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的观念的历史定位

合集下载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历史观念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历史观念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讨论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系)摘要: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历史写作中坚持历史现实主义,这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果。

他们在进步、发展、历时变化的观念指导下,在社会系统和整体结构中理解研究对象来描述历史,他们认为进步、发展、变化等事实上是被描述的客观历史的本质属性。

由于缺乏对历史概念和认识的系统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最终将自己定位为历史发现者而非建设者,以至于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研究起到了望远镜、显微镜或测深锤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历史实践仍然具有历史的现实意义。

德国思想家梅尼切曾在《德国大屠杀》中认为,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政治生活中盛行两种思潮:一种是社会主义;第二,民族主义。

当社会主义预言的革命没有到来的时候,民族主义一马当先,在一些强国成长为帝国主义。

[1]极度膨胀的民族主义带着极度的自信和狂妄,将欧洲领入了大战之中。

当斯宾格勒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的支撑理论之一,其发展无疑也与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密切相关。

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各种政治思潮的激烈交锋和西方社会生活的动荡,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复杂。

马克思主义从不回避政治立场,但正是通过对社会历史及其组成部分的重新阐释,它表达了对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和对现实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有政治热情,但19世纪以来的历史表面上还是表现出追求客观历史的样子。

为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何调和政治与学术看似矛盾的要求,使其既能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又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这可以成为我们理解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来说,他们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其政治立场和学术态度的最好表达。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历史这个概念有双重含义。

一方面,它代表了作为研究对象的过去,尤其是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过去;另一方面代表了研究这个对象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俗称的历史。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形成历史探析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形成历史探析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形成历史探析马克思是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之一,他对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的理论深刻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方向。

作为现代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马克思对于“个人”这一概念的探索和思考也是非常深刻和全面的。

在他的一生中,马克思对“个人”的形成历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反映了他对人类发展过程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历史演变的精准把握。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形成历史探析是基于他对人类历史的分析和社会发展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存在是决定其意识形态的根本,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强调了社会历史对于个人形成的深刻影响,认为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受到历史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决定的。

这一观点为后来对于“个人”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个人”形成历史探析也是基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批判和对劳动力价值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个人劳动价值的被剥夺和人的劳动力被当作商品来买卖。

这种现象导致了人的个性和自由受到了严重的侵犯和损害,个人被剥夺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马克思对于“个人”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人的劳动价值是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劳动力应当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保障。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形成历史探析还是基于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和对新社会秩序的构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其自身的崩溃和新社会的到来,新社会需要建立在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尊重和保障之上。

马克思对于“个人”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新社会秩序应当以人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完善为目标,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摘要】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一个贯穿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

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正是对这一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他的人的本质观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也对当代社会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和挑战。

通过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思考和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展望未来,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时代价值、时代背景、社会启示、现实意义、重要性、思考、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关于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包括生产劳动、社会关系、意识活动等方面。

他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体的意识或意志决定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背景下,人的本质观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影响使社会阶级结构日益分化,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被剥削和压迫的工人阶级的解放,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使命。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提倡消除阶级分化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人的本质观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我们建设和谐、共同发展的社会。

2. 正文2.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马克思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社会的人类学观念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的人学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的人学观强调了人的本质。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是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和文明,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质,也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的核心。

马克思的这一人学观念给我们当代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劳动的尊严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劳动往往被边缘化和贬低,而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也使得很多劳动者失去了劳动的尊严和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和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和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平等的社会。

马克思的人学观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动物,人的个体生存和发展是依赖于社会的。

在人的社会性方面,马克思的人学观念给我们当代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社会不公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我们需要重视人的社会性,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强调了人的历史作用。

他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变者,人的历史作用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这一方面,马克思的人学观念给我们当代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在当代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需要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改革和进步中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从马克思的人学观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关注劳动的尊严和价值,重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

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

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如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人,关注人自身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基于此,文中主要分析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并详细探讨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问题构成了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命题,马克思哲学中也高度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

但是,从哲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众多的马克思批判者,指出在马克思哲学中见物不见人。

仔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批判者们是按照抽象的人本主义观点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衡量,企图掩盖马克思哲学对象、本质和功能。

