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ppt课件56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56张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
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
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代表性作品有《背影》《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
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Fra bibliotek,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
感情真挚朴实。有《朱自清文集》. 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
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 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 平病逝。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5.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的那边去了。
比喻,写出“叶子与花”迅速颤动的情态
6.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拟人,写出荷叶的茂盛
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 更见风致了。
拟人,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 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 激发读者的想象。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
个本体的比喻句。
例如: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 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 州人。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 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 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 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 名的散文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精品课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精品课件

一道凝碧的波痕。
(4)叶子底下是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
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花上。
(6)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
叠词的使用:
(1) 曲曲折折 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田田 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 的叶 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2)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3)叶子本是肩并肩 密密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 一道凝碧的波痕。 (4)叶子底下是 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 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花上。 (6)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淡淡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
总结:
本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把盛开的和含 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 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荷花,处在朦胧的月光 中,所以有着奇异的光彩。写荷花的缕缕清香, 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 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 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 这样的感受。
明线是游踪:
不XXX
思乡之情 四周
家门 荷塘
小路 寻求XXX
暗线是心情:
暂得超脱
分析鉴赏第四段:
听 读
月色下的荷塘
例1:“风来花底鸟语香” (听觉转嗅觉) 例2:“鸟抛软语丸丸落” (听觉转视觉) 例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视觉转感觉)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语句的感染 力和生动性,启示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更好地 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域。

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 课件(63张PPT)

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 课件(63张PPT)

失 宁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得宁静
观荷塘
快速浏览课文1-3段,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 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 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 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 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 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 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 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 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 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月光
如流水泻 在叶子上
荷塘上的月色
月影
光影素淡图
像画在 荷叶上
流动之美 倩影之美
素淡朦胧 参差斑驳
树:
6段:荷塘四周月色 蝉唱蛙鼓图
一团烟雾
远山: 隐隐约约
小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热闹闹
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 清作者的感情思路。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 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 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 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 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 领会更深的道理。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1.1《荷塘月色》课件(共64张PPT)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1.1《荷塘月色》课件(共64张PPT)

初读课文
要求 (1)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2 )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 变化的句子 (3)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观荷
踱小


出家



径游踪
小 径 猛一抬头,不觉
已是自己的家门
赏四 周
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便觉是个自由的 人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静塘的月夜色晚”,所作者呈心现里的极韵不味平静、又情独致自很一不人在协
“高处丛生的灌木”调下?,确实会有这样的感
觉。
• 其次,这种感觉和下文的“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正好衔接,体现作者这种宁 静——不宁静的反反复复的心情。
视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就是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 种感觉相互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 一种感官上的特殊比喻形式。也叫“移觉”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之下又有一句是通感,在哪里,请找出来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 轻盈透明,
洁白而 亦真亦幻。 鲜艳
化虚 为实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 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 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 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 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
“协首影人斑调先”有驳。,,一的比“种黑峭喻害楞十影楞分怕”如恰的“鬼当感峭一,觉楞般尤,”其楞形是是如容在不鬼“这是一斑样和般驳夜“的深”黑人荷让

《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 荷塘四周有薪薪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 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 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 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品读赏析
(6)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 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 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 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
人物轶事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 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 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 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 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 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 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 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 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 美国面粉!”
•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繁多薪郁,树色阴暗
迷蒙的特点。
(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浓淡相间 重重围住、树色、烟雾——浓墨渲染 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淡彩勾勒
量词运用较好 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起到了丰
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画意的作用。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课件(71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课件(71张PPT)


情感变化分析: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字表现出作者极欲逃脱现实,但

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
复杂心态。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 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 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 静。“什么也没有”极写内心的失落与 空虚。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胧 和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
侧面
灌木的黑影---如鬼一般(比喻) 杨柳的倩影---画在荷叶上
光和影和谐--像名曲(通感)
荷塘四周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
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一团烟雾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失去宁静 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情感变化分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 篇的感情基调。“颇”字表明不宁静的程
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笼罩全篇。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比较自由。说明 作者出了门独处时的心态。

❖ 1925年,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 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 集《背影》(《荷塘月色》就收在这本集子中), 标志他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散文家。
❖ 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回国后出版了 《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塘搪
河塘 搪塞

糖 糖果
嬉 嬉戏 嘻 嘻嘻哈哈 (4)熹 熹微 禧 福禧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荷塘
月色
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经历: 到荷塘去,受到荷塘景物 的感染,产生了一段联想。
整体感知
一(1—3) 夜赏缘起 “心里颇不宁静”
二(4—6) 漫步荷塘 “另有一番样子”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
听朗诵
语言识记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蓊.蓊郁郁( wěnɡ ) ④敛裾.( jū ) ⑦酣.眠( hān )
②梵婀.玲( ē ) ⑤煤屑.( xiè )
⑧峭楞.楞( lénɡ )
③鹢.首( yì ) ⑥霎.时( shà )
(2)多音字
①荷枯 荷.荷 枪.听 实弹 雨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 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 的新鲜作风” ;
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宁饿死也不领 美国的救济粮。
“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 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月色下的荷塘
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
荷叶: 田田(多) 舞女的裙:亭亭(美、高)
(洁白、繁多)
静态美
荷花:零星点缀 如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
荷香: 缕缕
飘渺的歌声(若隐若现) 动态美
荷波: 像闪电(快) 凝碧(色) 流水: 脉脉
动态美 静态美
赏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朱自清 (1898—1948)
原名朱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 自称“我是扬州人”。中国 现代诗人、学者、散文家、 民主战士。

清嗅

觉 )
相通

歌听

觉 )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艺术表现手法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 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 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薄,本义:草木丛生处
• [ báo ]
• 1.厚度小的:~片。~饼。 2.冷淡,不热情:~待。
• 3.味道淡:~酒。
4.土地不肥沃:地~。
• [ bó ]
• 1.义同(一),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浅薄”, “尖嘴薄舌”等。
• 2.轻微,少:~礼。~产。~命。~寒。~酬。菲~。
• 3.虚假刻薄,不厚道:~夫。~幸(负心)。~情。轻~。刻~。
• 荷枪实弹:荷:扛。 扛着枪,上了子弹。 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
• 处之泰然: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 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 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 颤栗:同“战栗”。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 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 抖、哆嗦。
•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探究一:课文第4段写了哪些景色,构成
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举例说明。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 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地 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
又 如 刚 出 浴 的 美 人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 脉的流水,遮 住了,不能见 一些颜色
hé hè
③悄悄 静.然 悄.悄 无声qiqāioǎo
⑤颤颤 颤. .抖 栗cz hhàànn
②处处 于.无 之声 泰然 处.cchhǔù 厚此薄.彼 bó
④薄薄.饼 báo 薄.荷 bò
⑥脉一 脉.脉 脉.相 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承mmàòi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 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 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 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 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 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 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 弦以自急”,意为董安于觉得自己性格过于 宽缓,经常佩着绷紧的弦,提醒自己紧张起 来。
荷塘月色图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月色
三(7—10) 回到现实 “到底惦着江南”
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 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 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 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 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 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 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 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 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 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陷入了不 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 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 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 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 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 《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 4.轻视:鄙~。厚今~古。 5.不充实,不坚强:~弱。
• 6.迫近:~近。~暮(傍晚)。日~西山。
• 7.古同“箔”,帘子。
8.[土地]贫瘠。~田。
• 10.姓
2.辨形组词
(1)惦掂
惦记 掂量

踮 踮脚
缀 辍
点缀 辍学

(3)啜 啜泣
惙忧 心 惙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