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

合集下载

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导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着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涉及到多种问题,包括资源利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等。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可持续发展,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教育角度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导向,通过教育手段和方式,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人才。

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

它涵盖了许多学科,包括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哲学等等。

可持续发展教育主张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各级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论和应用,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全球性的教育,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乃至成人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内容,还包括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

它现在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

二、为什么需要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人才。

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应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

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还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

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是它可以带来长远和积极的影响。

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打下坚实基础,还能够为社会、环境和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三、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1、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更是一种思维和行动能力的培养。

可持续发展教育打造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

可持续发展教育打造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

可持续发展教育打造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现代社会面临严峻的环境和资源挑战,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共同目标。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工学人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种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工学人才的模式。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具备可持续发展态度和行动力。

通过教育,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积极的参与和贡献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学生通过学习环境科学、可持续设计和社会经济等课程,了解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必要性。

2. 知识传授: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工学人才。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到环境管理、能源利用和资源保护等课程,掌握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工学人才,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综合的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课程设计:建立包括环境科学、可持续设计、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等学科的综合课程体系。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综合素质。

2.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项目,例如环境保护活动、创新设计竞赛等。

通过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 师资培养:培养一支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

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并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6 8
维普资讯
教育者 , 既遏 制 了个 体 的可持 续 发展 , 又严 重 阻 碍 了整 个人 类 的 可持 续 发展 。 随 着社 会 的转 型 和市 场 化 行 为 的 日益扩 张 , 起 了人 们 追求 物 质 财 富 的热 情 和 欲 望 。人 的 注意 力 激 聚焦 于 物质 方 面 的不 断增 长 , 的精 神和 文 化需 要 的 追求 被 忽 略和 淡 忘 。在 经济 大 潮 的 裹 挟下 , 育也 人 教
系统 的 可持 续 发展 。在这 个 发展 系统 中 , 人类 处 于普 遍关 注 的 中心 ” 人 不 仅 是 可 持续 发展 战 略 的主要 “ , 参 与者 和 最终 受 益 者 , 且 人 自身 的 可持续 发 展亦 是 构 成 这 一 系 统 的 中心 环 节 。人 的 可持 续 发 展 与 后 而
的推进作用 。
[ 关键 词 ] 教育 ; 人的可持续 发展 ; 教育 转型 [ 图分类 ̄ ]4 — 1 中 G 0 0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 ]09 2720 )2 06 —0 10 —19 (020 — 0 8 3
可持 续 发展 理 论是 基 于工 业文 明 和人 类 自身 繁 衍 急剧 膨 胀 所 引发 的生 产 、 口、 源 、 境 等 问题 人 资 环
心” 的模 式 可 以说 是 中 国传 统 教育 的具 体 体 现 。因 为 中国历 来 重视 课 程标 准 和 教材 的统 一 , 注重 计划 和 进度 的统 一 , 依靠 统 一考 试 来 评价学 生 的 成绩 和学 校 的办 学 质 量 。这 种 教 育 从 培养 目标 看 , 智 育 , 重 轻 德 体美 劳 和 身心 素 质 的全 面发 展 , 注重 暂 时 的 、 面 的 效 果 , 视 长 久 的 、 层 的 内在 品 质 , 只 表 忽 深 因而 与 人 的 可持 续 发展 是 背道 而 驰 的 ; 教 学 内容 看 , 从 应试 教 育 片 面强 调 智 育 系 统 中 某些 应 考 科 目的 教 学 , 视 忽 了知 识 系 统 的基 础性 和 全 面性 , 忽视 了学 生 实践 能力 的 培养 , 重 阻 碍 了学 生 智 力 的 全 面 开 发 , 制 更 严 限 了学 生 个 性特 长 的全 面 发展 , 碍 了学 生综 合 能力 的提 高 ; 教 学 方 法和 手 段 看 , 生 始 终 处 于 被 动 从 妨 从 学

教育的四大转型心得体会(3篇)

教育的四大转型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四大转型: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

以下是我对这些转型的感悟和心得。

一、教育理念的转型教育理念的转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教育理念转型的几点体会:1. 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

3. 强化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在教育改革中,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4. 强调终身学习。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趋势。

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育内容的转型教育内容的转型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我对教育内容转型的几点体会:1. 紧跟时代发展。

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注重学科交叉。

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强化实践教学。

教育内容应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内容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育方法的转型教育方法的转型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责任感的公民。