文中主要分析了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阐明马克思人学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人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通过对人本质的研究,探讨人的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在其哲学创立之初就是将人作为出发点的,并在其哲学理论中着重了解决了人的本质的问题。

在马克思哲学中,人构成哲学理论的核心,而不是将其分解为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中。

马克思在进行哲学研究时,虽然没有将人学作为一门专门的理论独立出来,但是,人学思想一致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的全部著作当中。

因此,可以指出人学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

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可以指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就是人学,在哲学研究中,马克思将感性的人类活动作为主体和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从社会的、历史的和感性的角度对人进行研究,这样确保了对人理解的科学性,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真正的人学。

从这一层次上来说,可以将马克思哲学归为关于人的学问。

马克思的整个思想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作为重要基础的,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和实质,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道主义,其理论形态指的是就是以人为核心的人学。

二、马克思哲学中人学内涵1.人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哲学中关于人的思想的基础,它决定着人学的理论及其基本内容。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形成历史探析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形成历史探析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形成历史探析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世界观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曾提出过对于“个人”的理论,认为“个人”是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这篇文章将对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形成历史进行探析,分析其观点和影响。

马克思认为“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到了“个人”的历史形成过程,他指出:“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的创造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

这说明“个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受到了社会的各种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人的形成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也是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形成历史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还强调了文化对于“个人”的形成历史的重要影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了文化对于个人形成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对于“个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个人在受到文化的影响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品质。

文化对于“个人”的形成历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马克思的关于“个人”的形成历史的探索对于当代社会和历史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认识到“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历史和社会的各种影响。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和历史对于“个人”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人的行为和思想。

马克思的观点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因为社会和历史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应该重视文化对于“个人”的影响,因为文化对于“个人”的形成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论马克思的个人观

论马克思的个人观

论马克思的个人观[摘要]历史是人类自身创造的历史,全部人类的历史都是以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作为其前提的,这无疑使得个人观成为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观一直都是不同时代思想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它涉及到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两个不同的维度,即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

由此,作为历史观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人观也成为社会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由于所处的立场不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个人观,这些个人观甚至可能完全对立,这也导致了个人观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争论的焦点。

马克思在批判以往“抽象的个人”、“思辨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思想,并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前提和出发点,创立唯物史观,而在这一过程中也科学的阐明其自身的个人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个人观;现实的个人我们在讨论马克思的个人观之前,首先要区分出马克思的个人观和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观这两个概念的不同。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内容,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为现实使命,以实现人类包括每个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追求。

然而在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一种单一的存在形式,它已经成为复数的存在。

现在学界主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为三种特殊存在形式:第一,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次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主要分为两大分支,即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理论发展与创新为代表的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研究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后一种形态是指在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形态最具典型、最具特殊和最具前途的分支就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状况具体到个人问题上,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的个人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观不是同一概念。

马克思在其文本著作中所阐发的相关的思想内容只是马克思主义个人观的原生态存在,与后期两种形态下马克思主义所创新、实践的个人理念有所差异。

马克思主义五观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历史观社会存在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历史观社会存在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历史观、社会存在观一、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史观,即一切从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中来,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这是唯一的现实和真相。

马克思主义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唯物史观:机制观、方法论、哲学基础。

机制观强调了物质的基础性、上层建筑的依赖性。

方法论强调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分析事物发展变化这个基本方法。

哲学基础强调了世界领导、社会决定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生观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是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出发点,目标是实现社会平等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这些关系包括生产、交换、知识和领导关系,不同社会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不断替代,从而推进了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认为,人类历史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平等和正义,即人类的全面自由和幸福。

因此,人类的发展应该是自由和平等的,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矛盾和斗争推动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自己的内在规律所支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结果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强调矛盾的发展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是指导实践的根本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思想是在辩证法的基础上,以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对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论证,揭示出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矛盾中发生的革命性斗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分析历史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工具。

四、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正是由此为基础说明人类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根据这种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发展的面貌。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历史是由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内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马克思的人的观念的历史定位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2013年4期作者:王晓升【内容提要】在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观念的问题上,哲学界存在着两种趋向:一种趋向是按照启蒙思想的模式来理解它,另一种趋向是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理解它。

