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 笔记 (1)

高等教育学 笔记 (1)
高等教育学 笔记 (1)

《高等教育学》笔记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目录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8)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本质 (8)

一、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 (8)

二、高等教育的概念 (8)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9)

一、高等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9)

二、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10)

三、高等教育和科技的关系 (11)

四、高等教育和文化的关系 (12)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 (13)

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3)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5)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15)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方针与目的 (15)

一、教育方针 (15)

二、教育目的 (16)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目的和高校培养目标 (16)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6)

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P37) (16)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教育 (17)

一、马克思的“人的发展全面学说” (17)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 (17)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8)

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选择) (18)

一、社会本位观点 (18)

二、个人本位观点 (18)

三、如何正确对待二者 (19)

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教育观) (19)

一、二者的历史演变 (19)

二、二者的内涵与联系 (20)

三、我国的现实选择 (21)

第三节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两种发展模式) (21)

一、英才教育 (21)

二、大众教育 (22)

三、大众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关系 (22)

四、我国高教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和要遵循的原则 (22)

五、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转变的两种模式 (24)

第四节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两种价值取向) (24)

一、两个概念 (24)

二、二者的关系 (25)

三、我国的现实选择 (25)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 (26)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26)

一、学制的概念及演变 (26)

二、全球高校学制概况 (26)

三、我国的高等学校学制 (26)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28)

一、学位概况 (28)

二、我国的学位制度 (28)

第三节招生和就业制度 (29)

一、招生制度概况 (29)

二、我国的招生制度 (29)

三、我国的就业制度 (30)

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 (30)

一、概念 (31)

二、职务和职称 (31)

三、我国高校聘任制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31)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32)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32)

一、高教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33)

二、高教宏观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33)

三、我国高教的宏观管理体制 (34)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微观) (36)

一、全球的几种模式 (36)

二、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领导体系) (37)

三、我国高校的运行体制(行政管理系统) (38)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41)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41)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41)

二、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42)

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42)

第二节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42)

一、层次结构 (42)

二、科类、专业结构 (43)

三、形式结构 (43)

四、能级结构 (43)

五、地区结构 (44)

第三节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 (44)

一、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 (44)

二、我国高教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44)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45)

第一节高学学校的老师 (45)

一、高校老师的作用: (45)

二、高校教师的任务: (45)

三、高校教师的特点: (46)

四、高校教师的培养: (46)

五、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 (47)

六、高校教师的调整: (47)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47)

一、高校学生的特点 (47)

二、高校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48)

三、当前大学生问题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49)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49)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49)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50)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0)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51)

第一节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51)

一、专业与专业设置 (51)

二、我国专业设置和调整 (52)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 (52)

第二节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52)

一、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52)

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则的原则 (53)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原则(★) (53)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53)

一、教学的静态分析 (54)

三、大学教学的任务、地位和作用 (55)

四、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56)

五、大学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56)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56)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56)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56)

三、大学教学的原则和体系 (57)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58)

第一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58)

一、课程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 (58)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 (60)

第二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60)

一、教学计划 (61)

二、教学大纲 (61)

三、教材建设 (62)

第三节课程建设 (63)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63)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63)

三、课程建设的准则和目标 (63)

四、课程教学的实施体系 (64)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64)

第一节教学活动的组织 (64)

一、定义 (64)

二、分类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趋势 (64)

三、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65)

四、教学管理制度 (66)

第二节教学方法 (67)

二、讲授法 (68)

三、讨论法 (69)

四、自学指导法 (70)

五、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70)

六、大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组合 (71)

第三节现代教育技术 (72)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和领域 (72)

二、教技的影响和作用 (72)

三、教学媒体及应用 (73)

第四节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75)

一、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的定义 (75)

二、学生学业评价 (76)

三、教师教学活动评价 (78)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 (78)

第一节高校科研的地位和作用 (78)

第二节高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 (79)

一、高校科研的特点和优势 (79)

二、高校科研的不足 (79)

三、高校科研应该遵循的原则 (80)

第三节高校科研程序和科研方法 (80)

