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心灵的选择
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范文《心灵的抉择,人性的光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
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
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
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
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
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作文范文1:《心灵的抉择,人性的光辉》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却关乎生死。
而每一次选择,都是心灵深处的一场较量,折射出人性的善恶美丑。
那位登山者在生死关头的抉择,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关于善良、道义和勇气的角落。
登山者在暴风雪中挣扎前行,身体几近极限,生存的希望渺茫。
此时,他发现了一个快冻僵的陌生人,救还是不救?这是一个残酷的问题。
继续前行,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停下救援,可能会让自己陷入绝境。
然而,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登山者的心灵战胜了恐惧和自私,他选择了伸出援手。
这种选择,并非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对生命的尊重。
他深知,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在生死边缘,没有人应该被抛弃。
他脱下手套,为陌生人按摩,用自己仅存的一点力量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而最终,他的善举不仅拯救了别人,也拯救了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个夜晚,船上的乐手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演奏,用音乐安抚着人们慌乱的心灵。
他们本可以选择逃生,但他们却选择了用音乐为他人带来平静和勇气,这种选择,彰显了人性的高尚和伟大。
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分析2

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分析题目: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 60 分)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
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
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
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
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
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 800 字;⑤不得抄袭【题析】这是一篇给材料话题文。
一、材料(背景、角度提示)二、话题(明确了话题范围)三、注意(要求)这个寓言写一个登山者不但救人,而且自救。
第二段包含着一个角度提示,也是取材范围的提示。
3、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分析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题析】………这个题目乍一看不难,但是浅中遇深。
2002年全国卷高考零分作文范文:心灵的选择

2002年全国卷高考零分作文范文:心灵的选择我为什么是一只沉默的蟾蜍那已是千年以前的事了。
远得让人想来有些恍忽,但却常常出现在梦里。
那时的我是一只快乐的小蟾蜍,活泼得令人有些厌烦,但也单纯得爱。
记得那是一个雨后的黄昏,我懒懒地醒来,似沉似浮在在一株芦苇上荡秋千。
这时候我遇到了她,那时的她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满湖的荷叶与菱花之间。
金色的夕阳照在她洁白的羽毛上,宛如天使的霓裳。
我已惊讶于这瞬间的美丽,全忘记了前辈的教导:天鹅是小蛙的天敌。
她以一种完美的姿态游了过来,高傲的眼睛已经发现了我,这块美食。
而在此时,我的脑海已是空白一片,只有她,她来了,她来了。
忽然明白这么多年的月下啼鸣,水底潜踪,夏出冬藏原来就是为这一刻。
(但我也听说过一只蟾蜍前辈与一只天鹅的故事。
那是一个悲剧。
不仅仅是给人们以饭后的谈资,而且给蟾蜍的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很久前的一个冬季,一只受伤的天鹅要留在了湖上过冬,其实也就是要结束生命。
那时湖水只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可是断了脚和翅的天鹅只能在岸边哀鸣。
如果这几天再不飞走,北风再起,大地将是一望无际的苍白。
可是现在。
那只蟾蜍已经注意到她很久了,只是他没有勇气把自己丑陋的肌肤浮到湖面。
他曾在同伴的身上看到想到过自己的样子。
那是一种何等触目惊心的丑陋啊。
可是,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他爱上了她。
爱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爱天鹅也不用理由。
可是要想让她知道自己爱她,需要理由。
然而他是一只哑的蟾蜍。
如果高兴了只会让肚子鼓一下,再高兴了鼓两下,依次类推。
这样的动作天鹅不会明白的。
在水里,他绝望地看着她,已是两天了。
忽然他感到冷,饿,是啊,冬天到了。
她怎能过这样的冬天呢?象她这样的风情万种的天鹅,只应在碧波深处,引吭高歌,羽翼轻抖,让水珠如银飞溅吧,又怎能在此独对寒风,欲去不能,黯然神伤。
可是~~~~~~~~~她已是红颜欲逝的样子。