前一种思路是把马克思的思想启蒙化,后一种思路是把马克思的思想后现代主义化。

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观念就必须分清马克思的思想与这两种思想的区别,从而说明马克思的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启蒙思想家的人的观念启蒙思想家的人的观念是针对封建等级制度而提出来的。

在西方社会,封建的等级制度是由基督教神学的观念来提供正当性的保证的。

按照基督教神学的观念,上帝创造了人,也创造了其他各种动物,创造了世界上的其他许多东西。

上帝在创造这许多东西的时候,是把人作为最根本的东西,或者简单地说,上帝是以人为“本”的。

上帝说,他所创造的其他东西,比如,动物等是供人驱使和食用的。

这就是说,上帝也非常关心人的生命和疾苦,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

但是,宗教神学的这种人的观念是一种等级观念。

既然上帝创造了人,那么很明显,上帝就不是人,而是神。

究竟是把人当本还是当末,这全凭上帝的意志。

为了贯彻上帝的意志,上帝还训练出一批圣人。

这批圣人听从上帝的意旨,贯彻着他的关于人的观念。

基督教的这种神学观念在世俗生活中被制度化。

在基督教的制度体系中,各个等级的牧师控制着社会秩序,他们也按照宗教的观念关心人。

但是,这种制度最终演化为压制人、迫害人的封建等级制度。

这批牧师最终对信徒们穷征暴敛,他们满嘴节欲仁义,而背后却是男盗女娼,肉欲横行。

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事实。

启蒙思想家就是在批判这种神学观念的基础上来理解人的。

启蒙思想家对人的理解中最突出的是如下几个方面的观念。

第一,人是理性存在物。

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社会观念等都应该放在理性的天平上重新思考。

在这里上帝的存在受到了质疑,它无法在人们的经验知识中得到论证。

在他们看来,上帝不过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

既然上帝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么上帝的观念也是人创造出来的。

各种宗教的信条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律令。

按照上帝的观念,所创造的各种制度也应该被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加以重新思考。

第二,人是自由的。

按照康德的观念,人是自己给自己制定法律,或者说,人自我立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不必遵循外在的任何权威,比如,外在的道德规范或者法律规范。

从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

当然,人在自己给自己立法的时候,要遵循一种可普遍化的原则。

这就是说,当人给自己立法的时候,人不是随意进行的,人要进一步思考他所制定的法律是不是可以普遍化。

如果在普遍化的过程中不导致自我矛盾,那么这就意味着,一种道德原则或者法律规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这就是说,人要寻找一种对于所有人都适用的普遍的道德规范和法律。

第三,人是目的,而不仅仅被当做手段。

虽然上帝也可以把人当做目的,但是在上帝那里,人没有自主性,完全是一个被动的客体,是被创造的存在物。

而人是目的的观念则表明,人自己是主体,是自由而理性的存在物,他根据自己的意志和观念来行动。

在这种行动中,他当然把自己作为目的,即使他在自我牺牲的时候,这种自我牺牲的行动也是他自己的自我抉择。

或许,他就是把这种自我牺牲看做是达到自己人生目的的手段。

在这里,人是目的,是人自己把自己当做目的,而不是上帝或者其他什么人把自己当做目的。

人自己是意识和意志主体。

按照启蒙思想家对人的这种理解,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

这里的人是一般的、抽象意义上的人。

他们按照这种人的观念而建立了相关的政治制度。

按照这种政治制度,所有的人都有自由的权利,包括财产权、言论自由的权利、结社和集会的权利。

这种权利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平等的。

这种人权的观念被许多西方学者看做是普遍适用的道德观念。

用当今社会的流行术语来说,这是普世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这种普世价值的基础上的。

启蒙思想家对人的这种理解,通常被称为“人道主义”。

二、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批判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理论上是反人道主义的。

他是从科学主义的视角来看待马克思关于人的观念的。

虽然我们不赞同他的这种理论视角,但是,他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在1845之前,马克思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启蒙思想家关于人的思想的影响。

这就是他停留在对人的抽象理解上。

在那里,他所理解的人都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所讨论的人的“类本质”,就是一般人,所有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

这与启蒙思想家所理解的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而当马克思在1845年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的时候,马克思所针对的正是这种抽象的人的观念。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上的人是千差万别的,而抽象的人的观念只讲“一般的人”,而忽视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别。

