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拷问 生命的思考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文字素材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报任安书》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那么相似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前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
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波谰起伏。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报任安书》

不因为父母妻子
为让文采流传后世
不因为缺乏勇气
同“磨”,埋没 不同寻常 称道
表被动 尽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 才 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 困穷 才 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编著,撰写 贬谪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大都, “抵” 抒发愤懑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 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 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 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 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 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 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 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 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 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 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 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 道理 指代囚禁 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 尚且 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古人对奴婢的贱称
舍生就死
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为节而死,怯懦的 人如果仰慕节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 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能识 别舍生就死的道理,怎会自甘沉溺于牢 狱的侮辱中呢!就是奴婢尚且能下决心 自杀,更何况像我这种处于不得已境地 的人呢!
因为
第五层说明自己没有“早自裁绳墨之 外”,已受凌辱,无节气可言,自己 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 杀。
课文的第二段段意:
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 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1)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 “蝼蚁”无异; (2)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 之渐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

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它以一封信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遭遇的不幸和对朋友任安的思念之情。
这封信不仅展现了司马迁的坚韧和乐观,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也对司马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展现了作者对自己遭遇的不幸的坚韧和乐观。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坦诚地向任安述说了自己遭受的种种不幸,包括被腐刑所伤、家破人亡、遭受流放等等。
然而,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和悲观,相反,他用坚定的语气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他说,“故人之生也,不得与之久长,或为富贵,或为贫贱,或为贤良,或为愚顽,或为齐全,或为残缺。
然则天之所以人也,岂偶然哉?”。
这段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司马迁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的不幸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心态积极,坚持乐观向上,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未来。
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命运的理解,让我深受启发。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应该沉湎于悲伤和绝望,而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其次,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对任安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他说,“愿闻故人之状,虽有不幸,不废望也。
”这句话表达了司马迁对任安的深切思念和对朋友的关心之情。
即使自己遭受了不幸和苦难,司马迁仍然牵挂着任安,希望听到他的消息,希望他能够过得幸福快乐。
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让我深受感动。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显得越来越稀缺,许多人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照顾朋友。
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情感表达,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可贵。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珍视和维护自己的友情,对朋友要有真诚的关怀和深厚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友情更加持久和美好。
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高二语文《报任安书》学习资料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能够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
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
由于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念。
古人对不朽有三个经典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三条之一,就能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这个估价或者离事实不远。
由于有了这个明确标准,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才俊彦就不约而同地攒足了劲为了实现不朽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但在生死一途上并不由于引进了不朽的理念就万事大吉。
由于无从把握、难以预料的命运从来不会让人们按部就班、妥妥帖帖地经营自己的不朽事业。
于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就不断提供了面对生死抉择的画面。
由于所有的生命体都有避死向生的本能,人有别于其他生命体之处或者就在于,为了某个自认为崇高的目的,能够逆本能而动,主动选择死亡。
就如孟子以前所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就如为了坚守士可杀不可辱及人活一口气等等信念。