它强调的是包容性、终身学习和跨学科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可持续思维方式的学生,使他们能够理解并解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

它旨在为学生提供技能、知识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以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为方向,通过创新和合作来促进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时,有几个原则需要被考虑:跨学科性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学习。

这意味着教育不应仅关注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互动和综合应用。

跨学科性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

参与和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参与和合作来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种参与和合作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当地和全球视野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同时关注当地和全球层面的问题。

它要求学生理解当地社区的需求和挑战,并意识到全球问题对当地社区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关注当地和全球的视野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通过行动来解决复杂的全球问题。

实践导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这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现实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如社区项目、环境保护活动等。

实践导向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案例和活动,引发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兴趣,并通过知识传授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

探索教育中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探索教育中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探索教育中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中的生态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形式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

例如,过度的学业压力和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使得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不到良好保护。

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条件恶劣,师资力量不足,限制了这些地区学生的教育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提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它将环境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关注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关心,可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推动教育的生态转型为了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创新。

通过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课程内容的环境化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环境认知和环保行为。

其次,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形成教育生态链条。

学校应与环保组织、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环境科普活动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另外,增加环境资源的配置和投入。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偏远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

最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应逐步改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社会实践活动给予肯定。

四、结语教育中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讨论试析“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育讨论试析“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育讨论试析“可持续发展教育”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而可持续发展教育则是培养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讨论和分析,探究其理念、目标、实践和前景。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建立可持续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尊重生命、珍惜资源、传承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综合思考、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1. 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把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教学中,促进跨学科的整合。

例如,在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等领域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方法。

2. 教学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注重学生参与和合作,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开展实践行动和评价反思。

3. 教育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一个相应的教育环境,包括教育政策、教育资源、教育设施、学校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支撑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前景1. 国际趋势: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各国都在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支持和投入。

2. 教育转型:社会发展要求教育转型,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教育转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利于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3. 个体责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个人意识的转变,使人们对环境和资源有更多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发挥个人的责任和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教师素质: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他们需要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还需要一定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精神。

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

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

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时代,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它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而教育,作为塑造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强大力量,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育能够培养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理解。

从幼儿教育开始,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自然环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在中小学阶段,进一步深化相关知识,开设环境科学、生态学等课程,使学生明白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仅仅是保护环境,还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多个方面。

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专业的学科设置和研究项目,能够让学生深入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复杂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选择。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关心他人,那么在他未来的生活中,更有可能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决策。

例如,在消费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在职业选择上会倾向于从事有利于社会和环境的工作。

这种价值观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育能够提升人们的技能和能力,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比如,学习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

同时,教育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提出新颖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育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平的教育机会能够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

当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发展,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将得到增强,这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而且,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认识,激发他们为消除贫困、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一、应试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偏废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序言中强调:“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①并将教育作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条件。

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实质是指个体生命开发的长度之持久、广度之均衡、深度之透彻。

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完全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可持续发展,片面追求对人的应时性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机械训练,导致“三重三轻”之严重弊端。

其一,由教育长度而观之,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终身教育。

其二,由教育广度而观之,重视学校教育而轻视家庭和社会教育。

其三,由教育深度而观之,重视课堂学科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轻视甚至无视对个体生命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之锻就。

应试教育徒具形貌而缺失神韵与精华,无以通过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水平而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

如果我们确认教育的目标不但仅是为了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学历”,更是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发每个人潜蕴的智慧和才能,促动个体以永不懈怠的强劲内驱力去实现自身水平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使生命内涵获得淋漓尽致的挥发——如是,我们会深切痛感到偏狭的应试教育主题的歧变。

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漠视,几乎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通病。

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所深刻指出的:“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

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

”②教育中的这种政治中心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知识或技术中心主义思潮导致盲目地采用极端片面的开发人力资源的模式。

尤其是一些目睹发达国家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窄化为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过度地注重人类文明的物化因素,忽视对个体生命精神世界的必要关怀。

反映在教育上,则是以浓厚的工具主义和经济主义色彩的培养目标作为自身追逐的基本对象,偏颇地将“人”铸造成作为客体和功用意义上的某种“材”,直接导致教育哲学理念的畸型化。

