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课小石城山记学案含答案解析

第1课小石城山记
1.通假字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同“技”,技艺。
2.古今异义
(1)其上为睥睨
..、梁之形。
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斜着眼看,表示厌恶或傲视。
(2)其疏数.偃仰。
古义:读cù,密集。
今义:数字。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古义:得到赏识。
今义:卖出。
3.一词多义
(1)而其一少北而.东:并列连词,并且
土断而.川分:承接连词,不译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转折连词,却
(2)为其上为.睥睨:形成
不为.伟人:造就,造作愈以为.诚有:认为
(3)类类.智者所施设也:像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种类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4)径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直径。
高中语文小石城山记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小石城山记学案整体探究1.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集中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之形,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句是作者在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
作者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只有这些山水了。
3.文中句子“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其气之灵”表现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石城山和山上的幽景奇石分别象征了什么?这样写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柳宗元遭贬的处境;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高洁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愿望。
局部探究阅读文本第一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黄茅岭而下逾:越过B.其一少.北而东少:稍C.其旁.出堡坞旁:旁边D.其疏数.偃仰数:数目【解析】数:密集。
【答案】 D可推断出“危”的意思,即有“直立”的意思。
2.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小石城山“风景独特”的一项是( )A.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B.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C.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D.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解析】D项是作者对小石城山不为外人所知的感慨。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讲义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

第1课小石城山记唐风宋韵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③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④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⑤,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篇作于永州。
②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
③汲:取水。
④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⑤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赏析: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哲言睿语作家名句出处柳宗元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驳复仇议》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贺赦表》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敌戒》共来百粤文身地,独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名人轶事失而复得的“荔子碑”“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十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作“荔子碑”。
由于碑文是韩愈写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诗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
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我们可以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
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靖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
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惩罚。
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才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作者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第1课 小石城山记 Word版含解析

奇丽之景不应埋没偏 远之地,而应生得其所,
都强调险远之 名为替险远奇丽之景
处有奇景 鸣不平,实则表达自己 怀才不遇的感慨
文字
异
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王安石《游褒禅 山记》)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 光在险峰。(毛泽东《为 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 洞照》)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被贬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 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 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一 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
