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_化学工业出版社_课件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教学课件》过滤

《化工原理教学课件》过滤
《化工原理教学课件》 过滤
目录
• 过滤原理简介 • 过滤设备 • 过滤操作 • 过滤效率与过滤速率 • 过滤的工业应用 • 新型过滤技术
01
过滤原理简介
过滤的基本概念
过滤
利用多孔介质拦截悬浮颗粒,使 液体通过而悬浮颗粒被截留的分
离技术。
过滤介质
多孔性物质,如滤布、滤网、砂芯 等。
悬浮颗粒
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或液滴。
高温的滤材。
控制过滤压力
合理控制过滤压力,以实现高 效过滤并延长滤材使用寿命。
优化过滤操作条件
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的过滤温度 、压力、流量等操作条件,提
高过滤效果。
定期更换滤材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定期更换滤 材,避免堵塞和破损对过滤效
果的影响。
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
在过滤易燃易爆或有腐蚀性的物质时, 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 眼镜、手套等。
设备,如叶滤机。
根据操作条件选择
对于高温、高压环境,应选择耐 高温、耐高压的过滤设备;对于 真空度要求较高的操作,应选择
真空度较高的过滤设备。
根据生产规模选择
对于大规模生产,应选择效率高、 处理能力强的过滤设备;对于小 规模生产,可以选择简单、经济
的过滤设备。
常用过滤设备的工作原理
真空过滤机
利用真空作为驱动力,使 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滤布 排出,固体颗粒被截留在 滤布表面形成滤饼。
反渗透技术
总结词
反渗透技术是一种利用反渗透原理的分离技术,能够去除水中的离子、有机物、微生物等。
详细描述
反渗透技术利用半透膜,使水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膜过滤,去除水中的离子、有机物、微生物等。反渗 透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工业用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领域,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化工原理课件 第十一章 气液传质设备

化工原理课件 第十一章 气液传质设备

比表面积 填料特性 空隙率
填料因子
类型: 个体填料
规整填料
在选择填料时,一般要求:
比表面积及空隙率要大,
填料的润湿性要好,
气体通过能力大,阻力小,
液体滞留量小,
单位体积填料的重量轻, 造价低,并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十一章
六、塔板负荷性能图
设计出的塔板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上述各项流 体力学性能良好的要求,需要检验。
检验的方法就是绘制塔板负荷性能图(理论上,每块 塔板都有一个负荷图)。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十一章
29/58
VG
操作弹性=气量上限 气量下限
液相下限线
六、塔板负荷性能图
过量液沫夹带线
液泛线
操作点1
了不少于80种的各 种类型塔板。
缺点: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压降大,液泛气速
筛 孔 型
低,故生产能力较小。
浮 阀 型
喷 射 型 :
其 它 型 :
10/58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十一章
二、板式塔类型
泡 罩 型
筛 孔 型
特点:结构简单、造价低、压降小、生产能
浮 阀 型 喷 射 型 :
1、漏液
2、液沫夹带
3、液泛
4、气泡夹带
5、塔板上的液面落差
6、塔板上液体的返混
7、气体通过塔板的压降
8、液体停留时间
23/58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十一章
四、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
1、漏液 ----- 一定存在,不可避免。
严重漏液----不允许,是塔的不良操作现象之一。
不良后果:降低板效,严重时使板上不能积液。 产生的原因:气速过小,或液体分布严重不均。

《化工原理吸收》课件

《化工原理吸收》课件
02 模拟方法可以预测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吸收效果, 以及优化吸收设备的结构和操作参数。
03 常用的模拟方法包括物理模型模拟、数学模型模 拟和实验模拟等。
吸收过程的优化策略
01
吸收过程的优化策略是通过调整操作条件和设备参数
来提高吸收效果的方法。
02
优化策略通常包括选择合适的吸收剂、优化操作条件
、改进设备结构和操作参数等。
增加流速可以提高溶质的 传递速率,但同时会增加 设备的投资和能耗。
04
吸收设备与流程
吸收设备的类型与特点
填料塔
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适用于气体流量较小、 溶液组成较低的情况。
板式塔
传质效率高,处理能力 大,适用于气体流量较 大、溶液组成较高的情
况。
喷射器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适用于气体流量较小、 溶液组成较低的情况。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溶解度与相平衡的关系
物质在气液两相中的溶解度差异是吸收过程得以进行的驱动力。
亨利定律与相平衡
亨利定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该气体在气液界 面上的分压成正比。
输标02入题
亨利定律的数学表达式:(Henry's Law):(c = kP)
01
03
亨利定律的应用:通过测量气体的溶解度和气液界面 上的分压,可以计算出亨利常数,进而了解物质在特
03
优化策略的目标是提高吸收效果、降低能耗和减少环
境污染等。
06
吸收的实际应用
工业废气的处理
工业废气处理
吸收法可用于处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如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通过吸收剂的吸收作用,将有害气 体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化工原理教学课件第四章(吸收)第0节