一、科研准备阶段 (80)

二、科研实验阶段 (80)

三、科研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80)

第四节教育科学研究 (80)

一、教学科研方法论原则 (81)

二、对大学生科研的指导 (81)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81)

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81)

一、社会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81)

二、社会实践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82)

三、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82)

第二节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82)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 (83)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类别 (83)

三、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83)

第三节社会实践的组织 (83)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程序 (84)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原则 (84)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 (84)

第十四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85)

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的地位和作用 (85)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85)

二、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85)

三、高校思政的地位 (86)

第二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86)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的规律 (86)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 (86)

第三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8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87)

二、思政教育的方法 (87)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途径 (88)

第四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88)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88)

二、高校思政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88)

三、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组织建设 (88)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本质

一、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

1. 中世纪大学

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是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式等都被近现代高等教育活动所直接继承。

中世纪的高等教育=大学教育

是少数学者传神高深学位的场所,设有文(基础课,包括拉丁文、文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法、神、医(高级学科)四门学科。

是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是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

2. 资产阶级革命后

尤其是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教育制度基本建立,中等教育逐渐与高等教育相衔接,大学教育开始建基于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且不断制度化、规范化。

3. 19世纪后半期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源于美国的高等教育变化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后。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变成了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层次更加多样化:

在大学、学院之下、由派生出专科、社区学院、出现了研究生教育。在美国还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短期专科教育也被纳入高等教育范畴,且比重越来越大。

●高等教育形式更加复杂化:

出现了诸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等非正规大学,且纳入范畴。出现了“中等后教育”、“第三级教育”等新高教概念。

二、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专业教育,位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教育受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高等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和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而服务于政治。二者关系的核心是民主化问题。

高等教育对政治的制约

●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国家应用政权,颁布法令等,从组织上

保证其领导权;利用经济力量掌握高教领导权;利用思想意识的力量来

控制高教,左右其方向)

●政治决定了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平等导致的政治

不平等反映在高教领域就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政治制约着高校教育体制

●政治制约着高教的方针、目的(高教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才),国家

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法令和规定教育目的来贯彻一定的政治纲领。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在高教的多种功能中,政治功能最早被人们认识、利用。

●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开设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课等,或者在其

它有关学科中渗入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内容)

●培养专门的政治、法律人才

●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通过推进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

教育民主化

在阶级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平等导致的政治不平等反映在高教领域就是教育

机会的不平等。因此,教育民主化的关键是教育平等,民主化问题也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

目前,教育民主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教育平等(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民主的基本途径)与教育参与。

因此,教育民主化首先应该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让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这也是学校政治教育和培养学生政治民主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高等教育又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

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为高等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激发人们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

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

育新体制。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

科类结构 VS 产业/行业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 层次结构 VS 技术结构

形式结构 VS 消费/分配机构

地区结构 VS 国民经济区域结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

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该理论认为人力资

本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

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

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高等教育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专门人才的结构来实现。

专门人才的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的中高级专门人才的数

量、质量和分布的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

科类结构→专门人才的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

地区结构→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

解决高层次人才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

●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有形收入、无形收入、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为

处于社会不利阶层或家庭的子女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三、高等教育和科技的关系

教育的责任由家庭→专门机构,由专人进行;

四次教育革命 采用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

光、电、磁等科技(IT)广泛用于教育

科技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科学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水平。

●科技对教育各级内容的影响

科技本身在高校就是作为教育内容而存在,科技的发展必然影响到高校

教学内容的变革,迫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适应形势。

●对高校教育手段的影响

高校里的物质设备、教学科研仪器、学校组织设备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都是科技发展成果在高教领域的应用。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通过传递和累积科技而发挥再生产科技的功能。

●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科技而发挥再生产科技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广义)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人们对精神财富和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不是决定性影响)

文化的发展是学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中的部分内容→高校的教育内容

与教育相互包容 受政、经制约 高校的教育活动→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其中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符合高校教育

要求的部分,被选择加工后,成为高校教育内部的基本要素)

●文化系统(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与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

