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京派

合集下载

京派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

京派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

京派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
1. 京派呀,那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的一股独特力量呢!就好比是文学天空中的一颗闪亮星星。

像沈从文的小说,那充满诗意的文字,不就是京派的经典例子嘛!
2. 京派,简单来说,就是一群有着独特风格的文学家群体哟!这就好像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学俱乐部。

像废名的作品,不就有着浓浓的京派韵味吗?
3. 嘿,京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可重要啦!它就像是一座坚固的文学城堡。

汪曾祺的那些散文,不就是京派风格的绝佳体现吗?
4. 京派啊,那可是有着别样风情的存在呀!可以想象成文学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凌叔华的小说,不就是很好的京派实例吗?
5. 哇哦,京派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非凡呢!如同是文学海洋里的一艘独特帆船。

萧乾的作品,不也带着京派的影子吗?
6. 京派,这可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呢!可以比作是文学丛林里的一条幽静小路。

林徽因的诗歌,不也有着京派的气质吗?
7. 京派呀,真的是很特别呢!就像是文学宝藏中的一块璀璨宝石。

何其芳的作品,不正是京派的代表之一吗?
8. 哎呀,京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独特地位哟!好比是文学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李健吾的戏剧,不就是京派的精彩呈现吗?
9. 京派,那可是不能小瞧的呢!仿佛是文学宇宙里的一颗神秘星球。

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不也和京派有着紧密联系吗?
10. 京派啊,真的很值得去深入了解呢!它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文学百宝箱。

卞之琳的诗歌,不就是京派魅力的展现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京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它的作品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文学享受。

浅析大学语文中的京派文学

浅析大学语文中的京派文学

浅析大学语文中的京派文学京派作为一个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文学作品也是大学语文的必选篇目。

京派的文学观念以及在小说和新诗方面的文学实践都是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同时,京派文学的思想和内涵,京派作家的反思与承担都对当下生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京派;文学观念;小说;新诗在大学语文作品选集里,一定有这样一些作家,他们是周作人、朱光潜、废名、萧乾、芦焚、李健吾、何其芳、卞之琳、林徽因、汪曾祺等。

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创作倾向、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同时还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作家成为其追随者。

文学史将他们视为一个文艺群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京派。

现代大学语文课本里,京派的作家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1.京派文学观念“京派”是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流派,其得名源于沈从文1933年10月18日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文章《文学者的态度》,引起与“海派”的一场论争。

朱光潜在后来回忆道:“在解放前十几年中,我和沈从文过从颇密……他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我编商务印书馆的《文学杂志》,把北京的一些文人纠集在一起,占据了这两个文艺阵地,因此博得‘京派文人’的称呼。

”[1]从京派文学的整体上看,对其文学观念的探讨显然不能忽略周作人以及《骆驼草》在京派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周作人是这个作家群的理论先驱”。

就前期京派文学而言,《骆驼草》所呈现的文学景观已略见一斑。

但是,从周作人鼓吹“趣味”到林语堂标榜“性灵”,这一文学观念的最核心的载体乃是小品文。

在文学中,周作人视“趣味”为个人的所有物,而区别于“人间共通的情感”;林语堂则说:“性灵就是自我。

”其实,无论是“性灵”还是“趣味”,其根本在于以小品文及其所包涵的文学情趣为中心可以追溯到一种带有消极价值取向的自由个人主义的文学内质。

朱光潜的美学理论、沈从文的创作实践、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等在共同的审美倾向和文学志趣下,构成了新的京派文学的三大支柱。

浅谈京派和海派的形成

浅谈京派和海派的形成

浅谈京派和海派的形成现在分别说到京派和海派,我们都会联想到一系列不同的事物,有如被周立波标榜着的咖啡,和他所谓的赵本山吃着的大葱;或者同种事物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比如同样是旗袍,也明确的分着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

这两个名词,早已脱离其最初形成时的语境,成为伴随着它们各自所代表的地域的两种亚文化,进入现代人的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地域,无处不在,无处不能看到它们互相的碰撞、斗争、交流与融合。

那么它们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追本溯源,我们还是先从它们最开始出现的文学界说起。

