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课文解释及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课时作业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课时作业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

第1课小石城山记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选自百度文库)美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字体赏美文唐代文儒柳宗元在星光灿烂、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柳宗元的诗只留下140余首,是存诗较少的一个。

但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代表。

其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新唐书·柳宗元传》)政治途穷,而后文采始得焕发。

柳宗元的好文章大都出在受贬之后.柳宗元以真挚的性情,感之于大自然的奇瑰媚丽,发为旷朗心声。

他对前贤宏文也不迂执一家,而主求“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

被人们推崇备至、千古传诵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而其不少的寓言故事,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古代寓言精品。

柳宗元的文论别出心裁,颇具卓见,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

此外,还强调先“立行”再“立言"。

柳宗元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理论有突破性的见解。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未找到正确的途径。

对此,柳宗元明确提出了“统合儒释"的主张,反对韩愈盲目排佛、反佛的观点,不能“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蕴玉也”,认为儒、佛二教“皆有以佐世”,对佛教不应该一概排斥,但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选择吸收其有用的思想精华,用来丰富儒家学说。

小石城山记翻译【唐】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翻译【唐】柳宗元
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一党,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 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 但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 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 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 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 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 归还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 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 很好的章法技巧。 当年他被召入京都而后又被贬出任地方刺史时,中山刘梦得也在被遣之列,要贬到播州。子厚
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以后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 授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 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名声因此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 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
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
城山记》。这一组游记所写的山水之美, 几乎都是作者亲身观察、体验后发现 的,所以这些游记不但描写了山形水 态,而且记叙了作者探寻发现美的过 程.这些奇异美丽的山水景物为世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2008-09-25 19:56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①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作品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1,逾2黄茅岭3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4,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5,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6,有积石横当其垠7。

其上为睥睨8、梁欐9之形,其旁出堡坞10,有若门焉。

窥11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12有水声,其响之激越13,良久乃已14。

环15之可上,望甚远16,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7,益18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19。

噫!吾疑造物者20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21以为诚22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23。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2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25。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6。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词句注释:1、径北:一直往北。

2、逾:越过。

3、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4、西出:路向西伸去。

5、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6、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7、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8、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9、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10、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11、窥:注意,留心。

12、洞然:深深的样子。

13、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14、已:停止。

15、环:绕道而行。

《小石城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城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城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

其上为睥睨③梁俪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⑩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予未信之。

注释:①径:直往。

②垠:yín,边;界限。

③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④俪:lì,栋梁。

⑤箭:箭竹,竹子的一种。

⑥数:cù,密,与“疏”相对。

⑦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⑧更:经过。

⑨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⑩固:通“故”。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结合语境,“及是,愈以为诚有”中的“诚”,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chéng⑴真心,不虚伪。

《列子·汤问》:“帝感其~。

”(上帝被愚公的真诚精神感动了。

)⑴确实,的确。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与倍项羽邪?”⑴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⑴逾黄茅岭而下(逾:________)⑴其一少北而东(少:________)⑴窥之正黑(窥:________)⑴良久乃已(已:________)⑴益奇而坚(益:________)⑴愈以为诚有(愈:________)⑴则其果无乎(果:________)⑴而独为是物(是: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⑴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含解析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含解析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含解析第1课小石城山记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

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

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选自百度文库)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美字体赏美文唐代文儒柳宗元在星光灿烂、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柳宗元的诗只留下140余首,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代表.其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新唐书·柳宗元传》)政治途穷,而后文采始得焕发。

柳宗元的好文章大都出在受贬之后.柳宗元以真挚的性情,感之于大自然的奇瑰媚丽,发为旷朗心声。

他对前贤宏文也不迂执一家,而主求“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

被人们推崇备至、千古传诵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而其不少的寓言故事,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古代寓言精品。

柳宗元的文论别出心裁,颇具卓见,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

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

此外,还强调先“立行”再“立言"。

柳宗元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理论有突破性的见解。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未找到正确的途径。

《小石城山记》习题及答案

《小石城山记》习题及答案

《小石城山记》习题及答案《小石城山记》习题及答案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

其上为睥睨③梁俪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⑩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予未信之。

注释:①径:直往。

②垠:yín,边;界限。

③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④俪:lì,栋梁。

⑤箭:箭竹,竹子的一种。

⑥数:cù,密,与“疏”相对。

⑦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⑧更:经过。

⑨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⑩固:通“故”。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结合语境,“及是,愈以为诚有”中的“诚”,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chéng⑴真心,不虚伪。

《列子·汤问》:“帝感其~。

”(上帝被愚公的真诚精神感动了。

)⑵确实,的确。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与倍项羽邪?”⑶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⑴逾黄茅岭而下(逾:________)⑵其一少北而东(少:________)⑶窥之正黑(窥:________)⑷良久乃已(已:________)⑸益奇而坚(益:________)⑹愈以为诚有(愈:________)⑺则其果无乎(果:________)⑻而独为是物(是: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⑴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导读:一、《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二、《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三、《小石城山记》作者介绍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城山记(教师版)
一、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课文例句解释
名作状其一西.出向西。

