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简介

合集下载

清西陵 清东陵

清西陵 清东陵

清西陵清东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伊镇姬村西北,是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及其配偶的陵墓,也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陵墓之一。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通光镇三道沟村东南,是清朝皇帝咸丰、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及其配偶的陵墓。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介绍清西陵和清东陵。

清西陵:清西陵,又称康陵、雍陵、乾陵,是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和皇后孝庄文皇后、翁安的陵墓。

位于易县马伊镇姬村,距北京市约130公里,总占地面积85.04万平方米。

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陵园之一。

清西陵包括三大部分:前、中、后三陵。

前陵是康熙帝及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中陵是雍正帝及翁安的陵墓,后陵是乾隆帝及其配偶的陵墓。

每个陵墓的布局都非常规整,考究着色彩和布局的对称性,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美学。

清西陵景点之一是宝顶山。

宝顶山为西陵的主峰,海拔271米,山上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雄伟的石刻。

宝顶山上的寿皇殿是一座极具规模和壮丽的建筑,是康熙皇帝临朝第30年时修建的。

寿皇殿是清西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游客参观时不能错过的景点。

清西陵还有著名的建筑——牡丹园。

牡丹园是清西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园内种植着大量的牡丹花。

每年的春季,牡丹园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展,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牡丹园内的牡丹品种繁多,有着丰富多彩的色彩和迷人的香气,是摄影爱好者和花卉爱好者的天堂。

除了宝顶山和牡丹园,清西陵还有其他许多景点可供游客参观,如神道、东下陵、大成殿等等。

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古代皇家建筑的魅力,还体现了清朝皇帝的权威和荣耀。

清东陵:清东陵是中国清朝皇帝咸丰、同治、光绪及其配偶的陵墓,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通光镇三道沟村东南。

清东陵由神道、侧陵、大内官墓区、大官墓区、驿道、龙泉湖和响宝河等组成。

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家陵园之一,也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陵墓之一。

清东陵的建筑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精髓。

清东陵简介概况

清东陵简介概况

清东陵简介概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

清东陵占地80平方公里,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完工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历时247年,几乎与清王朝相始终。

在这片广袤的区域内,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和同治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妃园寝五座,公主园寝一座,共计15座陵寝。

这些陵寝埋葬了清朝的5位皇帝(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

清东陵的诸陵寝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中心,在昌瑞山南麓呈扇形东西排列。

辈份低的陵寝距孝陵较远,同一朝代的皇后陵和妃园寝均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

这样的布局既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居中而尊的理念,又体现了尊祖归宗、一脉相承的兆葬之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清东陵的设计者运用中国独创的风水理论,“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使山川形胜的自然之美与陵寝建筑的人文美巧妙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今清东陵已开放了10座陵寝,其中包括朝山、案山、靠山三山一线的雄奇之景;清代最长的神道——长达6km的孝陵神道;清代规模最大的石像生——数量达18对的孝陵石像生等独特景观。

清东陵介绍

清东陵介绍

清东陵介绍
介绍
清东陵是一处古老的城堡,位于中国的河北省临漳县南部。

它坐落在临漳县的财富山,位于临漳河畔。

历史上,清东陵是中国统一的重要据点之一。

它曾被列入国家级保护的文物名录,也是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清东陵始建于朱元璋时期,当时正值明朝开国统一的重要时期,该城堡是当时的核心要塞,主要参与当时明朝统一的战争任务。

该城堡分为两大部分,外城和内城。

外城高低起伏,有坡道弯曲复杂的堤岸,并详细记录了城堡明朝时期的历史。

在城堡内部,有一座小型宫殿,建筑也有明朝式的外观,并有宋代时期的雕塑。

从清东陵可以看到河北省的辽阔景色,可以看到清东陵山头的宏伟,以及周围山谷深处的柳树湖。

总之,清东陵是值得一游的景点,可以一睹中国明朝时的历史,也可以了解当时统一的历史。

同时,也可以欣赏到河北省的自然风光,一游便可领略明朝历史文化和河北省的自然风景。

- 1 -。

唐山遵化清东陵简介

唐山遵化清东陵简介

唐山遵化清东陵简介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境内,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
皇帝——雍正的陵墓。

