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传染性较强且易发生暴发。为了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和防

控能力,以下是一些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和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

- 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充分洗手,尤其在接触到儿童、

食物或污物之后。

- 妥善处理垃圾:将垃圾正确分类并及时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 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

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2. 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

- 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勤刷洗家具、玩具和床上用品等,保持

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

- 通风透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滋生的

机会。

- 定期消毒:对常接触的物品和家居表面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是儿童使用的玩具和器具。

3.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 食用安全的食品:选购新鲜、卫生的食材,做到分开储存生熟食品,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

- 煮熟食物:确保食品彻底煮熟,尤其是肉类和蛋类,避免生食。

4.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 注意保持手指短剪并保持指甲清洁:减少手指进口的机会,避免将病毒带入口腔。

- 注意避免密切接触:避免与患有手足口病的人密切接触,特别是接触其体液、唾液或分泌物。

- 带口罩:在人员密集、易感染的场所佩戴口罩,减少病毒传播。

5. 加强儿童日常防护

- 室内活动:尽量减少儿童在公共场所活动,特别是疫情高发

时期。

- 避免共用物品:减少儿童共用器具、玩具等,避免病毒交叉

传播。

- 保持监测:及时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并隔离。

通过以上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和建议,我们可以有效减少手足

口病的传播风险,保护儿童的健康和安全。预防手足口病需要广大

群众共同参与,将宣传知识传播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营造健

康的生活环境。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预防手足口病,守护孩子的健康!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何时何地发生?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它能预防吗? 对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和学校或参加其他聚会。以上措施可大大减少传播,但还不能完全阻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5至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都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传播:一是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二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三是误饮或误食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者传播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三、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是2至10天,最短12至24小时,平均3至5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四、患手足口病痊愈后还会再得这种病吗? 多种人肠道病毒可以引起手足口病。人感染后只获得某种型别肠道病毒的免疫力,而对其他型别肠道病毒的感染仍然没有免疫力,所以患一次手足口病痊愈后还可能再次患手足口病。 五、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至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但只有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病情可以明显好转。 六、如何预防儿童手足口病?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1)看护人(家长、保姆等)接触儿童前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2)儿童接触任何食物前均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手足口病科普知识

手足口病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病毒类型以肠道病毒71型(E V71)和柯萨奇病毒A16为主。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常年均发。 二、手足口病如何传播? 病人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较多,可以通过口腔、呼吸道飞沫等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还可以通过共同使用玩具、餐具等传播。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三、手足口病有什么临床表现? 该病一般起病急,伴发热,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皮疹多少不能反映病情轻重,家长应仔细查看发热儿童手心、足底和臀部的皮疹情况,持续发热且皮疹隐约可见最危险,发现后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 四、手足口病有什么危害? 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可自然痊愈,病程约7~10天。极少数病例可出现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致死亡。但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五、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1、尽量避免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尽量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2、注意通风,保持家居空气流通。 3、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4、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或不洁食物。 5、及时对孩子的衣物、寝具、玩具等进行暴晒和消毒。 6、保证孩子多喝水,多吃蔬菜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7、保证孩子睡眠充足,防止过度疲劳,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8、流行期间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学校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 2、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孩子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3、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吃熟食: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不要让孩子吃生冷食物。 喝开水:不要让孩子吃生水。 勤洗手:要勤剪指甲、勤洗手,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 常通风: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家里要经常通风。 晒太阳:EV71病毒最怕紫外线,多晒太阳能有效消灭病毒。另外,家居物品如衣被等也要勤曝晒。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传播很快的一种儿童传染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很容易交叉感染,现在还未研制出预防这种病毒的疫苗,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特别是幼儿园里的孩子们要注意预防手足口。 一、聚集性病例 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二、传染病突发事件 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10例以上或出现1例以上手足口病死亡病例 三、停课的标准 ①托幼机构和学校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疾控中心报告。 ②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聚集性病例时,建议病例所在的班级停课10天。 ③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建议全校停课10天。 ④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症状体征: 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