名作动其一少北.而东.向北走 / 向东走,折向东。

二、通假字
课文例句通假字及解释
其一少.北而东通“稍”,稍微,稍稍。

其上为睥睨
..通“埤睨”,城墙上的矮墙。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艺,此指美景。

神者傥.不宜如是通“倘”,或许,或者。

三、古今异义
课文例句古义及今义的解释
不过..四十丈古义:不超过。

/ 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副词,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

四、一词多义
多义字例句解释
寻寻.之无所得寻找,动词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副词
千寻.铁锁沉江底(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而逾黄茅岭而.下 / 其一少北而.东 /土断而.川分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无义益奇而.坚 /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译为
“和”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而.列是夷狄 / 是固劳而.无用 / 以慰夫贤而.辱
于此者 /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
“却”、“可是”
之寻之.无所得 /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是二者,
余未信之.
代词:指风景 / 指美丽的山石
/ 指上文所说的两种说法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无义,助词
其气之.灵定语后置的标志词,助词,无义
数其疏数.偃仰读音为cù,密,与疏相对范增数.目项王 / 数.见不鲜读音为shuò,屡次,多次
乃良久乃.已才,副词
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就是,是,表判断的语气(副
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于是,就,副词
然洞然.有水声 / 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助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然而,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以投以.小石用、拿,介词
愈以.为诚有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用来,连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由于,连词
五、特殊句式
课文例句句式类型
其气之.灵定语后置,“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投以.小石 /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六、文学常识填空: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一。

七、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逾.黄茅岭而下越过,动词 2.良久乃已.停止,动词
3.有积石横档其垠.边,界,名词 4.益.奇而坚更加,副词
5.类.智者所施设
..也像,介词安排,动词
6.愈以为诚.有实在,副词 7.是固.劳而无用的确,实在,副词
8.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经历,动词得到赏识,动词
9.神者傥不宜.如是应该,动词 10.不为.伟人创造,孕育,动词
八、翻译下列句子:
1.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译文:(山石)没有土壤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与箭竹,更加奇特和坚实,它(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译文:我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会出现在中原,反倒是在偏远的永州,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这真是(实在)劳而无功。

3.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文:有人说:“有人认为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屈贬来永州的贤者。

”/ 有人说:“有人认为是造物者用这山石安慰那些屈贬来永州的贤者。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文字从三个方面写了山石的“奇”(用原文中的一个字):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

2.在第二段中作者用了两个对比来表现此景“固劳而无用”:一组对比是“中州”与“夷狄”的地域的对比,一组对比是“千百年”之长与“一售”之难的对比。

3.前人评价《小石城山记》一文,是“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有道理吗?怎样理解?
有。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写在被贬永州之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山水,所以柳宗元笔下的山水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

本文主要写了小石城的秀美,目的在于说明在中州是没有这样的美景的,只有在夷狄这样偏远的地方有,因而用“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来抒发自己被贬永州偏远之地,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郁闷之气。

小石城山记(学生版)
一、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课文例句解释
名作状其一西.出
名作动其一少北.而东.
二、通假字
课文例句通假字及解释
其一少.北而东
其上为睥睨
..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神者傥.不宜如是
三、古今异义
课文例句古义及今义的解释
不过
..四十丈
四、一词多义
多义字例句解释
寻寻.之无所得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千寻.铁锁沉江底(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而逾黄茅岭而.下 / 其一少北而.东 /土断而.川分
益奇而.坚 /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 是固劳而.无用 /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之寻之.无所得 /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是二者,余未信之.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其气之.灵
数其疏数.偃仰
范增数.目项王 / 数.见不鲜
乃良久乃.已
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然洞然.有水声 / 有穴窈然.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以投以.小石
愈以.为诚有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五、特殊句式
课文例句句式类型
其气之.灵
投以.小石 /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六、文学常识填空:
柳宗元,字,河东人,世称,曾任柳州刺史,也称。

与韩愈一起倡导,唐宋八大家之一。

七、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逾.黄茅岭而下 2.良久乃已.
3.有积石横档其垠. 4.益.奇而坚更加,副词
5.类.智者所施设
..也
6.愈以为诚.有 7.是固.劳而无用
8.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9.神者傥不宜.如是 10.不为.伟人
八、翻译下列句子:
1.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译文: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译文:
3.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文: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文字从三个方面写了山石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一是,二是,三是。

2.在第二段中作者用了两个对比来表现此景“固劳而无用”:一组对比是的对比,一组对比是的对比。

3.前人评价《小石城山记》一文,是“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有道理吗?怎样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