清东陵距北京290公里,西距承德120公里,是一处气势宏伟、布局严整、建筑精美的大型皇家陵园。


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耗时近五十年才完工。

陵寝共占地一百二十多万平方米,建筑面
积八十三万平方米,共有大小坟包二百八十多座。

如今的清东陵
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东陵始建于雍正十
二年(1734年),是雍正皇帝为他的父亲孝恭仁皇后所建。

孝恭
仁皇后,就是赫赫有名的孝圣宪皇后。

她于雍正二年(1724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去世,年仅三十四岁。

当时她只有二十四岁,
被封为淑嘉皇贵妃。

孝贤纯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她死
后康熙皇帝非常悲痛。

于是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东陵
为她建造了陵寝。

东陵陵墓群坐北向南,包括:裕陵、景陵、泰陵、昌陵和康熙帝的裕陵地宫,以及其配陵、妃园寝和公主府等。

—— 1 —1 —。

清东陵 十三陵

清东陵 十三陵

清东陵十三陵清东陵清东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境内,是清朝第二位皇帝康熙和第四位皇帝雍正的合葬陵墓,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寝之一。

下面将分别从历史背景、建筑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历史背景清东陵始建于1730年,历时18年才完工。

康熙皇帝于1722年逝世后,由其四子雍正继位,为了纪念父亲和母亲孝庄太后,在北京西北部选址修建了这座陵墓。

清东陵是清朝十三陵中最晚修建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由两位皇帝合葬的陵墓。

建筑结构整个清东陵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前殿、中殿、后殿和宫城、神道组成。

神道长约7公里,两旁种植着松柏树,石狮子、石马和铜鹤等各种动物形象栩栩如生。

进入宫城后可以看到配殿、神厨、御花园等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后殿,也称“大宝殿”,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

大宝殿高达33.5米,面积达到了3,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建筑之一。

其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各种图案和雕刻精美绝伦。

文化内涵清东陵不仅是一座皇家陵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东陵中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如石狮子、石马、铜鹤等动物形象,以及对天文、地理知识的运用等。

此外,在清东陵中还可以看到许多有关孝道和忠诚的故事和传说,如孝庄太后为了纪念已故丈夫而亲自监修陵墓等。

十三陵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是明朝和清朝皇帝及其配偶和嫔妃们的合葬陵墓群。

下面将分别从历史背景、建筑结构、旅游景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历史背景十三陵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清朝嘉庆年间完成。

共有13座陵墓,其中明朝建造了3座,清朝建造了10座。

这些陵墓分别为:昭陵、定陵、思陵、景陵、神路、东陵、慈禧太后之墓、西泰山皇家园林、新建的光绪皇帝和隆裕太后之墓等。

建筑结构十三陵的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80平方公里。

每个皇帝的合葬陵墓都由前殿、中殿和后殿组成,前殿是供奉牌位和祭品的地方,中殿是用来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后殿则是供奉皇帝灵柩的地方。

唐山清东陵简介

唐山清东陵简介

唐山清东陵简介唐山清东陵,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是清朝帝王及其妃嫔们的陵墓群。

作为中国古代皇家陵园的典范之一,唐山清东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旅游景区之一。

下面是关于唐山清东陵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唐山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境内,距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海关仅30公里。

清东陵始建于公元1661年,随后历经多次扩建和修复,共有清朝皇帝、皇后和妃嫔14人被葬于此。

清东陵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皇家陵园的瑰宝。

二、建筑布局和特点清东陵占地面积约86.9平方公里,由神道、大成门、穿堂、宝城、大宁殿、宝应门、永陵、慈禧陵等主要建筑组成。

其中,神道是陵园的主轴线,两旁种植着参天古松和挂满红灯笼的红杉。

大成门是陵园的正门,双柱三坊式建筑,极具气势。

穿堂是连接大成门与宝城的重要通道,其墙壁上绘有壁画,展现了清代皇族的生活场景。

宝城是陵园的核心区域,类似于皇宫,主要有大宁殿、宝应门和永陵等建筑。

大宁殿是皇帝延陵祭祀的场所,宝应门是大宁殿的门楼,永陵则是皇帝和皇后的合葬之处。

慈禧陵则是慈禧太后和西太后的合葬陵墓,与永陵相距不远。

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唐山清东陵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细腻的雕刻艺术而闻名。

