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技巧

新闻采访的技巧
新闻采访的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的技巧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采访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然而,要想完成一次高质量的的采访并不是我问你答那么简单,其中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做足采访准备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也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必要前提。好比一位画家,绘画前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则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我们这里说的准备,包括宏观及微观两方面:

首先是宏观准备,也就是平时说的知识积累。作为记者,要是个“杂学家”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法律、文史、科技;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生活常识,都应该有所了解,哪方面都要能讲出个子丑寅卯,这是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采访报道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许多记者已经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报道客观事实,力图突破一事一报的传统模式,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写出宏观新闻,对重大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报道,并且不断向事物的广度和深度挖掘。

尤其是一些纵深新闻报道,经济新闻分析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知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采访技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是做好新闻工作基础。本文首先对采访对象、采访方式、采访目的三个要点进行分析,然后从判断采访对象、营造认同效应、善于引导主题、全力投入采访四个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教育引导新闻工作者要熟练掌握采访技巧,不断提高新闻采访成功率,圆满完成新闻采访任务。 标签:新闻采访技巧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技巧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在进行众多新闻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善于运用高超的采访技巧,就能获得更多宝贵的新闻线索与资料。因此,锻炼自身的采访技巧,增加新闻采访的成功率,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牢记新闻采访三个要点 采访,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通过某种交流方式获取自身所需的新闻价值。这里面包含了三个要点:一是采访对象,二是采访方式,三是采访目的。 首先,从采访对象来看,新闻采访对象的范围广泛。大家都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可以采访社会不同的人群和阶级,从国家领导到平民百姓,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员工,都可能成为采访的对象。针对这些不同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的人群,新闻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语言和技巧,适应被采访对象的心理与接受能力。 其次,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情况采取合适的采访方式。例如,当采访一名小学生时,记者可能就要采用诱导式的采访形式,通过亲切的问话消除小学生的陌生感与紧张感,拉进彼此间的距离,从而在近似于闲聊的问话中提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当采访一名专家学者时,记者就可能采用与之相反的严肃谨慎的提问方式。这是因为小学生与学者的知识水平决然不同,同时年龄身份也必然决定了采访方式的不同。 第三,采访的目的就是寻找新闻线索,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目的决定行动的方向,既然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时就必须紧紧围绕你所想要获取的新闻这一中心来进行。既不能漫无目的的随便进行采访,更不能毫无逻辑的进行提问,否则被采访对象将会感到迷惑不解,采访效果适得其反。 以上三点,是新闻采访中最基本的技巧。具体来说,采访技巧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二、熟练掌握运用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技巧 一、合理分配提问 为了搞清一个事实,有许多必不可少的提问,但记者应当搞清楚问题,妥当地分配给不同的采访对象,说明采访目的,争取对方协肋。与采访对象第一次见面时,记者应当尽快出示介绍信并说明采访目的,以求得到对方的信任。 提问要具体,越是经验不足的记者,提的问提越容易笼统,含糊不清,越是笼统的问题越难回答。最难回答的问题: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要提有特点的问题,既然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么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充满个性的材料。 把问答变为交谈,一问一答,这种采访方式容易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使采访人情更浓,生活更浓,往往效果更好。学会刨根问底,随机应变。提问要有逻辑性,适应一般人的谈话思路,事先明确要谈什么题目,然后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依次谈下去。 二、提问的类型 1、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问题一般分为“开放”型和“闭和”型两种。所谓“开放”型问题,是指不要求采访对象具体的回答,使对方畅所欲言,采访的气氛比较轻松。所谓“闭和”型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求对方有一个明确、简短的答案:“是”或“不是”。 2、引导性提问:这种提问中“闭和”性问题居多,它指的是记者在挖掘事实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3、追问:这是记者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目的在于扑捉那些具体的事实和细节。 4、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 5、激将法提问:这是在对方不愿意回答时采用的强硬的一手――激将,既“正话反说”。 三、问的方式 1、面对面的交谈:这是访问的基本方式。在采访比较重要的报道时,一定要找到负责人、当事人、见证人面谈,力争尽量多地拿到第一手材料。 2、侧面问:主要是指访问新闻人物周围的人,从侧面了解新闻人物的事迹和思想。 3、体验式访问:即记者深入到现场,与采访对象“泡”在一起,一起生活,一块儿聊。 4、书面采访:将提问写在纸条上,给采访对象或用信函寄给采访对象,然后等待答复。 5、电话采访。 6、隐身采访: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到现场去采访和体验。 四、怎样观察 1、到现场去:谈到观察,离不开一个基本条件――到现场去。从新闻事业本身来讲,从千千万万记者成长的道路来看,不经受现场的风雨,不吸收现场的营养,新闻就会变质,受到读者的放弃。 2、看不等于观察:西方有句俗语:“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观察,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注意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3、观察依赖过硬的基本功:观察是一门技巧,需要扎实基本功,既敏锐的

