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名句经典语录
中庸十大金句

中庸十大金句
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就好像一杯平静的水,没有波澜,这就是情绪控制的至高境界呀!比如说,你面对别人的刁难,要是能不马上发火,而是保持冷静,这就是做到了“中”呀。
2.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不就如同弹奏乐器,每个音符都恰到好处,才能奏出美妙和谐的乐章嘛!像在家庭中,大家讨论问题,每个人都能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争吵,这就是“和”啦。
3.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这简直就是一切的根基呀!好比如建房子,根基不稳怎么行呢?要是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稳重都做不到,那其他事情还能做好吗?
4.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这不就跟顺畅的道路一样嘛,能让我们顺利前行呀!在团队合作中,如果大家都能和谐相处,工作不就开展得更顺利了嘛。
5.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好像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有序和生机勃勃!想想看,一个班级里,大家关系和谐,氛围融洽,那学习起来是不是更带劲,每个人都能更好地成长呢?
6.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就好比走正道和走歪路的区别呀!君子就稳稳地走在中庸之道上,而小人却偏要反着来,最后肯定会碰壁呀。
在工作里,那些踏实做事,不偏激的人就是君子呀。
7.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就像顺应季节的变化一样,君子会根据不同情况随时调整自己。
比如在不同的场合,知道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这就是中庸的智慧呀!。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及译文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及译文1. 〈〈大学〉〉,〈〈论语〉〉,〈〈中庸〉〉各十句名言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在教他了.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胖,步丹反.胖,安舒也.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盖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自此以下,并以旧文为正. 所谓平天下在治。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古籍《中庸》中经典名句

古籍《中庸》中经典名句《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第二十章》2.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明然而日亡。
——《中庸·第三十三章》3.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4.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中庸·第二十章》5.博厚,所以载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
——《中庸·第二十六章》6.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中庸·第二十六章》7.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第二十章》8.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十四章》9.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中庸·第三十章》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第一章》11.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中庸·第二十章》12.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第二十二章》13.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中庸·第三十三章》14.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中庸·第二十八章》15.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最新整理《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教学文案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中庸 摘抄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强调“中道”和“和谐”。
以下是《中庸》中的一些摘抄:
1. “中庸之道难矣哉!”——《中庸》开篇即提出中庸之道的难以掌握。
2.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表明达到和谐的状态,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位,得到良好的生长。
3.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万物的基础,和是天下万物通行无阻的道路。
4. “君子而时中,小人与中道。
”——君子能够随时保持中道,而小人则与中道相背离。
5. “不偏不倚,中立而不倚。
”——强调中立而不偏斜,保持公正。
6. “中者,不偏不倚之名;和者,相应相成之实。
”——中是指不偏不倚的状态,和是指各种事物相应相成的实际状态。
7. “中庸其至矣,民鲜能久矣。
”——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但人们很少能够长久地实践它。
《中庸》的教诲对个人的品德修养、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治理国家的原则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倡的是一种既不偏极也不失和的生活方式,是儒家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
《中庸》中的名言警句

《中庸》是中国两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一部儒家经典,讲述了中庸之道即"处事之道" 的方法和原理,它是儒家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下面即是《中庸》中的名言警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对人类处世方法的探讨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中庸之道,可踵而行。
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忠恕之至,言而无文,行而无忠,乃大丈夫之过也。
8.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二、对人格塑造的要求1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治人以身,齐家以心。
13.事无大小,欲其必成,则必先苦其心志。
1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存在智慧和情感层面16.中正之道,乃不偏不倚,经纶天下。
17.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8.亲仁者,其为人也,豁然开朗。
19.所谓诚其意,达其情者,又谁之能为?。
20.持之以恒,则其始而不可振者,民也,其终乃不可振者,亦民也。
21.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与人不便,自己不便。
2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3.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24.和气生财。
25.大道之行也,捷径近而目视远。
2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9.言必信,行必果。
3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上等30条名言警句涉及到人生处世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成长,尤其是和历史文化形成、心理智慧、经济发展、社会伦理有关等众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
《大学》《中庸》中80句名言原文及注释

《大学》《中庸》中80句名言原文及注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6、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8、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中庸名句经典语录
导读:1、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2、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3、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4、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5、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和而不济。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7、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8、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9、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1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出处。
11、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
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12、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
13、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1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5、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16、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18、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19、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20、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殁而遂失其传焉。
21、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22、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是故君子必诚其意。
2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下地位焉,万物
育焉。
25、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26、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7、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28、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29、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3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三窍。
31、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32、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33、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34、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大育。
35、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36、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7、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38、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39、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40、故居上不骄,居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4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42、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43、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44、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45、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46、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47、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48、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4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50、诚之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51、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5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53、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54、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5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56、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5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59、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60、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6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62、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63、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64、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65、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66、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67、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68、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69、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7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71、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72、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73、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74、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7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76、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77、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78、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79、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80、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81、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82、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