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

合集下载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在平时的学习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的相关知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

其上,为睥(pì)睨(nì)梁欐(li四声)[1]之形;其旁出堡坞(wù),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cù)偃(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2008-09-25 19:56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①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柳宗元_小石城山记_赏析

柳宗元_小石城山记_赏析

而且和谐一致,人从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又从人的思维中升华了美。
那就看一看这小石城山的奇特之景之美。它的形,上边好似垛墙望楼,旁边犹如耸出
的天然城堡,且有城门;(这大概就是此山叫做小石城山的原因吧。)它的色,有树和竹的
翠绿,闪动着一种生命所特有的坚韧、刚毅与追求之光,还有浓黑的洞穴,很神奇,也很
神秘,里边一定盛着好多好多沉睡已久的故事;它的声,投进小石子,洞穴中就有咚咚的
◎赏 析
名 家
G格 言 e
贝多芬 热爱
人生吧, 生活这样 美好,活 它一千辈 子。
这篇散文共计 2 2 3 个字,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描写景物和 寓含情感却恰到好处,真是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删减。
为什么小石城山会遭遇无人赏识的境况呢?这当然是由小石城山所 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你看,要到小石城山,需要从西山 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下去,再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 四十丈的地方,还有地层断裂,且被一条河水分开,并有积聚的山石 横截在路端。试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心理的人,有谁愿 意到这里来呢?有谁想到这里来呢?又有谁能和这小山产生心理共鸣 呢?也只有柳宗元,也只有被贬的柳宗元。他从唐朝的都城长安走 来,眼睛一亮,发现了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发现了它非同寻常的 美。柳宗元的眼光是独具慧智的,因为他有自己仕途坎坷的经历;柳 宗元的胸怀是饱含怜惜之情和沧桑之感的,因为他有着与小石城山相似 的境遇。只有柳宗元能发现它,也只有在柳宗元的眼中它才会放射出 美丽的光彩,而且成为声名播世的美山。小石城山的美是他人不能掩
能将文章读透,对自己有所启发。如果只是就文章论文章,只是去研读文章的字词句等表
面上的东西,那将会事倍功半,而且永远达不到做学问的深度。
30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小石城山记》【作者】柳宗元【朝代】唐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也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导读:一、《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二、《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三、《小石城山记》作者介绍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作者:[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nì避逆):(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乃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本文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主要记述由积石构成的一座小山岗的奇异景色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想。

文章结构与前几篇不同,只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写景,后部分议论抒情。

文章开头写小石城山的方位和构成原因。

它在西山北面、黄茅岭东北一里多的地方。

因为地层断裂,地面被河水分开,河岸的积石构成了一座小石城山。

接着对小石城山作具体描绘。

山边有石块横砌,上面构成屋梁和城头矮墙的形状,宛然象一座小石城。

在它的旁边耸出的地方又象是一个小城堡,有洞如门,黑洞洞的,投下石块,发出清远的击水之声。

由环山小路可登上石城远眺。

石城山虽缺少土壤,却长着佳树美竹,疏密相间,象是智者精设计安排的。

这样奇妙天成的小石城山,不禁使作者发出感叹。

他长久以来就在怀疑造物者的有无,现在见到小石城山,愈信其有,它就象是神灵有意安排的,可是转而又怀疑神灵没有把它安排在中原繁华的地方,让游人观赏,而把它安排在偏远荒凉的地区,使它不能一层风采,为人世所知,由此看来,神灵的构造小石城山是“劳而无用”的了。

然而作为造物者来说,它是不该如此的,那末也就真的没有造物者了。

这几句用设疑的曲笔否定了人格神的存在。

在写法上,欲擒先纵,欲无先有,一放一收,使文章曲折有致,把枯燥的议论写得波澜起伏,富有情趣。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古文观止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古文观止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作品介绍】《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nì避逆):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 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 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 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
一直、径直 名词做动词,向北走 名词做动词,向下走、往下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
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 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 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 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 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 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shāo
稍微


越过
yí n

边,界
少北而东
pì nì 城墙上的女墙 lì
睥睨 梁欐
密集 经历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 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 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 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 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 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 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 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 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 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如果 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 “永州八记”的问世。柳宗元的被 贬,实在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中 国文学之大幸!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 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河东先生集》。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 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议论 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 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 就最高。他的寓言短小精悍, 含义深远。
柳宗元
773~819
代表作
传记文: 《童区寄传》、
栋梁
堡坞
俯,倒卧

土堡

疏数
yǎn
偃仰
tǎng

倘,或者
gēng

技艺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试揣摩全文: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第一段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写景) 分两层来写: 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有积石 横当其垠”。然后描写小石城山的奇貌。
第二段以议论和抒情为主。
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 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 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就发 现地层断裂,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 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 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土堡,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 里探望一片漆黑,用一块小石子丢进去,咚地一下有 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那回声激扬清越)好久才消 失(停止)。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 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显 得更加形状奇特而质地坚硬,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 卧有立,好象智者的有意安排。
名词做状语,向西 寻找 不超过 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 名词做状语,向北、向东 稍
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
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边、界
城墙上的女墙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 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 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 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 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 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
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密集
盘旋攀登 状语后置,“以小石投” (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用一块小石子投进去,咚地 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 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 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 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 特意布置的。
• 公元815年,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 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 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 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 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 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 生事业等。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 岁。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 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 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 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 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 的激发, 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 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 记”就作于永州。
《段太尉逸事状》
议论文: 《捕蛇者说》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寓言散文:《三戒》
(《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 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 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 “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 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 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 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 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 马。
《永州八记》分别是 :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母潭记》、 《钴母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址
《钴母潭记》原址
《袁家渴记》原址
Hale Waihona Puke 《小石城山记》原址《石涧记》原址
《钴母潭至西小丘记》原址
《石渠记》原址
《小石潭记》原址
虚词“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⑦表示因果关系。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表示目的。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游踪路线:
小石 城山
黄茅岭

西
西山 南

虚词“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劳苦而功高如此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拔剑切而啖之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