新闻采访技巧.doc

一、好奇和怀疑 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 好奇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 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 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 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 为了个人出风头 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 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四、如何提问 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王志说。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采访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但挖出采访的实质东西才是提问的目的。 常用的提问方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没有定法,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新闻采访规律上来讲,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启发引导式。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面对摄像镜头时,常常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

提高新闻采访技巧的几点建议

摘要:优秀的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懂得并掌握一定的新闻采访技巧,本文在深化新闻技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新闻采访技巧的几点建议”,并以“巧妙地进行采访”为中心做了重点论述。 在信息社会里,新闻铺天盖地,充斥着人们的感官。同样的新闻事件,经不同的记者采访报道出来的效果可能不一样,那些能够娴熟驾驭新闻采访技巧的记者报道出来的新闻,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观众中引起共鸣。建立融洽和谐的采访氛围,获得优质的新闻素材,需要记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提高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者提升业务素质中必修的一门功课。掌握相当数量的新闻采访技巧,不仅报道出来的新闻更真实,让观众更受用,而且也能让采访者的采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 提高新闻采访技巧的方法 新闻采访的技巧,不能简单地望名思义,把它看成是记者采访时的随机应变本领,而是应该深层次理解它的涵义。新闻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搜寻、获知新闻事件后,经过充分准备和精心策划,针对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本身,运用灵活多变的采访方法获得新闻事件真相。由此可见,新闻采访技巧概括起来说就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进行采访、整理记录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由头至尾连贯起来的链条。缺少任一环节,都将使得新闻采访殊归于平淡无奇,甚至于乏味。 因此,提高新闻技巧就必须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是目的性很强的舆论传播活动,采访前,要制定出周密的采访计划,明确采访主题、采访对象、受采访者的身份、性格、阅历等,根据受采访者的资料制定出采访策略。实践证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获得的新闻价值就高。像一些知名记者,《高端访谈》的水均益,《焦点访谈》的白岩松等无不是在采访前做了充分准备,因此,他们采访总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巧妙地进行采访 尊重受访者,建立信任的采访关系。人人都渴望被尊重,受访者也是如此。采访者在面对名流政要时不卑不亢,面对普通百姓时不趾高气扬,一视同仁。尊重受访者,还要尊重他的人格、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性以及法律赋予他的各项权益。只有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采访者和受访者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受访者才能真心实意地回答采访者的问题,采访者方能获得真实可靠的新闻材料。 人文关怀,建立融洽的采访关系。采访者有时会遇到一些处于困难状态的群体,受访者因身处于困境,有些窘,不想接受采访。一般的采访者会按照固有的或是习惯性的“套路出牌”,必然吃闭门羹,然而聪明的采访者会身临其境,发出发自内心的关怀。敬一丹在《新闻调查》中说过这样几句“你们很辛苦,但却彼此惦记着对方”,“面对这样贫困的生活,你们希望在社会上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样的关怀,谁又能抗拒呢,采访工作圆满完成。 开好头儿,把握住第一个问题,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第一个问题提问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采访。因此,第一个问题非常关键。第一个问题宜提问得简单一些,便于受访者回答,让受访者有轻松的感觉,受访者也就乐于回答你接下来的问题。 善于从受访者的兴趣着手,打破采访僵局。采访过程一般要持续几十分钟,甚至是几个钟头,采访者所提的问题也不止一个,受访者会因为一些棘手的问题而分心,或是有抵触情绪。采访者可以换一个话题,把受访者的兴趣爱好做为切入点,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打破僵局。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9-08T18:27:20.1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作者:乌日古玛拉[导读] 摘要:在新闻采访中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也是为其重要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在新闻采访中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也是为其重要的。为了确保新闻采访顺利进行,在新闻采访中不仅对新闻采访地理论知识进行掌握,新闻工作者也运用采访技巧,与被采访者顺利进行交流,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大大地促进采访者的效率和提高。本次论文也为新闻采访者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更好地解决新闻采访中避免出现失误。