化工原理教学课件第四章(吸收)第0节

是变化的。如用水吸收混于空气中氨的过程,氨作
为溶质可溶于水中,而空气与水不能互溶(称为惰
性组分)。随着吸收过程的进行,混合气体及混合
液体的摩尔数是变化的,而混合气体及混合液体中 的惰性组分的摩尔数是不变的。此时,若用摩尔分 率表示气、液相组成,计算很不方便。为此引入以 惰性组分为基准的摩尔比来表示气、液相的组成。
度的大小,m 值越大,则表明该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反之,
则溶解度越大。
若系统总压为P,由理想气体分压定律可知
同理
p=Py
将上式代入式2-1可得
将此式与式2-5比较可得: (2-6) 将式2-6代入式2-4,即可得H~m的关系为: (2-7)
(4) Y ~X关系
式2-5是以摩尔分率表
示的亨利定律。在吸收过程中,混合物的总摩尔数
摩尔比的定义如下:
X=(液相中溶质的摩尔数)/(液相中溶剂的摩尔数)= Y=(气相中溶质的摩尔数)/(气相中惰性组分的摩尔数)= (2-8)
上述二式也可变换为:
(2-10) (2-11)
(2-9)
将式2-10和2-11代入式2-5可得:
整理得 (2-12) 当溶液组成很低时, <<1,则式2-12可简化为 (2-13)
的饱和组成。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可通过实验测定。由实验结果 绘成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某些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曲线可从有关书籍、手册中查得。
图片2-3、图片2-4和图片2-5分别为总压不很高时氨、 二氧化硫和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从图分析可知: (1)在同一溶剂(水)中,相同的温度和溶质分压下, 不同气体的溶解度差别很大,其中氨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小。这表明氨易溶于水,氧难溶于 水,而二氧化硫则居中。 (2)对同一溶质,在相同的气相分压下,溶解度随温度 的升高而减小。 (3)对同一溶质,在相同的温度下,溶解度随气相分压 的升高而增大。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PPT课件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PPT课件
(2)溢流装置 采用单溢流 弓形降液管 平形受液盘及平形溢流堰 不设进口堰
ppt精选版
4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筛板精馏塔的设计
hOW
hW
HT
Hd
hW
h0
h1
ppt精选版
4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筛板精馏塔的设计 WC
lW A f
R
t
Aa
WD
x
WS
Dppt精选版
44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筛板精馏塔的设计
进行设备选型,并提出保证过程正常、安全运行
所需要的检测和计量参数。
准确而迅速地进行过程计算及主要设备的工
艺设计计算。
用精练的语言、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
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计算结果。
ppt精选版
5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筛板精馏塔的设计
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
(1)设计方案简介 (2)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 (3)典型辅助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4)工艺流程简图 (5)主体设备工艺条件图
H T h L 0 .4 0 .0 6 0 .3m 4
提馏段
1
LS VS
Lvmm((提提)) 2
史密斯关联图
C 20
D 4VS u
max C
L V V
C
C2
0
20
0.2
可取安全系数为(安全系数0.6—0.8)
u(0.6~0.8)umax
塔径圆整
ppt精选版
41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筛板精馏塔的设计
ppt精选版
6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筛板精馏塔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需要准备的用具
ppt精选版
7

化工原理第二版上册

化工原理第二版上册
为9.81m/s2下所受到的重力称为 1公斤力(kgf) 1kgf=1kg×9.81m/s2 =9.81kg.m/s2 =9.81N
一物体在1kgf的作用下,得到1m/s2的加速度,该物体的质量为1质量工程单位(kgf.s2/m)
1kgf 9.81kg.m/s 2 9.81kg 1质量工程单位= 2 2 1m/s 1m/s