写于永州的《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包括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把山、水、石、草、木都摄入笔端, 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并在描绘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 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 谢灵运,而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所以,我们看到在抒发身世之叹、愤懑之情之后,作者还在 议论中寄托了他的志向和人生态度,那就是虽然处于逆境,但仍 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2.试比较以下三段内容相近、情感有异的文字,体会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的写法。 【明确】
文字
异
同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而列是夷狄,更千百 年不得一售其伎,是 固劳而无用。(柳宗 元《小石城山记》)
_…__…__的__样__子__)
(9)良久乃﹒已(动词,_停__止__、__停__歇__) (10)﹒环①之可﹒上②(①名词作动词,_盘__旋__攀__登__。②名词作动词,
_攀__上__、__爬__上__)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小石城山记 学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小石城山记学案(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少.北而东少:稍微B.自西山道口径北.北:北面C.神者傥.不宜如是傥:或者D.是二者,余未信.之信:相信解析:选B 北:向北走。
2.下列对课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B.“睥睨”,城上短墙,又称女儿墙。
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
C.“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狄,北方部族为夷,后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本文指永州。
解析:选D 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益奇而.坚②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其气之灵③良久乃.已④家祭无忘告乃.翁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解析:选D 而: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却。
乃:③才,副词;④你,代词。
4.对下列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投以小石(状语后置)B.其响之激越 (定语后置)C.是二者,余未信之 (宾语前置)D.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宾语前置)解析:选C C项为正常语序。
翻译为: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含解析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含解析第1课小石城山记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
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
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选自百度文库)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美字体赏美文唐代文儒柳宗元在星光灿烂、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柳宗元的诗只留下140余首,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代表.其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新唐书·柳宗元传》)政治途穷,而后文采始得焕发。
柳宗元的好文章大都出在受贬之后.柳宗元以真挚的性情,感之于大自然的奇瑰媚丽,发为旷朗心声。
他对前贤宏文也不迂执一家,而主求“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
被人们推崇备至、千古传诵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而其不少的寓言故事,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古代寓言精品。
柳宗元的文论别出心裁,颇具卓见,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
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
此外,还强调先“立行”再“立言"。
柳宗元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理论有突破性的见解。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未找到正确的途径。
高中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随堂课后作业:第1单元-1小石城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第1单元-1小石城山记[基础巩固层次(A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逾.越(yú) 睥.睨(bì) 窥.视(kuī) 偃.仰(yǎn) B .伎.俩(jì) 夷狄.(dí) 嘉.树(jiā) 无垠.(yín) C .径.直(jìn ɡ) 堡坞.(wù) 贬谪.(dí) 傥.荡(tǎnɡ) D .安慰.(wèi) 疏数.(shǔ) 施.设(shī) 更.换(ɡēnɡ) 【解析】 A 项,“睥”读pì;C 项,“谪”读zhé;D 项,“数”读cù。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 径:一直 B .益.奇而坚 益:格外 C .愈以为诚.有 诚:真诚 D .有积石横当其垠.垠:边,界 【解析】 诚:真的,确实。
【答案】 C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类.智者所施设也②佛印绝类.弥勒 B.⎩⎨⎧①神者傥不宜.如是②诚宜.开张圣听 C.⎩⎨⎧①余未信.之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D.⎩⎨⎧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②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解析】 A 项,两个“类”字,均是“像”的意思。
B 项,两个“宜”均是“应该”的意思。
D项,两个“之”均是结构助词“的”。
C项,①句中的“信”为“相信”,②句中“信”通“伸”,“伸张”。
【答案】 C4.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投以小石B.有积石横当其垠C.又怪其不为之中州D.而列是夷狄【解析】A项为状语后置句,B、C、D项都是省略句。