叫声已是气若游丝。
眼看就不行了。
他已经来不及考虑了。
或者,他已经考虑好了。
轻轻地他浮了上去。
高考优秀作文案例赏析:材料作文:心灵的选择 下

材料作文:心灵的选择下高考优秀作文赏析优秀案例:2002年全国卷I高考优秀作文:心在刃上的选择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雄,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自己的田园隐士的生活。
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
钟会在临走时,不忘记恨恨地瞪了两眼。
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
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
司马昭也看着嵇康。
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
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
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
”……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
如果说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那么王国维的选择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呢?王国维可谓近代大儒,被人们称为古文化的煞尾者。
而正是这样一代大儒,却在清朝覆灭之后随之而去了。
对他的死,人们颇有争议。
有人以为他是“铁杆”的晚清遗民,为“国”捐躯。
而我却同意余秋雨先生的意见:他是死于一种文化。
王国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终身濡染的封建文化随着清朝政权的倒塌而淡化以至没落时,他这一隶属于这种文化的人心怎能没有一丝颤动?他的心在泣血。
“活下去吗?”环顾四周无所留恋,曾经沧海的人对一切都已不太在意。
他已没有了目标,因为,当时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人可以作为他这个大儒的目标。
“死吗?”可这样的死有人在意吗?是否值得?为一种文化的没落而死?一种文化的没落预示着另一种文化的兴起,但这已不属于他了。
心在刃上蹭了许久,血流一地,将一切涂成红色。
王国维便在这红色中做出了选择。
玉殒香消吧!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却不以为然。
至少书生在矛盾中的心灵的选择是隽永豪迈无与伦比的。
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记叙文

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记叙文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记叙文篇1出走是一种放弃,然而在这种放弃当中,眉宇间的微笑却又说明重新找回了自我。
——题记在诸多选择当中,有一些处于悬崖的边缘,一旦选错便落入深渊,无法自拔。
但如果选对,则会重新找到自我,又可以自由自在的云游世界。
夕阳西下,李白出走,走出泥潭。
每当夕阳西下,夕日的余辉再次射到我的瞳孔,我看到了李白,李白走出长安的情景;一脚迈出长安,他松了一口气,眉宇间的微笑,瞳孔中的光芒,清风又重回他的怀抱,走出了城门,走出了泥潭。
如果他当时并没有选择出走,那他还是众人眼中的李白么?那他还能作出豪放不羁的诗吗?他的选择,触动了每个文人墨客的心灵。
夕阳西下,他重见光芒。
沉鳞竞跃,庄周出走,走出牢笼。
沉鳞竞跃,好像在为庄周那个明智的选择欢呼;楚国大臣盛情邀请庄周回楚主持朝政,他,却用一只乌龟的故事打发他们走了。
他,依旧在濮水边钓鱼;他,走出了楚国,走出了牢笼,走出了这片禁锢思想的土地。
如果,他没有选择出走,那他还是那个云游世界的庄子吗?那他还能写出大鹏般自由的篇章吗?他的选择,沉鳞竞跃,猿鸟乱鸣。
不仅仅触动了每个文人墨客的心灵,还触动了山石鸟虫的内心;让火山足以喷发,让水滴足以穿石。
沉鳞竞跃,他飞向自由。
时间飞过,我出走,走出世界。
时间飞过,电视剧已从开头演到结尾,我原来看了很久。
在电子屏幕的辐射下,我的心跳、脉搏、似乎都停止了。
风吹过窗,吹过帘,吹过茶几上的书,纸页散发的木香扑入我的鼻子,我被这书香吸引了;我不能在这个世界里毫无意义的苟且偷生,我要登高,要望远,要走出这个浮华的世界。
翻开书,让书香熏陶我的思想,让每个文人墨客从我的世界里走过,让我置身书的世界,云游山川,品味书香。
腹有书香气自华,选择了书,去仔细地读,便自然而然受书本影响。
出走是一种放弃,然而在这种放弃当中,眉宇间的微笑却又说明重新找回了自我。
心灵的选择,触动万物的选择,我的选择。
高考优秀作文案例赏析:材料作文:心灵的选择 上

材料作文:心灵的选择上高考优秀作文赏析优秀案例: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议论文:吊荆轲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吟此诗句,吾可见太子丹、高渐离“皆白衣冠”为荆轲君送行,亦可见荆轲君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骂,惨烈之至!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
叩问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堂堂荆轲君,你凛凛一躯,盖世英豪,剑行天下,无人可敌,为何身置秦廷而虎威泯然,掷出匕首而误中于柱?燕太子丹泣涕相托,樊於期以人头相助,盼的是你铁肩担大义,利刃灭秦王,力挽燕之大厦之欲倾,而你却殒命于秦,为天下武林侠客所耻笑呢?高中作文千古悠悠,思之悠悠。
有人猜测你身临秦廷而惧了天威,有人猜测你掷出匕首方才想到秦王一统天下乃天命所在,你不肯逆天命而为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今目睹了“老鹰与乌鸦”的哲理童话,我懂得了,千载推测皆否也,皆谬也。
大凡世俗平民,抑或英雄豪杰,要效法他人之伟业,成就自身之辉煌,必先审视自身之才德,之素质,之方寸身心,如若盲目而行,则必以失败而告终。
诚然,荆轲君,若论长剑短刃,你本所向无敌;若论深谋妙策,你亦周密审慎;若论临阵胆略,你当然无所畏惧。
以此而论,你若去杀什么强盗贼寇,亦必如探囊取物,但你这次偏偏要刺杀的是秦王赢政,这与你就万万不宜了。
