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教案课程
语文28《石头城》课件(语文版必修

高度评价
该作品在文学史上获得了高度评价,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经典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头城》已经 成为文学经典,被广泛传承和引用, 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读者反馈与评价
深受喜爱
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 思想内涵,《石头城》深受广大
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主题思想
通过对石头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 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主题思想分析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叙述,理解 作者通过石头城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探讨历史对现代人的影响以及人性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采用了象征、对比、寓言等手法,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艺术手法分析
通过对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和叙述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 其在作品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03
0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描述其特色和 情感价值
04
口头作业
与家长讨论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准备在课 堂上分享
05
06
搜集关于家乡的资料,为下节课做准备
THANKS
感谢观看
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解析
石头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本课总结
作者通过文章传达的深层含义 课堂互动分析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点
本课总结
01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
02
改进建议
03
04
针对学生兴趣调整教布置
书面作业
01
分析一篇与《石头城》类似的描写城市的 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
人物塑造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 描写来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这 些人物形象对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 影响。
《石头城》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石头城》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七言绝句的写作特点;学会分析诗句中的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石头城》的背景和意境;2. 掌握七言绝句的写作特点;3.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南京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石头城》的背景。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南京古称什么?它见证了哪些朝代的兴衰?(二)朗读全诗1. 学生自由朗读《石头城》,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解诗题1. 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释诗题“石头城”的含义。
(四)分析诗句1.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山围故国”、“潮打空城”、“月达女墙”等。
2. 体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五)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石头城”在诗中象征着什么?b. 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对什么情感?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六)比较阅读1. 比较阅读《石头城》与《越中览古》,分析两首诗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七)总结1. 总结《石头城》的主题思想,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石头城》;2. 撰写一篇关于《石头城》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石头城刘禹锡七言绝句背景:南京古称金陵,是六朝古都。
意象:1. 山围故国:象征南京的历史沉淀;2. 潮打空城:象征南京的衰落;3. 月达女墙:象征南京的沧桑。
情感:1. 怀古之情;2. 爱国之情。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石头城》的主题思想。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石头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头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学习石头城的基本构造和建筑技巧;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4.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石头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指导学生学习石头城的基本构造和建筑技巧;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2.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将石头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根据图片自由发挥,讲述自己心中的石头城。
2.向学生介绍石头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石头城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
(二)学习石头城的构造和建筑技巧:1.通过展示石头城的建筑图纸,让学生了解石头城的基本构造和建筑技巧。
2.指导学生观察石头城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点,让学生发现石头城建筑的美和独特之处。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1.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物,分析其结构和特点。
2.组织学生参观石头城,触摸石头城的石材,了解其材质和质感。
3.组织学生进行石头城的实地考察和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1.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表现方式,表达对石头城的理解和感受。
2.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
五、反思与总结:1.让学生对石头城的构造和建筑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2.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资源:1.石头城的图片、建筑图纸、模型等;2.美术绘画、雕塑等材料。
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实地考察报告、模型制作等方式,对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对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进行评价。
《石头城》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石头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石头城》故事情节和细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语法知识。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石头城》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关注文学作品的细节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1. 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古代城市的建筑和特点,引出“石头城”的概念。
2. 呈现课文: 分发课文《石头城》,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a. 文章的开头是什么?b.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c. 主人公是谁?d. 主人公有哪些特点和经历?e. 课文中使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和修辞手法?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读后感和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分析故事情节和细节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回忆故事的开头和主要人物,并询问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得出的结论。
2. 分析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将故事的情节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进行讨论并总结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3. 解读生词和短语: 提供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4.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情节和细节,进行写作练习,以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文学欣赏和扩展延伸1. 文学欣赏: 选取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向学生朗读并讨论其中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 模仿写作: 将选取的课文片段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模仿其中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3. 扩展延伸: 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资料,让他们进一步探索相关主题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互动: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幼儿园探秘石头城教案

幼儿园探秘石头城教案
教学主题:探秘石头城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观察、感知、表现等方式,对石头的性质进行初步认知。
2.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体验发现、探究石头的特点和魅力。
3. 能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交流自己对石头的感受和认知。
教学内容和安排:
一、热身活动(10分钟)
1. 合唱歌曲《小石头》
2. 通过游戏“猜石头”的形式了解石头的种类和特点。
二、探究实践(30分钟)
1. 带领孩子们在园内寻找石头,并观察、摸索、感知石头的特点。
2. 引导孩子们通过拍照、绘画等方式记录石头的形状、颜色、纹路等特征。
3. 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用石头搭建,探索出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三、小组交流(20分钟)
1. 将孩子们分为小组,让他们就自己发现的石头特点和功能展开交流
和讨论。
2. 结合小组讨论和个人发现,帮助孩子们对石头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四、展示表现(20分钟)
1. 让孩子们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通过说唱、绘画、模型展示等方式进
行展示表现。
2. 在孩子们的表现过程中,及时引导他们用适当的语言和动作表达自
己的想法与感受。
五、总结(10分钟)
1. 教师引领全体孩子们回顾今天的探究过程,总结石头的特点和魅力。