文化宫等)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的亚文化。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实现学校更新文化功能的最根本方面是培养学生对已有文化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

●高等学校具有选择、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

重要途径/主要渠道是教育)

●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还具有吸收和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有: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

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高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则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

1. 8世纪以前的大学→培养人才

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的12、1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主要有巴黎大学、牛津、剑桥等。那时它们还是知识

职业的行会,其根本目的在于保存和传递知识、培养训练有素的官吏和

通晓法理的法官等。职能上看基本是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并无一席

之地。

2. 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

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创立了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强调科研

是学校职能的一个关键部分,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调学术自由。

从此,德国大学不仅成为德国科学的中心,也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

但是,要看到这个时期德国大学的局限性:过于重视理论而不重视实际、把纯学术看得至高无上、脱离社会实际,使大学走向了社会边缘,

成为“象牙之塔”。

3. 19世纪末美国大学→社会服务

美国大学在注重营造德国式学术氛围的同时,也把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了办学理念和实践,从而形成了美国大学的独特风格。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莫里尔法案》,开始实行赠地学院运动。赠地学院的建立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一场革命,使美国高等教育

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至此,大学跳出了”象牙之塔”,开始

了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大学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

这一节里的几个概念:

欧洲高等教育的“黑暗时代”

在科学世纪来到的最初两个世纪(17、18),大学仍没有摆脱中世纪大学简单单一的职能,新的知识无法进入高校,大学课程没有根本性变化。除了保持和传递传统知识外,大学没有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能。1810年柏林大学的诞生宣告了这一时代的结束。

柏林大学

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创立了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是人类教育和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莫里尔法案》

为了使教育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了旨在促进美国农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依照每州参加国会的议员人数每人拨给3万英亩土地,并将这些赠地所得的收益在每州至少资助开办一所农工学院(又称“赠地学院”),主要讲授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知识,为工农业的发展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

拨地兴办赠地学院的初衷是发展经济,振兴农业高等教育,培养农工建设人才,但赠地学院的创立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确立并强化了大学的服务社会的职能。

A. 打破了美国高校封闭的体制,大学也开始向工农子女、中产阶级子

女敞开大门,在大学和社会之间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

B. 在学术性科目之外设置了应用科学研究及农业等,大学向综合性、

多科化发展;

C。开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校的先例,同时使政府向高校财政拨款制度化。

威斯康辛思想

威斯康星理念,有时也称“威斯康西思想”,它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它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由此,世界高等教育的职能从教学、科研扩展到社会服务,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创始人范.海思“威斯康星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的第三职能——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步得到强化。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

1.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根本出发点、中心)

2.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和学生能力

3. 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有助于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做到按需培养;有助于高校

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任何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关系。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方针与目的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的指导思想(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构成 教育的培养目标(核心内容)

实施途径

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

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它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性质:一种教育理想、具有客观性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目的和高校培养目标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的起点和归宿,贯穿于高教的全过程,可以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调控作用;

评价作用;

激励作用。

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P37)

制定高校培养目标时,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 德与才的关系

2. 身与心的关系

3. 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关系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马克思的“人的发展全面学说”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的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充分、普遍和自由的发展。

2. 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然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

4. 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到实现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

1. 组成部分

●德育(方向和动力)

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

求,有计划、有组织的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是全面实

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智育(核心)

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体育(基础)

以运动为基本手段,授与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他们的身

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体育道德品质,促进身体健康。

2. 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基本途径)

●科研训练(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除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能让他们了解社会、培养

起群众观点、提升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心等)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选择)

这两种分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出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一、社会本位观点

1. 定义和表现

强调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强调认识社会的产物。因此,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德是其关注的重点,在教育观上就会强调社会利益的至高无上。表现为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强调高教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科研教育中更多体现政府的指导思想等。

2. 代表人物有:

孔子(中国的源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西方社会中心价值观的源头。

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等

3. 局限:

●容易导致教育的被动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容易助长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

●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

二、个人本位观点

1. 定义和表现

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强调个人价值,认为教育要为个人的生活服务。因此,他们往往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2. 代表人物有:

老子(中国的源头):强调个人的修为完善

蔡元培、梁启超等

雅典的自由教育:西方个人中心价值观的源头。

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斯宾塞、范.海思等

3. 局限:

●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使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人需要

无所适从;

●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使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三、如何正确对待二者

1. 把历史的抉择放到一定的社会背景去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 既要看到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

3. 寻找适合中国历史和现实背景及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思路。

杜威: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要协调起来。

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教育观)

一、二者的历史演变

1. 在中国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通才教育”。

殷商、西周:目的在于造就社会统治者,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强调教育者的全面修身,通才教育;

春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学而优则仕”,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仕”;

汉朝:儒术独尊,教育上以“以教化为大务”,培养目标还是“仕”;

宋:教育目的还是“修身”。

2. 在西方

古希腊:西方传统大学教育的源头。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公民”,教育

内容为“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旨在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中世纪:实行分科教学,除了“文科”为基础课,法、神、医已经具有专门人才教育的属性;

文艺复兴时期:从个性解放出发,推崇自由教育,主张实行广博的非专业性学术教育;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萌芽,要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门性人才;

19世纪: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促使高校的任务面向社会、面向职业、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20世纪:回归通才教育的浪潮出现。

宋:教育目的还是“修身”。

二、二者的内涵与联系

二者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博而不约、博而不专,都难以登上科学的顶峰。

1.通才教育

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在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及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实行的是博雅教育,注重理智和情感的培养陶冶。

它的特征如下:

●知识的基础性(重视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的训练,重在培养解决各

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与经典性

●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性

●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会受影响,造成经典型知识和生活的脱节。

2.专才教育

通过系统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它的特征如下: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丁然职业技术教育学 作者简介:保罗?弗莱雷是20 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1994 年至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他也曾被美洲和欧洲29 所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获得过荣誉和奖励。他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毕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选择这本书来当教育哲学的书籍来读,是因为这本书最开始的题目吸引了我,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本书和其他教育学专著不一样,通篇没有纯粹的教育学体系和教育学概念系统,而是从对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的关怀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政治性问题,提出了教育服务于统 治阶级对人民施行压迫的现象,试图引导这些人被解放,自我解放, 最后改变他们的命运。袁振国老师是这样评价它的:这本冠以教育 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 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 利处境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 本书第一章提到了“对自由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被压迫者会更 向往成为压迫着,但是是被压迫者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境地。自由要靠征服得来的,而不是靠恩赐。被压迫者想要获得自由,要经过持之以 恒的努力和敢于挑战的决心并尽心尽全力的追求才能获得。要解决压迫问题,首先就是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寻找压迫的根源,通过改造,创造一个新的环境。这么想是理想的,但是为什么压迫与被压迫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持续多年,并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可能的原因有可能是被压迫者已经习惯了他们所处的统治结构,并且已变得顺从这种结构,只要他们觉得不能去冒需要冒的风险,他们便会停止争取自由的斗争。再者说,他们获取自由所做的斗争不仅仅对压迫着造成威胁, 也会威胁到与自已同样处于压迫下的同伴,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 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获国家服务的人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一部分,它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过去也称“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也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锯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指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简答论述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教育规律 1、简述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生产性(5)教育的民族性(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发展(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3、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答: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改革的丰富实践,为发展高等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新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 第二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1、试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制约着目标的设定,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2)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价值)(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1)经济基础制约着高等教育(性质和规模,目的,内容)(2)高等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影响(三)高等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高等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目的和内容,决定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巩固政治制度,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舆论为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下面是本人整理的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阐述的学校管理制度、道德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目的等,从其政治方向来说,是为“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但是,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 《普通教育学》是从绪论开始的。在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他指出,“教育学是教师自身所需要的一种学问,但同时他亦必须谙于传授它的知识的方法。”这就是说,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进而遵循教育原理的要求来施教。而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我曾要求教师有科学与精神的力量。”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学习心理学。因为“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如果教师深入观察人的思