遥想荆君当年,你与太子丹、秦王赢政曾经焚香结拜,是为金兰之盟,身为将朋友之信义看作大于天的荆轲君,即使你出于一时义愤,受命于人,而当真的行至秦廷,掷出血刃,你能心旌不摇,手臂不颤吗?你能活生生地刺穿赢政,看着朋友的鲜血汩汩而淌吗?不能,绝对不能!试想,在那图穷匕现的一刹那,你的眼前,你的耳畔,会有秦王铁蹄践踏的冤魂呻吟,有“要离之刺庆忌,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侠客先贤的仰天怒吼,但亦必有你与秦王赢政金兰结拜的铮铮盟誓;有太子丹泣涕再拜、樊於期剑割头颅的画面回映,亦必有你与赢政嬉戏山林,饥餐麇鹿肉,渴饮一瓢水的友情欢歌。
因此,当你真的血刃秦王时,你的眼睛迷离了,你的匕首迷离了。
心灵的选择高考满分作文

心灵的选择高考满分作文陆游已气息奄奄,亲小孩要为他请郎中。
陆游摇头止住,讲,没有用了。
陆游眼里有泪。
陆游讲,思念能用药治好吗?亲小孩不明白。
陆游的眼投向北方的天空,久久不愿收回。
亲小孩明白了,非常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了他千遍万遍。
陆游写诗,他已提不起笔,他一字一字地吐,让亲小孩一字一字地记。
亲小孩哭着劝,父亲,不写了!亲小孩非常想咨询父亲,诗歌能上阵杀敌吗?诗歌能收复北方的大好江山吗?还有一个冷酷的现实,亲小孩不敢告诉父亲,国人已不读诗,国人喜爱的是杭州西湖畔的歌舞,暖风和醉醺醺的酒意。
陆游仍写诗,他讲他得靠诗滋养生命和思念,思念故乡的时候,就抓一把诗解馋。
陆游让亲小孩听,陆游脸上一派紧张和肃穆。
陆游吼,是地动山摇金戈铁马的杀声啊!金人来攻打大宋的地池了!金人打过长江了!亲小孩明白父亲已是回光返照。
陆游大吼,叫亲小孩赶快操家伙,金人杀来了。
亲小孩不知所措,哪里有什么杀伐之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那边的歌舞声、管弦丝竹声正一阵阵漫溢过来,暖风、歌舞和酒肉已将整个大宋浸泡得酥软软、醉醺醺的。
亲小孩只能让父亲静一静。
一记响亮的巴掌掼在亲小孩脸上,陆游吼,十万火急的军情如何静?一句句诗,如一支支复仇的箭,射向北方的天空。
陆游讲,诗歌也能抗敌杀敌。
突然,陆游猛然跃起,一道箭柱从陆游口中飞射而出,刺穿茅屋直射北方的天空。
那是父亲的鲜血啊!亲小孩急急迫去,但怎能追上。
鲜血飘飞向北方的天空,化作一首28字绝句,在汴梁的上空久久徘徊。
写诗怎会写死人呢?亲小孩胆战心惊。
他哪里明白陆游的心已和诗联结在一起,陆游的心选择了诗,诗也支撑着陆游的心。
西湖岸边的歌舞仍绵绵不断。
能在家祭的时候给父亲带去好消息吗?亲小孩脸上一片茫然。
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选登

心灵的选择心灵是一个人的根,人们的观念在心灵深处徘徊而升华;心灵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心灵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不屈的心灵,我们要像那位登山者一样,伸出援助之手,用身心去温暖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
从古到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
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生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将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古训。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诸葛亮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选择了后者,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我们的总理朱镕基在答记者问时不也引用过“鞠躬尽瘁,死后而已”的话么?这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大义,是为国奋斗而义无反顾的大义。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
是心灵的选择促成了他们的最终的美,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仍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光芒。
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的大无畏的选择。
简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好一篇当代《资治通鉴》。
古人的选择如此坦荡大义,我们今人呢?读罢此文,深受教育,也明了作者的用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心灵的选择【篇一: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中青在线2003-06-0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似曾相识题又来湖北夷陵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曹书德今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是尽人皆知的“智子疑邻”故事。
要求跟去年一样,连续提了两个问题,然后引出“话题”。
“注意”也同往年一样,“一限三自”(内容限话题以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所有这些,都应是考生“似曾相识”的。
可不同也是明显的。
首先是话题的限制性超过了历年的命题。
“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
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
“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
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一“紧”一“松”:话题进一步“收紧”,而主题却在“放松”。
但是,给话题添加这么多的限制实在有些为难考生。