陵园内的石刻、壁画、神道松、斋堂、院门等处处彰显了清代皇家建筑的气派和精湛的艺术水平。

清东陵的建筑布局和装饰风格沿袭了明代宫廷建筑的传统,同时吸收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风格。

陵园内的壁画绘制精美,内容丰富,是研究清代宫廷生活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此外,唐山清东陵还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石刻,其中包括门楼碑刻、墙壁刻花、石狮子等,为研究中国石刻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旅游价值和保护现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清东陵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

陵园内的建筑、壁画和石刻等文化遗产,展现了清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唐山清东陵简介

唐山清东陵简介

唐山清东陵简介
唐山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境内,是清朝康熙皇帝的陵墓之一。

康熙皇帝
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统治期间实行多种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东陵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之一,占地面积宽阔,规划布局严谨,建
筑风格独特。

陵墓主要包括神道、宫殿、祭坛、墓道、墓室等建筑,整体设计精美,体现了古代建筑的高超工艺和宏伟气势。

清东陵的建造历时多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体现了清朝皇帝的地位和威严。

陵墓内的墓室保存了康熙皇帝及其皇后的灵柩,以及许多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清代皇家的生活和文化。

清东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陵墓
周围的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同时,清东陵也是中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总的来说,唐山清东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陵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清朝皇帝康熙的陵墓,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古代皇家生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前往清东陵参观,不仅可以感受古代皇家的气派和庄严,也能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文化之旅。

清东陵定陵简介

清东陵定陵简介

清东陵定陵简介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是一座巨大的历史文化宝库,也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境内,北距北京230公里,南距河北遵化8公里。

始建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到清
康熙帝的玄烨时达到鼎盛,前后历时七十余年。

清东陵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东陵由皇帝陵、皇后陵、妃园寝、皇子公主陵墓等组成,占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清东陵依山而建,共分五个区:陵区、祖坟区、宫殿区和祭坛。

清东陵的建筑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神道区、陵寝建筑区、陵寝门景区和陵园生活区。

清东陵的神道由石牌坊、石望柱、石华表和石象生等组成。

神道的建筑有:“御路”和“二门”两部分。

“御路”是指神道两旁的石牌坊,是皇帝祭天或祭地时所用的石碑,一般在陵前东西两侧分列。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东陵简介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马兰峪的昌瑞山,距离北京125公里、天津150公里,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

共有帝陵5座,即世祖顺治帝之孝陵、圣祖康熙帝之景陵、高宗乾隆帝之裕陵、文宗咸丰帝之定陵、穆宗同治帝之惠陵。

此外,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及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4座皇后陵也建在此。

另有妃园寝5座,公主陵1座,共计埋葬5位皇帝、14位皇后、136为妃嫔以及皇子、公主等共161人。

除陵寝外,清东陵还有十里神道、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龙凤门、五音桥、小碑亭、隆恩殿、明楼、月牙城和地宫等建筑。

据说清东陵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2年(1663年)开始修建。

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成宽仅50公尺的谷口,俗称龙门口。

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

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谥号;明楼之后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

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由一条约12公尺宽、6公里长的神道连成一气,沿途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单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三路三孔神道桥、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

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

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

有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不多的大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达18对,造型多朴实浑厚;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

目前,清东陵15座陵园中,只开放了裕陵和东、西太后陵及香妃墓等四处供游客参观。

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文保碑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说清东陵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陵区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为中轴线,依山势呈扇形东西排列,主次分明,尊卑有序。

各陵按规制营建了一系列建筑,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

“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陵寝建筑中,使各单体建筑在空间组合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间组合。

远望时,殿宇、城垣、门坊、道路、桥涵,金黄碧绿、丹红雪白,气势恢宏壮丽而深沉。

由远及近,步移景易,变化丰富,秩序严谨,相得相济,引人入胜,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典范之作,其建筑艺术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顶峰。

在这庞大的建筑群体中包容了中国明清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运用了最先进的工程技术,采用了最为珍贵的建筑材料,陵区的580多座单体建筑中,有经过两次大地震330年岿然不动的全国现存最宽的石牌坊;有全长达5.5公里的孝陵主神路,有叩之声若金钟的“五音桥”,有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和“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宫,更有采用最为珍贵的黄花梨木建成并为黄金装饰的慈禧陵三大殿,以及“凤在上龙在下”的丹陛石,游人看后既被她那精湛的艺术所倾倒,更为她那宏伟的气势所折服。