想、感情,有了心理学的一般知识,“那末,教育者所应注意的事项,一定像一张地图展开在他的面前,或者可能像一张城市建筑计划蓝图一样,在这张图上所有方向相同的线条,都准确地交织成相同的角度,使得看的人不需要准备就可以一目了然。可见,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该书的绪论中,他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在绪论之后,《普通教育学》分三卷分别阐述了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的各种问题。在第一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教育的一般目的,基中包括对儿童的管理及“正式的教育”。在第二卷里,他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并且以“兴趣说”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以及各门学科在智力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他在“多方面兴趣”这个论题下,阐述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结果”的一般原理。可以说,他在“兴趣的多方面性”这个总题目之下阐述了他的全部教学论思想。这一部份是《普通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在第三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性格的道德力量。他认为,人的性格与人所受的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健康是互相制约的。在上述三卷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儿童的管理;(二)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第一卷的第一章里详细地论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整理高等教育学_判断题

【判断题】由普通高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或个人等办学机构提供的非正规高等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案】错 【判断题】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创办的各类学术机构被认为是大学(university) 【判断题】以采用问答法教学而闻名的古希腊学者是柏拉图 【判断题】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大学(university) 【判断题】北京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判断题】中世纪大学没有自治权 【判断题】以发展科研为主要职能是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之一 【判断题】经济发展不会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判断题】高等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无关 【判断题】大学的科研职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 【判断题】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源自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 【判断题】德国和法国属于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 【判断题】高校教师与医师、律师一样都是专业人员,但不具有专业必备的基本属性 【判断题】研究能力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能力 【判断题】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判断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19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丨 【判断题】大学生已成年,其社会认知、情感及自我意识,都已成熟,因此,大学生的成长已基本定型 【判断题】〃向师性〃是指教师支配学生的一种倾向 【判断题】大学生权益就是取得高等学校学籍的在校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以作为的方式,以及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方式实现一定利益的许可和保障

【判断题】大学生权益包括受教育权和一般公民权两个方面,受教育权不属于公民权的一部分 【判断题】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被管理的对象 【判断题】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 【判断题】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判断题】教育方针是高校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通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 【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唯一依据 【判断题】大众高等教育排斥精英高等教育 【判断题】专才强调人才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适应性,通才强调人才的技能性和职业性 【判断题】高校培养目标是一成不变的 【判断题】学术型人才是才与应用型人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 【判断题】高校实施教育活动,只要实施〃五育〃中的几个方面就可以了 【判断题】通识教育就是宽口径教育 【判断题】改变人文教育落后状况的主要措施是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判断题】课程就是指教学科目 【判断题】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对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并不适合高校课程领域 【判断题】科学主义课程观提倡螺旋式课程组织及发现法教学 【判断题】作为一种课程思潮,永恒主义课程观忽视了科技发展综合性的一面,坚持课程内容狭窄的专门化 【判断题】钻研教材即钻研教科书 【判断题】教学重点即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 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P4) ●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P5)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P6-12)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P16)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P34-35)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P41-42)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

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P46-48)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P49)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p51~53)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P64)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66)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P67)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得标题就是“教育得一般目得”,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与教育得一般目得问题。第二编得标题就是“兴趣得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得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得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得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得标题就是“性格得道德力量”, 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得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得教育目得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得论得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与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第一种为“自由”得观念。亦译作“内心自由”得观念。“自由”得观念要求个人得意志与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得束缚而只受制于人得内在判断,归之于人得内在自律,归之于人得理性自觉,从而使人得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第二种为“完善”得观念。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得道德实践中,人得由意志、理性所作出得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与人得其她心理品质得影响。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与之时,即需依靠“完善”得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得意志力与坚强而紧张得毅力加以“内部得协调”。第三种为“仁慈”得观念。亦即“绝对得善”得观念。“完善”得观念得以发生作用得法宝就是人得意志等理智能力。如果借助人得内部得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与行为之间得矛盾时,就要用“仁慈”得观念来控制自己得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得恶意得冲动。“仁慈”得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得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得意志处处与别得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她人谋福利得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第四种为、“正义”得观念“正义”得观念就就是“守法”得观念。如果“仁慈”得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得与她人发生冲突得恶意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学之读书笔记十篇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高等教育学整理教案资料