又是“感情”又是“亲疏”又是“认知”,而且还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很难驾驭的。
话题限制多了,不说是让人走死胡同,但肯定是个很窄的巷子。
高考作文一直把价值观、道德观放在突出的位置,立意压倒一切的倾向带来了许多弊端。
今年的作文立意尽管不直奔道德观,但哲理意味浓郁,考生对“情感亲疏”和“事物认知”关系的认识水平高低将决定文章立意优劣,语言表达的地位仍未得到有效重视,这也许还是遗憾。
北京卷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
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喜与忧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韩军“转折”这个话题,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适合考生的话题:学生可以从自我人生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广泛地谈“转折”。
也就是说,考生们拿到这个话题时,是非常容易上手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展开的,思路是非常广泛的。
容易展开思路,就容易点燃考生的写作热情。
这是喜。
但也有忧。
去年的北京高考作文话题是“规则”,今年是“转折”。
这两个话题,大家一眼就看出,去年所针对的背景是韩国世界杯足球赛和中国加入wto,而今年所针对的背景,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由第三代向第四代“转折”,或者非典危局肯定会过去,历史会有新转折、新转机。
我的“忧”正在于此。
去年和今年的话题内容大体都被我“猜中”了。
我相信,同样猜中的还大有人在。
如果,出题人出的题目比较容易让人猜中,那么考试的意义就不大了。
问题的关键是,作文题目为什么容易被猜中呢?就是因为出题人太喜欢跟着热点走,跟着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体育方方面面的热点跑。
跟着热点跑其实也未尝不可,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
但是我要说,跟着热点跑,似应跟得远一点,婉曲一点,不应太直白、太切近。
上海卷“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
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一道体现开放精神和素质教育的作文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这几年,高考作文题虽然有了很大的开放度,题目越来越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但总体上说,还受着较大的限制。
比如2002年《面向大海》《心灵的选择》或局限于一种心态,或涉及道德范畴,指向性较强。
而“杂”这个话题,比过去更开放,更少约束,更重思辨,更重文化底蕴,更能拉开差距,体现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从内容上讲,“杂”可以反映人的素质,它体现了学问的广博。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这个“博”也就是杂。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强调专。
强调深,而忽视了“博”,忽视了“杂”,忽视了“多元”。
其实,即使是科学研究,如今也讲究“边缘化”,也讲一点杂。
考生可以通过分析“杂”和“窄”的关系,对教育进行反思。
文章还可以写“杂”和“专”的关系,“博”和“精”的关系。
在两者关系中,体现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从形式上讲,这个题目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某件事,某个经历,写出“杂之美”;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谈对“杂”的理解,阐述“杂之理”;更可以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写出“杂之趣”。
我认为,这个题目出得好,还在于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题目并不大,却可以小见大。
使每个人都有话可说。
比起2000年上海卷“世博会”,2001年上海卷关于文化传统的话题,都更能自由发挥。
但发挥得如何,要看考生的学问根底,看他们的知识面、阅读面,看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关心和理解的程度。
“变”是作文题的生命线,近几年来,上海的作文题不断变化,使考生难以猜题押题,从而促使其在读书、写作、做人这些根本问题上下功夫。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作文题就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篇二: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2002年高考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x”模式的第一年。
今年,语文试题综合型、能力型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这具体表现在主观题目增加,客观题目减少,题目的思辨性、实用性提高等方面。
从总体看,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和思想,全面考查语文的各项能力,题目设置排列合理,较好地体现了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又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这两大任务的要求。
2002年又是北京单独命题的第一年,北京卷与全国卷所依据的纲领,都是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说明》。
两份试卷在一个总体纲领的指导下,又展示出各自独立、独到的思想。
下面仅就这两份试题的几个侧面进行评析,取名“断析”。