清东陵是一部用砖、木、瓦、石写就的清王朝盛衰的历史。

孝陵的建筑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财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规模庞大的石像生则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中原,靠弓马开创天下的雄姿。

景陵、裕陵则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时代特征,定陵和惠陵则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写照;慈禧陵则是权力的象征,反映出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的那段特殊的历史。

清东陵是中国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陵区特色自然条件东陵风水全图清东陵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余脉昌瑞山南麓,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里土质优良,植被良好,以常青乔木松柏为主的人工森林长势繁茂,覆盖率高达71%,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山川形势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

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

陵区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

靠山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

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水口山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豆陵区之南,形如阙门,扼守隘口。

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

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陵寝格局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

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

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

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

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国祚绵长、江山万代的愿望。

建筑序列清东陵各座陵寝的序列组织都严格地遵照“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既要“遵照典礼之规制”,又要“配合山川之胜势”。

在这方面,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足可称为成功的范例。

由大红门内向南望孝陵以金星山为朝山(陵寝正前方所对之山),以影壁山为案山(墓穴与朝山之间的小山),以昌瑞山为靠山(陵墓后靠之山),三山的连线即为孝陵建筑的轴线。

由于金星山、昌瑞山之间的距离长逾8公里,为突出体现二山的关系而又能形成恢宏的气势,营造者特意设置了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专供棺椁、神牌通过的甬路),将自石牌坊(用石料构筑的牌楼,是陵区入口的标志物)至宝顶(地宫之上的封土)的几十座建筑贯穿在一起,并依山川形势分成了三个区段。

一是石牌坊到影壁山间长约1.5公里的区段。

在这个区段内,配置了宽大的石牌坊和高耸的神功圣德碑亭(内竖为皇帝歌功颂德的石碑的方亭,亦称大碑楼),与拔地而起的金星山及平圆的影壁山相呼应。

二是影壁山至五孔桥间长约3.5公里的区段。

在这个区段内,配置了石像生(设在神路两旁的石人、石兽雕塑群)、龙凤门(由三间石雕火焰牌楼和四段琉璃壁组成的门坊)、一孔桥、七孔桥和五孔桥等低平建筑,以同周围的平坦地势相协调。

三是五孔桥至宝顶间长约1公里的区段。

在这个区段内集中配置了神道碑亭(内竖镶刻帝后谥号石碑的方亭)、隆恩门(陵院的大门)、隆恩殿(举行大祭活动的主要殿堂)、方城(砖砌的方形城台)、明楼(建在方城之上的内竖墓碑、檐挂陵名匾额的方亭)、宝顶、宝城(围绕宝顶的城墙)等主要礼制性建筑。

并且这些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升高,以与昌瑞山及两侧护砂(陵寝左右的山丘)相互配合。

这些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

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给人以“高而不险,低而不卑,疏而不旷,密而不逼”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受。

建筑精品在清东陵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内有着大量的优秀建筑精品。

这些精品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水准,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成就。

孝陵神路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室顶,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连线,将孝陵的数十座形制各异、多彩多姿的建筑相贯串,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序列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建筑中轴线。

它虽然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曲不离直,明确显现了南北山向的一贯,配合了山川形势,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

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也是最壮观、最富艺术性的神路。

孝陵石牌坊石牌坊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

夹杆石的顶部圆雕麒麟、狮子,看面分别浮雕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

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画。

折柱、花板上浮雕祥云。

斗拱、椽飞、瓦垅、吻兽、云墩、雀替均为石料雕制,做工细巧,刻技精湛,历经数百年毫无走闪之迹,像这样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在国内已不多见。

孝陵石像生孝陵石像生孝陵石像生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鋑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

另有望柱1对。

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

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

这组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长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

孝陵石像生是清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组。

孝陵七孔拱桥七孔桥(由西面拍的)拱形桥在石桥中是等级最高的一种。

七孔拱桥在清东陵只孝陵有一座。

桥长110米,两侧安设石栏板126块,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块。

远观似长虹卧波,雄伟壮观。

裕陵圣德神功碑亭重檐歇山式建筑,黄琉璃瓦覆顶,厚重的墩台四面各辟券门。

亭内高6.64米的两统石碑分别竖立在两只巨大的石雕龙跃之上,东碑刻满文,西碑刻汉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