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运用一、采访要多方准备采访前,记者需要采取多线并行制,即编辑、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可在同一时间内,按照各自分工,多种组合方式,完成多组工作。如在突发现场新闻的采访中,就需要注意事前沟通尤为重要。从热线中获得的信息越全面,则在现场采访中,可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以最为常见的责任事故现场为例,事故责任人往往就在现场,但记者在现场却很难在众多围观群众中将其找出,而热线报料则通常为与责任事故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乐于提供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因此,在事前沟通中,获取责任当事人相关资料、体貌特征,便可方便到达现场后对其进行采访。 二、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2.1第一时间到新闻现场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的主要特点,在进行新闻采访中,为了拿到新的线索,就需要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通过在场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获取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避免出现信息流失,对信息流失加以保管,突破新闻采访的将至局面,提高新闻采访中的准确率。这表示运用最短的话语阐明内容,以便吸取广大观众的眼球。 2.2正面切入提问技巧在采访现场时,新闻采访是整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让采访者接受采访。由于性格的不同和方言的不同,为此新闻工作者制定简单而快乐的方法,首先,对性格方面进行了解,如果是外向的,直接正面切入提问技巧。但如果是内向的,从他/她们喜爱的问题入手,从问题中提炼出切入点,运用巧妙的方法,把问题引入出来。然后,再收集资料进行采访。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尴尬,采访工作者换位思考,尊重采访者的感受,时不时对采访者提问出他/她生活中出现过的问题,尽量用普通的话语,从而解决一些问题,也提高了新闻工作者对采访者的融洽交谈。 2.3迂回提问技巧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面对拒绝采访和心理抵触的采访者,然而采访也没有得到有利的新闻线索,才适得起反。一旦采访者过于激动,难免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导致采访无法进行。为了避免事件再次发生,,在采访中,可以运用迂回的办法,首先运用简单的话题进行采访,观察对采访者的言行举止,可以使采访者积极回答从中把重要的问题进行切入点,进一步引进话题。 2.4其他提问方式的结合提问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的必要条件,但是日常采访中,还存在不必要的因素,如果提问时把握好灵活度,对今后的采访问题游刃有余。反之,对提问技巧运用不恰当,甚至对采访者进行反感。在新闻工作者进行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把工作的内容先整理或安排好。然后,在进行对采访者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把重点问题要表达明确,从而采访也是新闻工作者对基本的要求和条件。新闻访也是一门技术,除了要重视提问技巧上,也要对语言符号进行巧妙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采访者的进度。语言符号也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这些符号主要包括语言、肢体、表情、状态、手势,因此非语言传播是无秩序。非语言符号是存在语言符号的另一种传播媒介,是对新闻工作者采访的必要因素。通过新闻采访,为了避免出现非语言符号,要以积极和客观的态度进行提问,进一步与采访者进行心灵沟通,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行提升,促进新闻采访顺利开展。 三、要深入观察 “择而取之曰采,广而问之曰访”,即用眼睛去选择,用嘴巴去询问。穆青认为,记者的十八般武器中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他要求记者善于通过现场观察学会采“视觉”新闻,做“情景记者”。事实亦是这样,我们要做出鲜活的、引人入胜的、具有感染力的新闻,必须深入现场进行细致观察,全身心地体验,抓住具体生动、典型的形象和细节,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新闻来源于生活。我们有些缺乏经验的电视记者,往往到达现场之后,不经思索举起摄像机就拍,其结果只是拍摄到一些司空见惯、信息量不大、毫无个性和冲击力的画面,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这个就是对采访对象缺乏本质的了解,对生活缺乏深入观察和认识所导致的。 四、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不同的节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采用不同的态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以适应节目和新闻事件的需要。白岩松在介绍《时空连线》栏目精神的文章中提到:“这个栏目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灵话多变,单视窗可以,双视窗可以,二视窗更可以。片子可长可短,中间插片子也可以……关键是需不需要和好不好看。”《时空连线》的灵活性机制也给它的记者充分的主动性:几内亚比绍大使被劫,主持人通过电话采访,然后把短片截开,用谈话来讲述整个过程。《飞越的极限》这期节目,主持人改变过去文静温柔的女性特质,以锋芒犀利的质疑、毫不保留的提问,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风格是很重要的,但不能拘泥于固有风格,不但要能突破前人树立的模本和范式,更要勇于突破自我。 五、掌握谈话的主动权采访对象总体上分为两类:健谈型和沉默型。对于前者,采访会较为容易。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使得谈话围绕主题展开。但有时也会遇到采访对象情绪激动,对记者的提问无限展开,滔滔不绝。这时作为现场的宏观驾驭者,必须适时注意将话题拉回,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对于沉默型对象的采访,较之前者略显困难。他们不愿意接受采访,不配合记者提问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有的是保持低调,有的是因为工作忙不想被打扰等。对于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到对症下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问不成,侧问,反问,摸清受访者心理,先用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其开口,然后逐步用诱导式问题把采访对象的思路拓展开。 六、有所采有所不采