对于拥有世界第一人力资源的中国来说,如果不能持续持续、深入透彻地开发每个个体生命,那么作为其集合体的中华民族难免因缺乏充足的优质个体而丧失竞争必备的主动权。

二、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本内涵综上所述,教育首先要以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作为其理念的基本支撑点和全部实践活动的逻辑始点乃至最后归宿。

既不是工具之役,甚至也不是人材之用,而是塑造充分光大主体精神和意志、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写的人。

只有这样真正还原了每个个体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其潜蕴的生命能量,使之获得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持续后劲。

这里,人的主体性包括其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及主体实践水平。

主体意识其实就是个体对自己本质的清醒的自觉意识,而主体人格正是由主体意识所赋予生命的自强不息、持续发展的心理特质,至于主体实践水平是个体生命为达成既定追求目标、完成一己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生存智慧。

当个体生命超越了工具人的被动消极状态而表现出发奋进取的主体精神时,才会有发展、再发展并长远持续发展的明朗前景。

这就进一步涉及到作为个体的人应具备怎样一种发展体系,才能使生命内部各要素达成动态的平衡,真正获得以持续性、全面性和协调性为基本特征的人的可持续发展。

详来说之,这个生命周期内经久不衰的自足自享自用的发展体系理应由下列基本要素构成,即人的发展指向、发展水平以及承载生命可持续发展的身心素质。

这是一个各要素相辅相成、互为渗透的发展体系,如果教育赋予个体生命如此相对自足自享自用的发展体系,就能有效地突破职前学校教育周期的局限而维持一生富有活力和生气的蓬勃发展,并持续排除外部世界有碍追求目标的阻遏或诱惑,长葆持续发展的连贯性和惟一性。

所谓人的发展指向,是指个人根据先天禀赋、潜在志趣和社会需求而对一生发展走向的预期性宏观规划。

固然,社会对个人的选择和个人的机缘相当重要,但是个人在生活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定向则更为内在和更具有持久生命力,即使对社会所提供机遇的准确精当把握,也是以个人的主观努力为逻辑前提的。

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第一动因在其内部的科学论断。

而在庸俗社会学的桎梏下,个人往往被异化为集体和社会意志的被动附属品,个体的相对自主性和未来发展的价值指向性,受到了令人悲怆的漠视。

这导致一些个体在被集体和社会意志绝对和片面地决定发展方向后总是处在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从而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不可补充的浪费。

这种学校教育所造成的社会后果至今蕴含着深刻的反思价值,并促使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去肯定和鼓励个人在发展指向上既尊重社会需要又坚持自主自择。

至于发展指向的具体内涵,包括人的理想精神、敬业态度和责任感等心灵运作的根本走势和境界,是生命立体结构中的最深层部分。

首先,理想是人对未来生活的赤诚寄托和对生命价值的超现实追求,是行动着的肉体生命之精神支柱和向导。

崇高的理想,能使人在艰辛的求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一种高昂伟岸、永不气馁的精神状态,使之于平淡的生活中表现出恢弘、于坎坷的磨难中展示出豪迈。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世纪之交的年轻一代的物质生活状况已大为改善,但安于现状、沉溺感官的灰色心态像幽灵一般腐蚀其生命的朝气和活力,网络嬉戏、电子娱乐等各种形式的感性消费在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③尤其是无孔不入的拜金主义思潮使很多年轻的学子误入歧途,丧失超越狭隘功利的抱负和襟怀,致使更广大和更深厚的生命资源没有在执着努力中得到应有的持续发展。

所以,学校应视播种理想为赋予肉体生命以真正不俗的灵魂。

其次,敬业态度是高擎理想者对事业的虔诚心境和奉献精神之综合,是个体价值观在事业追求上的集中体现。

当个体能够克服诸如物欲、功名欲等诱惑,以一种宁静、纯粹、超然的人格立场凝神把持对理想的憧憬和持久努力,理想方有达成的希望。

所以,敬业态度实在是长葆理想精神的一种生活氛围,是避免平庸岁月侵蚀生命勃发朝气的“精神防腐剂”。

复次,关于责任感。

这是每个具有正义心和豁达襟怀的社会人所应确立并付之于实践的生活态度,例如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切思虑,对现代物质文明给人类精神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强烈忧患,对世界终极走向和在大宇宙中变迁的真诚关怀,都是作为地球村村民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凡是心中唯有自我利益的人,一旦个人欲望得到满足,就不会再以肺腑热情去注重社会与世界及其潜蕴的种种危机和挑战;而缺乏崇高责任感和广博襟怀的人也不会常葆远大理想并付出持续持续的终身努力。