主 要 内 容

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1. 化工原理课程内容
2. 单元操作的分类和特点 3. 化工原理的研究方法 4. 化工过程计算过程的理论基础 5.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单位制度及单位换算
1. 单位和单位制度
2. 单位换算
绪论— 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1. 化工原理课程内容
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是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资源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加工成具有规定质量的
1.先查出同一因次不同单位制的换算系数,写成比例形式。
2. 将需要换算的量和单位根据其间的关系写成数字附带单位连乘、连除的
式子,再进行运算。
绪论— 单位制度及单位换算
(1)物理量的换算
基本物理量中为1m=物理单位制中100cm=英制3.2808ft
(2)经验公式(或数字公式)的单位换算
(a)物理方程 (b)经验方程 (例如:换算方法见例0-2)
III 阶段 1960年 IV 阶段 1970年
I 阶段
绪论— 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流体动力过程 (流体输送、沉降、 过滤、搅拌、固定床、流化床) 动量传递
共同规律和 联系
热量传递 质量传递 共同的研究对 象:传递过程
基本内容
传热过程 (传热、蒸发)
传质过程 (吸收、精馏、萃取、 干燥、结晶、吸附)

化工原理课件_

化工原理课件_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17
单元操作过程进行的方式
连续操作
原料不断地从设备一端送入,产品不断从另一端送出。 特点:物料的组成、温度、压强等参数仅随位置的不同 而不同,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U=U(x,y,z) 化工生产过程多数为连续稳定过程
2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化工原理教学安排及要求
• 1.本学期化工原理讲课学时安排
《化工原理》上册,教学大纲共计48学时。 – 绪论 – 第一章 流体流动 –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 第四章 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 第五章 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 – 第六章 传热 2学时 14学时 8学时 6学时 4学时 14学时
一个化工产品生产要经过很多步骤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9
乙炔法制聚氯乙烯
C2 H 2 HCl C2 H 3Cl C2 H 3Cl n
合成 聚合
乙炔 氯化氢 原料提纯
间歇操作
每次操作之初向设备内投入一批物料,经过一番处理 后,排除全部产物,再重新投料。 特点:不稳定操作 U=U(x,y,z,θ)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18
2、三传:《化工原理》的共同规律和联系
动量传递:流体内部由于动量、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均 而引起动量在时空中的传递过程。

化工原理第三版(讲课用)PPT课件

化工原理第三版(讲课用)PPT课件

七、教学安排 1. 理论课 108学时+课程设计2周+实验 2. 理论课安排 3. 考核
八、 参考书
1. 王志魁.化工原理(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出版 社,2005
2. 陈敏恒.化工原理(上下册). 北京:化学工出版 社,2000
3. 何潮洪,窦梅,朱明乔,等.化工原理习题精解 (上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欧拉法 描述空间各点的状态及其与时间的关系 例如:速度的描述
ux=fx(x,y,z,t)
uy=fy(x,y,z,t) uz=fz(x,y,z,t)
四、定态与稳定
1. 定态 指全部过程参数均不随时间而变 定态流动:流场中各点的流动参数只随位置变化而 与时间无关。 非定态流动:流场中各点的流动参数随位置与(或) 时间而变化。
二、流体质点与连续性假设 1. 质点的含义 质点:由大量分子构成的集团(微团),是保持流 体宏观力学性的最小流体单元,从尺寸说是微观上充 分大,宏观上充分小的分子团。 微观上充分大 分子团的尺度>>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对分子运动作统计平均,以得到表征宏观现象的物理量
宏观上充分小 分子团的尺度<<所研究问题的特征尺寸 物理量都可看成是均匀分布的常量
三 、本课程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方法(经验法)
2. 数学模型法(半经验半理论方法)
合理 分析 简化 过程 机理
数学
物理 描述 数学
模型
模型
求解
含模型参 数的结果
实验
求得模 型参数
四 、联系单元操作的两条主线 传递过程 研究工程问题的方法论
五、 化工过程计算的理论基础
化工过程计算的类型: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H OL

N OL
N OG
yb dy ya y y
气相分传质单元高度,m
H N G
h0 k ya
yb dy ya y yi
G
G
气相分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L
h0 kxa
xb dx xa xi x

HL

NL
5、传质单元高度HOG
14
表示完成一个传质单元分离任务所需要的填料层高度,m。
OG
OL
h HL NL
13
4、填料层高度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TU,m (Height of Transfer Unit)
G HOG K ya
G
h0 K ya
yb dy ya y y H OG N OG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h0

L K xa
xb xa
dx x
代表吸收塔传质性能的高低,由过程条件所决定。
常用吸收设备的HTU约为0.21.5m。
思考: HTU越大越好, 还是越小越好?
HTU越小越好。
思考:影响传质单元高度HTU的因素?
取决于设备型式、物系性质及操作条件,表明了过程的传 质动力学性能。
15
6、传质单元数NOG的计算方法
KG
1/( 1 kG