㈠全国卷断析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2002年全国卷新增加了三道主观题:16.文言文句翻译(5分)、17.古代诗歌鉴赏(6分)、18.名句名篇默写(4分)。
这三道题考前曾引得众说纷纭,现在终于尘埃落定。
我们认为这15分的题命制平实而稳健。
文言文句翻译准确地体现了所用的文句须取自第一卷的文本之要求,没有增加学生阅读的负担。
两个文言文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难度适中,要点涵盖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清晰的导向。
古代诗歌鉴赏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鉴赏材料。
这是一首包含着浓厚传统文化和思乡感情的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
题目包含了三问:第一问问“折柳”的寓意,是一道理解型的题目,答案明确;第二三问就“折柳”在诗中的关键性提问,答案就比较发散了。
两相结合,兼顾了试题的导向功能和高考的选拔功能,可谓匠心独运。
默写名句名篇全部选自课内,涉及到先秦论文《劝学》、唐诗《琵琶行》和宋词《永遇乐》,题目平实浅易,体现了高考试题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用意。
以上三题,相信会有较好的得分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整个试卷的难度。
二、第一大题中的新题型第一大题总体平易,但在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这一方面有些新方法出现。
一个是在对实词的考查中将近义词辨析改换为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四个选项涉及到16个词语的意义。
但它所要求的决不是对词语意义的死记硬背,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对词语中语素意义的确认和自设语境的整合,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中将“道听途说”解释为“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虽确有出处,但与流行的一般用法有差距,这大约会是这道题目的唯一难点。
再一个是传统的语言连贯题移入了第Ⅱ卷,而2001年没有考查的正确使用虚词重又以选词填空的样式出现在试卷中。
要求辨析的三组副词是“一再/再三”,“多少/稍微”,“往往/常常”。
辨析双方的差异明显。
考题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词在语句使用中的感知,所以这仍然是特点鲜明的能力型测试题目。
三、第六大题:语言表达题这一组题目既体现了高考试题限制明确、指向清楚的传统,又各具特色和新意,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3题考查语言连贯能力。
题目包括三个要点:一、所给句子的毛病是“前后脱节”。
二、改变的方法是“添加必要的词语”。
三、实现的目的是“完整连贯”。
这里“连贯”紧扣“脱节”,“完整”照应“添加词语”,明确的反映了题目的要求。
24题以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为主。
题目要求两点:“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这就将考生的语言连贯、修改病句和变换句式等能力综合考查了。
25题考查仿写。
给出的语句示例是一节诗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要求“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题目一方面要求所组句子必须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且意思完整,这有相当难度;另一方面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便又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相对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让我们看一位考生精彩的仿写:“油画是描绘在画布上的音乐,线条是跃动的思想,色彩是绚丽的旋律,山川、人物是跳着欢快舞蹈的音符。
”四、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继承了高考试题(全国卷)的一贯思想,命制合理,难度适中。
第二大题科学文章阅读选用《沙尘暴》为文本。
这是一篇自然科学文章,可能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测,但这是符合《考试说明》自然科学文章、社会科学文章兼顾、轮换的精神的,对只热衷于猜题的片面的教学和备考方式是一种有力的纠正。
我们认为,未来科学文章阅读考查文本的走势将是以社会科学文章为主,自然科学文章为辅,二者兼顾综合。
第五大题文学作品阅读选用林非的散文《话说知音》为文本,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文学性。
在文本的选择和题目的命制上较2001年的相关试题更科学合理,有较好的选拔功能。
只有其中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指问的部分内容比较零散模糊,筛选概括到位有较大难度。
五、写作写作题的命题仍然采用话题式。
题目给出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这应是一个符合高中生年龄特征,具有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的话题。
可以认为它是对2001年“诚信”话题的继续,从中可以看出高考写作话题的大致走向。
话题作文为考生提供了展示创造性才华的舞台,它允许并要求考生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它给出的材料是一种提示,而不是一种限制。
例如,2002年试题给出的材料就很有启发性,其中“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都可以引发联翩浮想。