高等教育学整理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特殊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识记:高等教育的四个阶段及其内容(P2~P6) 常用的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法 第二章: 高等教育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识记:高等教育价值观及其观点: 1、个人本位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在于促进个人的理智发展。B: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C:高等教育在于通过实施自由教育、普通教育、人文教育来达到目标。 2、知识本位的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3、社会本位的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B: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识记+理解)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A、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制约。B、受社会制度制约。C、受文化传统制约。 2、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A、服务于经济建设.。B、服务于制度建设。C、服务于文化建设。 第三章: 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教育基本规律。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教育目的: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得设想与规定。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专才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于某一专业领域的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识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的教育。 教育目的的作用: 1、制约教育对象的发展 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3、激励教育主体 高等教育目的: 1、自由教育目的 2、职业教育目的 3、普通教育目的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给出理由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 二、答题注意事项 1、名词解释:概念解释,考的是概念的理解是不是规范?概念比较长,按照主 谓宾模式背诵记忆;可能四分一题,可以多答一两句,则更加长度,保证空间的合理利用; 2、辨析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联系实际就要举例说明,要说专业术语不要 说别的;字迹整洁; 三、名词解释(精简版) 1、大众教育 西方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公民,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

极低。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大众受教育者分布广泛,而且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出现多样化。 或: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成员,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目的除了培养未来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国家政府虽然提供一部分高等教育经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学校数量多,与各种职业相对应的技术逐渐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 2、高等教育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包含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4、高等教育目的p48 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学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学书籍读书笔记 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下面给大家分享教育学书籍的,欢迎参考! 《家庭教育》这本书,看过后,我明白了家长在很多方面都应该较正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也教会了我怎样更好的与孩子沟通,怎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一、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早睡早起多运动、多看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尤其要注意时常保持健康、快乐、自信的状态,让孩子处在和谐融洽、开心向上的家庭氛围里。 二、端正的学习目标 首先,学习是一件要伴随人一生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才需要完成的任务。也许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可以很轻易地理解这个道理,因为不管我们拿到硕士还是博士学位,在我们工作的时候,依然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不学习不突破,就永远不会有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也理解这一点:学习不是为了拿好成绩,也不是为了考好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让你们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让你们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承担起责任,是为了改变这个还有很多缺陷和问题的世界。 在学校里,孩子们学习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做人的道理。第一次走进东升一小的校园时,美丽的校园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操场边上那句“做有中国灵魂知礼明礼受礼的现代人”更让人深思和感动。当学校能把“德行”和“礼”作为办学的宗旨,是一种何等的高瞻远瞩的姿态。教育本身的目的是育才,唯有

德能兼备才能称之为“才”。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未来仰仗的不是经济增长或者GDP排名,只有和谐的社会才能更具有可持续性,而这就需要更多有德行的人来承担责任。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教育成读书机器或者考试达人,而是要教他们如何做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爱护环境和保护弱者等等。简短的说,我们和学校的一致目标是要让孩子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因材施教 看过后,我意识到,孩子和小树一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也需要有不同的培育策略,要不断修枝剪叶,让她经历风雨,才能让她长成一棵有担当、有能力福荫社会的参天大树。 我的孩子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良而且会替别人着想的好孩子,比如说:今天碰到某某同学的妈妈,说你很可爱哦。慢慢地,孩子从开始抗拒上学,变得喜欢去上学了,从开始总是在课间时坐在教室里,到后来开始去操场、图书馆“探索”她的新天地。这一点一滴的进步对别的孩子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却让我很欣喜地看到她逐渐开朗和勇敢的迹象。书中那一句“仔细诊断,对症下药”的确是非常管用。上学路漫漫,将来孩子的路还很长,一定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并不厚,但却很全面地针对很多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继续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最后,因为非常喜欢龙应台说过的一段话,所以借来这里跟诸位分享:“孩子,我要去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 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