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知识结构示意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结构图(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狭义科学涵义广义时代背景产生的背景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列宁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立场:阶级性基本内容理论品质社会理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辩证的唯物论)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意识的起源、本质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客观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普遍性:联系与系统多样性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事物存在的质、量、度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及意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原因和结果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归纳与演绎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真理的具体性真理与价值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唯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物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产生:原始积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简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基本属性商品价值抽象劳动价值量产生: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本质:一般等价物价值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配置资源、刺激生产、择优汰列实现:有赖于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知识结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基本条件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特点劳动过程:劳动的二重性内涵:生产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积累理论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内涵——本质——源泉——影响因素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结果: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剩余价值流通理论购买阶段——货币资本阶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资本循环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前提条件:空间并存于时间继起单个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影响因素固定资本生产资本构成资本周转流动资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出发点、核心问题、理论前提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社会再生产:简单、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和平均利润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超额利润剩余价值的主要具体形式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主要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根源周期性劳动资料:厂房、机器、设备——固定资本预不变资本生付劳动对象:原料、燃料、辅料产资流动资本资本可变资本——转化为劳动力资本本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垄断资本、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形式、作用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后果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阶层、阶级机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长期历史过程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两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无产阶级革命、苏俄探索“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内涵和依据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核心——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关系经济:公有制、共同富裕、按劳分配政治: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文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以人为本、和谐社会首先取得胜利的原因——道路的多样性落后国家建设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发展社会主义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新型政党:产生条件——根本目标——宗旨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原则地位作用:领导核心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立场方法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展望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基本特征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历史必然性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长期的实践过程资本主义的灭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

一方面,他们所理解的历史进步是相当有限的,往往仅限于他 们所认同的社会制度的范围内,把他们所认同的社会制度描绘 为历史进步的理想境界,而不是把历史进步看作永无止境的过 程 另一方面,他们不是从社会的物质生活中,而是从社会的精神 生活中寻找历史进步的根源和标准,把历史进步的根本原因归 结为“心智”或“理性”的发展,甚至归结为某种神秘的精神 力量起作用的结果 此外,还有一些持形而上学观点的思想家,他们承认人类历史 的进步趋势,但却把历史进步看作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过程
既然人的生存只有在时间中才是可能的,那么,人就必然是一个 历史性的存在物,而历史也不过是人自我创生或筹划自己的生活 的活动过程
其次,正因为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与人的活
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所以马克思才说“历 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这就揭去了 以往的历史哲学给历史蒙上的神秘色彩
再次,作为人的活动过程,历史过程实际上是
2.以往的历史观对历史进步问题的理解
历史上那些代表没落阶级的思想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主 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历史倒退论,二是历史循环论 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表面上看来有所不同,但它们 在一个根本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它们都断然否 定人类历史的进步趋势 与此不同,历史上的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人类历史的进步 趋势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曾这样那样地 批判过历史倒退论的论调,但他们对于历史进步的理解 和解释却是不正确的:
在这时维柯提出了几个思辩的历史哲学的重要思想: 第一,尽管维柯仍然坚持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但却认为人 类社会及其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 第二,在维柯看来,既然人类社会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因而人类也就能够认识它 第三,维柯通过对各种民政制度的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人 类历史发展有着共同的、普遍的“原则”即一般规律,并声 称他已发现了这种“原则”,即认为各种民政社会的发展都 必然经历神灵统治的时代(童年)、贵族统治的时代(青 年),并进而到达资产阶级统治的凡人时代(成年),是这 三个阶段的反复循环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

其次,气候影响婚姻制度,气候炎热的国家容易 产生多妻制。而气候温和的国家一夫一妻制。而 气候寒冷的国家,因为男子酗酒,女子天生警惕 防卫,所以女子比男人更理智,在婚姻关系中有 更多主动性。 再次,立法者应该根据本国的气候来制订法律应 对气候带来的不好的性格。炎热的气候下饮酒后 会导致水分大量蒸发,对人体造成伤害,而寒冷 的气候下饮酒反而能促进血液循环。所以,在历 史上出现了热带国家禁止饮酒,就是因为气候炎 热。而寒冷的国家是没有这种法律出现的。这就 是不同的气候导致有不同的生活需要,而这种生 活需要直的差异最终导致法律的不同。
给他发短信:三天没来晨运了,这次又是什么病? 老王回复:跑业务,扭到腰了。今天你60大寿,过 得怎样?我说:挺好的,晚上公司没什么人,网速 也够快,我还偷偷连续发了好多条微博谈60岁人生 感悟,加班就是夜晚11点回到家,菜凉了,孩子们 都睡觉了。我躺在冰凉的床上,打开工资条,看着 扣除养老保险那一栏,转脸朝着老伴躺的那一边, 对着空气说:你等不到的,我尽量替你等到。 若干年后,中国会出现一个奇观,年轻人无法就业 ,每天逛公园,老年人没法退休,每天上班。于是 每天早晨的时候,老太婆就喊了:"孙子,你上午 去公园遛鸟之前,先扶你爷爷去单位上班!
“英雄人物吐一口痰在地上, 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 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 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 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胡适
唯心史观的 两大缺陷
忽视了思想 动机背后的 物质原因
忽视了人民群 众创造历史的 决定作用
(二)唯物史观
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 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 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 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 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 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 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 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 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 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 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

