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肌力测定方法.doc

合集下载

肌力测定标准

肌力测定标准

肌力测定标准肌力测定是评估一个人肌肉力量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运动员、康复师等专业人士了解一个人的肌肉状况,从而进行相应的训练或治疗。

在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步骤,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肌力测定的标准及相关内容,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首先,进行肌力测定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测定工具,例如手持式肌力测定仪、动态肌力测定仪等;确保被测者处于最佳状态,包括休息充足、饮食适当等;清楚测定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等。

只有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才能保证肌力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标准。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肌肉群进行测定。

不同的运动或活动需要不同的肌肉群参与,因此在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选择与实际运动相关的肌肉群进行测定,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是控制测定的速度和姿势。

在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控制测定的速度和姿势,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最后是进行多次测定并取平均值。

由于肌力测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测定时需要进行多次测定,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以减小误差并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在进行肌力测定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相关的内容。

首先是测定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在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及时记录测定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其次是测定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在得到测定结果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并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训练或治疗,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肌力测定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肌肉状况,并进行相应的训练或治疗。

在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步骤,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使他们在进行肌力测定时能够做到科学、准确、可靠。

肌力测定标准

肌力测定标准

肌力测定标准肌力测定是评估人体肌肉力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肌肉功能状态,为制定科学的锻炼方案和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在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进行肌力测定之前,需要对被测者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了解被测者的身体状况、体能水平、运动习惯等信息,以便选择适合的测定方法和工具。

同时,被测者也需要了解测定的目的和过程,配合测定人员完成相关准备工作。

在选择肌力测定方法时,需要根据被测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常见的肌力测定方法包括手握力测定、屈曲力测定、伸展力测定等,针对不同的肌肉群和关节进行测定。

在进行测定时,需要确保被测者处于最佳的状态,避免因为姿势不正确或者其他因素导致测定结果的偏差。

在进行肌力测定时,测定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避免主观因素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同时,测定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被测者的表现和反馈,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

在测定完成后,需要对测定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读,为被测者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为了确保肌力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测定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

同时,被测者也需要配合和配合,积极参与测定过程,做到诚实、认真,以确保测定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总之,肌力测定是评估人体肌肉力量的重要方法,它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肌肉功能状态,制定科学的锻炼方案和康复计划。

在进行肌力测定时,需要严格遵循标准和程序,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为个体的健康和康复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帮助。

评估肌力方法

评估肌力方法

评估肌力方法摘要:一、引言二、评估肌力方法的分类1.主观评估方法2.客观评估方法三、常见主观评估方法详解1.肌肉力量测试2.肌肉耐力测试3.功能测试四、常见客观评估方法详解1.肌电图(EMG)2.生物电阻抗分析(BIA)3.重力测量法五、评估肌力方法的优缺点比较1.主观评估方法的优缺点2.客观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六、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1.根据需求选择2.结合受评估者实际情况3.考虑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七、总结正文:一、引言在运动生理、康复医学等领域,肌力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评估肌力方法繁多,包括主观评估方法和客观评估方法。

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大家了解并掌握评估肌力的技巧。

二、评估肌力方法的分类1.主观评估方法主观评估方法主要依赖于评估者的观察和体验,包括肌肉力量测试、肌肉耐力测试和功能测试等。

2.客观评估方法客观评估方法主要借助于专业设备和技术,包括肌电图(EMG)、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和重力测量法等。

三、常见主观评估方法详解1.肌肉力量测试肌肉力量测试是通过对抗阻力来评估受测者的肌肉力量。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握力测试、拉力测试等。

2.肌肉耐力测试肌肉耐力测试是通过持续性运动来评估受测者的肌肉耐力。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最大持续收缩时间测试、重复收缩次数测试等。

3.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通过观察受测者在日常生活或特定动作中的表现来评估其肌力。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上下楼梯测试、行走测试等。

四、常见客观评估方法详解1.肌电图(EMG)肌电图是一种记录肌肉电活动的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分析肌电图,可以了解肌肉力量、肌肉疲劳程度等信息。

2.生物电阻抗分析(BIA)生物电阻抗分析是一种无创的肌力评估方法,通过测量人体电阻抗来估算肌肉质量和力量。

3.重力测量法重力测量法是通过比较受测者在不同姿势下的肌肉力量来评估其肌力。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单腿站立测试、俯卧撑测试等。

五、评估肌力方法的优缺点比较1.主观评估方法的优缺点优点:操作简便,成本低,适用于各种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群。

肌力评定的操作流程

肌力评定的操作流程

步骤一体位
患者取平卧位。

步骤二收缩肌肉
嘱患者主动绷紧下肢收缩肌肉,医生用手扶在患者肢体上,如果感受不到肌肉收缩,则肌力为0级。

步骤三平移、抬高肢体
嘱患者在保持膝关节伸直的状态下,贴紧床面水平移动肢体,然后抬高肢体。

如果仅感受到肌肉收缩,但是无法平移和抬高,则肌力为1级;如果能够平移,但无法抬高,则肌力为2级。

步骤四维持抬高
嘱患者抬高肢体后维持抬高的姿势。

如果无法维持,则肌力为3级。

步骤五肢体对抗
嘱患者抬高肢体后维持抬高的姿势,然后医生用手与患者肢体做对抗。

如果患者无法抵抗外力,则肌力为4级;如果可以抵抗外力,则肌力就是5级。

肌力测量实验报告

肌力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受试者的肌肉力量,了解其肌肉功能的状况,为后续的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掌握以下内容:1. 受试者不同肌肉群的力量水平;2. 不同肌肉群之间的力量差异;3. 肌肉力量的性别差异;4. 肌肉力量与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20名健康成年人,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范围在18-35岁之间。