1 Hk L
)
H1
KL
1/( k
k
)
G
L
K HK
L
G
KG kG
KL kL
Ky PKG
Kx cKL
3、低浓度气体吸收
11
(溶质体积分数<10%)
1)全塔物料衡算: GB Y Ya LS X X a
2)操作线方程:
Y

LS G
4
本章具体要求:
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分类、基本流程及对吸收剂的要求; 吸收过程中的质量传递:
传质的基本方式、组分运动速度及扩散速度、传质通量以及 传质速度、费克定律、双组份等分子反向扩散及单向扩散; 相际传质的基本理论: 气液相平衡、相际传质推动力、传质方向与传递极限; 双膜模型、相际传质速率方程,气膜控制和液膜控制过程。
B
X
Ya

LS G
B
X a

Yb Ya 1 Ya --回收率
Yb
Yb
3)最小液气比:

LS GB
min

Yb
X
b
Ya Xa
Y Yb
低浓时:
L G min
yb ya xb xa
B B B
传质单元数
理论板数
平均推动力法 吸收因数法 图解法 数值积分 图解法 解析法
7
二、基本概念
1、吸收、溶解度、脱吸; 2、吸收质(溶质)、吸收剂(溶剂)、吸收液(溶液); 3、惰性组分(载体)、吸收尾气、吸收率; 4、亨利定律及其表达方式; 5、分子扩散、涡流扩散; 6、费克定律、吸收率; 7、吸收速率、吸收速率方程式; 8、吸收塔的操作线与操作线方程; 9、最小液气比、适宜液气比; 10、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 11、脱吸因子; 12、理论板 13、高浓度、多组分、非等温、化学吸收。
N )
k ck
x
0L
N K (y y*)
A
y
NA Kx (x* x)
Ky
1/( 1 ky

1 kx
)
11
Kx
1/( mk
) k
y
x
Kx mK y
Ky ky
Kx kx
NA

KG
(
pG

p* L
)
NA KL (cG* cL )
5
本章具体要求:
低浓度气体吸收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物料衡算、操作线、平衡线、最小液气比、实际液气比、 溶质的吸收率、吸收因子; 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传质平均推动力;灵活利用 平均推动力和吸收因子法计算填料高度。
高浓度气体吸收的特点及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相平衡关系和操作线方程。
多组分吸收和化学吸收过程: 特点、计算的基本思路;关键组分。
解吸:气提解吸法。
重点内容概要:
气液相平衡
气体吸收
传质机理
物料衡算
6
吸收设备
溶解度 亨利定律 分子扩散 涡流扩散 操作线方程 填料塔 板式塔
对流传质双膜模型 传质速率方程
溶剂选择 T、p选择 吸收解吸填料层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高度计算
低浓气体吸收 高浓吸收解吸 多组分吸收 化学吸收 低浓气体解吸
化工原理2 电子课件-8
1
第九章 吸 收-6 Absorption
湖北民族学院 2011年秋
2
第九章 吸收 Absorption-复习篇
1 概述 2 吸收的基本理论
3 吸收(或脱吸)塔的计算 4 其他类型的吸收 5 传质系数和传质理论
3
一、本章要求:
注意学习传质过程的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吸收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能够进行吸收过程的分析计算; 能够进行吸收过程的工艺设计。
8
三、重要公式
1、亨利定律
c
A
H
pA
H-溶解度系数, kmol/(m3Pa) T,H;H越大,越易溶。
p* A

Ex A
E=c/H -亨利系数,Pa
T,E;P对E影响可忽略。
E越大,越难溶;
y* A

mxA
m=E/p -相平衡常数,无量纲
T,m;P,m。
m越大,越难溶。
9
Ya A
0 Xa
Xb
12
4、填料层高度
推动力 传质单元 高度, m
y - y* x* - x y - yi xi - x
H OG

G Kya
H L OL K xa
HG

G kya
L HL k a
x
传质单元数, 无因次
N yb dy
y y OG
ya
*
N xb dx
x x OL
2、相际传质速率方程
速率

系数
推动力

推动力 1
系数
气膜
分系数分推动力 液膜
总系数总推动力 气相
液相
2、相际传质速率方程
10
气膜
传质速率 方程
液膜 总
总传质系数
易溶气体
特殊 (气膜控制) 情况 难溶气体
(液膜控制)
NA ky ( y yi ) NA kG ( pG pi ) ky PkG
xa *
N yb dy
G ya y y i
N xb dx
L xa x x i
换算 关系式
H 1H
OG
A OL
填料层高 度计算公
式, m
h HOG NOG
H OG

HG

1 A
HL
h HOL NOL
HOL AHG HL h HG NG
N 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