“京派”,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代表有废名、沈从文、朱光潜、林徽因等,称为“京派”是因为他们当时多在京津两地活动,发表的文章都在京津刊物,又具有较为统一的艺术风格。

而“海派”最开始有多种含义:活跃于上海一带的一群画家的画作和风格;京剧在上海的表现风格;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等等都称为“海派”。

京派和海派文学就有着鲜明的差异和斗争,京派文学追求自然和人性的美,有着淳朴、平和、隽永的语言风格;而海派则首先提出“都市男女”,着力描写五光十色的繁荣都市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具有世俗性与商业性。

那么为什么在这两地的作家群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所有的艺术和文化都离不开它们所生长的土地,北京和上海,我们需要认识这两块特质的土壤。

简单的从上海说起,上海自从开埠以来,一直是与外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同时有进驻了各国租界,商业发达,西方文化强势的影响,使上海很快成为了一个西方文化在中国的窗口和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现代化和都市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于是快节奏的生活、商业气息、灵活多变、中西结合、都市人的病态心理……这些也很自然的进入了艺术表现,成为海派风格的特征。

而相对于上海的开放,京津一带却在内陆,未能接触到这样的“西风”吹拂,又是一贯的政治中心,风格自然不同。

鲁迅有段对京派和海派的分析:“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

京派

京派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九叶诗派: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

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主要成就: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浅析京派小说乡村女性的美好性情

浅析京派小说乡村女性的美好性情

浅析京派小说乡村少女的美好性情摘要: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京派作家,远离政治生活的喧嚣,投身于自然恬淡的田园乡土生活之中,以和谐宁静质朴的艺术风格书写出大量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美好的乡村女子。

在这里,本人以沈从文和废名作品为例对这些乡村少女的美好性情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乡村女性自然淳朴京派作家对人性美的赞歌体现在乡村世界的女性身上,这些女性生活在一个理想化的、没有现代社会中那种高度紧张的和谐环境里,这里的一切是从从容容,波光澈影中处处流淌的是人情、亲情、民风,她们具有至善至美的人性。

沈从文的《边城》、《三三》、《萧萧》,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菱荡》等堪称是乡土风情作品中的杰作,表达的是一幅与都市文明截然相反的自然图景,生长在古老土地上的女性,她们的人性被充分浪漫化了。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子有着水一样的美好性情,是一种以自然、纯净、健康、自在为生命元素的充满灵性的存在形态。

像自小生长在溪边单纯而又任性的三三;单纯、自然、浑然不觉的小童养媳萧萧;温顺乖巧、多情执著的翠翠:谨慎心细、热烈大胆、像姐姐一样的阿黑;美丽大方、骄傲善良的夭夭……这一群少女天真无邪、纯朴善良的性格是那样相似,这群大自然女性没有明显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她们那份对爱的执著无不体现出一种美,一种向善的美。

她们平凡多样的人生历程中,都一样洋溢着生命的热情、自然和庄严。

在这个充满生命活力、人性美、和谐宁静的世界里。

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那种朴素动人的人性美,在她们身上得到了最为完美的体现,她们不正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化身吗?纵览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她们都洋溢着青春美,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她们的追求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无杂质无异味。

废名小说描写的多是所见人生中乡村儿女翁岖平常之事,读者看到的是竹林、河柳、桃园、菱荡,看到的是柔情的儿女、贤淑的妇人,没有战事硝烟,没有大喜大悲,一概是平静如水的平凡人家的平凡事,到处是一派温馨、祥和、静谧的田园风光,正如周作人所说:“冯君的小说我并不觉得是逃避现实的,他所描写的不是什么大悲剧大喜剧,只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这却正是现实”。

试论京派文学的主张。

试论京派文学的主张。

试论京派文学的主张。

京派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自诞生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它的主张,不仅体现了作家的个人追求和理想,更代表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态度和方法。

下面将从生动、全面和具有指导意义的角度,试论京派文学的主张。

首先,京派文学主张情感的升华和表达。

京派作家们深知情感的力量和独特之处,他们通过细腻而犀利的笔触,把个体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他们注重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用真实的情感表达人类的喜怒哀乐,通过情感的升华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京派文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慰藉和提升。