所以一旦人们在能够生的时候选择了死,总是表现出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壮烈,荡气回肠,激越千古。
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不可调和时,是生还是死,这个难住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就常常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而这个难题也由于不朽概念的存有,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勇敢或怯弱来界定。
生死关头最能显示英雄本色,通常选择死,肯定会被认为是有勇气的表现。
但英雄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当这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读《报任安书》有感800

读《报任安书》有感800篇一读《报任安书》有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那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这封信里,满满的都是他的悲愤与坚韧。
我就在想,司马迁遭受了那么残酷的刑罚,换做是我,可能早就崩溃了。
但他没有,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要完成《史记》这部巨著。
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也许,正是因为他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痛苦,才能对历史和人性有那么深刻的洞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多有力量!他让我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有意义。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点挫折算啥?跟司马迁比起来,那简直不值一提。
可我们为啥还常常唉声叹气?是不是我们太脆弱了?读了这篇文章,我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坚强,要像司马迁那样,为了心中的目标,啥都不怕!篇二读《报任安书》有感读完《报任安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司马迁,这个伟大的史学家,他所承受的苦难简直超乎想象。
被处以宫刑,这是多大的耻辱啊!但他却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著书立说的决心。
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那样的境地,能有他那样的勇气和毅力吗?可能我早就一蹶不振了。
文中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犀利而深刻。
他那种不畏惧权威,追求真相的精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想想我们现在,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就怨天尤人,真该好好反思反思。
司马迁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深受启发,也许会影响我的一生呢!篇三读《报任安书》有感《报任安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司马迁的不屈灵魂。
他在那样艰难的处境中,还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我就在琢磨,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是对历史的热爱?还是对正义的追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些例子让我明白,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斗志。
我们在生活中,稍微遇到点不如意,就想放弃,这怎么行?司马迁难道不比我们惨多了?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他身上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说不定,经历了风雨,就能见到彩虹呢!这篇文章,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由《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由《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作者:周菊琴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4期周菊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信,从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生死观念。
他既不主张自我维护,也不反对他人躲避灾祸、保全自身;他倡导的是人的尊严;主张有价值的死亡;赞扬虽受他人迫害但却坚持自我、无怨无悔的大无畏的精神。
[关键词]《报任安书》;司马迁;生死观[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4-0078-02[作者简介]周菊琴,女,陕西渭南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浩然正气”一章中选取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回复有人任安的一封书信,当时好友任安因受巫蛊之乱的牵连而喊冤入狱,他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帮助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将自己从牢狱中解救出去。
然而一直到任安受到腰斩处决时,司马迁才写下了这篇回信。
从这封回信中可以看到,司马迁怀着愤恨不满的情绪,讲述了自己受到的屈辱,充分表达出他内心的痛苦,并向好友解释了自己“苟活”于世的原因,倾诉了其“就极刑而无愠色”,一定要帮助父亲完成《史记》的原因,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司马迁的生死观念。
因此可以说,《报任安书》是研究司马迁生死观念的重要文章。
一、《报任安书》中有关司马迁生死观的名句解读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写下了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司马迁的生死观念,也为研究司马迁生死观念的后人指明了方向。
从这句话中看出,司马迁认为生命是否能够发挥出价值,主要是个人主观意愿的选择。
在司马迁看来,自己的身份极其卑微,只是一名小小的官员,因此一直受到旁人的冷眼相对。
但如果自己伏法被诛的话就如同动物身上掉下的鸿毛一般,显得十分微不足道,生命显得丝毫没有价值。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
无数次看完《报任安书》,无不为史马迁悲惨经历扼腕叹息,和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受尽凌辱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
史公是史学的集大成者,而其《报任安书》更是一篇旷世奇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汉代书信体散文的代表作, 亦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作者名为回复友人任安的来信, 实为借题发挥, 倾述满腹的牢骚与不平。
其中回顾了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受刑的全过程,叙述了忍辱著书的目的、决心、毅力,及其极端痛苦悲愤的心情。
文章充满了作者受刑后的无限痛苦与悲凉,因是与友人倾述, 故可以无遮无拦, 尽情渲泄, 因是借题发挥, 故能为所欲为, 淋漓酣畅。
以下就这篇文章我从三方面来分析司马迁。
一、拳拳之忠, 款款之愚从《报任安书》中的自述, 可见司马迁完全是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 在他的灵魂深处深深地打下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 而且虔诚地信仰, 将之视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在《报任安书》中他这徉阐述到: “修身者,智之府也; 爱施者, 仁之端也; 取与者, 义之府也;耻辱者, 勇之决也; 立名者, 行之极也。
”从其“智、仁、义、勇、行”的五种品德论述中我们才以确认其思想意识中的荣辱观念已根深蒂固。
司马迁认为“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
”这段话清楚地表述了司马迁的人格理想。
这种人格理想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广泛吸取先秦时的各种进步人生观、道德思想的精华而形成的。
