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学案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小石城山记归纳讲课稿

小石城山记归纳讲课稿

小石城山记归纳
《小石城山记》
一、重点词语
1.逾.黄茅岭而下越过
2.有积石横当其垠.。

边、界
3.其上为睥睨
..梁欐之形城墙上的女墙
4.其疏数偃
..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数:密集偃:俯类:像
5.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更:经历售:得到赏识伎:技艺,指美景
6.而列.是夷狄陈列
7.神者傥.不宜.如是傥:倘,或者宜:应该
8.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屈辱,贬谪
9.或.曰:其气之灵
或:有人
10.而独为是.物是:这
二、通假字
1.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

2.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能
三、词类活用
1.其一西.出向西名作状语
2. 其一少北.而东.向北延伸、向
东延伸名作动
3. 环.之可上.盘旋攀登名作动/ 登上名作动
4.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感到奇怪
形作动
四、特殊句式
1.投以小石介词短语后置,“以小石投”。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被动句
3.是固劳而无用判断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
丈之处,山路中断,被一条河水分开,有
2.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
往里看去一片浓黑,把小石子投进去,从
3.
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好像智者的有意安排。

4.
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

5
之南少人而多石。

”。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景物特征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石城山记》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学生集体背诵课文,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绘自然景物的短文。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背诵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2. 课后作业:(1)学生对课文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小石城山记》教学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学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学教案《小石城山记》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

3、学习本文物我相融的意境、象征手法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重点:1、唐宋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特点。

2、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

投影柳宗元的《江雪》诗。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

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① 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

——奇②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课本上找出并划下)。

③翻译下列句子:a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b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研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①如何理解作者关于“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②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③翻译下列句子: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

c神者傥不如是,则其果无乎?d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e是二者,余未信之。

(四)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1、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

(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小石城山记》七年级教案

《小石城山记》七年级教案

教案:《小石城山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石城山记》,了解小石城山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记叙文的内容,抓住主要事件和关键词;
2.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小石城山记》课文;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图片和视频资料:小石城山的风景照片和历史文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小石城山的美丽风景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询问学生对小石城山的了解和想法,激发学生对这座山的探索和了解的欲望;
3.介绍课文《小石城山记》的背景和内容,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关于小石城山的一篇文章。

第二步,阅读课文。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石城山记》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城山记》的内容。

2. 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结构。

3. 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运用。

3. 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

3.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解答学生疑问。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石城山记》。

2.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

3. 相关参考书籍和教学资源。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简介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

2.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一段,分析石之奇的特点。

2. 讲解课文第二段,理解作者对石之美的赞美。

3. 讲解课文第三段,把握作者对石之贵的阐述。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分析并模仿文中句式结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文背诵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四段,理解作者对石之价的论述。

2. 讲解课文第五段,把握作者对石之灵的描绘。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分析并模仿文中句式结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文背诵的重要性。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小石城山记》的创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写景段落,感受作者笔下小石城山的独特之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小石城山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座神秘而美丽的山——小石城山。

这座山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描绘的吧!2、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就是其中之一。

(2)创作背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

他在游览小石城山时,被其奇特的景观所吸引,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疏通文意,积累字词(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小石城山记》教案2. 教学目标:理解《小石城山记》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词汇和句式结构。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词汇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结构分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层次。

论证方法: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第三课时: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

句式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结构。

语法分析:分析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和用法。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第四课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思维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5. 第五课时:总结和拓展。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写作质量。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优秀2篇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优秀2篇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优秀2篇《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能力目标: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1 jiaoxuela 、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2、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再加上有工具书的帮助,因此已具备了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3、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且高二文言文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还不够浓厚,只求掌握文言知识点,对文章内容则不太关注。

教材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篇。

作者借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议论造物者的有无,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

粤教版教材把本文置于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的第一课,让学生品读山水游记鼻祖柳宗元的作品,体会文中的人文情怀与志向的表白,以及物我相融的意境与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

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二、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发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城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理解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的感慨。

学习过程:一、自学(一)基础积累1、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河东人,世称。

与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任柳州刺史,故也称为。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并称“”。

散文成就高,为“”之一。

作品风格清峻自然。

山水游记代表作是。

本篇通过小石城山的石块、山形和如同这一特点的描写,引出关于的议论。

在为小石城山怀伎不售而大发不平之鸣的同时,含蓄地抒发了之情。

2、给划线词语注音:逾垠睥睨堡坞.疏数偃仰夷狄更傥3、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其一少.北而东()(2)有积是石横当其垠.()(3)环.之可上()(4)其疏数偃.仰()(5)自西山道口径北.()(6)其一西.出()(7)其响.之激越()(8)良久乃已.()(9)类.智者所施设也()(10)愈以为诚.有()4、选出以下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当中一州) B.而列是夷狄..(荒凉僻远处)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之有无久矣(天帝)..(美竹) D.吾疑造物者5、翻译。

(1)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二)合作探究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

(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3、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4、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二、课堂展示学习成果三、拓展训练(一)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15分)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翻译下列句子。