三、实验器材1. 肌力测试仪;2. 电子秤;3. 身高计;4. 秒表;5. 记录表格。

四、实验方法1. 受试者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以减少肌肉损伤的风险;2. 使用肌力测试仪分别测量受试者的上肢、下肢、躯干等肌肉群的最大肌力;3. 使用电子秤测量受试者的体重;4. 使用身高计测量受试者的身高;5.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男性受试者的上肢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女性受试者的上肢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2. 男性受试者的下肢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女性受试者的下肢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3. 男性受试者的躯干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女性受试者的躯干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4. 肌肉力量与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体如下:- 年龄与上肢最大肌力呈负相关(P<0.05);- 体重与下肢最大肌力呈正相关(P<0.05);- 身高与躯干最大肌力呈正相关(P<0.05)。

六、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的受试者在不同肌肉群的力量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对肌肉生长、发育和退化过程的影响有关。

此外,肌肉力量与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我们在进行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临床肌力评定方法

临床肌力评定方法

临床肌力评定方法一、肌力分级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在床面能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4级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5级正常肌力。

二、测试方法1. 受试者取仰卧位,检查者以右手拇指及将右手示、中、环指置于受试者腓肠肌部位,然后嘱受试者做踝背屈动作,检查者用力向下压住受试者踝部并尽量阻止其做背屈动作,测其最大对抗力量。

做同样的动作,检查另一侧。

该项测试能反映受试者腓肠肌的肌力。

检查时应注意两侧用力要均衡。

如两侧力量相差悬殊则说明可能有脊髓受损。

检查踝背屈时应特别注意深反射亢进。

2. 受试者取仰卧位,检查者以右手拇指及示、中、环指分别置于受试者股四头肌的髌骨上缘、股骨下端内侧、胫骨结节处,然后嘱受试者做膝关节屈曲动作,检查者用力向下压住受试者膝关节并尽量阻止其做屈曲动作,测其最大对抗力量。

做同样的动作,检查另一侧。

该项测试能反映受试者股四头肌的肌力。

检查时应注意两侧用力要均衡。

如两侧力量相差悬殊则说明可能有脊髓受损。

检查膝关节屈曲时应特别注意浅反射及病理反射有无异常。

3. 受试者取坐位,双髋及双膝关节屈曲90度,检查者以左手托住受试者枕部,用右手用力压受试者背部,看其上肢有无持重抵抗力量;然后嘱受试者双手抱于膝前测试其动作;再嘱受试者将双上肢高举过头,然后检查者一手持受试者腕部向上抬,一手放在受试者枕部向下压,看其上肢有无持重抵抗力量。

以上方法能反映受试者上肢肩背部及上肢肌肉的肌力。

检查时注意两侧用力要均衡。

如两侧力量相差悬殊则说明可能有脊髓受损。

4. 受试者取俯卧位,检查者以双手托于受试者两侧肩峰部位,令受试者用力抬头使下颏离开床面,测其最大对抗力量;然后以手托扶受试者枕部并嘱受试者用力屈颈抬头以测试颈后伸肌的最大对抗力量。

该项测试能反映受试者在运动时其颈部肌肉的肌力。

检查时注意两侧用力要均衡。

干货上肢肌力检查法

干货上肢肌力检查法

干货上肢肌力检查法来源:《脊柱脊髓损伤修复学》主编:程黎明肌力指肌肉自主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

观察肌肉主动运动是否有力,两侧对比,并给以阻力(于最大杠杆处上施加),测试其肌力。

本文主要针对上肢肌力的检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目前通用的肌力分级是Code六级分法:0级:无肌肉收缩。