【答案】 A[阅读提升层次(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子厚..第,..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崭然见头角。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1、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1、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过程和方法目标: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2学情分析课文通俗易懂,生动优美,相信大部分学生能读懂,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山水文的一般特点, 培养学生对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文章的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教学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小石城山记1、导入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
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
二十一岁中进士。
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
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
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
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
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
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
一代文豪,十年楚客。
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
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城山记有这样一位文人,他出身官宦门第,凭着自己的苦学,21岁考中进士;在宏图大展之时,一场厄运悄然降临,他被贬官到荒凉的柳州之地。
他虽有愤忧,却以坎坷为财富,视贬谪为动力,把他乡作故乡,视蛮夷如兄弟,施教化于边陲,得口碑而留青史。
他诗情泉涌,善借物而抒情;他笔锋犀利,假寓言而讽世。
一歌一咏,令后人生感慨;一山一石,使顽物体情志。
他就是世称“柳柳州”的唐代刺史——柳宗元。
黄州快哉亭记有谁能面对子虚乌有的不白之冤,却能临江听水,举杯醉月?也许只有苏轼。
有谁能理解苏轼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变成被一贬再贬的“天涯流落客”的心情?也许只有苏辙。
苏轼用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从清风、明月、江水中体悟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旷达豪情;而苏辙却借长江之滨的快哉亭,再一次向世人做出惊世骇俗的告白:一个人只要胸中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享受真正快乐的人生!道山亭记“绝顶烟开霁色新,万家台榭密如鳞。
城中楚楚银袍子,来读曾碑有几人。
”一百余年后,宋代著名诗人刘克庄对道山亭的感叹,不仅表明位于闽江下游、地处河海之会、自古为东越雄都、八闽首府的福州山水形胜,而且也证明《道山亭记》这篇仅仅602字的短文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分量。
虽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道山亭所在之地福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但本文却写山水之恶,别开生面;绘人文环境,却意味深远;述程公业绩,抒钦佩之情,又能发人意表。
故而字字灿若珠玑,掷地有声。
百丈山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自然之美是上苍对人类的恩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抚慰了多少愁苦孤寂的心灵,启迪了多少壅蔽昏聩的头脑,激发了多少超尘绝俗的情怀。
亲近自然,谛听天籁,观赏奇山异水,尽享明月清风,这不仅是古代文人的嗜好,也是我们现代人内心深处的企望。
让我们跟随朱熹的笔踪,寻幽探胜;让我们通过作者的眼睛,欣赏百丈山的天生丽质。
1小石城山记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赏析】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诗歌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前两句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有余音绕梁之妙。
【思考】这首小诗借“渔翁”形象,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作者卡片]生卒年773-819字号称谓字子厚,世称“柳河东”籍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主要成就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
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
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
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本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一、字音垠.(yín)睥睨..(pì)(nì)梁(lì)堡坞..(bǎo)(wù) 疏数.(cù) 偃.仰(yǎn)二、通假字①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略微②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艺三、一词多义(1)径⎩⎪⎨⎪⎧①自西山道口径.北 副词,直接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名词,道路③怀其璧,从径.道亡 名词,小路④圆径.八尺 名词,直径(2)道⎩⎪⎨⎪⎧①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名词,小路②邦无道.则愚 名词,正确的治国方法③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动词,说④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名词,方法⑤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名词,思想、主张 (3)列⎩⎪⎨⎪⎧①而列.是夷狄 动词,陈列②不欲与廉颇争列.名词,官位③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动词,写④仙之人兮列.如麻 动词,站⑤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动词,排⑥大王见臣列.观 形容词,一般的,普通的四、词类活用①环.之可上 名词作动词,盘旋攀登 ②逾黄茅岭而下. 名词作动词,向下走 ③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形容词作动词,屈,贬 ④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形容词作动词,少出,多产 五、古今异义 ①土.断而川分 古义:地层。
今义:泥土。
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斜着眼睛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③不过..四十丈古义:不超过。
今义:只是,仅仅。