(6分)(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是:代词,这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行走舒缓的样子C.日.与其徒上高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名词,梦境3.这篇文章取名为“始得西山宴游记”,标题中“始得”的意思是什么?就作者被贬永州来看,用“始得”一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二)阅读《石渠记》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19分)石渠记柳宗元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①。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儵鱼②。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③。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④,既酾而盈⑤。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⑥。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

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注释]①鲜:苔藓:②儵(tiáo)鱼:白条鱼。

③庥:同“休”,休息。

④崇:积聚。

⑤酾(shī):疏通。

⑥蠲(juān):清除、疏通。

4.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民桥.其上( ) (2)其长可.十许步( ) (3)其听.始远( ) (4)书之其阳.( ) 5.下列各组加点虚词在短语中的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3分)有泉幽幽然.可列坐而庥焉. 然.卒入于渴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 渠之.广 逾石而.往 视之.既静 列坐而.庥焉 6.翻译。

(6分)(1)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通观全文,在下面的空档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6分)本文按照找到石渠、__________、清理石渠、___________的思路缓缓写来,文中石渠已深深打上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印记。

例如“___________”一句,看似为石渠的遭遇而惋惜,其实又何尝不是隐含着作者的身世际遇。

四、归纳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1、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

2、把主观感受融入景物中,物我相融。

3、善用象征手法。

4、字凝句炼,简洁明快,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B .D .《小石城山记》学案答案一、(一)1、子厚,柳河东,柳柳州,韩柳,唐宋八大家,“永州八记”山上竹树智者有意安排造物主有无贤者遭弃的郁愤3、(1)稍微(2)边、界(3)盘旋攀登(4)倒卧,俯(5)名词作动词,向北走(6)名词作状语,向西(7)回声(8)停止,消逝(9)好像(10)确实4、A(中州:中原。

)5、(1)拿小石头扔下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那回声响亮激越,过了很久才停止。

(2)天帝或者不应该这样做,那么大概确实是没有天帝的吧?(二)1、表现在四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美竹;四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

心情: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地抒发了身世之恨,沉痛而无奈。

2、①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②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3、没有。

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

4、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三、1.(1)每天与我的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2)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被我拥有、欣赏了。

2.D(这里的“梦”是动词,做梦。

)3.初识,初游。

用“始得”一词,突出了作者“得而宴游”的惊喜之意。

4.(1)架桥(2)大约(3)声音(4)渠的北面5.D6.(1)石渠的宽度,有的一尺光景,有的几尺。

(2)石渠的美景到这里方才完毕。

7.观赏石渠记述石渠惜其未始有传焉者附《小石城山记》译文:从西山道口一直朝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延伸,走过去寻找,却没有遇见什么风景;另一条稍为偏北而向东延伸,走不到四十丈远,路就被一条河流隔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档在路的旁边。

石山顶部的形状像城墙和房屋的栋梁,旁边凸出的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

往洞里看去,一片漆黑。

拿小石头扔下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那回声响亮激越,过了很久才停止。

石山有小道,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能望得很远。

石山上没有泥土,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它们分布得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智者精心安排的。

唉!我怀疑天帝的有无已经很久了。

等到看见这一切,更相信天帝是确实有的了。

但又奇怪他为什么不把这座小石城山布置到人烟稠密的中原地区去,而把它放在荒凉僻远的夷狄之地,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这真是费力而毫无用处。

天帝或者不应该这样做,那么大概确实是没有天帝的吧?有人说:“这是用来安慰那些蒙受屈辱被贬到此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个地方的灵气没能造就出伟人,而独独聚集成如此优美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怪石多。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每天与我的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做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石渠记》译文:从袁家渴向西南行走,不到上百步,遇到一个石渠,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

石渠中有细微的泉水,流的声响忽大忽小。

渠的宽度有时一尺光景,有时几尺,它的长度大约十多步。

渠水到达一个大石块,从大石块下面流出。

越过石块向前,有一石洼,昌蒲覆盖在石洼上面,苔藓环绕四周。

泉水又转弯西行,向旁边隐没在岩石下面,向北流落入小潭里。

水潭的面积小于一百尺,潭水既清又深,里面有不少的白条鱼。

泉水又向北迂回曲行。

看上去像没有尽头,但最终流入了袁家渴。

渠畔都是诡异的岩石、古怪的树木、奇特的花草、秀美的修竹,可以成行地坐着在那里休息。

风摇动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声音在山谷里响动。

看看那些树木、花草、竹子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它们被吹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又开始在远处回响。

我跟随永州刺史遇到这石渠,除去遮蔽泉水的杂草和腐木,又凿土石来疏通泉水,杂草腐木既已积聚起来烧掉,泉流既已疏通,水就充满了。

可惜这泉水还没有讲起它的人,所以完备地记下它的景物,传给那些爱好山水的人。

把这篇记写在渠北面的石头上,使后来热心山水的人士容易找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日,疏通渠水到达大石块。

十月十九日,越过大石块遇到石洼及水潭。

石渠的美景到这里方才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