政
资义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本质、原因、周期性)
治
制
度
资义国家职能:内:政统、社管;外:外交、维护
和 政治制度:民主、法制、政权、选举、政党 本质
意
识
进步性①②③、局限性①②③
态度:辩证批判
形 意识形态:形成、本质①②、评价:辩证分析
态
8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垄断:含义、形成(生产集中)、原因①②③、垄断组织
4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基本问题
两种历史观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方式(决定①②③) 社会意识形态
辩证统一①②
社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①②③
文化建设
会
基
生产力 基本要素①②③
本
生产关系 基本构成①②③
矛
相互关系①决定②反作用
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内容、过程)
观 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①②③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
特
联系:内涵、特点①②③
征
发展:实质、新事物①②、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②③
对 立
同一性:含义①②、作用①②③
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统 斗争性:含义、作用①②
关系 绝对斗争,相对同一
和谐
一
规
唯
律
共同作用,地位不同
普遍性:含义
9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理论 空想:三阶段、贡献、缺陷
社
会
科学: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主
义
制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图

四种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 从抽象到具体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
认识的发生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认识的本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认识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论
认识发展的规律和意义
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
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和谬误
主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义
起源: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的
私有制为基础的
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②
形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成
货币流通规律 − 纸币 −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发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实质
展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历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史
新变化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进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和
政治制度的变化
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 发展趋势
8
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 代表人物、贡献、局限性
7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 特征: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自由调节
形成:自由竞争 → 生产集中 → 垄断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资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最根本特征:垄断统治、金融资本、资本输出
图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人论——社会主体
(二)动力论
社会历史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定义唯意志论
客观性
特点宿命论
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
社会动力系统示意
(
社会价值定义:社会历史活动主体
个人价值人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我价值人性:社会性——阶级性
人民群众英雄
评价过程:
评价者——标准——被评价者
社会价值:社会满足社会需要个人==贡献
(图五)
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孤立
(一)两个特征:辩证法对立形而上学
发展静止
质量互变规律——变形
(二)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变因(动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变向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
(三)五对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图六)
质量互变规律图示(图七)——变及其形式
数量增减
质量变庸俗进化论
场所变更
度
规模
程度量质变根本变化爆发式——对抗
速度旧质态新质态非爆发式——非对抗
激变论
(图七)
对立统一规律图示(图八)——变的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因果共存存在的:无处不在
同一性普遍性无时不在
相互渗透(相对的)性质的:共性——个性
矛盾即特殊性(实践意义)
对立两点论:一分为二&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一
排斥斗争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方法论
实践认识论——认识论
历史唯物论——社会历史观
哲学——基本问题
一、辩证唯物论物质论
意识论
(图二)
基本观点:存在决定思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本结构及框架图

2015/7/4
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反映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
(2)能动的
能动的反映论——直观的反映论
(3)结论:
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要点结构
2015/7/4
原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结构
主体、客体、中介及其关系
• 矛盾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 心线索
• 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方法——矛盾分析法。
– 矛盾、基本属性及其辩证关系
•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方法;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方 法
2015/7/4
•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 有与生产社会化
生产相对过剩 有效需求不足 交换无法正常完成——经济危机
• 马克思关于危机根源的逻辑 • 资本制度的内生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占有制度——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 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 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
系
(4)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015/7/4
一 关于社 会结构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生产资料
劳动者
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
经济结构 (阶级结构)
经济 基础
人们在生产的地位及相 互关系
意识结构
政治结构
2015/7/4
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产品分配及由此 决定的消费关系
生产力
生产 关系
上层 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大体原理3-历史观

第五章历史观(上)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大体问题(一)历史观的大体问题一、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大体问题社会存在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进程,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进程,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为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历史观的大体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大体标准。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其他问题上的不合和对立,归根结底是由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引发的。
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点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一、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点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主要缺点。
列宁说:“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最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本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轻忽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咱们能自然科学的精准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和这些条件的变更。
”(《列宁选集》第2卷,第425页)2、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本源第一,阶级本源第二,社会本源第三,熟悉论本源(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解答(四)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式第一,唯物史观的创建,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式论上的根本转变。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建,揭露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建,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即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本体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二、人类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基础(一)作为人类历史自然前提的地理环境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类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地理环境
两种对立 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历 史 观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的 基本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文化结构
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辨证关系 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 社会发 展的基 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辨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关系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历 史 观
人类社会 发展的动 力系统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社会历史 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群众路线
生 产 力 是 社 会 发 展 的 最 终 决 定 力 量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 列宁《论社会经济形态》
《智人》(法国)
导演:雅克· 马拉特
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 规律 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 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
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 筑
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 发展的历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历史选择 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反映 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1.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2. 埃德加.巴勒斯《人猿泰山》
3.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4. 马克思 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 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5.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