroek, 1993; 杨黎芳等, 2006; 余健等, 2014),可能在区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 成土风化过程中次生碳酸盐的形成可以固定大气或土壤中分解产生的CO 2 (Lal, 2004; Mi et al ., 2008; Tan et al ., 2014), 且生成的碳酸盐较为稳定(Landi et al ., 2003)。
因此, 土壤无机碳在减少大气CO 2浓度方面的贡献不容忽视(Jacobson et al ., 2002; Lerman & Mackenzie, 2005; Liu et al ., 2010, 2011; 郑聚锋等,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