六、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窥之正黑,投以小石(应为“以小石投”)小石城山记⎩⎪⎨⎪⎧写景⎩⎪⎨⎪⎧交代小石城山的方位描写山石的奇伟⎩⎪⎨⎪⎧⎭⎪⎬⎪⎫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的分布 景色之美议论⎩⎪⎨⎪⎧⎭⎪⎬⎪⎫相信确有造物者怀疑是否有造物者否定当地两种说法 怀才不遇1.文章是怎样写得一波三折的?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我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特别是在文章的第二段,制造了很多波澜,使文章表现出一波三折之妙:“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以为诚有”——“则其果无乎”——“是二者,余未信之”。
作者这样写不仅是追求行文的变化,以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而且还曲折写景,委婉抒情:“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2.在作者的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我的理解] 没有。
首先,从“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一句可以看出。
这里的“有无”是偏义复词,偏指“有”。
可见,柳宗元从来就是一个无神论者。
其次,作者之所以“愈以为诚有”,是因为小石城山的风貌太神奇、太美好了,作者叹为观止,以为是造物者所为。
再次,从“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了“愈以为诚有”的看法。
最后,从“是二者,余未信之”可以看出作者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3.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
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最扣人心弦的文章,多是被贬官之人所作。
因此有人说,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的理解] 并不是所有的好作品都一定是贬官写的,但可以说,最有可读性,最耐人寻味的就是这些贬官文学。
这正应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诗穷而后工,痛苦出诗人。
柳宗元被贬到人际罕至的永州,苏轼被贬到黄州赤壁,他们精神上都经受了巨大的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自暴自弃。
不平则鸣,他们拿起笔,将满腔的悲愤化作读来满口余香的诗歌和散文,将怀才不遇这一主题演绎得有滋有味。
他们的被贬实在是他们自己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自西山道口 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向下,有两条路:⎣⎢⎢⎡自:从。
西山:在⎦⎥⎥⎤永州城西,自朝阳岩起,至黄茅岭北,长亘数里,都属西山。
径:直、直接。
逾:越过。
下:向下、往下走。
其 一其中一 西 出,寻 之 无 所得;条路向西延伸,沿途寻找风景没有什么发现;⎣⎢⎢⎡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寻:寻找。
得:收获、发现。
其一 少北 而东, 不 过四十 丈, 土另一条稍偏北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地层断 而 川 分, 有 积石横当其垠。
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堆积的山石横在路面。
⎣⎢⎢⎡其:复指前面“二道”。
⎦⎥⎥⎤少:稍。
断:断裂。
积:堆积、累积。
当(dānɡ):挡住。
垠(yín ):边,界。
其 上 为 睥睨、它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错误! 焉。
的洞穴。
⎣⎢⎢⎢⎢⎢⎢⎢⎢⎢⎡⎦⎥⎥⎥⎥⎥⎥⎥⎥⎥⎤睥睨(pìnì):城墙上的女墙。
梁:栋梁。
堡坞:土堡。
若:像。
焉:语气助词。
窥之往里看去正黑, 投以 小石, 洞然 有 水声,一片漆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
⎣⎢⎢⎡⎦⎥⎥⎤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这里就是“看”。
以:拿。
洞然:投石入深水的声音。
其 响之那声音十分响亮激越,良 久 乃 已。
激越,过了很久才消逝。
⎣⎢⎢⎡⎦⎥⎥⎤良久:很久。
乃:才。
已:停止。
环之 可 上,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望 甚远, 无 土壤 而 生 嘉树 美箭,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泥土,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箭竹,益 奇 而坚, 其 疏 数 偃仰, 类 智者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或俯或仰,好像是智者所施设也。
的精心布置。
⎣⎢⎢⎡环:盘旋攀登。
嘉树美箭:美好的树木与箭竹。
益:更加、格外。
其:那些,指代山石。
⎦⎥⎥⎤数(cù):密集。
偃(yǎn ):俯,倒卧。
类:像。
施设:陈列、布置。
噫!吾 疑 造 物者 之有无 久矣。
及 是,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天地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
到了这里,愈 以为 诚有。
便越发认为是真的存在了。
⎣⎢⎢⎡⎦⎥⎥⎤疑:怀疑。
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
愈:越、更加。
以为:认为。
诚:确实。
又 怪 其 不为 之中州,而列是 夷 狄,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么不会出现在中原,反倒是在偏远的永州,更 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
⎣⎢⎢⎡列:陈列,放置。
夷狄:偏远的永州。
更(ɡēnɡ):经历。
售:指得到赏识。
伎:技艺,指美景,明代古文家茅坤认为是暗指作者自己。
⎦⎥⎥⎤固:本来。
用:功用。
神 者傥 不宜 如是, 则其果无乎?造物者或许不应该这样做,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
⎣⎢⎢⎡⎦⎥⎥⎤傥:倘,或者。
宜:应该。
果:结果。
另说译作果真,“则其果无乎”的意思为那么神圣果真没有吗? 或 曰:“以 慰 夫 贤 而 辱 于此 者。
”有人说:“是造物者用这山石安慰那些屈贬来永州的贤者。
” ⎣⎢⎢⎡⎦⎥⎥⎤以:用、拿。
慰:慰藉。
辱:屈辱、贬谪。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有人说:“永州的天地灵气不能孕育 伟人,而 独为 是物, 故 楚之南少人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多石。
”是 二者, 余 未信之。
而怪石多。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气: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
为:造⎦⎥⎥⎤就,造作。
物:指永州的自然景观。
楚之南:指永州一带。
1.白描式的景物描写文章的景物描写集中在第一段。
作者先是用简洁的语言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
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紧凑自然。
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上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周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相吻合,然后用白描手法描绘小石城山的高旷秀丽,使人如入清新自然之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