其次,京派文学主张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京派作家们对社会现实深感关切,在作品中反映出社会矛盾和存在的问题。

他们用锐利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命运和生活,以此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京派文学提倡以文艺的方式让社会真相得到呈现,引起读者对现实的深思,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唤醒社会良知。

再次,京派文学主张的一种审美追求。

京派作家们追求艺术的创新与独特,他们在形式和内容上以求突破,力图打破既有文学形式的束缚,为文学创新探索新的可能性。

他们尝试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个体的生活经验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审美追求使得京派文学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最后,京派文学主张源于个体的存在感知和思考。

京派作家们注重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境遇,他们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人的命运和价值。

他们通过对个体的存在感知和思考,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人类普遍性。

这种由个体经验归纳出的人类观察力和思考力,使得京派文学不仅是对作家个人生活的表达,更是对整个时代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综上所述,京派文学主张情感的升华和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一种审美追求,以及源于个体的存在感知和思考。

它不仅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更具有全面的文学价值和指导意义。

建筑风格之京派风格

建筑风格之京派风格

建筑风格之京派风格京派建筑风格,以其古朴、典雅、庄重的特点,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广泛存在于古都风貌保护区、传统四合院、皇家园林、庙宇等建筑中。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深入探讨京派建筑风格的特点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京派建筑风格起源于明清两朝的皇家建筑,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京派建筑风格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京派建筑风格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式园林、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特点1.古朴典雅:京派建筑风格以古朴、典雅为主要特点,注重建筑的内在气质和历史感。

建筑外观庄重、大气,色彩以灰色、白色为主,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

屋顶采用庑殿或歇山式,屋面呈曲线,给人以柔和之感。

2.四合院布局:京派建筑以四合院为主,院落宽敞,布局合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合院由正房、倒座、东西厢房组成,形成一个封闭式院落,给人以安静、舒适之感。

3.雕梁画栋:京派建筑注重雕刻和绘画,以展现建筑的华美和精致。

梁柱、斗拱、门窗等部位,常采用彩绘、雕刻等形式,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4.园林融合:京派建筑风格与中式园林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建筑周围配以假山、流水、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营造出幽静、雅致的氛围。

三、文化内涵京派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京派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

其次,京派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如“中庸之道”、“和谐统一”等。

此外,京派建筑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如“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等。

这些文化内涵在京派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四、结语京派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古朴、典雅、庄重的特点,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京派文学特征

京派文学特征

京派文学特征
京派文学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现实主义:京派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注重写实主义,通过描写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现实生活。

2. 注重人物描写:京派文学中的人物描写注重真实、深入和细腻,力求刻画出人物形象的生动和鲜活。

3. 重视语言运用:京派文学的语言运用讲究简洁、明快、清新,富有京味和韵味,强调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4. 多描写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京派文学以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为题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5. 重视文学传统:京派文学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注重文学艺术的审美和文化内涵。

6. 多写长篇小说:京派文学以长篇小说为主,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富有表现力,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

7. 思想上保持独立和距离:京派文学在思想上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和价值,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永恒性。

8. 强调文学本体观和审美意识:京派作家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注重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总的来说,京派文学以其关注现实、注重人物刻画、语言优美、题材广泛、思想独立等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派作家群文学创作阵地演变及思想何淑琴文学院10级9班1001040135
京派指的是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文学重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方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京派作家们作品创作贴近自然,远离政治,追求静穆的恬淡艺术境界。

京派作为文学流派虽然没有集结社团,也没有正式的宣言,然而它作为一个流派依据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表现出派别的特征。

而作为作家群文学阵地的刊物创办,从最开始的《语丝》萌芽阶段到后来的成熟的刊物创办,无一见证了京派的成长和壮大,集中了京派一致的文学思想。

京派创作阵地的演变跟文人思想变化发展,政治经济格局,时势变迁紧密相连。

在20年代后期,随着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一大批新文学初期的主力作家离开了北京,但是,已经渐渐深入人心的自由主义、个性激情却扎根在这片土地,北平的作家们继续经吃着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