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预防步骤: 1、卫生消毒。 清洗消毒:可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幼儿园要保持每天放学消毒一次,有条件的应该中午一次、晚上各一次。孩子玩耍的教学玩具要用专门的消毒液浸泡消毒,通常使用的是84消毒液,一般把教学玩具浸泡一小时左右就可以。地板和桌椅也要用84消毒液擦一遍。孩子们一般都是在幼儿园里面吃饭,孩子们用的餐具也要专门的餐具消毒液进行刷洗,保证环境的卫生清洁。 2、预防宣传。 幼儿园老师要对孩子家长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工作。孩子们回到家里以后,要让家长们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在家里面如果孩子出现了发热、皮疹等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尽早的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孩子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一定不要让孩子接触其他的小朋友或者是上幼儿园上学。 3、卫生教育。 以洗手和消毒行动为宣传重点,教育家长做好洗手、消毒和开窗通风,并建议其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到医院看病时尽量戴口罩。 幼儿园一定要加强在园孩子们的卫生教育工作,平时要教育孩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宣传材料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者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先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会萃、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时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浮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者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歇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者消毒工作(特别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 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即将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歇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即将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者小学放假措施。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者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干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 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者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即将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肠道病毒EV71 防控知识问答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7.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9.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10.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11.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12.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

手足口病防治问答 1.什么是手足口病? 答: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各地流行中常见的病毒型别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多为儿童,可散发,也可引起局部的流行。本病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儿童感染病毒后,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口腔炎(口腔黏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同时手部、足部、皮肤出现斑丘疹,并很快转成疱疹,患儿多有低热,病程7天左右,一般症状较轻,常可自愈,偶可出现肺炎等合并症。特别是肠道病毒71型,除可引起手足口病外,还可引起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等多种严重疾病。 2.小儿患手足口病后有哪些症状? 答:该病发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极少数患儿患手足口病后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知识宣传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知识宣传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最常见于幼儿园和托儿所 的儿童。这种疾病通常在夏秋季节流行,因此对于幼儿园来说,预防 手足口病十分关键。本文将详细介绍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旨 在提高家长和教师的意识,减少疫情的发生。 一、了解手足口病 1.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患者的 皮肤、粪便、唾液以及被污染的物品等。 2. 病症表现: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口腔溃疡、手掌、脚掌 和臀部小水疱等。 3. 病程和治疗:手足口病一般持续7-10天。患儿需要休息、补充水分,避免食用咸酸刺激性食物。对于症状严重的患儿,家长应及时就医。 二、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

1. 保持干净卫生:幼儿园应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对于公 共区域、厕所、饮水器等要保持清洁。教室和用具应每天进行擦拭和 消毒处理。 2. 室内通风:保持幼儿园的室内通风,定期开窗通风,增加空气流动,有助于防止病毒传播。 3. 定期洗手:教师和学生应勤洗手,特别是在关注病情后应进行频繁 洗手。幼儿园应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并在重要时刻提醒幼 儿正确洗手。 4. 强调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用手触摸口、鼻、 眼部位。教育幼儿使用纸巾、手绢等遮掩咳嗽和打喷嚏,并在用后立 即丢弃。 5. 分餐制:采取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确保每位幼儿使用干净的餐具,并定期清洗消毒。 6. 食品安全:幼儿园食堂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避免食品污染。 7. 避免近距离接触患者:对于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及时请假,避免近 距离接触其他幼儿,直到病情完全好转。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稿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目前流行的就是EV71病毒,但还没有发现此种病毒的变异。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也就是现在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二、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很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桌椅板凳、门把手、扶手等而感染。目前还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三、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四、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五、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 一、手口足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其中以EV71及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最为常见。 二、多发人群及季节 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三、传播途径有哪些? 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主要以粪便、口或呼吸道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渗出液传播,即儿童大便、唾液、牙杯、毛巾、玩具、奶具、内衣及床上用品等。 四、发病的症状是什么? 1、轻型 急性发病为:发热、手、足、口腔及肛门可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疼痛等症状。 2、重型 可出现肌肉痉挛、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五、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以下几点可降低被感染的可能。