1级:有肌肉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

4级:能在较轻的阻力下移动。

5级:正常肌力。

1. 胸锁乳突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C3~C4,副神经。

检查方法:将患者的头向一侧倾斜,脸转向对侧,并给以阻力;或后仰位前伸,并给以阻力,便可分别测试同侧、双侧的胸锁乳突肌肌力。

运动功能:头颅屈曲、旋转。

2. 斜方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C3~C4,副神经。

检查方法:检查者面对患者背部,嘱患者抗阻力耸肩,可测试其上部肌肉肌力;患者抗阻力向后并拢双肩、内收肩胛骨,可触摸其下部肌肉的收缩(图1)。

图1运动功能:向上、后、下移动肩胛骨。

3. 菱形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C4~C5,肩胛背神经。

检查方法:嘱患者双手叉腰,肘抗阻力后移(图2)。

图2运动功能:肩胛骨内收和上抬。

4. 冈上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C5,肩胛上神经。

检查方法:嘱患者上臂抗阻力外展15°(图3)。

运动功能:上臂外展15°。

5. 冈下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C5~C6,肩胛上神经。

检查方法:嘱患者屈肘90°,上臂外旋,检查者从患者前臂外侧加以阻力(图3)。

图3运动功能:上臂外旋。

6. 前锯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C5~C7,胸长神经。

检查方法:嘱患者双手臂前伸推向墙壁,肩胛离开胸臂,呈翼状肩胛,然后双手下垂时,患侧肩胛向脊柱中线移位(图4)。

图4运动功能:肩胛骨向外、向前。

7. 肩胛下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C5~C6,肩胛下神经。

检查方法:嘱患者屈肘90°后前臂内旋,检查者从患者前臂内侧加阻力。

最新肌力测定方法

最新肌力测定方法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 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 定 2~3 次,取最大值。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握 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通常握力指数大 于 50%为正常。
②捏力测定: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 力计即可测定捏力的大小,该测试反映拇对掌肌及屈曲肌 的肌力大小,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 30%。
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不宜进 行手法肌力检查。
7.2 2.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 3 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 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 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 3 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 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 查方法有: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 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 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 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 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作水平运动。
⑥检查中如有疼痛、肿胀或痉挛,应在结果记录中注 明。
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 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③背拉力测定: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双膝伸直,将 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作伸腰动作,用力向上 拉把手。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 力(kg)/体重(kg)×100%。通常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 为 105%~200%,女性为 100%~150%。注意:此测试方 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 以及骨质疏松患者。
④四肢大关节肌肉测定:用等速测力仪测定,测试时 将测试程序设定为等长测试模式(运动速度为 0°/s),以 测定一组肌群的最大力矩值、最大力矩维持时间及其他肌 肉功能相关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手法肌力评定
在特定体位下让患者作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对抗肢体自身重力及由检查者用手法施加的阻力,观察患者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评定患者的肌力。

(1)程序:
①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及被检测部位的位置。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③检查测试部位的轮廓,比较两侧肢体同名肌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的周径大小。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1、表2、表3。

(2)基本原则:
①依据评定者施加阻力大小并与健侧对照进行判断。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作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

③依据肌肉能否作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

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级肌力;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肌力;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级肌力;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级肌力;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如无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则为0级肌力。

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或“+”号。

常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4。

(4)注意事项:
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

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③保持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

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作水平运动。

⑥检查中如有疼痛、肿胀或痉挛,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

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不宜进行手法肌力检查。

7.22.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值。

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

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

通常握力指数大于50%为正常。

②捏力测定: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即可测定捏力的大小,该测试反映拇对掌肌及屈曲肌的肌力大小,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③背拉力测定: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双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作伸腰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

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

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

通常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05%~200%,女性为100%~150%。

注意:此测试方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以及骨质疏松患者。

④四肢大关节肌肉测定:用等速测力仪测定,测试时将测试程序设定为等长测试模式(运动速度为0°/s),以测定一组肌群的最大力矩值、最大力矩维持时间及其他肌肉功能相关参数。

(2)等张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测定一组肌群在作等张收缩时能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的最大阻力。

①运动负荷:哑铃、砂袋、杠铃片或其他定量负重的运动器械。

②测试指标:以试举重物进行测试,作1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1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为10次最大阻力(10RM)。

③注意事项:进行等张肌力测试时须对试用阻力作适当估计,若多次反复试举,宜使肌肉产生疲劳,影响测试结果。

(3)等速肌力测定:运用等速测试仪器可以测定肌肉在进行等速运动时肌力大小和肌肉功能。

测定范围包括四
肢大关节运动肌群及腰背肌的力量大小,可提供运动功能评定、运动系统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准确指标。

①测试仪器:采用专门的等速测试仪器。

②程序:
A.测试前准备:开机,校准仪器。

B.测试体位:根据测试要求,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C.调节测试仪器: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相对应;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0°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

D.测试方式:分为等速向心测试和等速离心测试。

等速向心测试指肌肉采用向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缩短。

等速离心测试指肌肉采用离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被动延长。

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测试。

E.测定速度:选用慢速和快速两种测试速度。

测试速度在60°/s或60°/s以下时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在180°/s或180°/s以上时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

F.测试次数:在正式测试前,应先让患者进行3~4次预测试,以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和要领。

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4~6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30次。

G.间歇时间:测试中每种测试速度之间通常间歇
1min,以使肌肉有短暂休息。

耐力测试后需要间歇1.5min 以上。

两侧肢体的测试间应间歇3~5min。

H.测试频率:测试频率应根据伤病的愈合情况以及训练的效果决定。

一般在康复训练中,为了评价康复治疗的疗效,宜每月测试1次。

③等速肌力评定指标:
A.峰力矩: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

单位为牛顿·米(Nm)。

B.峰力矩体重比: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代表肌肉收缩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的个体或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

C.峰力矩角度:指力矩曲线中,峰力矩所对应的角度,代表肌肉收缩的最佳用力角度。

D.总作功:即力矩曲线下的总面积。

单位为焦耳(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