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2)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的报道任务。在广播采访中,时效性的要求尤其严格,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 (3)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素材,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 (4)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很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 视线之内。需要记者进范围广泛的采访,采集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使传播 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需要。 (5)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接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 性。所以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 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用事实说话”是指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 的方法具体包括: (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事实,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方失也是选择典型事实 的一个标准。 (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无可托的。它们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受众仿佛亲历奇 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

小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

小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一) 培训目标: 1.了解采访的基本要素。 2.掌握采访实际操作一:如何选择信源,善于获取采访机会。 3.了解提问的方式,学会如何提问。 培训过程: 一、采访的两大要素:好奇和怀疑 1.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2.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1.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2.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为了个人出风头;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1.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2.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四、如何提问 ㈠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主讲人:侯宇萍 开篇 一、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三、新闻的采访方式: 采访除了面对面的采访外,还可以分为: 体验式采访书面采访电话采访网上采访隐身采访(暗访) 四、提问的技巧 A、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 B、提问的要领: 1.提问要简洁通俗 2.提问宜具体 3.提问要把握主线,适时引导 4.提问一定要符合采访对象的学识范围。 5.提问要“口”“眼”并用 6.提问要有特色 7.提问时要具有受众意识 C、提问的类型 1.开放式提问 2.封闭式提问 3.见缝插针式提问 4.几类提问优劣互补 D、提问的方式 主要有4种方式:正面问、侧面问、反问和追问 五、采访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六、学会倾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倾听家 倾听的作用 成为一个好的倾听家,要注意几点 七、何做笔记和记录 记录的几种主要方式 做采访笔记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学习新闻学方面的知识。 前几节课,大家已经学习了新闻的基本常识以及消息写作、排版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其中也包括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工作有一点帮助。 可能不需要采访的同事会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用不着写稿,今天讲的内容,听不听用处不大。但是我觉得,咱们坐在这里的每一位都属于新闻工作者,通过学习和了解新闻知识,至少能提高一点新闻的鉴赏能力,也算是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目的。至少我们在看报纸或看电视新闻的时候,不是一个被动接受新闻事实的受众,我们也能评价这个新闻稿的质量怎么样,写稿的记者是否下了功夫,功力如何,我们是可以作为内行看看门道的。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采访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反过来说, 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与记者的采访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新闻采访才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对象。“不会采访就不会当记者”,这是中外新闻记者的一致看法。 采访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新闻媒体的记者要想在采访时达到理想的效果,使写出的稿子在受众中引起反响,除了下足基本功外,还应该掌握一些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一、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访前的准备工作决定了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你的采访能否成功,由此又决定了你的新闻稿件能否成功,这是一个连环的作用。在整项工作的链条中,它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可能会说,“我善于与人打交道,见到陌生人我很会沟通与说话”,但这只能说明这位记者能与受访人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展开采访,并不代表他的采访就一定能有深度、有成效。所以说访前功课这一部分非常重要。 杨澜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知识女性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她有很多成功的采访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曾经接受过杨澜采访的英特尔总裁安迪·鲁夫曾总结说,他来中国访问时有两件事出乎意料:一件是看到联想第100万台电脑下了生产线,第二就是没有想到中国竟然能有像杨澜这么出色的记者。 杨澜采访过很多国内外社会精英和名流。她是内地的记者中,第一个采访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第一个进入美国凤凰屋戒毒所深入采访的记者,她的工作很出色也很有成就,但杨澜并不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她曾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充满灵感的