其精神实质就是刻苦自励, 积极进取, 在居仁蹈义、以道自任的原则下, 最大限度地保持个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 实现士人个体生命的价值。
在这五种品行中“修身”在先, “立名”为极。
为此,他诚惶诚恐, 竭尽才力, 然而,社会生活却无情的嘲弄了他。
二、隐忍苟活、矢志不渝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 本来是怀着“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涯毗之辞”的一颗忠义的心,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结果却是“信而见疑, 忠而被谗”,被刘彻投进了监狱,并且最后终于“因为诬上,卒从吏议”被判处以腐刑。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伟哉,司马迁——读《报任安书》有感流连于唐朝的风华,流连于宋朝的儒雅,流连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和明清的肃穆庄严。
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我知道,在我的心中,那所敬的,所爱的,永远只是那独一的汉朝。
虽然那里有勾心斗角,有尔虞我诈,有诽谤污蔑......但这仍不能阻挡我对汉朝的爱,因为只有在那里,才有那唯一的太史公,才有那让世人惊叹的司马迁。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血泪,处处真情,理灼古今,动人心魄。
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
司马迁被诬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
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
“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
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
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但太史公却选择了隐忍苟活。
他说:“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与自己的责骂。
这是何等的伟大啊!忍受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司马迁坚韧不跋,矢志不渝。
他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古代圣贤历经磨难,最后成功的典例让他看到了那盏指明灯的光辉。
于是他夜以继日地撰写〈史记〉。
他正日没命地挥刀竹简,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亲,只怕对不起那些过往的英雄,只怕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留传后世!司马迁拿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血,再结茧,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简册以弄得血迹斑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因为他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犹疑、苦闷、凄凉、孤独、失落、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宁静。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巨著,就不得不“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反之,“假令仆伏发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的生死观充满辨证法;是遵循“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还是“弃小人,雪大耻”,以实现“名垂于后世”而“隐忍苟活”,这要综合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权衡,要看怎样做才对社会、对后世更有价值和意义。
于是,司马迁作为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人中最富于洞察力和预见性的天才之一而活了下来,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完成了一部大书——《史记》: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和梦想,苦难与悲怆。
人固有一死,既然都是死,那就不如铤而走险,死中求活,死中求富贵,求生存,于是有陈涉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为之风云骤变,英雄奋起,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也有了司马迁的苟且偷生,在愤激中完成不朽之作《史记》,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活在逆境中,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更应该懂得怎样去求生存,谋发展。
正如歌德所言:“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英国培根也曾经说过:“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创造的。
”司马迁的遭遇和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厄运既可摧残和毁灭弱者的肉体和生命,但也可激起强者的生命巨浪,成为其创造人生价值的催化剂。
人生世上,厄运难免伴我而行。
面对现实,司马迁不企盼生活中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航程中只有坦途没有暗礁,人生只有幸福而没有灾难。
宫刑,在古代是一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是对人的肉体和精
神无以复加的摧残和打击。
这对于司马迁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忍受的屈辱。
然而,宫刑并没有毁灭司马迁,反而促使司马迁成就了一番事业,促使他“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给后人留下了无以伦比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使它成为斐然旷世、名扬千古的百代伟人。
其实,我认为人死都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人的本能就是求生欲强。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梦想、成功、希望都无从谈起,所以司马迁也在为自己求生找出口,“夫人情莫不贪生怕死,念父母,顾妻子”。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
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20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大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生存的过程中,各人的经历不同,耐挫心理也不同,在很多的挫折困难中,有的人选择了轻生,有的人选择了做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这是对生活的轻率,对生命的怯懦,不负责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他的人已经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简单而伟大的概括出来生命的意义,以及思想灵魂的作用。
肉体的生存过程是短暂的,如何让思想以灵魂在肉体腐烂消失后依然“活着”,这正是我们所要想的和所要做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传承者,高贵、低贱、伟大、平庸、积极、颓废……林林总总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自身存在的意义,人躲不过的是时间,真正对自己负责的有所为也需要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将来,期待未来,也就知道了生命的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
生命像火炬般燃烧,昨日是燃烧的灰烬。
错过了太阳你流泪,夜里是否还会有群星?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之著,《史记》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作为一位学富无车、身经磨练的旷世文学家、史学家,面对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司马迁更是有着卓越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