马克思在1844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已经注意到了无产阶级的特殊社会地位,并由此来强调在德国实现人类解放的可能性。

当然,在这里,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主要还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观念的基础上,强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并借此来实现德国人的解放[1]16。

而在1845年,马克思则明确地告别这种抽象的人的人道主义构想,提出了具体的个人的观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60。

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人的本质是劳动的观念有很大的差别了。

人的本质是劳动的观念是启蒙思想对人的理解的继续。

按照启蒙思想家的看法,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那么人作为有意识的、理性的存在物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这就是通过劳动。

马克思的这个观念中留下了深刻的黑格尔主义的痕迹,而黑格尔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笛卡尔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观念的推向顶峰:人从外化自己的意识的行动中确认自己的自我意识。

虽然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颠覆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念,但是其思想框架并没有超出启蒙思想。

而当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时候,马克思的思想超出了启蒙思想家。

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而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每个人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

正是基于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这种新理解,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抽象理解,认为费尔巴哈所说的人是“类”,而个体是“类”中的样本。

因此,在费尔巴哈那里,人的本质被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1]60显然,在这里,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是完全对立的。

马克思所强调的是有差别的个人,而费尔巴哈所强调的是“类”,是人和人之间所具有的“普遍性”。

为此,马克思说:“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

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

”[1]75现实的历史的人都是有差别的个人,而“一般人”,是抽象的人,普遍意义上的人。

当费尔巴哈讲人的解放的时候,他所说的,就是这种抽象的一般人的解放。

这种解放就是启蒙思想家所说的所有人的抽象的平等和自由。

对于马克思来说,不仅费尔巴哈对于人的理解没有超出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观念,而且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也没有超出对人的这种抽象理解。

他们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念,“从人的概念、想象中的人、人的本质、一般的人中能引伸出人们的一切关系”[1]101。

这如同启蒙思想家一样,他们从所有人的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出发来建构人和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对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这种颠倒了的理解还导致一种人道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曾批判说:“他们把我们所阐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人’强加于迄今每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述成历史的动力。

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1]130。

与这种人道主义观念不同,马克思强调的人是具体的、历史关系中的个人。

马克思说:“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不过当然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内的自己”[1]119。

个人从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状况出发而形成社会结构和国家[1]71。

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67。

这些不同生活条件中的个人会结成一定的阶级[1]118。

人们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启蒙思想家所强调的是“人类解放”,而马克思所强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294马克思的这个思想恰好与启蒙思想家完全相反。

启蒙思想家所强调的是一切人的平等和自由,而马克思所强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

那么每个人的自由和一切人的自由究竟有什么差别呢?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人作为一个类获得了自由。

但是“在现今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

……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对于中世纪被奴役的市民来说,才是有些意义的,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要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消灭资产阶级本身这一点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

[1]228启蒙思想家在讨论人的平等自由的时候,这种自由也包括政治自由。

而他们所说的平等的政治权利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不是实质上的平等。

人作为一个类所获得的自由,比如政治自由,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自由。

一些人由于没有文化,虽然获得了自由言论的权利,但是,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

人虽然都平等地获得了财产权利,但是,一些人却没有财产。

财产权利对于他们来说毫无意义。

正因为如此,在对待个人权利问题上,马克思强调,平等权利是资产阶级的权利,“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共产主义社会应该“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2]304-305。

在这里,马克思不是完全否定资产阶级权利,而是强调,仅仅实现资产阶级权利还不够,我们要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眼光来看待权利。

或者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权利。

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当前哲学界对于马克思的人的观念的理解中存在着一种把马克思的人的观念启蒙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抽象地讨论人和人的解放,比如抽象地讨论普世价值。

在他们看来,自由、平等、人权是一视同仁地同等地适合于所有的人。

从马克思的思想的角度来说,问题不在于他们提出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权利、平等和自由,而在于他们停留在这种抽象的人的观念上,停留在启蒙思想中,而并没有进一步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谈自由、平等和人权。

这就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启蒙观念如出一辙。

三、后现代主义的人的观念与马克思一样,后现代主义者也反对抽象地讨论人和人的权利,他们也批判抽象的人道主义观念。

在他们看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问题是,在他们对于人的抽象定义中,人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这就产生了对于其他生物的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