新闻采访方案简述

在写采访类文章之前,需要做好以下4点: 1、确定采访目的。没有采访目的的文章,就像在报流水账。使读者找不到一丝主线,感觉很空。故,在采访之前,首先要确定你本次采访的目的。你想让读者知道些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采访?你的采访能给大家带来些什么启示? 2、确定采访人选在确定好采访目的后,第二步便是寻找被采访人。要找的被采访人必须与采访目的息息相关,无关的人不要夹杂其中。 3、了解被采访人确定完采访人选后,你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经历等等。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采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更会影响到你提问的质量。 4、认真设计问题在写采访类文章中,问题是必不可少的,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左右文章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采访目的,承上启下,相辅相成。 采访完毕后,需要做到以下2点: 1、整理采访稿,仔细阅读几遍,充分理解 2、组稿,完成采访好的采访稿,并不是你问我答的形式,要有导语、串词、结尾。因此,在整理好问题与回答后,还有进行组稿,根据对采访稿的理解及采访目的,合理的添加导语、串词及结尾,这样不仅使整篇采访结构饱满,更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

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 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 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善于观察与倾听, 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 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指

新闻主题提炼技巧

新闻主题提炼技巧 介绍主题在新闻中的作用。 俗话说“主题好文一半”。所以提炼好主题,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重要基础。 清代诗人袁枚说过:漂亮的词句犹如一堆铜钱,文章的主题就是穿钱的线,如果一篇文章有明确的主题,就像散落一地的铜钱,显得杂乱无章。任何人说话、写文章都要表达个题。即中心思想,没有主题就会不知所云,新闻报道也是如此。 新闻主题就是贯穿新闻的“红线”,可以将新闻事实、新闻素材串起来,告诉读者这篇新闻传递什么信息、反映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新闻素材的取舍、文章的结构与布局等都会受到主题的限制,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如何提炼深化新闻主题,除了讲究方法技巧外,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新闻主题与新闻事实的辩证关系、新闻主题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一、新闻主题源于新闻事实 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事实(素材)的统帅;新闻事实(素材)是新闻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没有主题,新闻事实(素材)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新闻事实(素材),主题就无所依托,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但是,新闻事实、新闻事件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新闻主题源于新闻事实,是对新闻事实分析、总结、思考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应先有新闻事实,然后才能提炼新闻主题,有什么样的新新闻主题。所以,新闻事实最终决定新闻主题,采写新闻决不能乱贴标签,凭空捏造主题,随意“拔高”主题。 新闻策划可以先定一个主题,但先行的主题必须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不是记者编辑凭空臆想的,是符合实际情况和新闻事实的。记者在采访前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然后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调整和丰富主题,这也是提炼和深化主题的过程。 人们经常说新闻是“用事实说话”,新闻主题依托于新闻事实,需要通过新闻事实、新闻事件来表达,支撑主题的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新闻主题并不是浮在新闻事实的表面,而是隐含在新闻事实之中,需要从新闻事实中去分析、提炼。 二、新闻主题决定新闻导向 新闻主题就是新闻的主旨和灵魂,主题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新闻导向正确与否,主题偏差就会导致舆论导向的重大失误。所以,提炼深化主题必须在尊重新闻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眼光把握主题的导向,坚持以正确的主题来正确引导舆论,决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只看现象不见本质。 在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时,首先必须把握以下四点:一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好舆论导向。新闻主题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符合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主动服务大局;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新闻规律和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同时选择新的角度、新的表现手法,突出新闻主题的新颖性、独特性;三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有前瞻性、指导性的重大主题;四要坚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干部群众及广大读者共同关注的结合点、共鸣点和兴奋点作为新闻报道的主题。此外,新闻主题的大小也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大小。所以作为一名记者要把好舆论导向,学会提炼深化主题,这是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第一关。 三、新闻主题需要提炼深化 新闻主题一般隐含在新闻事实的背后,提炼主题犹如沙里淘金,“吹尽黄沙始见金”,需从大量新闻素材中挖掘最有价值的新闻。记者不仅要深入采访、掌握实情,同时还必须认真思考,把握导谈如何提炼深化新闻主题以人为本,这是新闻记者在报道中经常关注的话题。但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却常常被新闻工作者忽视。为了使新闻更有吸