这群作家们在文化阵地上发表言论、阐述思想观点,这也成为他们创作的不自觉表现。

在20年代末,《语丝》由于个人观念的分化,集中变现为鲁迅与周作人的决裂,成为京派作家创作的培植期、京派作为一个流派的萌芽期。

原来的暴躁凌厉的文风逐渐变得疏淡、平和,批评更加的柔和和文明,创作也更加倾向于性灵和趣味,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生活”。

周作人是《语丝》的中坚力量,
作为小品文大师的他,在与鲁迅分道扬镳后吸纳了徐祖正、冯文炳等年轻作家,借着他们原有的影响力,发展和延续了一批新的京派力量。

而《语丝》在1930年春解体后,京派文学阵地变为了《骆驼草》。

这是废名在周作人的支持下创办的,《骆驼草》并非有意取代《语丝》,却也带着《语丝》热潮的余绪。

这是一份京派作家稍带自觉意识的文学刊物,散文、随笔、杂感是其主要创作,但也开始有小说连载。

创作风格减退了战斗锋芒而趋于“冲淡”和“闲适”。

在《发刊辞》中表明态度宗旨:“文艺方面、思想方面,或而至于讲闲话,玩古董都是料不到的,笑骂由你笑骂,好文章我自为之,不好亦知其丑,如斯而已。

”代表作家有周作人、俞平伯、徐祖正、废名、冯至等。

《京报》、《华北日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继《骆驼草》之后京派作家的又一文学阵地。

《大公报·文艺副刊》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文学重镇,尤其是《大公报.文艺副刊》不仅将《骆驼草》原来的写作班底尽收麾下,团结了周作人、朱自清、林徽因、朱光潜、金岳霖、冰心、杨振声、俞平伯、废名、凌叔华、巴金、老舍、何其芳等,同时还增加了许多年轻作家。

何其芳的《画梦录》、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京派文人作品,自然、恬淡、活泼是其主要文学特征。

《大公报.文艺副刊》是京派文学群开展的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存在最久、历史最长的京派文学基地。

沈从文是该刊的
主编,他极力维护和贯彻文学纯正和严肃的主张,抵制将文学沦为政治宣传品和消遣品的错误倾向。

1934年,巴金、郑振铎携手卞之琳创办刊物《文季月刊》《水星》,为当时的京派作家开辟了新天地,“以忠实恳挚的态度为新文学的建设而努力”是其办刊思想内容,《文季月刊》的撰稿人达到一百多人,几乎包括了所有京派作家。

而《水星》在散文的成就非常突出,周作人、沈从文、卞之琳、何其芳等人几乎在每一期上都出现过。

1935年《水星》《文学季刊》停刊后,1936年10月,卞之琳、孙大雨、冯至等在上海创办《新诗》月刊,其中刊载诗论最富有特色,不同于其他诗歌,它特别重视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以及新诗发展途径,成为京派理论批评家兴趣的重要课题。

抗战爆发前,北平文坛萧条,京派作家也开始变化,1937年在北平出现的《文学杂志》标榜“自由”原则,坚持“纯正文艺”,主张“多探险、多尝试”,不希望某一种特殊趣味成为“正统”,因此,他们在选材上更加自由和大胆。

主要作家有卞之琳、沈从文、老舍、李健吾、林徽因、周作人、废名、梁宗岱、萧乾、何其芳、朱自清、林庚、曹葆华、冯至、蹇先艾、俞平伯、孙毓棠、凌叔华等。

在发刊词中就已阐述文学与没多久,就被日寇的铁蹄扼杀了,身在北京的京派作家们再也无法独善其身,致使其停刊。

而在抗战胜利后《文学杂刊》的复刊,也更加刊出京派作家们坚持自身特点的执拗。

这一时期新增了汪曾祺、袁可嘉等
作家。

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不只存在“群”,还有集中的文艺阵地,有感召的核心人物,却也让京派有了很好的现代文学流派气息,其思想在文学阵地演变的过程中(新的成员的加入和时代时势的变化)渐渐地饱满和充沛,但其大方向始终保持不变,纯朴自然,讲究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文学思想特征始终贯穿每一个文学刊物和作家作品中,在现代中国30年代的文坛上,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