所谓人的发展水平,包括人之发展所必备的一般水平和专业领域发展的特殊水平。

当前学校教育所偏重的正是后者,而所偏废的恰是前者。

如果人的一生发展缺乏鞭辟入里的思辨力、经久不衰的意志力等,那么,个体即使在达成事业上某个阶段性目标后也难以再持续深入地发展。

回眸半个多世纪的新中国教育历程,确实培养了一些在特定领域内有所建树的专才,但始终没有造就数量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一流人才,这很值得反思。

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需具备杰出的思维水平,包括以怀疑性和批判性为特征的思维品质、以独立性和自主性为特征的思维立场、以开放性和多向性为特征的思维形态。

怀疑是突破的萌芽,如果不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如果对既成结论和定律不敢或不善于持丝毫疑问,那么,深厚的学问反会成为人的智慧发挥之束缚;批判是创新之母,如果确证既有定论的某种悖谬,就应有勇气予以批判和否定,以获得解构之后的再建构。

思维立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精义在于要求作为主体的人经过心灵流程的筛滤而吸纳古今中外人类的思维成果,使之有机地融入主体生命的精神结构,力克思维立场上的依附性和盲从性,久之,使一生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获得独特和个性化的思维硕果。

而思维形态的开放性和多向性,是指人的思维向度上的多元发散,避免在思维惯性的潜在驱使下凝固成连主体也并不自觉的思维定势,这样,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人,其思维才富于张力和活性。

简言之,只有人的思维系统从其品质、立场和维度上得到全方位和谐健康的发育,才能拥有终身能够享用的长盛不衰的思辨力。

与此同时,洞穿坎坷人生之旅、铆定价值取向的意志力,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强劲的精神利器。

凡成大业者,必坚其志,以百折不挠、凝精聚神的钢铁意念去洞穿创业中的磨难和挫折。

有志有为者所理应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是以持续挑战心力极限的意志为其内在精神支柱的。

这种超常的意志甚至比超常的智力更能玉成人的漫远追求。

世间不乏高智商者,但高智商者往往小成即安、不思拓展,何耶?怯于承受更大的牺牲和更为长远的刻骨铭心的坚持——此谓“高智”,非大智也。

我们非常欣赏有远见的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淬砺教育”,通过风雨锻打来铸就其刚坚如铁、愈挫愈奋的超常意志,使其充满逆境自强、磨难脱疑的生命锐气,执着而沉静地迎对伴随事业发展将遭致的更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以坚强的意志抵御尘世的种种诱惑,让凝聚的心神贯穿有所追求的生命年华,渐趋创造的新高度和新目标。

而与意志力紧密相连的是人的激情,这是生命中一种稳定、持久、高昂的主导心境,是超常意志的情绪伴随物。

我们并不愿意看到在经过教育的流水线之后,个体激情淡化,波澜不兴,甚至以某种甘于懈怠、随波逐流的灰色心态去打发被平庸锈蚀了的岁月。

无疑,一个人只有常葆奋发精进的激情活力,才能让走向理想的人生充满诗意和亮色。

作为支撑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之物质基础,抗挫耐劳、持之以恒的身心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完整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合上的完好状态。

就生理来说,因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时空上无限量性的特点,即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广延性,只有心力和体力的超负荷预支方可换回事业上令人欣慰的发展;更兼世界一体化时代的大市场经济将极大地加剧这种从国与国到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剧烈水准,这就必然要求发展主体能砥砺出与所承受重任相称的优质体格,从而确保其思维清晰、行动灵敏和发展持久,最终使人的创造能量的释放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而就心理来说,持续的发展必然要求善于调适自我情绪、化解人际矛盾、恰当地与人合作共事。

在创业的艰难进程中,如何冰释人为阻力、顺应周边心理走势、形成团队合力,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技巧,也是谋求持续发展的必备素质,所以,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等著名口号。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呼唤教育转型以追求个体发展周期最大化、生命潜质开发最优化为基本内容的人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教育从应试型向以“立人”为目标的素质型的蜕旧更新。

尤其面临着中国即将加入WTO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逼近,任何个体的人都将无法避免市场竞争对自身素质的严峻考验,换言之,结束“等靠要”保护期之后,全面促动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自然凸显为教育的一大战略性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