专业新闻采访报道技巧

选好新闻报道角度,使会议新闻报道焕发勃勃生机 在专业新闻中,会议新闻占了很大一部分。能否写好会议报道往往决定着专业新闻报道的成败。目前,一些媒体对会议的报道中常常流于形式,千会一面:某日、某时在某地召开会议,会议就某项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听取某人报告,内容一、二、三。某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某某主持,某某领导等出席了会议。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专业新闻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具体到会议新闻,记者在参加会议之初便应做足功课:会议的内容是不是读者所关心的?是不是党和政府所重点强调的?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这三条符合了,就意味着这个会议具备了很强的新闻价值。记者就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准备,全面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包括其目的、意义、议程、文字材料、参会主要人员等。在会议过程中,记者也必须带着问题去参加,在庞杂的会议内容中把握好党和政府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共同点,从读者关心的角度进行报道,增强会议报道内容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焕发勃勃生机。 《在经济转型中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来自成都市青白江的报告》一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0年末,笔者在参加青白江节约集约模范区汇报会时敏锐地发现青白江作为一个老工业区,同其他的老工业区一样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可是从2005到2010年的5年,经过新一届青白江区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不仅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而且建起了成都北部新城,在2009年还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会后,笔者并没有忙于对会议本身的报道,而是利用会议间隙的时候,深入地走访了青白江区国土资源局、青白江区工业集中发展区、青白江区大观镇等地寻找青白江裂变的深层次原因,然后以“平民视角”报道了青白江五年来的巨变,从而拉近了新闻报道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善于运用生动的新闻语言捕捉重大新闻事件,让报道更具有时代特色 专业工作的动态事件年年、月月、日日甚至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和发生,看起来,好似去年写的内容和今年写的差不多,其实不然,如何从所属行业发生的各种事件中发现新闻,除了要有一双慧眼,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全国高度上去认识分析它的意义和价值。否则,时代感不强不说,其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长此以往,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采写或者写来写去就是那些东西的心态和认识就会油然而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中心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报道也是每年国土资源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但是每一年又会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这是记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2010年4月14日,四川省政府召开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通过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气象局对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预判,笔者对今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雨量集中在8月,而重点防治区域仍然是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再一次让笔者警醒。笔者立即对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进行了电话采访,8月10日便写出了《高度警惕泥石流发生》一文。8月13日,泥石流“如期而至”。5·12汶川大地震重创的极重灾区绵竹清平发生强降雨,冲下来的泥石流多达600多万立方米。由于充分准备,笔者在稿件写作时做到了游刃有余。同时,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通过对清平泥石流和舟曲泥石流的对比,笔者发现,清平泥石流方量是舟曲的3倍,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泥石流灾害,然而死亡失踪人数却仅为 7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为此,笔者从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如何加强防灾,如何治理地质灾害等多个角度入手创作了题为《面对建国以来最大的泥石流四川科学防范成功避险》的纪实通讯,介绍了四川省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专业知识,对今后如何更好地防治地质灾害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在同行中受到了高度评价。 借用多种写作手法,做好深度报道 由于长期对一个行业的采访,专业记者拥有熟悉、了解本行业情况的先天条件,拥有其他记者难以建立的人际资源、关系资源。这些有利条件使得专业记者可以对专业内新闻信息进行纵深开发,做深做透。同时,每个行业又都有与本行业直接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发生在本行业的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