1、家长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室内勤通风,勤晾衣被,注意家庭卫生。 2、家长接触婴幼儿尿布、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家畜、家禽要圈养,避免与人混住一处。 4、婴幼儿使用奶瓶、奶嘴使用前应充分清洗。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其病应早发现,早治疗,即可全愈。 六、84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1、不易过多使用。垃圾、粪便使用1:10比例浸泡1小时,衣服、被单1:100浸泡30分钟晒干,厕所、地面、墙1:50喷洒,用量每平方米四两。 2、食具、饮具、奶具1:25比例浸泡30分钟,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等1:50比例擦试3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一周。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材料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材料 1.手足口病的流行特性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明的地区性,是全球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2.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型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多见传染病。 手足口病工肠道病毒EV71,肠道病毒EV71只是引起手足口病的其中的一种病毒。 3.手足口病的的症状? 以发热和手、足、口、臀部四个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皮疹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疱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手、足、口病症状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4.手足口病危机吗?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约一周左右具有自愈的倾向。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心肌炎、急性和缓性麻痹等,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5 •哪些人简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是唯一宿主,普遍易感,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令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6.哪些消毒剂对EV71肠道病毒有用? 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涸明锐。各种氧化剂(高镒酸钾、漂口粉等)、碘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C可被迅速灭活。

7.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经(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病从口入)粪-口传播; (2)呼吸道飞沫(近距离飞沫)传播; (3)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幼儿园预防控制措施 1•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不可移动的共用物品、游玩设施进行清洗消毒; 3.衣被及其它H常用品和玩具要勤晒太阳; 4.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5.保持充塞的睡眠,提高儿童的抗病能力; 6.落实晨检制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培训人员:本园全体教师 主讲:班良伟 培训时间:2014年5月8日

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资料

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资料今年3月上旬,安徽省阜阳市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者,少数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 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20多种肠道传染病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EV71病毒引起的重症病例比例较大,可以导致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性疾病、急性软瘫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近年来,我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EV71流行日趋严重,儿童感染后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死亡速度快。 手足口病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一般在39℃以下,然后在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斑丘疹和疱疹表现四不像:不象药疹,不象虫咬,不象牙龈疱疹,不象水痘。皮疹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痕。 多数经对症处理后,可在7-10天内康复。 四大重症表现要警惕 虽然手足口病是常见病,但家长也不可掉以轻心,要密切观察患儿,如果病情较重,会出现四种异样表现:一是昏睡,有的患儿一天到晚昏睡、嗜睡,精神萎靡不振;二是肌肉抖动,有的患儿还会抽搐、夜惊;三是持续呕吐;四是持续发烧。 流行特点: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 1、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2、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感染; 3、咽喉分泌物、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4、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 成人也可以被感染。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文案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文案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很容易在幼儿园等地方发生传播,对 于幼儿园的家长和工作人员来说,了解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可以有效 地减少孩子们的感染风险,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因此,下面我们来 一起看看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了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手、足、口 腔部位的皮疹、水泡、溃疡等,在流行季节,很容易通过飞沫、接触 等途径进行传播。幼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和幼儿园工作人员要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2.保持环境清洁 手足口病是一种通过接触传播的疾病,所以保持环境的卫生是重中之重。幼儿园应该经常进行空气消毒、物品清洁和表面消毒等工作,确 保教室、卫生间、玩具等场所的清洁度和卫生状况,并随时对可能存 在的病菌进行消毒处理。 3.保持个人卫生习惯

早期发现和治疗手足口病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之一,所以幼儿园要加强员工和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注意卫生习惯的意识,确保每个人都认真洗手并定期检测身体状况。此外,幼儿园要定期对幼儿进行健康筛查,确保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处于健康水平。 4.注意饮食卫生 食品卫生是保证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幼儿园要注意食堂的卫生和食品的品质,避免疾病通过食品传播。此外,在家中也要注意饮食卫生,定期检查孩子们的口腔和消化系统状况,保障孩子们身体的健康。此外,注意室内和室外活动的卫生和安全,避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5.提高保健意识 手足口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幼儿园的员工、家长和幼儿要提高保健意识,了解疾病的特点和预防措施,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避免疾病的传播和扩散。此外,关注室内外空气质量、孩子的运动和休息情况,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 6.疫苗接种