2. 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不足和展望下一步的学习。
教学评价:
1. 通过孩子们在探究中的表现和展示,了解他们对石头的认知和发现
程度。
2. 教师通过互动和观察,对孩子们在探究中的表现和思维方式进行评
价和指导。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家乡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 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石头城》的背景和作者;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4. 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石头城》,巩固学习内容;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选择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3. 作品分析: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的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有趣的文学作品和实例,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 鼓励表达: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 多样化活动: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5. 反馈与鼓励: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完整版)石头城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石头城》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赏识诗歌,领会作者借景抒怀的手法;2.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触之情和对当权的警觉之意;3.识记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课要点】领会借景抒怀的手法【教课难点】感觉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教课用时】0.5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1.发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一些古都吗?要点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13 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
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
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
五朝古都。
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
北宋赵匡胤。
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
殷商期间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录,中华民族鼻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以为轩辕之丘指此刻郑州境内。
夏朝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
大同:金沙岸(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疆场的故址。
商丘:商代开国之都。
2.导入:今日我们我就来学习一首与南京这一个“六朝古都”有关的诗歌。
二、朗诵: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三、有关知识介绍:【石头城】石头城,就是此刻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 。
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陡峭地点重要。
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以后,评论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筑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六朝时,宋、齐、梁、陈亦接踵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经六朝繁华,唐初高祖武德元年( 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荒弃。
因为建都于这里的朝代,花天酒地,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石头城》教案[教学要点]1、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3、学习《书愤》,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解题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路经金陵时,漫游这六朝古都。
诗人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
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
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4、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
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
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教案《《石头城》教案》。
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5、学生讨论: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
明确: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头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
3.识记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用时】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一些古都吗?
关键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
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
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
五朝古都。
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
北宋赵匡胤。
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
殷商时期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境内。
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
大同: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商丘:商朝开国之都。
2.导入:今天我们我就来学习一首与南京这一个“六朝古都”有关的诗歌。
二、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相关知识介绍:
【石头城】
石头城,就是现在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
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
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之后,评价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
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
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由于建都于这里的朝代,醉生梦死,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
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
尤其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中期诗人,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因为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同称“刘白”。
世称“诗豪”。
【背景介绍】
唐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作了《金陵五题》组诗,以连章的方式歌咏了五处古迹,总结历史教训,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四、诗文解读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
“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
周遭,环绕的意思。
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
“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
“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
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
这两句写出了石头城的地理位置。
我们要注意后面这一句里面一个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寂寞”。
潮水会寂寞吗?其实在这里寂寞的是人。
表面写潮,实为写人,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
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
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
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
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里面就有写到了这种状态。
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
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只是石头城已经不是六朝时候的石头城了。
五、整体感悟
1.朗读诗文
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的讲解还有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首诗它的画面感是比较强的。
我们现在闭上想一下,作者在这里面所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各个画面之间的转化又是怎样?
首先采取一个航拍的形式,先从空中拍出这一个石头城被山围绕着的情境,然后,镜头越拉越近,到最后呢,整个画面都是石头城了。
这是第一个画面是吧。
为了体现它的一个“故”字,我们是不是还要将石头城里面衰颓的景象大致地拍一下呢?嗯,然后我的镜头就在石头城里面像巡逻一样了。
到了西北处,我再给这个潮打空城的画面做一个特写。
那接下来呢,我就会采用快进的手法,迅速地将白天到黑夜的变化过程浓缩。
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角“月”出来了,它慢慢地移动,在荒凉的城里洒下了一层清辉。
最后,画面定格。
从老师前面的描述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首诗的四句话都是写景的。
但是我们昨天已经知道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要寄托感情用的。
那在这里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皇室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
作者是希望能够通过写一个已经没落、过气的石头城的现状,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
同时也有这样的意味,警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
这一种怀古伤今的诗歌,我们就把他称为是咏史诗。
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总结:诗人借描写石头城萧条荒凉的景象,伤悼石头城六朝繁荣的消逝,表达了作者江山依旧、国事日非、繁荣易逝、好景无存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对满目疮痍、国运衰微的愁闷之情。
关于这类咏史诗,我们要注意几点:
(1)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金陵”
(2)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3)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