学校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要点

学校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要点 一、手足口病简介: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4-9月份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中小学、托幼园所(以下统称“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容易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生和流行。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潜伏期一般2-7天。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的可导致死亡。传播方式主要是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口传播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传播。 二、手足口病预防办法。 1.饭前便后要洗手,平时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并告诫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

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6.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9.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及时报告并进行积极治疗。 10.加强校内食堂、饮用水管理,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饮用水传播。 11.做好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教育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教育 随着手足口病的高发,幼儿园成为了手足口病流行的重要场所。为了 保障幼儿健康,幼儿园要重视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教育。本文将从手足 口病的定义、病因、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幼儿园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一、手足口病定义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场所。临 床表现为口腔、手掌、足底等处出现疱疹、瘀点、红斑等。一般为急 性自限性疾病,但少数严重病例也可能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病因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共有四种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即EV-A71、Coxsackie A16、A5、A10。其中EV-A71属于高致病性肠道病毒,常导致重症手足口病。 三、手足口病症状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初期症状较轻,可表现为轻微发热、喉痛、流涕、咳嗽等。之后出现口腔病变,包括咽峡部疱疹、口腔黏 膜糜烂、口腔溃疡等。同时,手掌和足底也会出现相应的皮疹,通常 呈现红疹、瘀点或疱疹。少数病例可能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 四、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和粪口传播而传播。直接接触 包括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口水、鼻涕、唾液、汗液、泪液、粪便、尿液等。飞沫传播主要是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微小飞沫 中携带的病毒,可被空气传播。粪口传播主要是指患者排泄物中的病 毒污染了环境,他人通过接触环境污染物或食用污染食品而感染。 五、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一)个人防护 1.勤洗手:手是最容易受到污染传染的部位,考虑到手部经常接触到嘴、眼、鼻等黏膜,故应将洗手作为预防手足口病的最基本环节。洗 手时,应用流动清水将双手润湿,加适量肥皂并揉搓至起泡,反复洗 净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用干净毛巾擦干或晾干。 2.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包括废弃药盒、瓶、袋、注射器、棉签、口

手足口病宣传标语

手足口病宣传标语 篇一:手足口病宣传教育标语 手足口病宣传标语 1、手足口病是世界性传染病。 2、引得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惹来的传染病。 3、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但成人也有发病。 4、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5、手足口病可已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6、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7、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能可怕。 8、预防手足口病,人人有责。 9、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10、注意个人卫生,多开窗通风,勤晒被子。 11、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毒从口入。 12、动员一切力量做好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13、饭前便后勤洗手,手足口病不能有。 14、儿童成人均易感,儿童发病成人染。 15、粪口飞沫传播疾病,手足口腔皮疹多见。 16、夏秋季节多发,婴幼儿童易感。 17、搞好个人卫生,预防手足口病。

18、防控结合,群防群控 19.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毒从口入。 20.手足口病效果显著可治不可怕。 21.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22.手足口病要做到更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3.搞好儿童、家庭和托幼机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性。 24.做好患儿的隔离,是手足口病防控的关键。 25.搞好个人卫生, 预防手足口病。 篇二:麻疹、手足口病宣传标语 麻疹、手足口病宣传标语 麻疹宣传标语 1.让每一个儿童及时得到免疫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权力 2.接种麻疹疫苗保护儿童健康 3.让孩子及时及时处理得到麻疹疫苗免疫是家长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4.全民行动起来,大打一场消除麻疹危害白喉的歼灭战 5.接种麻疹疫苗,消除麻疹,共建美好家园。 手足口病宣传标语 1、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毒从口入。 2、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骇人。 3、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